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的随笔
在安德烈巴赞看来,电影最初被创造出来的意愿来自于人类对保存影响、祈望永生的“木乃伊情节”以及想要保留以及再现现实的无力感。虽然这不能成为电影的定义,但是想来,从电影制作到电影受众其实是一直在共享着这种最初的愿望的。难怪有人说,电影狂热者似乎始终都活在另一个世界里。
今天看了<la vie d'adele >,说实话并不是很喜欢《阿黛尔的私密生活》这个翻译,有点一意孤行地概括了电影的主要内容,更喜欢<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这个版本的翻译,让真实的生活平添了一些诗意。
其实与其说是私密生活,到不全是。从Adele一开始在校内与校外的两重生活,那时候对于她来说,与高三男孩儿的性体验,紧接着随之而来的分手,到在楼梯上吻了旁边的女孩儿,似乎以为她开始确认了自己的性取向,但却因为无法与这个世界对抗而完成确认自己而一直隐藏,甚至在面对周遭好友的逼问时,激动地否认自己是蕾丝,并认为是蕾丝好像是不应该被拿出来拷问,不应该被摆到台面上讨论的事,似乎是羞耻的事,尽管在蕾丝酒吧与艾玛的邂逅的感觉显得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而美好,但是她对于公众还是无法面对。
两个女主互相邀约对方到家里做客,很明显两个女孩来自于完全不同背景的家庭,当然在不同的背景影响下成长的两个女孩儿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以及如何面对自我的方式。艾玛很显然,她来自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家里充满了艺术气息,父亲喜欢收藏艺术品,继父(母亲的现男友)对美食,红酒的品味,家人对Adele的提问方式,内容,更多的体现了这个家庭对于世界的包容性与理解;而相反,当Emma在Adele家里做客时,吃的不再是生蚝,喝的也不再是精心选配的白葡萄酒,以及Adele父母对于她们俩关系的一无所知以及对于Emma职业生涯的看法等等,无不影响着Adele的价值观以及如何面对世界、处理个人问题的方式——无法坦然面对、不够勇敢或者无法选择用一种更好的方式去面对个人的感情问题,甚至在个人深造方面,酷爱文学的Adele甚至都没有信心去尝试着做一些真正喜欢的事,而是在高中毕业以后选择了更为简洁而理应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方式去面对自己的理想。与其说是成为幼师的Adele在之后与Emma的感情出现崩裂,不如说是对自我的放弃和否定导致最终两人的世界越来越远,在Emma的作品展派对中,Adele已经对Emma的世界感到无所适从——与Emma的朋友无法进行深入的沟通,用她的话来说就是她觉得他们好像都很有内容,很明显她已经无法融入Emma的圈子,而唯一有交集的人是一个武打演员。这也最终导致了Emma出轨,Adele和男同事的寻欢,以及最终两人关系的破裂。
在我看来,在这段关系中,Emma一直是处于主导地位的自私鬼。家境的优越所带来的自我价值的认同(更自我地处理个人问题)、感情上更加富有经验(从开始引诱Adele到最后等待时机决裂)、追求个人理想的坚持等等,都略胜一筹。但是这种优势却并没有让这段关系出现可能会有的更好发展。在派对之后,两人在床上,Adele说出了她对于Emma圈子的感受后,Emma对于Adele的理想与追求的鼓励似乎没有,只是有了几声唠叨,然后便开始于派对上认识的女孩偷偷开始来往。郁郁寡欢的Adele并没有得到爱人的鼓励与支持,反而被Emma的厌倦所冷落,导致最后与男同事的互相取暖。难道两个人在一起不应该是相互鼓励,占优势的一方难道不应该积极鼓励让另一方追求理想,肯定自我,成为更好的人吗?很显然,Emma在这一点上似乎根本看不到一点鼓励Adele的影子,她只是引诱她,然后让她确定了自己的性取向后与自己展开这段爱恋的需求。当然这样说,似乎也有些绝对,Emma对Adele的感情一定是有的,只是在面对两人日益出现的问题时,她选择了一种更消极而自私的方式去处理。
影片第三部分Emma在画廊里出展的时候,很明显她爱的两个女人,由蓝色到红色的转变,甚至编剧特意安排出现的Emma现女友与Adele的对话,观众对于画作的提问,也反应出Emma对于两段感情的转变,从忧郁如海洋一样的蓝色到热情充满生机的红色(这样说是因为Emma在认识现女友时,现女友还怀着孩子,新生命的到来预示着新一段关系的开始),与其说Emma强势主导着蓝色关系,倒不如说其实Emma也需要一个红色关系中强有力并能给她带来喜悦与力量的爱人,而在影片中出现的Adele的脸的特写,似乎不是沉睡就是面无表情,可见Adele与Emma的相处状态,除了床上的欢愉,似乎显得无力而不切实际,似乎Adele永远是不愿意从睡梦中醒来的小女孩,让人爱却又让人心疼。那么这段关系,对于Emma来说,是力量不足的,久而久之,便会出现后来的种种问题。
蓝色是忧郁的颜色,在Adele在逆光中亲吻有着一头蓝色头发的Emma的时候,在她仰浮在深蓝色的海中的时候,在影片最后她独自身着蓝色连衣裙走在街头的时候,我们似乎感到了一丝丝的惆怅与无奈。可是这就是一个普通的年轻女孩的真实生活,有期待有心碎却没有好莱坞似的的故事结局,这却是真真实实的生活。
关于导演阿布戴·柯西胥,据说这家伙对于真实感的需求几乎近于苛刻,除了镜头的处理感觉让人看了更像一种纪录片以外,对于演员的入戏要求也很高,大部分演员都无法与他合作第二次。也许是因为他本人的这种个性,让整个影片有种更加接近生活真实性的可能。
