司马相如与刘彻(前篇)
本来没有任何先兆来显示我存在着作这篇文的意图,就是偶发的那么一下思维跳电,接到了这根神经上,使我回想起了我的毕业论文。我在论述关汉卿笔下著名的元杂剧《窦娥冤》中窦娥的父亲窦天章上场时念的一段诗的时候,指出他化用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当街卖酒的典故,实际上也是他内心期待一个能像卓文君一样慧眼识英雄的人资助他,供他能够上京赶考,以获天恩。但我当时有心嘲讽一下窦天章,笔锋一转,我就说这恰好也喻示着他接下来只能卖女求金了。
这么一褒一贬,窦天章的形象在我心中着实淡化下去了,反倒是司马相如和妻子卓文君短衣粗褡、当垆酤酒的形象深深留下了。按说像司马相如这样的士大夫派头的公子哥,和卓文君这样新丧服寡的千金小姐,至少是长衣细锦惯了的,这么个打扮,别说在当时,就是现在,也要受到街坊四邻的嘲弄了。《史记》上没说卓文君是个什么打扮,只说她负责看炉火,卖酒么,多少还是要有点冷热小菜下酒才好有的赚。我记得《货殖列传》上有那么一句,说的是,卖酒浆在武帝时是小买卖,但是有个张氏以此赚得千万。要是这么算下来,当初给司马相如出主意做生意的卓文君,可是一个有大手笔的女子,到底是出身豪门,眼界不俗。
就此先转到司马相如的身上,后面再绕回来继续说文君。相如这小子,《史记》上压根就没提他的出身,他的父辈有何家业,至少我看到并记住的内容里没有。《汉书》也没有,我其实挺不喜欢《汉书》的,司马迁著书时的武帝时期,和之前的事情,《汉书》是大段大段地抄《史记》的,搁现在就是一特大学术造假事件,别说混学位、拿职称,想评个国家几五计划专题研究报告都铁定打水漂,还得上黑名单。问题是你怎么看待,你抄我抄,大家才说这是信史,纵然你胡诌出皇帝老子左屁股蛋上有多少多少黑痣这代表着什么什么,那也是信史,从这个意义来说,抄袭有利于知识的传播,而且是准确无误地传播。不像现在,事件一发生,网络上东说一榔头、西说一棒子,瞅着跟正方反方辩论似的。史书都是有的说,没的不说,需要说的没有也可以瞎说,不需要说的有也不可以直说,在司马相如出身这点上,司马迁是不说。他不说归不说,倒引得我很好奇,常常暗自希望司马穰苴、司马迁和司马相如这哥仨儿是在一棵谱系树上吊着。
司马相如少年不得志。《史记》上说他“以赀为郎”,“赀”就是“资”,钱财,大概相如哥哥的珠算很好,靠理财的本领当上了官,还是天子侍臣。那个年代不像现在,文官多少也要有点武将的本事才受重用,孔老夫子传世的画像不也是佩剑而立的么,而且也可以戍卫皇帝。一方面,相如哥哥可能跟桑弘羊一样,当初分管一点经济工作,另一方面,他可以佩剑背弓,随老皇帝刘启打打猎,做个“武骑常侍”,还经常跟在左右。
但是他初出茅庐却不逢其时,刘启不爱听齐奏的笙,所以让南郭先生他们一个一个给他吹……不对不对,我说错了……刘启不爱好诗词歌赋,这偏偏就是司马相如大公子最擅长的,不能以己之所长投彼之所好,老板站在眼前,马屁却怎么也拍不下去,你说这不郁闷么?咱们相如哥哥可是个有性格的人,老板不对付,我炒了他!人家相如哥哥就谎称生病,背地里跟几个梁王的清客跑了,游山玩水去了,这下他可解放了,沿途大笔一挥写了篇《子虚赋》。
我们看看他辞官以后跟什么人混在一起,梁王的门人。梁王又是什么人,刘启的亲弟弟,老太后偏爱这个弟弟,甚至要刘启死后传位给他。等他得热病六日而死,老太后哭着喊着骂刘启“你个白眼狼到底还是杀了你弟弟啊”,说实在的,要不是你老妈子死乞白赖、昭然若揭地偏爱梁王,他也不至于这么就挂掉了。梁王的死,是因为朝觐完后刘启不许他待在京都,等于是给赶了出去,梁王憋了一肚子怨气,回封地打猎又看见畸形的牛,气不打一处来,身体自然要垮掉。司马迁也逗,《史记》中《绛侯周勃世家》在《梁孝王世家》之前,周勃是平定“七国之乱”的削藩大臣,虽然梁王也站在刘启的一边,但他毕竟也是一个藩王,不打击怎么行呢?
