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多 1933.6.26----2014.1.20
内敛含蓄的贵族
“即使欲望再多每一个人都仍眷恋于尘世/虽然苦痛的气势凌人/人类的生命光环却仍闪耀/引领我们回到生命的最初/不论坦途或坎坷/是否造物主赋予的平安夜/在千百蜿蜒的冥府之路后/白昼仍将来临/正义、律法会是最后的胜利?/凡人一路跌跌撞撞/诸神,睿智圣者/是否愿意引领我/提升智慧,谨慎行事?/诸神回应/众人都应竭力尝试/因此任重道远者终将感谢/掌握心智的自由/则可适切自在”
这段出自阿巴多十分喜爱的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被用在了完成于2003年的纪录片《倾听静寂》片头。这部以阿巴多为主人公的纪录片在次年的第22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影展上,获得最佳纪录片的殊荣。用这段诗句来形容阿巴多的一生,应该是合适的。
“他是个典型意大利贵族,内敛含蓄,他不会刚愎自用,而是专心谨慎。”布鲁诺·甘茨不是第一个这样形容阿巴多的人,“以前大家总是觉得我含蓄,因为我以前比现在更不爱说话,我总是把事情留给自己。有些价值观和感情,对我来说相当重要,我试着将它们融入音乐。”阿巴多在这部纪录片里自己也这样讲,这个时候他已经患了胃癌,动了大手术,病魔将他折磨得形如枯槁,但是当站在舞台上,音乐声响起时,他的眼睛闪着亮光。
就像乐迷们都知道的那样,阿巴多出生在意大利米兰的音乐世家,家里几乎每个人都会至少一种乐器。1949年,16岁的阿巴多考入米兰的威尔第音乐学院,在意大利元老级指挥家沃图的班上学习指挥,同时进修作曲、钢琴等课程。1955年毕业后,阿巴多到奥地利继续学习,他在这里认识了祖宾·梅塔,两个人后来成为至交。正是在梅塔的引荐之下,阿巴多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师从斯瓦罗夫斯基。阿巴多还记得当时他和梅塔一起报名参加了维也纳爱乐唱诗班,在布鲁诺·华尔特的执棒下演唱了莫扎特的《安魂曲》,在卡拉扬的指挥下演唱了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阿巴多唱的是中低音,他觉得自己的嗓音还不错,“那是一次相当棒的经验。”阿巴多后来说“相当棒”,应该不仅仅指的是自己的歌唱,他和梅塔的目的是为了从近处观察卡拉扬、华尔特这些大师级指挥的手势,学习他们的格局。
意外成卡拉扬继任者
显然阿巴多进入唱诗班“偷艺”的方法有了成果,1965年是他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据说卡拉扬偶然在电视里看到了阿巴多的指挥,大加赞赏,邀请他加盟萨尔茨堡音乐节。这项源于1920年的音乐节,是当时水准和知名度最高的音乐节,每年邀请世界最优秀的音乐家献艺。这一年的8月14日,阿巴多在音乐节上第一次指挥维也纳爱乐,他们的演出曲目是马勒的《第二交响曲》。这次合作,为他后来成为乐团的终身指挥进行了铺垫,也让他奠定了在国际乐坛的地位。
