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儿岔的那些事儿 之连枷棍
文/笑鸿
在我们家存放杂物的屋子墙角放着一把连枷棍,这是当年太爷爷用来对付土匪用的。乱世年间的大西北盗贼四起,土匪横行,为了御敌,人人习武,并且和唐长老的三个徒弟一样人手有一把称心如意的兵器。民国初年早已经不是冷兵器的时代了,但在关儿岔生活的人们用的御敌的武器还是以冷兵器为主,有的人用马刀、有的人用钢鞭、有的人用五尺棍、也有的人用自制的土枪,但这只是极少数的一两家。而太爷爷最钟情的就是那把乌黑的连枷棍。
那连枷棍到底为何物呢?
连枷棍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兵器,形似连枷,为一长一短。后来演化为三节棍、双节棍武器。据《墨子•备城门》记载:“二步置连挺、长斧、长椎各一物,枪二十枚。”《墨子•备蛾传》记载:“当敌人附借云梯、密集如蚁,缘城墙而上时,用火烧之,用连筵击之。”可见,连枷棍在春秋就已经是守城的重要兵器。当敌人沿着云梯爬到城墙边上时,用连枷棍击打。北宋时,连枷棍不但仍用于守城御敌,而且成为一种骑兵武器。成书于公元1040年宋仁宗时期的《武经总要》记载:“铁链夹棒,本出西戎,马上用之,以敌汉之步兵,其状如农家打麦之连枷,以铁饰之,利用自上击下,故汉兵善用者巧于戎人。”“宋代士兵看到西戎人的兵器优点后,便吸取过来,并且用得更好。明清之际,连枷棍传入朝鲜,并且广为流传。
太爷爷钟爱的连枷棍是一件什么样的兵器呢?在这里有必要详细的讲述一番。
在我很小的时候由于出于好奇,我就研究过那把连枷棍,给我的第一影响时这把连枷棍特别的沉。由于当时年纪尚小,我根本没有足够的力气把它扛起来。连枷棍通体乌黑,原理和现在很流行的双节棍类似,只是一截棍子只有一截棍子的四分之一长,由铁链子把两截子长短不一的棍子连在一起,两截棍子加起来的长度足有两米,形似现在在乡下农村还常能见到的打谷用的连枷,这也是连枷棍名字的由来。由于连枷棍用木材制成,为了防止开裂,棍子的四个头都用铁圈箍着。既然连枷棍是用木头做成的,那它为什么会那么沉?看来这木头并不是一般的木头,据爷爷讲起,这把连枷棍用“橓子”做成,新华字典对“橓”的解释是开花的书,我查过很多资料,也没有发现说有“橓子”这样的树木,看来这是误传或者是爷爷记错了。从连枷棍的表面看,我推断它应该是用铁梨木做成,因为连枷棍的表面和我在百度百科上找到对铁力木的描述完全吻合。木质坚硬耐久,质糙纹粗,紫黑相间,棕眼显著,并且价值低廉。尤其是最后一句价值低廉,在当年的关儿岔,那个山穷水恶的地方,太爷爷肯定没有足够的财力为自己置办一件像紫檀木或者黄花梨木那样昂贵的武器。
连枷棍在不知道的人眼中只是两截用铁链在连接起来的长短不一的棍子,但在熟稔连枷棍的套路、会打连枷棍的人手中,它的威力无穷。据爷爷讲,他的父亲也就是我的太爷爷可是一位玩连枷棍的好手,太爷爷打起连枷棍来呼呼生风,五六个拿着长矛(杆子)的土匪根本不敢近前,一套路数打下来土匪很有可能连杆子(长矛)到哪儿去了都找不到了。
看来这连枷棍历史悠久,并不是关儿岔人的独创。它原本是西戎人发明的马上兵器,至于它是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传入关儿岔的已无据可考,但是太爷爷拿着连枷棍打土匪是不争的事实,让我感觉到惋惜的是连枷棍的套路并没有流传下来,在如今的关儿岔已经不可能找到一个会打连枷棍的人了。
在我们家存放杂物的屋子墙角放着一把连枷棍,这是当年太爷爷用来对付土匪用的。乱世年间的大西北盗贼四起,土匪横行,为了御敌,人人习武,并且和唐长老的三个徒弟一样人手有一把称心如意的兵器。民国初年早已经不是冷兵器的时代了,但在关儿岔生活的人们用的御敌的武器还是以冷兵器为主,有的人用马刀、有的人用钢鞭、有的人用五尺棍、也有的人用自制的土枪,但这只是极少数的一两家。而太爷爷最钟情的就是那把乌黑的连枷棍。
那连枷棍到底为何物呢?
