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萧红——那个把抵抗当人生姿态的女人
第一本读的萧红的书,就是她的成名作《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更像是一部自传意味的书,写的也是她的故乡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萧红在里面努力回忆这座她出生小镇的每一条小巷每一间商店,家里家具的摆设人群的吵闹 ,村东头狂吠的一只黄狗自家柴垛上飘过的一朵淡淡的云朵,还有穿梭在那些岁月里的那些人那些事,好的不好的,喜欢的不喜欢的她都写的清清淡淡,好像好也没那么值得欢欣鼓舞,恶也不至于让人咬牙切齿。这样颜色不明的文字却最容易让人沉沦,心疼又沉沦。好像深知花开无常时,便总要对事物的盛势颓时,留有一步退后的余地。萧红似乎是刻意采用一种回忆性的温馨浪漫的调调,稚嫩烂漫的幼童视角,将呼兰河城写的满满的诗情画意。无奈 “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寥寥的几句足以让人沉没在她无尽的悲伤深海。
一个作家想要完全超脱出自己的人生阅历去塑造出一个全新的人物和世界都是一件难之又难的事情。人生经历就是投影,总会或多或少的印上你对人对事的想法态度。虽然不知为何作家人生多颠簸,但他们似乎总会捍卫这个起点,恍如守护乱世里的最后一块静土。喜欢的杜拉斯张爱玲都有过类似的自传文字——《情人》和《小团圆》。《情人》通篇笼罩在起篇处已经在不停渲染的“我已经老了”的苍凉里,却依然无碍这个无限性感又落寞的女人用华丽的语言写那段在西贡湄公河边的年幼岁月。再有虽然一贯追求平实却总是忍不住繁复的张爱玲借九莉之口写出的上海,虽然之后这个姑娘一直在奔波的爱着,却给了她的上海一轮永不褪色的玫红月亮。
萧红一辈子也是真的算不得是什么好命,但和她流离的一生相比,护栏河边无忧的童年已经足够算作她的“黄金年代”。随着1929年萧红最在意的外公的过世,对家庭已无留恋,压抑已久崇尚自由自我的天性被释放。萧红有了她人生的第一次逃离。无奈她万般推崇的北京求学因为没有家里的经济支持只能放弃。心灰意冷返家却遭遇囚禁,被迫着要和未婚夫汪恩甲完婚的萧红便有了人生的第二次逃离。谁也想不到的是没过多久萧红却主动最后回头找到汪恩甲,着实让人啼笑皆非。不过随着数月后汪恩甲更像是“报复”的消失,萧红又一次回到人生常态般的无所傍依,怀着和汪恩甲的孩子的萧红之后遇到萧军,跟萧军在一起的生活,成就了文坛一段佳话,也为她自己迎来了创作的井喷期。无奈造化难猜,家暴、感情破裂,尽管再度怀孕萧红萧军两人依然决然选择分了手。大着肚子的萧红之后便跟着端木蕻良飞遍了整个西南,两人的感情让人难猜甚至端木毫不避言对于萧红所写文字的鄙夷,但两人竟还是以夫妻的身份走到了萧红生命的尽头。
我想我喜欢的萧红便是这样。把逃离当人生姿态,把自由奉为人生圭臬,她和汪恩甲种种是最少史料可查的,但从她短短时间里便从出逃到回归可以看出,也许她反抗的不是汪这个人,而是她一直束缚其中的封建人生际遇。再到两次怀着一个人的孩子选择另一个人的感情,虽然这些错综交缠的关系里每个生命体的想法都着实难以让人琢磨,但起码可以感觉到大家都是超脱的人,在那个落后却人言大过天的时代,他们兀自的活着爱着追逐着放肆着,也许才是最值得让人敬佩的。
闫红说萧红也是“传奇”,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说到传奇最直接的联想便是张爱玲,但把这两个华丽的字放到没有美丽如林徽因潇洒如三毛善感如丁玲,但萧红奔波的一生逃离的一生选择的一生落寞的一生,还是让无数旁观者只觉可悲可叹可泣。其实通过别人的口中也许可以看出萧红这个人本也不是那种太圆滑活络的女子,比如许广平就不止一次说过在上海时,萧红每天雷打不动的来他们家做客,甚至因为要招待萧红许都无暇去照顾鲁迅先生而让先生几次染疾,言语里总归是少不了抱怨的。比如萧军数次打骂萧红留有伤痕,别人问及时萧红不愿承认,萧军却只不以为然“是我打的,她自己做错了事情。”光听这几句话想必已经能感觉到除去文字的灼人,萧红也许不是一个那么亮眼的人,但原谅传奇也可以不是那么个传奇法,这个真实存在过的女子,爱过恨过反抗过沉默过,随着她的“黄金时代”一起被时间大潮掠过,只留下最后一句:平生遭尽白眼,身先死,不甘、不甘。
