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解剖
曼古埃尔是一位早熟的、不知疲倦的读者。他的写作方法就是自由联想外加现学现卖,他急吼吼抓到手里的是深奥偏僻的零头碎脑儿。
刘 铮
自己写不出书评时,最好读读别人写的书评——这是我一直以来遵循的一个原则。《夜晚的书斋》在案头摆了两个多月,我时常对着它淡青色的封面发呆,书早就读完了,可是似乎没什么可再向别人介绍的。于是,我乞灵于万能的书评家们,他们对任何话题都有得可说。指责我取巧也好,嘲笑我无能也罢,反正我认为把英美方家的书评引介过来,比我自己搜索枯肠没话找话好得多。为节省读者的时间计,我在每则书评片段后都缀上数语,不指望“谈言微中”,只是想把人家的苦心与曲笔勾勒得更清晰一些。
一、如何介绍作者
“作为一个书话家,阿尔贝托·曼古埃尔也许会被人与罗伯特·伯顿或艾萨克·迪士累利(Isaac D'Israeli)相提并论,不过,他行文不似《忧郁的解剖》的作者那般奇僻古奥,也比《文稗类编》(Curiosities of Literature)纂辑者的文字浅易可读。不能不提的是,他的交际面可比前面两位广多了。事实上,想在当代文人里找到一个比曼古埃尔人缘更好、游历更广的,几乎不可能了。1948年,曼古埃尔生于阿根廷,在塔希提度过一段青春岁月,在多伦多的二十年间雄踞加拿大文坛一方,此后转战欧洲。因此,他不仅会用不无抒情格调的英文写作,还可以自如运用西班牙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也许还有乌尔都语、皮克特语和亚拉姆语)。最重要的是,他跟伯顿和迪士累利一样爱读书,读啊读,读了之后就评自己所读之书、引自己所读之书。”——迈克尔·德达(Michael Dirda),载2008年4月6日《华盛顿邮报》
熟悉英美评论界的人肯定知道,迈克尔·德达长年执掌《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编务,是书评圈里有名的一言九鼎的人物。他跟曼古埃尔一样,也是“爱读书,读啊读,读了之后就评自己所读之书、引自己所读之书”。由他来评曼古埃尔的书,虽曰得宜,但毕竟干的是同一行当,言语间流露一丝半点同行相轻的味道,恐怕也是难免的。“交际面广”(sociable)拿来形容读书家,自是罕见的用法。“雄踞加拿大文坛一方”也极惹人遐思。至于藏在括号里的“乌尔都语、皮克特语和亚拉姆语”云云,则是露骨的揶揄了罢?
二、如何展开评论
“斯威夫特设想过书籍之间的大战。在他的一首讽刺诗中,书斋里的卷册不是安躺在书架上,而是满屋子地追打叫骂,相互撕扯书页以泄愤。然而,当灯光熄灭,情形又如何?没准儿这些好斗的书籍会偃旗息鼓,上床造爱,孕育下一代的书。作家写书,因为他们是阅读强迫症患者;作家写书,在环壁皆书的房间里完成。别再相信什么‘艺术模仿人生’了:文学不过是一种自我繁殖、自我指涉的活动而已。阿根廷的读书家阿尔贝托·曼古埃尔(著有《阅读史》等),在这个惬意的封闭小圈子里算是个专家,富有象征意味的是,他将自己的书斋建在卢瓦尔河地区一座15世纪建成的谷仓里。他就坐在那儿,最好是夜里,此时黑暗已将外间‘浩瀚无形的宇宙’隐去。在灯盏洒下的柔光的照耀下,他甚至不必去读书,仅仅是书架的木头味和‘包书皮革的麝香味’就足以让他感到安恬、令他产生睡意。尽管从起皱的书页和他干燥的皮肤上有‘浮尘’细细飘落,预示着这一觉睡去不会太短,可是他不介意。书斋就像分了若干层的坟墓,曼古埃尔乐得在坟堆里筑屋。”——彼得·康拉德(Peter Conrad),载2008年4月27日《观察家》