在这场演出的前3年,阿巴多就已经有了和柏林爱乐的合作经验,在第一次合作的37年后,阿巴多成为了柏林爱乐的音乐总监,这个结果当时还挺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柏林爱乐的传统是,历任音乐总监都是终身制,除非自己辞职或是故去。在阿巴多之前,乐团经历了长达34年的卡拉扬“统治”时代,乐团里不是每个乐手都喜欢卡拉扬,有人认为他粗暴专制,于是乐团成立了“倒卡”三人组向卡拉扬发难。1989年4月,尽管事件平息了,卡拉扬还是选择了辞职。卡拉扬的辞职让乐团乱了套,以往用几年时间考虑下一届总监人选的流程被迫缩短到几个月。巴伦博伊姆、梅塔、穆蒂、马泽尔等8名当时最优秀的指挥进入了候选名单,乐团120人以无记名投票的形式,选出了阿巴多。
这个结果让业界颇为意外,因为当时不论是声望还是资历,阿巴多在候选名单里都不占优。但有一项他占据绝对优势,就是他的性格,大概在经历了卡拉扬的专制时代之后,乐手们希望新任的指挥像阿巴多这样,低调亲和,从不会让别人称自己为“大师”,“请叫我克劳迪奥。”他会这样回应你。在阿巴多带领乐团排练马勒《第一交响曲》时,铜管乐师在曲末时按照乐谱提示站起来演奏,阿巴多立即笑着让他坐下。他告诉乐师,马勒时代因为乐器不够精良不得不起立吹奏,让声音更有穿透力,现在已经完全没有这样做的必要了。
“他有独特的光环,你第一次见到他会震慑于他的外在气质,在指挥台上他的手势引导出无限典雅。他的诠释总能引人共鸣,他还像孩子般执著于指挥工作的纯度,并尊敬着指挥的源泉——音乐。”甘茨继续称赞阿巴多。优雅和典雅,几乎每个人都会提到这两个词语中的一个,丹尼尔·哈丁更是用了“难以置信的优雅,能带出别的音乐家带不出的音乐。”来形容他的导师,同样在哈丁的言语中被提及的还有阿巴多的左手,“那是我看过最美的左手,像是揉捏一个实物,而不是硬性创作。他让一切顺其自然,他的手势让声音仿佛可以触摸。人们总是谈及他的优雅、美丽与神秘,其实都是他的人格特质,与他的音乐相辅相成。”
在马勒交响曲中复活
阿巴多酷爱阅读,他喜欢的作家包括契诃夫、卡夫卡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他同时也是一个具有开创精神的音乐家,在主持斯卡拉歌剧院时,他推行歌剧平民化的策略,将普通工作者带进歌剧院。这些百姓只需要花3.5美元,就可以买到剧院前排的票。他还会组织乐团到工厂、企业、工会、作坊里演出,这为剧院培养了新的听众。“伟大的传统是当前生活的重要基础,但它必须容纳新的事物,以免导致僵化、枯竭。”阿巴多同时也提到,新的潮流必须与传统融合,才能涓流不息。
正是这种在传统基础上创新的思想,让阿巴多在2003年创建了琉森节日乐团,这个乐团的特点是非常规制,每次演出前招人,演完大家就各自散去。阿巴多起用的都是音乐素养最高的和自己关系最亲密的乐师,也有一些人来自柏林爱乐和维也纳爱乐。乐团进行兼顾传统乐团的稳定性和节日乐团新鲜感的新运作模式。
创建琉森节日乐团前,阿巴多大病了一场,2000年他查出患有胃癌。虽然此前阿巴多一直躲避媒体,但这一次他却主动向外界公布了这个消息。插管、流食、疼痛……好在他的手术很成功,术后他选择于2002年不再与柏林爱乐续约。琉森音乐节给予阿巴多和他的乐团很多他们需要的条件,充足的休息和经费、在艺术上的完全独立、长时间的排练等等。阿巴多对此很满意,他说即便是完全康复了,他也会维持这样的生活状态。
尽管人们喜欢阿巴多的温和性格,但是人们也能觉察到他对自我世界的保护。“让他掏心掏肺真的很难,他相当私密,我相信他是个大思想家,但他对自己的想法也相当保护。总之他的人格像谜一样,你只好照单全收。”哈丁是这样说的。甘茨也认为在阿巴多的音乐里有一种疏离感,“其实他已经隐退到自己的世界,他并不是想疏离听众,而是因为他认为任何形式的亲密都是多余的。”
大概哈丁说的话是对的,阿巴多热爱音乐,但不仅仅思考音乐。“当你创造出具有深度的美丽,受到观众喜爱,你和音乐家也能乐在其中,那就是有价值能滋养大众的事物。我们应该是很幸运的,因为这种灌溉得不断运作。在最近几年我也深刻体会到,付出越多,得到的回馈也越多,不仅限于音乐,对任何事都是这样。”阿巴多这样说。