《史记》始终没有透露相如的家产状况,只是略微提了一句,梁王死后,相如回到老家四川,“而家贫,无以为业”,穷得连工作也找不到,他除了是个好笔杆子还能做些什么?相如哥哥的家贫,恐怕跟梁王一事无太大关联,都是他不能举业,耗资游玩造成的,却也透露了他没有什么家底。可我却很好奇司马相如的成长经历,是什么使得他喜好文韵,使得他根本不操理老主子跟梁王有什么过节而跟随梁王门人出游,又是什么样的家庭生活经历造就了他那种恣意烂漫的性格呢,可惜史书没说。
相如哥哥绝对是浪子,倒不是他多么“浪”,而是他确实是以一个开放的文学家、诗人的心态去生活的,这样的人,在文字中沉浮,如果不是真性情,根本不可能写出天马行空的东西来,久而久之,他的双眼就能像猫一样,在月光下变得狡黠了。
《史记》把他的“小坏”全写下来了。四川有个地方叫临卭,现在还是古镇胜地,那里的县令王吉跟相如关系不错,邀他过来一聚,其实是冲着临卭大富卓王孙家的女儿文君来的,俩人一合计,动了求爱示好的花花肠子。首先,相如哥哥大驾光临临卭,“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看这三组词,雍容,闲雅(应该写做“娴雅”),甚都,“都”是漂亮的意思。诶?不对啊!相如哥哥回老家的时候穷得连工作都没着落,哪来的盛大游行车队啊?废话,那不还一县令在背后撑腰呢么!来了以后也不跟小王县令住一起,按说哥俩儿都铁到家了,不抵足而眠多没情义,人家就不,来了就住五星级大酒店,每天小王县令还得准时来看我,得恭恭敬敬地来,悄没声穿得跟平民没两样您就甭来了,就算你正式下帖子派人来通报一声,我们相如哥哥还是照样要拒绝的,再来您可就得比这次还要大张声势。为吗啊?说穿了就是“公关”二字,要在第一时间为相如哥哥树立公众形象。
《司马相如列传》没提临卭盛产什么,倒是说那里富人多,富人一多,佣人也多,卓王孙家和程郑家就有很多口。俩人凑一块儿看当天的《临卭娱乐每日播报》,关注一下当地的上流社会动态,不看不要紧,一看上了当了。听说这是咱们县大老爷请来的名流,咱们也结交一下吧,往后在临卭一带,咱们就是一个趴踢(party)里的蚂蚱,你有鸡尾酒,不喝五粮液……
要么怎么说相如哥哥跟小王县令的战略第一步打得好呢,等卓家的请客贴一下,这就算成功了一半了。不过帖子来了咱不能上赶着就去,还得继续拿架子,先让小王县令到卓家探探虚实,小王县令一看,光卓家的客人就上百号了,这个可以去,卓家人这时已经到了临卭大酒店去请相如哥哥了,相如哥哥照样推脱自己有病,现在只有县令能请得动了,小王县令亲自过去,俩人打个照面就算相互通气了,这才出席趴踢。相如哥哥还装着不乐意去,去了就东倒西歪,喝点就高了。这才有“小王县令二请奏琴、卓氏文君一心相许”的浪漫故事演绎出来。
话分两头,关于相如哥哥“坏”的部分就写到这了,再写也没有什么意思,总是《史记》上那一套。现在可以回过头再说说文君了。《司马相如列传》说卓文君偷偷从窗户窥望着相如,我们都知道卓家肯定大,这天来的客人又多,那么酒宴可能摆在文君的窗前么?这个故事有一个大前提,就是卓文君“新寡”,刚死了丈夫,按说《史记》既然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为什么不写清楚些呢,卓文君是刚死了丈夫没多久就跑出去听司马相如的琴,还是服丧期已满才开始出入厅堂窥见男人的呢?这段应该是不需要说的就不直说了,那么这种涉及纲纪的事情不说清可是很要命的,《孟子·滕文公下》就恶狠狠地指出了:“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所以只有一种情况,就是卓文君本来是待嫁的姑娘,打小许配给某家少爷了,可是那少爷命薄,娶文君过门前就咽气了,文君既寡,但出入家院时即使撞见了外人也不至于于礼不合,即是小姑娘,又是豪门大户,强令她从一而终嫁不出去是要得罪卓王孙的。