这鬼气森森的开头,亏得书评家想得出来。彼得·康拉德今年六十岁,在牛津教英国文学已教了三十多年,他的书评散见英国各大媒体。别只顾着欣赏人家细腻的文笔,所谓“听话听音儿”,得留心其引入正题前的语气铺垫。表面上,书评家一上来谈的是斯威夫特,其实“作家写书,因为他们是阅读强迫症患者”、“文学不过是一种自我繁殖、自我指涉的活动而已”这类判断都是针对着曼古埃尔来的。尽管不明讲,可是若换了另一个评论对象,彼得·康拉德兴许不会对写作、对文学做如是总结。实心眼儿的读者若是断章取义,将上面这类判断认作书评家文艺观点的剖白,那可就大错特错了。最绝的还是那句“他甚至不必去读书”。确实,“夜晚的书斋”又何必非与“读”扯上关系不可?轻抚书脊,细嗅书页,静待睡神降临,对某些人来说,就可以是完美的书斋夜晚。
三、如何指出不足
实例一:
“如果说这部激情洋溢的作品有什么缺陷的话,那就是关于公共图书馆的段落了,作者显然对公共图书馆的启蒙功能认识不足。英国那些负责市政的政务委员会庸俗短视,对下属图书馆极尽吹求之能事,甚至合并了事,这是些自命精英的庸人制造的悲剧。乔纳森·罗斯曾在《英国工人阶级的知识生活》一书中对威尔士的矿工图书馆等机构详加记述,曼古埃尔却未能注意到这类努力所带来的积极变化。此外,尽管曼古埃尔把趣闻轶事讲得天花乱坠,可是有些章节与其说是论述,还不如说是海阔天空的奇谈,将图书馆的定义扩大到了百科全书和档案上,甚至还包括德拉库拉伯爵带着的一筐故乡特兰西瓦尼亚的泥土。”——大卫·杰斯(David Jays),载2008年5月15日《新政治家》
书评家一项日常的重要任务,就是指出所评书籍在哪些方面还有改进的空间。不同的切入角度,往往反映出评者自身立场、偏好和学识的差异。大卫·杰斯从阶级意识出发,敏锐地捕捉到《夜晚的书斋》中飘浮着的有产者气息,可谓迥出侪辈之上。在法国乡下坐拥书城,在夜晚的书斋里产生睡意的人,会对威尔士矿工们看不看得到书感兴趣吗?假如曼古埃尔有幸成为英国地方上某政务委员会的决策成员之一,他又会就公共图书馆的兴废去留发表怎样的高论?
实例二:
“很遗憾,曼古埃尔对互联网的思考停留在对它成为‘恒定的当下的梦魇’以及它抹除文本之间的差异的抱怨上。他预言谷歌颇受争议的在线图书馆计划会最终成功,却又与这一自大狂式的野心保持距离。像许多书迷那样,曼古埃尔在虚拟世界中显得很不自在,他还是中意真实的书和真实的书斋的具体可感、亲切舒坦。”——詹姆斯·麦克柯纳奇(James McConnachie),载2008年5月18日《星期日泰晤士报》
依我看,刻下的读书人可以大略分为两类,划分的标准就看其是否排拒阅读的电子化与网络化:凡是强烈排拒的,就是“保守派”,温和接受的和热情欢迎的,就算是“维新派”。我感兴趣的倒不是纸质书的命运究竟如何(稍有历史感的人,回想一下唱片的演变史,就可瞭然),而是“保守派”给出的反对理由有多牵强。《夜晚的书斋》指责古登堡计划的电子版本“内容不可靠,制作得很匆忙,版面错误也未经校对”,作者似乎从未考虑过,纸质书同样可能存在上述缺陷(比如中国的许多纸质书),只看出版者是否肯花金钱与精力了。同时,他对古登堡计划为多少阅读者提供了方便没有耐心去考察,他对Kindle等电子阅读器的实际效果也缺乏好奇去体验。像这样死硬的“保守派”当然更愿意躲在自己“具体可感、亲切舒坦”的书斋里享受夜晚,只不过时代的进程没闲工夫消遣他们而已。
实例三:
“《夜晚的书斋》是一部雅致的书,装帧与文字俱佳,只不过曼古埃尔引用的一些轶事和说法,对爱读尼古拉斯·巴斯巴内斯(著有《温柔的癫狂》等系列书话作品)、斯文·伯克茨(著有《读书的挽歌》)等文笔家写的书的读者来说,已是耳熟能详的了。此外,有些细小的笔误,比如《暴风雨》里普洛斯彼罗有名的说白‘我的书房便是我的很够大的领土了’(梁实秋译文,My library was dukedom large enough),引用时把‘大’(large)字弄丢了。曼古埃尔加的注也有些随意,只注了书名,却不标页数。”——迈克尔·德达(Michael Dirda),出处同前