很多人对阿巴多2003年再一次指挥马勒的《第二交响曲》(复活)印象深刻,《复活颂》里说:“复活就在眼前,痛苦无时不在,但我能超拔痛苦。死亡能征服众生,如今也被我所征服……为自己展开双翅,我将直飞云霄,心中感情激荡,把世人难见的光明寻觅……”
采写/新京报记者 姜妍
暴君还是天使长?如此阿巴多
来源: 北晚新视觉
2014年1月25日 1月20日,阿巴多去世的那天,恰巧在看他晚年录制的马勒第七交响曲的现场。一乐章沉郁浑凝,气象万千,两首“夜曲”仿佛是温柔而有魅力的诗歌,充满了夜的幻想。苍老的面容上漾着孩童般的笑颜,阿巴多手指之处,乐队中即刻有牛铃响起,仿佛是人们在到达山巅之前所听到的最后一种尘世的声音。
都说他衰年变法,把生命的感悟和体验带入了音乐更深处,其实这是一种精神层面锲而不舍的努力和不知不觉的超越。没有颐指气使的俯瞰,没有大师桂冠的虚荣,音乐尽在血液里流淌,风格也在个性的驱使下渐次成型。当世界的繁华落尽的时刻,朴素平易者方显出纯然本色。正如阿巴多本人所说的,当涉及死亡主题的作品结束时,音乐厅里是不该有掌声的,因为寂静是音乐的延续。
一百七八十年前,西方很多交响乐队不是像现在坐在那里,而是互相保持一定距离站着演奏,每当乐队开始犹豫的时候,小提琴首席就开始用琴弓打拍子。最终这个人站到了乐队前面,他的作用是发出演出信号,定下乐曲速度,调动不同声部的进入。于是有了指挥这个行当,成了人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19世纪中叶的指挥家还是由作曲家兼任,他们常常以演奏自己创作的曲子为主。到了下半叶有了不同作曲家的成套曲目,指挥才独立出来。
指挥的习惯、规则和标准不同,他对乐团控制力的强弱,既决定了乐曲阐释的风格,也决定了他获得尊重的程度。来看两位指挥的开山祖师:门德尔松家道殷实,为人沉默寡言,指挥风格简洁,速度精确,逻辑清晰,被称为日神式的人物;另一位瓦格纳具革命气息,热情似火,他的指挥方式外向而激情,速度转换随乐曲的起伏做出强弱快慢的灵活调整,被认为是酒神式的人物。日神尊重谱子上的标记,酒神热衷谱子背后的深意。马勒所说“音乐中最好的东西在音符里是找不到的”,就是后者的意思。日神们的问题在于过于呆板,照本宣科,酒神们的毛病在于随意改变,甚至夸张煽情。两派各有传人且各不相让。当然也有夹在二者之间的中间派。
早于他们的贝多芬已经对指挥的方式给出过自己的“规定”:既不拘泥标记,也不随意夸张,而是要按主题和意境去选择一个伸缩速度(tempo rubato)。他做了一个非常传神的比喻,把朗诵的风格应用于指挥:
“虽然诗人处理其独白和对白是有清楚节奏的,但朗诵者为了更准确地表达意念,必须在诗人不可能打上标记的地方做出间顿和延长。”
显然酒神派没有领略前辈的要津,他们的间顿和延长、速度变化和情绪强弱过于随性,在自发演奏和即兴演奏的路上走得过远。如何把乐句、主题、乐段、乐章乃至整首交响曲均衡有序地驾驭,这的确不是个容易的问题。加上不少乐队队员来自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差异,演奏水平参差不齐,一个指挥要解决的问题远远超出音乐之外。
为了尽快带出一个高水平的乐团,他必须一锤定音,当断必断,这个时候他统领的不是一个乐队而是一个军团,独裁和“暴政”成了指挥的必要的组成部分也就顺理成章。给人印象深刻的独裁者和统治者往往来自酒神派。