我是因为七个字喜欢上卓文君的,《史记》上说“文君夜亡奔相如”,仿佛就能看见月色下,一袭罗衫的少女气喘吁吁地奔跑着,前面是她的爱郎,是她跟自己说配得上自己的男人,驱车在道旁等她一起私奔。不用说,趴踢后,相如哥哥花了大笔银子买通的文君的侍女,在回到文君闺房的时候,手里肯定握着一封要她半夜私奔的信,这样有组织有预谋地劫亲,事先也是计划好的。《史记》是先说亡奔,后说驰归的,这个顺序在逻辑上是讲得通的,但在时间上一定得是先驰来,不管车子是辍在半道上,还是从大酒店出发的,总之不会是临时决定的,那年头又没有通宵的泰可西(taxi),也不大可能是文君自己带司机从家里出来的,那不等于知会他爹“我要私奔”么。
几千年以后,每每看这段文字和后来俩人的故事,都会觉得卓文君当时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能跟着自己心爱的人形影不离,浪迹天涯,还成了正果,成为中国式爱情的典范,文君这个女子确实可爱得很。她跟司马相如回到他家才发现,原来这小子家居徒四壁立,有感而发创造了一个成语“家徒四壁”……其实她自己的处境也不好过,老爹气不过,在“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的思想的光辉指引下愤然说出了一句他日后恨不得抽自己嘴巴的话:女儿不争气,我也懒得管她,爱走走,一分钱都不留给她。你说你跟女儿斗什么气啊,不知道“知父莫若女”啊,卓文君也生气了,她一生气就戳你软肋,你不要面子么,我们小两口就跟你眼皮子底下卖酒,反正丢你的脸,我们小两口倒是下岗再就业的劳动模范要受保护和支援的。
此举真的重重打在卓王孙的死穴上了,一下子他自己都羞愧难当、不敢出门了,自己的弟弟和族人反来游说他,家里主要是你一男的,妻子和女儿俩女的,所不足的不是钱财,你是很富了,但是你享受不到天伦之乐。没办法,卓王孙只得自食其言,又是给姑爷送钱,又是送仆人的,小文君的算盘也打到家了,当垆酤酒,不是赚发了,就是喂肥了,反正能一下脱贫致富。
有时候你把历史人物拆开了看,会发现相遇的人物彼此是那么接近,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两个鬼机灵凑在了一起,一个从正面公关,一个从反面公关,都获得了超值的效益。但赚得最多的大赢家是司马相如,没想到卓文君是个帮夫命,结婚后相如的事业反而蒸蒸日上,在武帝刘彻手下开创了一代文风。前面说了,相如哥哥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也曾经征定四川一带的西夷,更荣归临卭,惹卓王孙悔叹当初眼拙。
我们一再强调《史记》是信史,写司马相如虽没提出生,却写及其死,而在相如哥哥得到文君帮夫之运腾达以后,信史大都写他的官运和他写了些什么,却没有再提俩人的爱情故事。关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却还有另一个版本,说的是司马相如发达了,人也就浮了,想讨小老婆了,卓文君就写了一首酸酸的情诗给他,说自己当初嫁给你不图别的,“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这首诗写得好,远远在司马相如的水平之上,相如哥哥只能写写汉赋,可是文君已经可以写出格律相当整齐的五言绝句了,明显领先丈夫几个世纪,这还不算,她又写了一首更领先几个世纪的散曲,说了一句直到现在,小姑娘都会对情郎娇嗔地说出口的话:“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反正作为爱情的典范,就像梁山伯一定要和祝英台在一起,甭管什么人鬼情未了,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也一定不能有第三者插足。