霍建起的《萧红》择了小宋佳来演绎这个传奇。美术出生的霍导把这个萧红拍的极美极妖娆,也难怪骆宾基感叹:每个遇见她的男人,都会爱上她。但如果这个31岁就早早香消玉殒的萧红能用青春和生命回首这些,只能在文字里才这般鲜活的男人和爱情,会不会只会感叹:满天星光,满屋月光,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呼兰河传》更像是一部自传意味的书,写的也是她的故乡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萧红在里面努力回忆这座她出生小镇的每一条小巷每一间商店,家里家具的摆设人群的吵闹 ,村东头狂吠的一只黄狗自家柴垛上飘过的一朵淡淡的云朵,还有穿梭在那些岁月里的那些人那些事,好的不好的,喜欢的不喜欢的她都写的清清淡淡,好像好也没那么值得欢欣鼓舞,恶也不至于让人咬牙切齿。这样颜色不明的文字却最容易让人沉沦,心疼又沉沦。好像深知花开无常时,便总要对事物的盛势颓时,留有一步退后的余地。萧红似乎是刻意采用一种回忆性的温馨浪漫的调调,稚嫩烂漫的幼童视角,将呼兰河城写的满满的诗情画意。无奈 “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寥寥的几句足以让人沉没在她无尽的悲伤深海。
一个作家想要完全超脱出自己的人生阅历去塑造出一个全新的人物和世界都是一件难之又难的事情。人生经历就是投影,总会或多或少的印上你对人对事的想法态度。虽然不知为何作家人生多颠簸,但他们似乎总会捍卫这个起点,恍如守护乱世里的最后一块静土。喜欢的杜拉斯张爱玲都有过类似的自传文字——《情人》和《小团圆》。《情人》通篇笼罩在起篇处已经在不停渲染的“我已经老了”的苍凉里,却依然无碍这个无限性感又落寞的女人用华丽的语言写那段在西贡湄公河边的年幼岁月。再有虽然一贯追求平实却总是忍不住繁复的张爱玲借九莉之口写出的上海,虽然之后这个姑娘一直在奔波的爱着,却给了她的上海一轮永不褪色的玫红月亮。
萧红一辈子也是真的算不得是什么好命,但和她流离的一生相比,护栏河边无忧的童年已经足够算作她的“黄金年代”。随着1929年萧红最在意的外公的过世,对家庭已无留恋,压抑已久崇尚自由自我的天性被释放。萧红有了她人生的第一次逃离。无奈她万般推崇的北京求学因为没有家里的经济支持只能放弃。心灰意冷返家却遭遇囚禁,被迫着要和未婚夫汪恩甲完婚的萧红便有了人生的第二次逃离。谁也想不到的是没过多久萧红却主动最后回头找到汪恩甲,着实让人啼笑皆非。不过随着数月后汪恩甲更像是“报复”的消失,萧红又一次回到人生常态般的无所傍依,怀着和汪恩甲的孩子的萧红之后遇到萧军,跟萧军在一起的生活,成就了文坛一段佳话,也为她自己迎来了创作的井喷期。无奈造化难猜,家暴、感情破裂,尽管再度怀孕萧红萧军两人依然决然选择分了手。大着肚子的萧红之后便跟着端木蕻良飞遍了整个西南,两人的感情让人难猜甚至端木毫不避言对于萧红所写文字的鄙夷,但两人竟还是以夫妻的身份走到了萧红生命的尽头。
我想我喜欢的萧红便是这样。把逃离当人生姿态,把自由奉为人生圭臬,她和汪恩甲种种是最少史料可查的,但从她短短时间里便从出逃到回归可以看出,也许她反抗的不是汪这个人,而是她一直束缚其中的封建人生际遇。再到两次怀着一个人的孩子选择另一个人的感情,虽然这些错综交缠的关系里每个生命体的想法都着实难以让人琢磨,但起码可以感觉到大家都是超脱的人,在那个落后却人言大过天的时代,他们兀自的活着爱着追逐着放肆着,也许才是最值得让人敬佩的。
闫红说萧红也是“传奇”,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说到传奇最直接的联想便是张爱玲,但把这两个华丽的字放到没有美丽如林徽因潇洒如三毛善感如丁玲,但萧红奔波的一生逃离的一生选择的一生落寞的一生,还是让无数旁观者只觉可悲可叹可泣。其实通过别人的口中也许可以看出萧红这个人本也不是那种太圆滑活络的女子,比如许广平就不止一次说过在上海时,萧红每天雷打不动的来他们家做客,甚至因为要招待萧红许都无暇去照顾鲁迅先生而让先生几次染疾,言语里总归是少不了抱怨的。比如萧军数次打骂萧红留有伤痕,别人问及时萧红不愿承认,萧军却只不以为然“是我打的,她自己做错了事情。”光听这几句话想必已经能感觉到除去文字的灼人,萧红也许不是一个那么亮眼的人,但原谅传奇也可以不是那么个传奇法,这个真实存在过的女子,爱过恨过反抗过沉默过,随着她的“黄金时代”一起被时间大潮掠过,只留下最后一句:平生遭尽白眼,身先死,不甘、不甘。
霍建起的《萧红》择了小宋佳来演绎这个传奇。美术出生的霍导把这个萧红拍的极美极妖娆,也难怪骆宾基感叹:每个遇见她的男人,都会爱上她。但如果这个31岁就早早香消玉殒的萧红能用青春和生命回首这些,只能在文字里才这般鲜活的男人和爱情,会不会只会感叹:满天星光,满屋月光,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