意大利人说阿巴多是“天使长”,显然是赞誉他和独裁与专断的指挥家们反其道而行之。至于该国总理说,阿巴多的才华、奉献和享誉世界的成就会一直成为整个国家的参照点,这样说只是因为他是总理。事实上阿巴多勤勉谦恭,行事低调,一心一意只是做了最基础的基本的事情,只做指挥家本分的事情,且做事的态度热忱、扎实、专注而已,并没有许多新鲜的噱头,包括大家嘴里言之凿凿的民主。
在马勒、卡拉扬的时代,他们颠覆了以往指挥的基本角色,过于刚愎自用、颐指气使。阿巴多把这个风气转回来了。他说的他做的很中肯,并没有新鲜的,世界其实就在这两极中颠来倒去。除了科学,人类没有进步,只是在上下波动周期中,但允许有先行者。当独裁和铁腕到了极限的时候,连乐队队员都满腹牢骚的时候,阿巴多在恰当的时候把历史的沙漏倒过来了,把曾经的风气转过来了。由此影响了这一代指挥甚至下一代指挥的风格。据此说他是一个有影响的指挥家也许比大师等帽子更贴近,也更为对阿巴多显示了尊敬。
来说几个有关阿巴多的关键词。
■优雅
悠闲的气度,难以置信的优雅,在轻松的气氛中带领音乐家做出最佳状态的演奏。他的手可以传达出无限的关爱和温柔,但同时也能打出像节拍器一样的拍子。没有渲染,没有故作姿态,没有肢体的过分表述(不像有的著名指挥,上台后会向指挥台栏杆上矫情地倾斜,向观众邀好),把抑扬顿挫的变化和高度精准的节奏融为一体。
■平实
从不喜欢乐队队员称他为什么大师,大家都叫他的名字克劳迪奥。不善言辞,内敛含蓄,没有偏见,也不自负。风格即人,他指挥棒下的音乐也充满感情,朴实无华。无论排练还是演出,当乐团奏出让他满意的乐曲时,他会对他们报以会心的微笑,透出不加掩饰的天真的灿烂。
■引领
他接掌柏林爱乐之时,正值需要把乐团从已逝指挥家的阴影中带出来的关键时刻。时代变了,乐手更换,不允许也不可能再有一人君临天下的铁腕人物来统治一个乐队。用他的话说,乐队成员相当年轻,我们一起成长,大家互相合作。在他的悉心引领之下,乐队上下感受到一种罕有的现代化的艺术滋养。而这种风范恰恰找回了指挥的基本诉求。在拉丁文中,conductor的词根“con”就有“tegother”(一起)、“with”(在一起)的意思。阿巴多和大家在一起切磋交流,而不是居高临下,指手画脚。
■倾听
离开柏林爱乐后,阿巴多到瑞士组建了一个新乐团,成员大多是过去乐队的声部首席或者艺术家朋友。“我想把有意合作、愿意倾听的音乐家聚集起来,而这些只有室内乐手可以做到,那是交响乐的原则”。这就是阿巴多的用心,用倾听来让乐队更懂得“向心力”、聚合力。
在那里,无论指挥还是独奏家,人无尊卑长幼,彼此关联的只有音乐。互相倾听,听其他声部的演奏,听其他成员的心声。
■诗意
许多指挥是不读书的,他们只青睐自己的手艺。有的兴趣广泛,时尚发达,去航海航空什么的。也有读书的,但各不相同。马勒喜欢尼采、叔本华,还会在给恋人的信札里掉书袋。瓦格纳博览群书,还通晓北欧神话、希腊悲剧。阿巴多只爱荷尔德林,因为“他的诗饱含了音乐性”。别人觉得荷尔德林疯了,阿巴多却认为他的境界很高,和周遭的人活在不同的世界里。“我想这跟纯净有关”。正是对纯净的坚持,还有童稚般的诗意,让阿巴多对音乐的阐释与众不同。
但是他对于音乐以外的事也有着鲜明的观点。他告诉《纽约时报》的采访者:“每个人在他的一生中都应该有立场……我在意大利办过一场反对纳粹主义的音乐会。那是大选的时候,法西斯势力非常强大。在意大利,和法西斯对抗的是共产主义。而我自己,不属于任何党派。我为共产党投票只是因为他们反对法西斯。”
这让人想到阿巴多的意大利血统和他的共和意识。就因为是贵族才有共和意识,这是平民做不到的,平民就成了马勒或者瓦格纳。不爬上去,不压着乐团不罢休。
时代使然还是个性使然?暴君还是天使长,在阿巴多远行的时刻,这是个颇有意味的问题。