爱情这套东西,属于心动的范畴;而婚姻这码子事,却是行动的动机。卓文君把自己托付给一个有学识有激情有见识有风度、与众不同的男人,甚至是先上的船,后补的票,因为她出身自大富之家,她很清楚她不缺少什么,从娘家能得到什么,但她也很清楚自己从娘家得不到什么,面对这个世界她最需要的是内心的解放,她需要一个可以对着她说话、拥抱她一起入睡的人。卓文君太会识人了,能够一看相中司马相如,她竟然看出外表故作姿态的他内心里也是那么奔放。司马相如来得如此豪华,为钱?不,她娘家有的是。席间司马相如肯定不是直截了当声明是为卓文君奏琴的,为才?不,即使琴声悠扬,她也不会对跟她没有感觉的人示爱的。注定她要跟他走的原因,只能是她一下子就从琴中听出了他求爱的讯号,听出来他开阔的拥抱。我宁愿不相信他当众唱《凤求凰》,因为文字反而会削弱琴声中那强大的爱的洪流,真正的爱意是一种意境。卓文君把自己托付给了一个不会束缚她心灵的人,而这才是爱。
这么一褒一贬,窦天章的形象在我心中着实淡化下去了,反倒是司马相如和妻子卓文君短衣粗褡、当垆酤酒的形象深深留下了。按说像司马相如这样的士大夫派头的公子哥,和卓文君这样新丧服寡的千金小姐,至少是长衣细锦惯了的,这么个打扮,别说在当时,就是现在,也要受到街坊四邻的嘲弄了。《史记》上没说卓文君是个什么打扮,只说她负责看炉火,卖酒么,多少还是要有点冷热小菜下酒才好有的赚。我记得《货殖列传》上有那么一句,说的是,卖酒浆在武帝时是小买卖,但是有个张氏以此赚得千万。要是这么算下来,当初给司马相如出主意做生意的卓文君,可是一个有大手笔的女子,到底是出身豪门,眼界不俗。
就此先转到司马相如的身上,后面再绕回来继续说文君。相如这小子,《史记》上压根就没提他的出身,他的父辈有何家业,至少我看到并记住的内容里没有。《汉书》也没有,我其实挺不喜欢《汉书》的,司马迁著书时的武帝时期,和之前的事情,《汉书》是大段大段地抄《史记》的,搁现在就是一特大学术造假事件,别说混学位、拿职称,想评个国家几五计划专题研究报告都铁定打水漂,还得上黑名单。问题是你怎么看待,你抄我抄,大家才说这是信史,纵然你胡诌出皇帝老子左屁股蛋上有多少多少黑痣这代表着什么什么,那也是信史,从这个意义来说,抄袭有利于知识的传播,而且是准确无误地传播。不像现在,事件一发生,网络上东说一榔头、西说一棒子,瞅着跟正方反方辩论似的。史书都是有的说,没的不说,需要说的没有也可以瞎说,不需要说的有也不可以直说,在司马相如出身这点上,司马迁是不说。他不说归不说,倒引得我很好奇,常常暗自希望司马穰苴、司马迁和司马相如这哥仨儿是在一棵谱系树上吊着。
司马相如少年不得志。《史记》上说他“以赀为郎”,“赀”就是“资”,钱财,大概相如哥哥的珠算很好,靠理财的本领当上了官,还是天子侍臣。那个年代不像现在,文官多少也要有点武将的本事才受重用,孔老夫子传世的画像不也是佩剑而立的么,而且也可以戍卫皇帝。一方面,相如哥哥可能跟桑弘羊一样,当初分管一点经济工作,另一方面,他可以佩剑背弓,随老皇帝刘启打打猎,做个“武骑常侍”,还经常跟在左右。
但是他初出茅庐却不逢其时,刘启不爱听齐奏的笙,所以让南郭先生他们一个一个给他吹……不对不对,我说错了……刘启不爱好诗词歌赋,这偏偏就是司马相如大公子最擅长的,不能以己之所长投彼之所好,老板站在眼前,马屁却怎么也拍不下去,你说这不郁闷么?咱们相如哥哥可是个有性格的人,老板不对付,我炒了他!人家相如哥哥就谎称生病,背地里跟几个梁王的清客跑了,游山玩水去了,这下他可解放了,沿途大笔一挥写了篇《子虚赋》。
我们看看他辞官以后跟什么人混在一起,梁王的门人。梁王又是什么人,刘启的亲弟弟,老太后偏爱这个弟弟,甚至要刘启死后传位给他。等他得热病六日而死,老太后哭着喊着骂刘启“你个白眼狼到底还是杀了你弟弟啊”,说实在的,要不是你老妈子死乞白赖、昭然若揭地偏爱梁王,他也不至于这么就挂掉了。梁王的死,是因为朝觐完后刘启不许他待在京都,等于是给赶了出去,梁王憋了一肚子怨气,回封地打猎又看见畸形的牛,气不打一处来,身体自然要垮掉。司马迁也逗,《史记》中《绛侯周勃世家》在《梁孝王世家》之前,周勃是平定“七国之乱”的削藩大臣,虽然梁王也站在刘启的一边,但他毕竟也是一个藩王,不打击怎么行呢?