读书家教训读书家,用这种绵里藏针的方式最合适。曼古埃尔本人读到这里,肯定胸中火起,不过,谁让自己习艺不精,被人捉住把柄了呢?最有趣的是“一部雅致的书,装帧与文字俱佳”这句赞语,放到上下文中,真不能全当褒奖看。
四、如何最终定位
“曼古埃尔是一位早熟的、不知疲倦的读者。他写道:‘事实上,从我能记事开始,就没有一天不是在书堆里生活的。七八岁起,我就在房间里凑集了一个微型的亚历山大图书馆。’这世上有两类人,一类人爱学问,另一类人爱读书,曼古埃尔无疑属于后一类。他并非全无学问,但他的学问是那种旁征博引、似是而非型的,这通常与读书杂有关。他搞不出普遍的理论框架,他也得不出决定性的结论。他的写作方法就是自由联想外加现学现卖。他是罗伯特·伯顿或托马斯·布朗这一脉的现学现卖的学者;他急吼吼抓到手里的是深奥偏僻的零头碎脑儿。”——彼得·阿克罗伊德(Peter Ackroyd),载2008年5月8日《泰晤士报》
不是所有的书评都需要为作者定位,但假若定位准确,书中具体细节往往无须多讲,读者对著作的性质和层次就已然会心了。彼得·阿克罗伊德是英国有名的传记作家,不过他的评论集The Collection我读得更熟些。英国书评家一向以文笔好著称,我猜,阿克罗伊德排得进前几位了。对上面这段鞭辟入里的话,我只能说,剽悍的评论不需要解释。■
延伸阅读
●《恋爱中的博尔赫斯》
[加]阿尔维托·曼古埃尔著,王海萌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
●《阅读日记》
[加]阿尔维托·曼古埃尔著,杨莉馨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
刘 铮
自己写不出书评时,最好读读别人写的书评——这是我一直以来遵循的一个原则。《夜晚的书斋》在案头摆了两个多月,我时常对着它淡青色的封面发呆,书早就读完了,可是似乎没什么可再向别人介绍的。于是,我乞灵于万能的书评家们,他们对任何话题都有得可说。指责我取巧也好,嘲笑我无能也罢,反正我认为把英美方家的书评引介过来,比我自己搜索枯肠没话找话好得多。为节省读者的时间计,我在每则书评片段后都缀上数语,不指望“谈言微中”,只是想把人家的苦心与曲笔勾勒得更清晰一些。
一、如何介绍作者
“作为一个书话家,阿尔贝托·曼古埃尔也许会被人与罗伯特·伯顿或艾萨克·迪士累利(Isaac D'Israeli)相提并论,不过,他行文不似《忧郁的解剖》的作者那般奇僻古奥,也比《文稗类编》(Curiosities of Literature)纂辑者的文字浅易可读。不能不提的是,他的交际面可比前面两位广多了。事实上,想在当代文人里找到一个比曼古埃尔人缘更好、游历更广的,几乎不可能了。1948年,曼古埃尔生于阿根廷,在塔希提度过一段青春岁月,在多伦多的二十年间雄踞加拿大文坛一方,此后转战欧洲。因此,他不仅会用不无抒情格调的英文写作,还可以自如运用西班牙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也许还有乌尔都语、皮克特语和亚拉姆语)。最重要的是,他跟伯顿和迪士累利一样爱读书,读啊读,读了之后就评自己所读之书、引自己所读之书。”——迈克尔·德达(Michael Dirda),载2008年4月6日《华盛顿邮报》
熟悉英美评论界的人肯定知道,迈克尔·德达长年执掌《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编务,是书评圈里有名的一言九鼎的人物。他跟曼古埃尔一样,也是“爱读书,读啊读,读了之后就评自己所读之书、引自己所读之书”。由他来评曼古埃尔的书,虽曰得宜,但毕竟干的是同一行当,言语间流露一丝半点同行相轻的味道,恐怕也是难免的。“交际面广”(sociable)拿来形容读书家,自是罕见的用法。“雄踞加拿大文坛一方”也极惹人遐思。至于藏在括号里的“乌尔都语、皮克特语和亚拉姆语”云云,则是露骨的揶揄了罢?