“即使欲望再多每一个人都仍眷恋于尘世/虽然苦痛的气势凌人/人类的生命光环却仍闪耀/引领我们回到生命的最初/不论坦途或坎坷/是否造物主赋予的平安夜/在千百蜿蜒的冥府之路后/白昼仍将来临/正义、律法会是最后的胜利?/凡人一路跌跌撞撞/诸神,睿智圣者/是否愿意引领我/提升智慧,谨慎行事?/诸神回应/众人都应竭力尝试/因此任重道远者终将感谢/掌握心智的自由/则可适切自在”
这段出自阿巴多十分喜爱的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被用在了完成于2003年的纪录片《倾听静寂》片头。这部以阿巴多为主人公的纪录片在次年的第22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影展上,获得最佳纪录片的殊荣。用这段诗句来形容阿巴多的一生,应该是合适的。
“他是个典型意大利贵族,内敛含蓄,他不会刚愎自用,而是专心谨慎。”布鲁诺·甘茨不是第一个这样形容阿巴多的人,“以前大家总是觉得我含蓄,因为我以前比现在更不爱说话,我总是把事情留给自己。有些价值观和感情,对我来说相当重要,我试着将它们融入音乐。”阿巴多在这部纪录片里自己也这样讲,这个时候他已经患了胃癌,动了大手术,病魔将他折磨得形如枯槁,但是当站在舞台上,音乐声响起时,他的眼睛闪着亮光。
就像乐迷们都知道的那样,阿巴多出生在意大利米兰的音乐世家,家里几乎每个人都会至少一种乐器。1949年,16岁的阿巴多考入米兰的威尔第音乐学院,在意大利元老级指挥家沃图的班上学习指挥,同时进修作曲、钢琴等课程。1955年毕业后,阿巴多到奥地利继续学习,他在这里认识了祖宾·梅塔,两个人后来成为至交。正是在梅塔的引荐之下,阿巴多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师从斯瓦罗夫斯基。阿巴多还记得当时他和梅塔一起报名参加了维也纳爱乐唱诗班,在布鲁诺·华尔特的执棒下演唱了莫扎特的《安魂曲》,在卡拉扬的指挥下演唱了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阿巴多唱的是中低音,他觉得自己的嗓音还不错,“那是一次相当棒的经验。”阿巴多后来说“相当棒”,应该不仅仅指的是自己的歌唱,他和梅塔的目的是为了从近处观察卡拉扬、华尔特这些大师级指挥的手势,学习他们的格局。
意外成卡拉扬继任者
显然阿巴多进入唱诗班“偷艺”的方法有了成果,1965年是他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据说卡拉扬偶然在电视里看到了阿巴多的指挥,大加赞赏,邀请他加盟萨尔茨堡音乐节。这项源于1920年的音乐节,是当时水准和知名度最高的音乐节,每年邀请世界最优秀的音乐家献艺。这一年的8月14日,阿巴多在音乐节上第一次指挥维也纳爱乐,他们的演出曲目是马勒的《第二交响曲》。这次合作,为他后来成为乐团的终身指挥进行了铺垫,也让他奠定了在国际乐坛的地位。
在这场演出的前3年,阿巴多就已经有了和柏林爱乐的合作经验,在第一次合作的37年后,阿巴多成为了柏林爱乐的音乐总监,这个结果当时还挺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柏林爱乐的传统是,历任音乐总监都是终身制,除非自己辞职或是故去。在阿巴多之前,乐团经历了长达34年的卡拉扬“统治”时代,乐团里不是每个乐手都喜欢卡拉扬,有人认为他粗暴专制,于是乐团成立了“倒卡”三人组向卡拉扬发难。1989年4月,尽管事件平息了,卡拉扬还是选择了辞职。卡拉扬的辞职让乐团乱了套,以往用几年时间考虑下一届总监人选的流程被迫缩短到几个月。巴伦博伊姆、梅塔、穆蒂、马泽尔等8名当时最优秀的指挥进入了候选名单,乐团120人以无记名投票的形式,选出了阿巴多。