《史记》始终没有透露相如的家产状况,只是略微提了一句,梁王死后,相如回到老家四川,“而家贫,无以为业”,穷得连工作也找不到,他除了是个好笔杆子还能做些什么?相如哥哥的家贫,恐怕跟梁王一事无太大关联,都是他不能举业,耗资游玩造成的,却也透露了他没有什么家底。可我却很好奇司马相如的成长经历,是什么使得他喜好文韵,使得他根本不操理老主子跟梁王有什么过节而跟随梁王门人出游,又是什么样的家庭生活经历造就了他那种恣意烂漫的性格呢,可惜史书没说。
相如哥哥绝对是浪子,倒不是他多么“浪”,而是他确实是以一个开放的文学家、诗人的心态去生活的,这样的人,在文字中沉浮,如果不是真性情,根本不可能写出天马行空的东西来,久而久之,他的双眼就能像猫一样,在月光下变得狡黠了。
《史记》把他的“小坏”全写下来了。四川有个地方叫临卭,现在还是古镇胜地,那里的县令王吉跟相如关系不错,邀他过来一聚,其实是冲着临卭大富卓王孙家的女儿文君来的,俩人一合计,动了求爱示好的花花肠子。首先,相如哥哥大驾光临临卭,“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看这三组词,雍容,闲雅(应该写做“娴雅”),甚都,“都”是漂亮的意思。诶?不对啊!相如哥哥回老家的时候穷得连工作都没着落,哪来的盛大游行车队啊?废话,那不还一县令在背后撑腰呢么!来了以后也不跟小王县令住一起,按说哥俩儿都铁到家了,不抵足而眠多没情义,人家就不,来了就住五星级大酒店,每天小王县令还得准时来看我,得恭恭敬敬地来,悄没声穿得跟平民没两样您就甭来了,就算你正式下帖子派人来通报一声,我们相如哥哥还是照样要拒绝的,再来您可就得比这次还要大张声势。为吗啊?说穿了就是“公关”二字,要在第一时间为相如哥哥树立公众形象。
《司马相如列传》没提临卭盛产什么,倒是说那里富人多,富人一多,佣人也多,卓王孙家和程郑家就有很多口。俩人凑一块儿看当天的《临卭娱乐每日播报》,关注一下当地的上流社会动态,不看不要紧,一看上了当了。听说这是咱们县大老爷请来的名流,咱们也结交一下吧,往后在临卭一带,咱们就是一个趴踢(party)里的蚂蚱,你有鸡尾酒,不喝五粮液……
要么怎么说相如哥哥跟小王县令的战略第一步打得好呢,等卓家的请客贴一下,这就算成功了一半了。不过帖子来了咱不能上赶着就去,还得继续拿架子,先让小王县令到卓家探探虚实,小王县令一看,光卓家的客人就上百号了,这个可以去,卓家人这时已经到了临卭大酒店去请相如哥哥了,相如哥哥照样推脱自己有病,现在只有县令能请得动了,小王县令亲自过去,俩人打个照面就算相互通气了,这才出席趴踢。相如哥哥还装着不乐意去,去了就东倒西歪,喝点就高了。这才有“小王县令二请奏琴、卓氏文君一心相许”的浪漫故事演绎出来。
话分两头,关于相如哥哥“坏”的部分就写到这了,再写也没有什么意思,总是《史记》上那一套。现在可以回过头再说说文君了。《司马相如列传》说卓文君偷偷从窗户窥望着相如,我们都知道卓家肯定大,这天来的客人又多,那么酒宴可能摆在文君的窗前么?这个故事有一个大前提,就是卓文君“新寡”,刚死了丈夫,按说《史记》既然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为什么不写清楚些呢,卓文君是刚死了丈夫没多久就跑出去听司马相如的琴,还是服丧期已满才开始出入厅堂窥见男人的呢?这段应该是不需要说的就不直说了,那么这种涉及纲纪的事情不说清可是很要命的,《孟子·滕文公下》就恶狠狠地指出了:“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所以只有一种情况,就是卓文君本来是待嫁的姑娘,打小许配给某家少爷了,可是那少爷命薄,娶文君过门前就咽气了,文君既寡,但出入家院时即使撞见了外人也不至于于礼不合,即是小姑娘,又是豪门大户,强令她从一而终嫁不出去是要得罪卓王孙的。
我是因为七个字喜欢上卓文君的,《史记》上说“文君夜亡奔相如”,仿佛就能看见月色下,一袭罗衫的少女气喘吁吁地奔跑着,前面是她的爱郎,是她跟自己说配得上自己的男人,驱车在道旁等她一起私奔。不用说,趴踢后,相如哥哥花了大笔银子买通的文君的侍女,在回到文君闺房的时候,手里肯定握着一封要她半夜私奔的信,这样有组织有预谋地劫亲,事先也是计划好的。《史记》是先说亡奔,后说驰归的,这个顺序在逻辑上是讲得通的,但在时间上一定得是先驰来,不管车子是辍在半道上,还是从大酒店出发的,总之不会是临时决定的,那年头又没有通宵的泰可西(taxi),也不大可能是文君自己带司机从家里出来的,那不等于知会他爹“我要私奔”么。