二、如何展开评论
“斯威夫特设想过书籍之间的大战。在他的一首讽刺诗中,书斋里的卷册不是安躺在书架上,而是满屋子地追打叫骂,相互撕扯书页以泄愤。然而,当灯光熄灭,情形又如何?没准儿这些好斗的书籍会偃旗息鼓,上床造爱,孕育下一代的书。作家写书,因为他们是阅读强迫症患者;作家写书,在环壁皆书的房间里完成。别再相信什么‘艺术模仿人生’了:文学不过是一种自我繁殖、自我指涉的活动而已。阿根廷的读书家阿尔贝托·曼古埃尔(著有《阅读史》等),在这个惬意的封闭小圈子里算是个专家,富有象征意味的是,他将自己的书斋建在卢瓦尔河地区一座15世纪建成的谷仓里。他就坐在那儿,最好是夜里,此时黑暗已将外间‘浩瀚无形的宇宙’隐去。在灯盏洒下的柔光的照耀下,他甚至不必去读书,仅仅是书架的木头味和‘包书皮革的麝香味’就足以让他感到安恬、令他产生睡意。尽管从起皱的书页和他干燥的皮肤上有‘浮尘’细细飘落,预示着这一觉睡去不会太短,可是他不介意。书斋就像分了若干层的坟墓,曼古埃尔乐得在坟堆里筑屋。”——彼得·康拉德(Peter Conrad),载2008年4月27日《观察家》
这鬼气森森的开头,亏得书评家想得出来。彼得·康拉德今年六十岁,在牛津教英国文学已教了三十多年,他的书评散见英国各大媒体。别只顾着欣赏人家细腻的文笔,所谓“听话听音儿”,得留心其引入正题前的语气铺垫。表面上,书评家一上来谈的是斯威夫特,其实“作家写书,因为他们是阅读强迫症患者”、“文学不过是一种自我繁殖、自我指涉的活动而已”这类判断都是针对着曼古埃尔来的。尽管不明讲,可是若换了另一个评论对象,彼得·康拉德兴许不会对写作、对文学做如是总结。实心眼儿的读者若是断章取义,将上面这类判断认作书评家文艺观点的剖白,那可就大错特错了。最绝的还是那句“他甚至不必去读书”。确实,“夜晚的书斋”又何必非与“读”扯上关系不可?轻抚书脊,细嗅书页,静待睡神降临,对某些人来说,就可以是完美的书斋夜晚。
三、如何指出不足
实例一:
“如果说这部激情洋溢的作品有什么缺陷的话,那就是关于公共图书馆的段落了,作者显然对公共图书馆的启蒙功能认识不足。英国那些负责市政的政务委员会庸俗短视,对下属图书馆极尽吹求之能事,甚至合并了事,这是些自命精英的庸人制造的悲剧。乔纳森·罗斯曾在《英国工人阶级的知识生活》一书中对威尔士的矿工图书馆等机构详加记述,曼古埃尔却未能注意到这类努力所带来的积极变化。此外,尽管曼古埃尔把趣闻轶事讲得天花乱坠,可是有些章节与其说是论述,还不如说是海阔天空的奇谈,将图书馆的定义扩大到了百科全书和档案上,甚至还包括德拉库拉伯爵带着的一筐故乡特兰西瓦尼亚的泥土。”——大卫·杰斯(David Jays),载2008年5月15日《新政治家》
书评家一项日常的重要任务,就是指出所评书籍在哪些方面还有改进的空间。不同的切入角度,往往反映出评者自身立场、偏好和学识的差异。大卫·杰斯从阶级意识出发,敏锐地捕捉到《夜晚的书斋》中飘浮着的有产者气息,可谓迥出侪辈之上。在法国乡下坐拥书城,在夜晚的书斋里产生睡意的人,会对威尔士矿工们看不看得到书感兴趣吗?假如曼古埃尔有幸成为英国地方上某政务委员会的决策成员之一,他又会就公共图书馆的兴废去留发表怎样的高论?