这个结果让业界颇为意外,因为当时不论是声望还是资历,阿巴多在候选名单里都不占优。但有一项他占据绝对优势,就是他的性格,大概在经历了卡拉扬的专制时代之后,乐手们希望新任的指挥像阿巴多这样,低调亲和,从不会让别人称自己为“大师”,“请叫我克劳迪奥。”他会这样回应你。在阿巴多带领乐团排练马勒《第一交响曲》时,铜管乐师在曲末时按照乐谱提示站起来演奏,阿巴多立即笑着让他坐下。他告诉乐师,马勒时代因为乐器不够精良不得不起立吹奏,让声音更有穿透力,现在已经完全没有这样做的必要了。
“他有独特的光环,你第一次见到他会震慑于他的外在气质,在指挥台上他的手势引导出无限典雅。他的诠释总能引人共鸣,他还像孩子般执著于指挥工作的纯度,并尊敬着指挥的源泉——音乐。”甘茨继续称赞阿巴多。优雅和典雅,几乎每个人都会提到这两个词语中的一个,丹尼尔·哈丁更是用了“难以置信的优雅,能带出别的音乐家带不出的音乐。”来形容他的导师,同样在哈丁的言语中被提及的还有阿巴多的左手,“那是我看过最美的左手,像是揉捏一个实物,而不是硬性创作。他让一切顺其自然,他的手势让声音仿佛可以触摸。人们总是谈及他的优雅、美丽与神秘,其实都是他的人格特质,与他的音乐相辅相成。”
在马勒交响曲中复活
阿巴多酷爱阅读,他喜欢的作家包括契诃夫、卡夫卡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他同时也是一个具有开创精神的音乐家,在主持斯卡拉歌剧院时,他推行歌剧平民化的策略,将普通工作者带进歌剧院。这些百姓只需要花3.5美元,就可以买到剧院前排的票。他还会组织乐团到工厂、企业、工会、作坊里演出,这为剧院培养了新的听众。“伟大的传统是当前生活的重要基础,但它必须容纳新的事物,以免导致僵化、枯竭。”阿巴多同时也提到,新的潮流必须与传统融合,才能涓流不息。
正是这种在传统基础上创新的思想,让阿巴多在2003年创建了琉森节日乐团,这个乐团的特点是非常规制,每次演出前招人,演完大家就各自散去。阿巴多起用的都是音乐素养最高的和自己关系最亲密的乐师,也有一些人来自柏林爱乐和维也纳爱乐。乐团进行兼顾传统乐团的稳定性和节日乐团新鲜感的新运作模式。
创建琉森节日乐团前,阿巴多大病了一场,2000年他查出患有胃癌。虽然此前阿巴多一直躲避媒体,但这一次他却主动向外界公布了这个消息。插管、流食、疼痛……好在他的手术很成功,术后他选择于2002年不再与柏林爱乐续约。琉森音乐节给予阿巴多和他的乐团很多他们需要的条件,充足的休息和经费、在艺术上的完全独立、长时间的排练等等。阿巴多对此很满意,他说即便是完全康复了,他也会维持这样的生活状态。
尽管人们喜欢阿巴多的温和性格,但是人们也能觉察到他对自我世界的保护。“让他掏心掏肺真的很难,他相当私密,我相信他是个大思想家,但他对自己的想法也相当保护。总之他的人格像谜一样,你只好照单全收。”哈丁是这样说的。甘茨也认为在阿巴多的音乐里有一种疏离感,“其实他已经隐退到自己的世界,他并不是想疏离听众,而是因为他认为任何形式的亲密都是多余的。”
大概哈丁说的话是对的,阿巴多热爱音乐,但不仅仅思考音乐。“当你创造出具有深度的美丽,受到观众喜爱,你和音乐家也能乐在其中,那就是有价值能滋养大众的事物。我们应该是很幸运的,因为这种灌溉得不断运作。在最近几年我也深刻体会到,付出越多,得到的回馈也越多,不仅限于音乐,对任何事都是这样。”阿巴多这样说。