连枷棍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兵器,形似连枷,为一长一短。后来演化为三节棍、双节棍武器。据《墨子•备城门》记载:“二步置连挺、长斧、长椎各一物,枪二十枚。”《墨子•备蛾传》记载:“当敌人附借云梯、密集如蚁,缘城墙而上时,用火烧之,用连筵击之。”可见,连枷棍在春秋就已经是守城的重要兵器。当敌人沿着云梯爬到城墙边上时,用连枷棍击打。北宋时,连枷棍不但仍用于守城御敌,而且成为一种骑兵武器。成书于公元1040年宋仁宗时期的《武经总要》记载:“铁链夹棒,本出西戎,马上用之,以敌汉之步兵,其状如农家打麦之连枷,以铁饰之,利用自上击下,故汉兵善用者巧于戎人。”“宋代士兵看到西戎人的兵器优点后,便吸取过来,并且用得更好。明清之际,连枷棍传入朝鲜,并且广为流传。
太爷爷钟爱的连枷棍是一件什么样的兵器呢?在这里有必要详细的讲述一番。
在我很小的时候由于出于好奇,我就研究过那把连枷棍,给我的第一影响时这把连枷棍特别的沉。由于当时年纪尚小,我根本没有足够的力气把它扛起来。连枷棍通体乌黑,原理和现在很流行的双节棍类似,只是一截棍子只有一截棍子的四分之一长,由铁链子把两截子长短不一的棍子连在一起,两截棍子加起来的长度足有两米,形似现在在乡下农村还常能见到的打谷用的连枷,这也是连枷棍名字的由来。由于连枷棍用木材制成,为了防止开裂,棍子的四个头都用铁圈箍着。既然连枷棍是用木头做成的,那它为什么会那么沉?看来这木头并不是一般的木头,据爷爷讲起,这把连枷棍用“橓子”做成,新华字典对“橓”的解释是开花的书,我查过很多资料,也没有发现说有“橓子”这样的树木,看来这是误传或者是爷爷记错了。从连枷棍的表面看,我推断它应该是用铁梨木做成,因为连枷棍的表面和我在百度百科上找到对铁力木的描述完全吻合。木质坚硬耐久,质糙纹粗,紫黑相间,棕眼显著,并且价值低廉。尤其是最后一句价值低廉,在当年的关儿岔,那个山穷水恶的地方,太爷爷肯定没有足够的财力为自己置办一件像紫檀木或者黄花梨木那样昂贵的武器。
连枷棍在不知道的人眼中只是两截用铁链在连接起来的长短不一的棍子,但在熟稔连枷棍的套路、会打连枷棍的人手中,它的威力无穷。据爷爷讲,他的父亲也就是我的太爷爷可是一位玩连枷棍的好手,太爷爷打起连枷棍来呼呼生风,五六个拿着长矛(杆子)的土匪根本不敢近前,一套路数打下来土匪很有可能连杆子(长矛)到哪儿去了都找不到了。
看来这连枷棍历史悠久,并不是关儿岔人的独创。它原本是西戎人发明的马上兵器,至于它是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传入关儿岔的已无据可考,但是太爷爷拿着连枷棍打土匪是不争的事实,让我感觉到惋惜的是连枷棍的套路并没有流传下来,在如今的关儿岔已经不可能找到一个会打连枷棍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