几千年以后,每每看这段文字和后来俩人的故事,都会觉得卓文君当时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能跟着自己心爱的人形影不离,浪迹天涯,还成了正果,成为中国式爱情的典范,文君这个女子确实可爱得很。她跟司马相如回到他家才发现,原来这小子家居徒四壁立,有感而发创造了一个成语“家徒四壁”……其实她自己的处境也不好过,老爹气不过,在“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的思想的光辉指引下愤然说出了一句他日后恨不得抽自己嘴巴的话:女儿不争气,我也懒得管她,爱走走,一分钱都不留给她。你说你跟女儿斗什么气啊,不知道“知父莫若女”啊,卓文君也生气了,她一生气就戳你软肋,你不要面子么,我们小两口就跟你眼皮子底下卖酒,反正丢你的脸,我们小两口倒是下岗再就业的劳动模范要受保护和支援的。
此举真的重重打在卓王孙的死穴上了,一下子他自己都羞愧难当、不敢出门了,自己的弟弟和族人反来游说他,家里主要是你一男的,妻子和女儿俩女的,所不足的不是钱财,你是很富了,但是你享受不到天伦之乐。没办法,卓王孙只得自食其言,又是给姑爷送钱,又是送仆人的,小文君的算盘也打到家了,当垆酤酒,不是赚发了,就是喂肥了,反正能一下脱贫致富。
有时候你把历史人物拆开了看,会发现相遇的人物彼此是那么接近,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两个鬼机灵凑在了一起,一个从正面公关,一个从反面公关,都获得了超值的效益。但赚得最多的大赢家是司马相如,没想到卓文君是个帮夫命,结婚后相如的事业反而蒸蒸日上,在武帝刘彻手下开创了一代文风。前面说了,相如哥哥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也曾经征定四川一带的西夷,更荣归临卭,惹卓王孙悔叹当初眼拙。
我们一再强调《史记》是信史,写司马相如虽没提出生,却写及其死,而在相如哥哥得到文君帮夫之运腾达以后,信史大都写他的官运和他写了些什么,却没有再提俩人的爱情故事。关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却还有另一个版本,说的是司马相如发达了,人也就浮了,想讨小老婆了,卓文君就写了一首酸酸的情诗给他,说自己当初嫁给你不图别的,“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这首诗写得好,远远在司马相如的水平之上,相如哥哥只能写写汉赋,可是文君已经可以写出格律相当整齐的五言绝句了,明显领先丈夫几个世纪,这还不算,她又写了一首更领先几个世纪的散曲,说了一句直到现在,小姑娘都会对情郎娇嗔地说出口的话:“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反正作为爱情的典范,就像梁山伯一定要和祝英台在一起,甭管什么人鬼情未了,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也一定不能有第三者插足。
爱情这套东西,属于心动的范畴;而婚姻这码子事,却是行动的动机。卓文君把自己托付给一个有学识有激情有见识有风度、与众不同的男人,甚至是先上的船,后补的票,因为她出身自大富之家,她很清楚她不缺少什么,从娘家能得到什么,但她也很清楚自己从娘家得不到什么,面对这个世界她最需要的是内心的解放,她需要一个可以对着她说话、拥抱她一起入睡的人。卓文君太会识人了,能够一看相中司马相如,她竟然看出外表故作姿态的他内心里也是那么奔放。司马相如来得如此豪华,为钱?不,她娘家有的是。席间司马相如肯定不是直截了当声明是为卓文君奏琴的,为才?不,即使琴声悠扬,她也不会对跟她没有感觉的人示爱的。注定她要跟他走的原因,只能是她一下子就从琴中听出了他求爱的讯号,听出来他开阔的拥抱。我宁愿不相信他当众唱《凤求凰》,因为文字反而会削弱琴声中那强大的爱的洪流,真正的爱意是一种意境。卓文君把自己托付给了一个不会束缚她心灵的人,而这才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