随便谈谈感受,还是要再看几遍的。影片三个小时,感觉很好,看完心有所动,却波澜不惊。
今天看了<la vie d'adele >,说实话并不是很喜欢《阿黛尔的私密生活》这个翻译,有点一意孤行地概括了电影的主要内容,更喜欢<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这个版本的翻译,让真实的生活平添了一些诗意。
其实与其说是私密生活,到不全是。从Adele一开始在校内与校外的两重生活,那时候对于她来说,与高三男孩儿的性体验,紧接着随之而来的分手,到在楼梯上吻了旁边的女孩儿,似乎以为她开始确认了自己的性取向,但却因为无法与这个世界对抗而完成确认自己而一直隐藏,甚至在面对周遭好友的逼问时,激动地否认自己是蕾丝,并认为是蕾丝好像是不应该被拿出来拷问,不应该被摆到台面上讨论的事,似乎是羞耻的事,尽管在蕾丝酒吧与艾玛的邂逅的感觉显得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而美好,但是她对于公众还是无法面对。
两个女主互相邀约对方到家里做客,很明显两个女孩来自于完全不同背景的家庭,当然在不同的背景影响下成长的两个女孩儿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以及如何面对自我的方式。艾玛很显然,她来自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家里充满了艺术气息,父亲喜欢收藏艺术品,继父(母亲的现男友)对美食,红酒的品味,家人对Adele的提问方式,内容,更多的体现了这个家庭对于世界的包容性与理解;而相反,当Emma在Adele家里做客时,吃的不再是生蚝,喝的也不再是精心选配的白葡萄酒,以及Adele父母对于她们俩关系的一无所知以及对于Emma职业生涯的看法等等,无不影响着Adele的价值观以及如何面对世界、处理个人问题的方式——无法坦然面对、不够勇敢或者无法选择用一种更好的方式去面对个人的感情问题,甚至在个人深造方面,酷爱文学的Adele甚至都没有信心去尝试着做一些真正喜欢的事,而是在高中毕业以后选择了更为简洁而理应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方式去面对自己的理想。与其说是成为幼师的Adele在之后与Emma的感情出现崩裂,不如说是对自我的放弃和否定导致最终两人的世界越来越远,在Emma的作品展派对中,Adele已经对Emma的世界感到无所适从——与Emma的朋友无法进行深入的沟通,用她的话来说就是她觉得他们好像都很有内容,很明显她已经无法融入Emma的圈子,而唯一有交集的人是一个武打演员。这也最终导致了Emma出轨,Adele和男同事的寻欢,以及最终两人关系的破裂。
在我看来,在这段关系中,Emma一直是处于主导地位的自私鬼。家境的优越所带来的自我价值的认同(更自我地处理个人问题)、感情上更加富有经验(从开始引诱Adele到最后等待时机决裂)、追求个人理想的坚持等等,都略胜一筹。但是这种优势却并没有让这段关系出现可能会有的更好发展。在派对之后,两人在床上,Adele说出了她对于Emma圈子的感受后,Emma对于Adele的理想与追求的鼓励似乎没有,只是有了几声唠叨,然后便开始于派对上认识的女孩偷偷开始来往。郁郁寡欢的Adele并没有得到爱人的鼓励与支持,反而被Emma的厌倦所冷落,导致最后与男同事的互相取暖。难道两个人在一起不应该是相互鼓励,占优势的一方难道不应该积极鼓励让另一方追求理想,肯定自我,成为更好的人吗?很显然,Emma在这一点上似乎根本看不到一点鼓励Adele的影子,她只是引诱她,然后让她确定了自己的性取向后与自己展开这段爱恋的需求。当然这样说,似乎也有些绝对,Emma对Adele的感情一定是有的,只是在面对两人日益出现的问题时,她选择了一种更消极而自私的方式去处理。
![]() |
影片第三部分Emma在画廊里出展的时候,很明显她爱的两个女人,由蓝色到红色的转变,甚至编剧特意安排出现的Emma现女友与Adele的对话,观众对于画作的提问,也反应出Emma对于两段感情的转变,从忧郁如海洋一样的蓝色到热情充满生机的红色(这样说是因为Emma在认识现女友时,现女友还怀着孩子,新生命的到来预示着新一段关系的开始),与其说Emma强势主导着蓝色关系,倒不如说其实Emma也需要一个红色关系中强有力并能给她带来喜悦与力量的爱人,而在影片中出现的Adele的脸的特写,似乎不是沉睡就是面无表情,可见Adele与Emma的相处状态,除了床上的欢愉,似乎显得无力而不切实际,似乎Adele永远是不愿意从睡梦中醒来的小女孩,让人爱却又让人心疼。那么这段关系,对于Emma来说,是力量不足的,久而久之,便会出现后来的种种问题。
蓝色是忧郁的颜色,在Adele在逆光中亲吻有着一头蓝色头发的Emma的时候,在她仰浮在深蓝色的海中的时候,在影片最后她独自身着蓝色连衣裙走在街头的时候,我们似乎感到了一丝丝的惆怅与无奈。可是这就是一个普通的年轻女孩的真实生活,有期待有心碎却没有好莱坞似的的故事结局,这却是真真实实的生活。
关于导演阿布戴·柯西胥,据说这家伙对于真实感的需求几乎近于苛刻,除了镜头的处理感觉让人看了更像一种纪录片以外,对于演员的入戏要求也很高,大部分演员都无法与他合作第二次。也许是因为他本人的这种个性,让整个影片有种更加接近生活真实性的可能。
随便谈谈感受,还是要再看几遍的。影片三个小时,感觉很好,看完心有所动,却波澜不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