实例二:
“很遗憾,曼古埃尔对互联网的思考停留在对它成为‘恒定的当下的梦魇’以及它抹除文本之间的差异的抱怨上。他预言谷歌颇受争议的在线图书馆计划会最终成功,却又与这一自大狂式的野心保持距离。像许多书迷那样,曼古埃尔在虚拟世界中显得很不自在,他还是中意真实的书和真实的书斋的具体可感、亲切舒坦。”——詹姆斯·麦克柯纳奇(James McConnachie),载2008年5月18日《星期日泰晤士报》
依我看,刻下的读书人可以大略分为两类,划分的标准就看其是否排拒阅读的电子化与网络化:凡是强烈排拒的,就是“保守派”,温和接受的和热情欢迎的,就算是“维新派”。我感兴趣的倒不是纸质书的命运究竟如何(稍有历史感的人,回想一下唱片的演变史,就可瞭然),而是“保守派”给出的反对理由有多牵强。《夜晚的书斋》指责古登堡计划的电子版本“内容不可靠,制作得很匆忙,版面错误也未经校对”,作者似乎从未考虑过,纸质书同样可能存在上述缺陷(比如中国的许多纸质书),只看出版者是否肯花金钱与精力了。同时,他对古登堡计划为多少阅读者提供了方便没有耐心去考察,他对Kindle等电子阅读器的实际效果也缺乏好奇去体验。像这样死硬的“保守派”当然更愿意躲在自己“具体可感、亲切舒坦”的书斋里享受夜晚,只不过时代的进程没闲工夫消遣他们而已。
实例三:
“《夜晚的书斋》是一部雅致的书,装帧与文字俱佳,只不过曼古埃尔引用的一些轶事和说法,对爱读尼古拉斯·巴斯巴内斯(著有《温柔的癫狂》等系列书话作品)、斯文·伯克茨(著有《读书的挽歌》)等文笔家写的书的读者来说,已是耳熟能详的了。此外,有些细小的笔误,比如《暴风雨》里普洛斯彼罗有名的说白‘我的书房便是我的很够大的领土了’(梁实秋译文,My library was dukedom large enough),引用时把‘大’(large)字弄丢了。曼古埃尔加的注也有些随意,只注了书名,却不标页数。”——迈克尔·德达(Michael Dirda),出处同前
读书家教训读书家,用这种绵里藏针的方式最合适。曼古埃尔本人读到这里,肯定胸中火起,不过,谁让自己习艺不精,被人捉住把柄了呢?最有趣的是“一部雅致的书,装帧与文字俱佳”这句赞语,放到上下文中,真不能全当褒奖看。
四、如何最终定位
“曼古埃尔是一位早熟的、不知疲倦的读者。他写道:‘事实上,从我能记事开始,就没有一天不是在书堆里生活的。七八岁起,我就在房间里凑集了一个微型的亚历山大图书馆。’这世上有两类人,一类人爱学问,另一类人爱读书,曼古埃尔无疑属于后一类。他并非全无学问,但他的学问是那种旁征博引、似是而非型的,这通常与读书杂有关。他搞不出普遍的理论框架,他也得不出决定性的结论。他的写作方法就是自由联想外加现学现卖。他是罗伯特·伯顿或托马斯·布朗这一脉的现学现卖的学者;他急吼吼抓到手里的是深奥偏僻的零头碎脑儿。”——彼得·阿克罗伊德(Peter Ackroyd),载2008年5月8日《泰晤士报》
不是所有的书评都需要为作者定位,但假若定位准确,书中具体细节往往无须多讲,读者对著作的性质和层次就已然会心了。彼得·阿克罗伊德是英国有名的传记作家,不过他的评论集The Collection我读得更熟些。英国书评家一向以文笔好著称,我猜,阿克罗伊德排得进前几位了。对上面这段鞭辟入里的话,我只能说,剽悍的评论不需要解释。■
延伸阅读
●《恋爱中的博尔赫斯》
[加]阿尔维托·曼古埃尔著,王海萌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
●《阅读日记》
[加]阿尔维托·曼古埃尔著,杨莉馨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