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建计量(抄书第三天)
③ 变质岩。变质岩是地壳中原油的岩浆岩或沉积岩,由于地壳运动和岩浆运动等造成物理化学环境的改变,是原来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一系列变化,形成了新的岩石。变质岩的结构主要有变余结构(重结晶或变质结晶作用不完全使原岩结构特征保留)、变晶结构(岩石发生重结晶或变质结晶所形成的结构)、碎裂结构(岩石受定向压力作用发生破裂,形成碎块甚至粉末状后又被胶结在一起的结构)。变质岩的构造主义有板状构造(平行、较密集而平坦的破裂面分裂岩石成板状体)、千枚状构造(岩石呈薄板状)、片状构造(含大量呈平行定向排列的片状矿物)、片麻状构造(粒状変晶矿物间夹鳞片状、柱状変晶矿物并呈大致平行的断续带状分布)、块状构造(矿物均匀分布、结构均一、无定向排列,如大理岩、石英岩等)。
三大类岩石的主要区别。根据上述三大类岩石的特征描述,现将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归纳如表1.1.2
2.土
土是连续、坚固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的大小悬殊的颗粒,在原地残留或经过不同的搬运方式,在各种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堆积物。
(1)土的组成。土是由颗粒(固相)、水溶液(液相)和气(气相)所组成的三相体系,各种的土颗粒大小和矿物成分差别很大,土的三相间的数量也比例不尽相同,而且土粒的性质及其对土的工程性质影响不同,组成土的颗粒矿物可分为原生矿物、不溶于水的次生矿物、可溶岩类及易分解的矿物、有机质等四种。
(2)土的结构和构造。土的结构是指土颗粒本身的特点和颗粒间相互关联的综合特征,一般可分为两大基本类型:
①单粒结构。也成散粒结构,是碎石(卵石)、砾石类土和砂土等无黏性土的基本结构形式,其对土的工程性质影响主要在于其松密程度。
②集合体结构。也成团聚结构或絮凝结构,这类结构为粘性土所特有。黏性土组成颗粒细小,表面能打,颗粒带电,沉积过程中粒间引力大于重力,并形成结合水膜连接,使之在水中不能以单个颗粒沉积下来,而是凝聚成较复杂的集合体进行沉积。
土的构造,是指整个土层(土体)构成上的不均匀性特征的总合,反映土体力学性质和其他工程性质的各向异性或土体各部位的不均匀性,是决定勘探、取样或原位测试布置方案的数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整个土体构成上的不均匀性包括:层理、夹层、透镜体、结核、组成颗粒大小悬殊及裂隙特征与发育程度等。这种构成上的不均匀性是由于土的矿物成分及结构所造成的。一般土体的构造在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变化往往较大,受成因控制。土的构造特征和结构特征一样,也是在它生产过程中各有关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对于每种成因类型的土体,都具有其各自特有的构造。
(3)土的分类
①根据有机含量分类。根据土中有机质含量,分为无机土、有机质土、泥炭质土和泥炭。
②根据颗粒级配和塑性指数分类。根据颗粒级配和塑性指数分为碎石土、砂土、粉土和黏性土。碎石土是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的土,根据颗粒级配和颗粒形状分为漂石、块石、卵石、碎石、圆砾和角砾;砂土是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的土;黏性土是塑性指数达于10的土。黏性土分为粉质黏性和黏土;粉土是粒径大于0.075的颗粒不超过全重的50%,且塑性指数小于或等于10的土。
③根据地质成因分类。土可分为残积土、坡积土、洪积土、冲积土、淤积土、冰积土和风积土等。
④根据颗粒大小及含量分类。土可分为巨粒土、粗粒土、细粒土等。
3.结构面
结构面是切割岩体的各种地质界面的统称,是一些具有一定方向,延展较广较薄的一维地质界面,如层面、沉积间断面、节理、裂隙、裂缝、断层等,也包括厚度较薄的软弱夹层。结构面的特征是影响结果面强度及其性能的重要因素,一般从方位、间距、延续性、粗糙度、结构面侧壁强度、张开度、充填物、渗流、节理组数、块体大小等方面来描述结构面的特征。其中节理组数的多少决定了岩石的块体大小及岩体的结构类型,表1.1.3是根据节理数划分的结构面发育程度来予以分级的。
三大类岩石的主要区别。根据上述三大类岩石的特征描述,现将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归纳如表1.1.2
2.土
土是连续、坚固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的大小悬殊的颗粒,在原地残留或经过不同的搬运方式,在各种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堆积物。
(1)土的组成。土是由颗粒(固相)、水溶液(液相)和气(气相)所组成的三相体系,各种的土颗粒大小和矿物成分差别很大,土的三相间的数量也比例不尽相同,而且土粒的性质及其对土的工程性质影响不同,组成土的颗粒矿物可分为原生矿物、不溶于水的次生矿物、可溶岩类及易分解的矿物、有机质等四种。
(2)土的结构和构造。土的结构是指土颗粒本身的特点和颗粒间相互关联的综合特征,一般可分为两大基本类型:
①单粒结构。也成散粒结构,是碎石(卵石)、砾石类土和砂土等无黏性土的基本结构形式,其对土的工程性质影响主要在于其松密程度。
②集合体结构。也成团聚结构或絮凝结构,这类结构为粘性土所特有。黏性土组成颗粒细小,表面能打,颗粒带电,沉积过程中粒间引力大于重力,并形成结合水膜连接,使之在水中不能以单个颗粒沉积下来,而是凝聚成较复杂的集合体进行沉积。
土的构造,是指整个土层(土体)构成上的不均匀性特征的总合,反映土体力学性质和其他工程性质的各向异性或土体各部位的不均匀性,是决定勘探、取样或原位测试布置方案的数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整个土体构成上的不均匀性包括:层理、夹层、透镜体、结核、组成颗粒大小悬殊及裂隙特征与发育程度等。这种构成上的不均匀性是由于土的矿物成分及结构所造成的。一般土体的构造在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变化往往较大,受成因控制。土的构造特征和结构特征一样,也是在它生产过程中各有关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对于每种成因类型的土体,都具有其各自特有的构造。
(3)土的分类
①根据有机含量分类。根据土中有机质含量,分为无机土、有机质土、泥炭质土和泥炭。
②根据颗粒级配和塑性指数分类。根据颗粒级配和塑性指数分为碎石土、砂土、粉土和黏性土。碎石土是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的土,根据颗粒级配和颗粒形状分为漂石、块石、卵石、碎石、圆砾和角砾;砂土是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的土;黏性土是塑性指数达于10的土。黏性土分为粉质黏性和黏土;粉土是粒径大于0.075的颗粒不超过全重的50%,且塑性指数小于或等于10的土。
③根据地质成因分类。土可分为残积土、坡积土、洪积土、冲积土、淤积土、冰积土和风积土等。
④根据颗粒大小及含量分类。土可分为巨粒土、粗粒土、细粒土等。
3.结构面
结构面是切割岩体的各种地质界面的统称,是一些具有一定方向,延展较广较薄的一维地质界面,如层面、沉积间断面、节理、裂隙、裂缝、断层等,也包括厚度较薄的软弱夹层。结构面的特征是影响结果面强度及其性能的重要因素,一般从方位、间距、延续性、粗糙度、结构面侧壁强度、张开度、充填物、渗流、节理组数、块体大小等方面来描述结构面的特征。其中节理组数的多少决定了岩石的块体大小及岩体的结构类型,表1.1.3是根据节理数划分的结构面发育程度来予以分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