很多人对阿巴多2003年再一次指挥马勒的《第二交响曲》(复活)印象深刻,《复活颂》里说:“复活就在眼前,痛苦无时不在,但我能超拔痛苦。死亡能征服众生,如今也被我所征服……为自己展开双翅,我将直飞云霄,心中感情激荡,把世人难见的光明寻觅……”
采写/新京报记者 姜妍
暴君还是天使长?如此阿巴多
来源: 北晚新视觉
2014年1月25日 1月20日,阿巴多去世的那天,恰巧在看他晚年录制的马勒第七交响曲的现场。一乐章沉郁浑凝,气象万千,两首“夜曲”仿佛是温柔而有魅力的诗歌,充满了夜的幻想。苍老的面容上漾着孩童般的笑颜,阿巴多手指之处,乐队中即刻有牛铃响起,仿佛是人们在到达山巅之前所听到的最后一种尘世的声音。
都说他衰年变法,把生命的感悟和体验带入了音乐更深处,其实这是一种精神层面锲而不舍的努力和不知不觉的超越。没有颐指气使的俯瞰,没有大师桂冠的虚荣,音乐尽在血液里流淌,风格也在个性的驱使下渐次成型。当世界的繁华落尽的时刻,朴素平易者方显出纯然本色。正如阿巴多本人所说的,当涉及死亡主题的作品结束时,音乐厅里是不该有掌声的,因为寂静是音乐的延续。
一百七八十年前,西方很多交响乐队不是像现在坐在那里,而是互相保持一定距离站着演奏,每当乐队开始犹豫的时候,小提琴首席就开始用琴弓打拍子。最终这个人站到了乐队前面,他的作用是发出演出信号,定下乐曲速度,调动不同声部的进入。于是有了指挥这个行当,成了人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19世纪中叶的指挥家还是由作曲家兼任,他们常常以演奏自己创作的曲子为主。到了下半叶有了不同作曲家的成套曲目,指挥才独立出来。
指挥的习惯、规则和标准不同,他对乐团控制力的强弱,既决定了乐曲阐释的风格,也决定了他获得尊重的程度。来看两位指挥的开山祖师:门德尔松家道殷实,为人沉默寡言,指挥风格简洁,速度精确,逻辑清晰,被称为日神式的人物;另一位瓦格纳具革命气息,热情似火,他的指挥方式外向而激情,速度转换随乐曲的起伏做出强弱快慢的灵活调整,被认为是酒神式的人物。日神尊重谱子上的标记,酒神热衷谱子背后的深意。马勒所说“音乐中最好的东西在音符里是找不到的”,就是后者的意思。日神们的问题在于过于呆板,照本宣科,酒神们的毛病在于随意改变,甚至夸张煽情。两派各有传人且各不相让。当然也有夹在二者之间的中间派。
早于他们的贝多芬已经对指挥的方式给出过自己的“规定”:既不拘泥标记,也不随意夸张,而是要按主题和意境去选择一个伸缩速度(tempo rubato)。他做了一个非常传神的比喻,把朗诵的风格应用于指挥:
“虽然诗人处理其独白和对白是有清楚节奏的,但朗诵者为了更准确地表达意念,必须在诗人不可能打上标记的地方做出间顿和延长。”
显然酒神派没有领略前辈的要津,他们的间顿和延长、速度变化和情绪强弱过于随性,在自发演奏和即兴演奏的路上走得过远。如何把乐句、主题、乐段、乐章乃至整首交响曲均衡有序地驾驭,这的确不是个容易的问题。加上不少乐队队员来自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差异,演奏水平参差不齐,一个指挥要解决的问题远远超出音乐之外。
为了尽快带出一个高水平的乐团,他必须一锤定音,当断必断,这个时候他统领的不是一个乐队而是一个军团,独裁和“暴政”成了指挥的必要的组成部分也就顺理成章。给人印象深刻的独裁者和统治者往往来自酒神派。
意大利人说阿巴多是“天使长”,显然是赞誉他和独裁与专断的指挥家们反其道而行之。至于该国总理说,阿巴多的才华、奉献和享誉世界的成就会一直成为整个国家的参照点,这样说只是因为他是总理。事实上阿巴多勤勉谦恭,行事低调,一心一意只是做了最基础的基本的事情,只做指挥家本分的事情,且做事的态度热忱、扎实、专注而已,并没有许多新鲜的噱头,包括大家嘴里言之凿凿的民主。
在马勒、卡拉扬的时代,他们颠覆了以往指挥的基本角色,过于刚愎自用、颐指气使。阿巴多把这个风气转回来了。他说的他做的很中肯,并没有新鲜的,世界其实就在这两极中颠来倒去。除了科学,人类没有进步,只是在上下波动周期中,但允许有先行者。当独裁和铁腕到了极限的时候,连乐队队员都满腹牢骚的时候,阿巴多在恰当的时候把历史的沙漏倒过来了,把曾经的风气转过来了。由此影响了这一代指挥甚至下一代指挥的风格。据此说他是一个有影响的指挥家也许比大师等帽子更贴近,也更为对阿巴多显示了尊敬。
来说几个有关阿巴多的关键词。
■优雅
悠闲的气度,难以置信的优雅,在轻松的气氛中带领音乐家做出最佳状态的演奏。他的手可以传达出无限的关爱和温柔,但同时也能打出像节拍器一样的拍子。没有渲染,没有故作姿态,没有肢体的过分表述(不像有的著名指挥,上台后会向指挥台栏杆上矫情地倾斜,向观众邀好),把抑扬顿挫的变化和高度精准的节奏融为一体。
■平实
从不喜欢乐队队员称他为什么大师,大家都叫他的名字克劳迪奥。不善言辞,内敛含蓄,没有偏见,也不自负。风格即人,他指挥棒下的音乐也充满感情,朴实无华。无论排练还是演出,当乐团奏出让他满意的乐曲时,他会对他们报以会心的微笑,透出不加掩饰的天真的灿烂。
■引领
他接掌柏林爱乐之时,正值需要把乐团从已逝指挥家的阴影中带出来的关键时刻。时代变了,乐手更换,不允许也不可能再有一人君临天下的铁腕人物来统治一个乐队。用他的话说,乐队成员相当年轻,我们一起成长,大家互相合作。在他的悉心引领之下,乐队上下感受到一种罕有的现代化的艺术滋养。而这种风范恰恰找回了指挥的基本诉求。在拉丁文中,conductor的词根“con”就有“tegother”(一起)、“with”(在一起)的意思。阿巴多和大家在一起切磋交流,而不是居高临下,指手画脚。
■倾听
离开柏林爱乐后,阿巴多到瑞士组建了一个新乐团,成员大多是过去乐队的声部首席或者艺术家朋友。“我想把有意合作、愿意倾听的音乐家聚集起来,而这些只有室内乐手可以做到,那是交响乐的原则”。这就是阿巴多的用心,用倾听来让乐队更懂得“向心力”、聚合力。
在那里,无论指挥还是独奏家,人无尊卑长幼,彼此关联的只有音乐。互相倾听,听其他声部的演奏,听其他成员的心声。
■诗意
许多指挥是不读书的,他们只青睐自己的手艺。有的兴趣广泛,时尚发达,去航海航空什么的。也有读书的,但各不相同。马勒喜欢尼采、叔本华,还会在给恋人的信札里掉书袋。瓦格纳博览群书,还通晓北欧神话、希腊悲剧。阿巴多只爱荷尔德林,因为“他的诗饱含了音乐性”。别人觉得荷尔德林疯了,阿巴多却认为他的境界很高,和周遭的人活在不同的世界里。“我想这跟纯净有关”。正是对纯净的坚持,还有童稚般的诗意,让阿巴多对音乐的阐释与众不同。
但是他对于音乐以外的事也有着鲜明的观点。他告诉《纽约时报》的采访者:“每个人在他的一生中都应该有立场……我在意大利办过一场反对纳粹主义的音乐会。那是大选的时候,法西斯势力非常强大。在意大利,和法西斯对抗的是共产主义。而我自己,不属于任何党派。我为共产党投票只是因为他们反对法西斯。”
这让人想到阿巴多的意大利血统和他的共和意识。就因为是贵族才有共和意识,这是平民做不到的,平民就成了马勒或者瓦格纳。不爬上去,不压着乐团不罢休。
时代使然还是个性使然?暴君还是天使长,在阿巴多远行的时刻,这是个颇有意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