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意象的滥用与创新
自《诗经》开始,运用比兴手法进行文学创作成了中国作家的常态,文学意象的创造和运用恐怕是中国文学几千年来有别于西方文学的最大特征。通过对一些自然事物的灵敏感受和相应的意义赋予,中国文学呈现出缤纷多彩的美感:夕阳,雾霭,高山,流水,菊兰,竹梅,等等等等,或温柔的美感,或朦胧的意境,或稳重,或风流,或高洁,或坚毅,通过这些意象的搭配,构成文章的彩丽。
然而除了历史上这些呢?进入了当代,社会环境,人情关系,自然风物都发生了极大变化,而我们的文学中却依旧是这些古代模式,中国的文学传统依然是比兴,但比兴的意象似乎却没有大的创新,就仿佛管子接到了臭水沟里,其出来的水自然不能用来浇地。
一些新事物,如高楼大厦,车船飞机,电脑网络,等等,这些能不能像夕阳,雾霭一样成为新时期中国文学的意象表达呢?有没有一种可能,一种我们可以给这些新事物赋予他们诗歌美感的可能?我想这没准也是文学上一个新的突破口。
然而除了历史上这些呢?进入了当代,社会环境,人情关系,自然风物都发生了极大变化,而我们的文学中却依旧是这些古代模式,中国的文学传统依然是比兴,但比兴的意象似乎却没有大的创新,就仿佛管子接到了臭水沟里,其出来的水自然不能用来浇地。
一些新事物,如高楼大厦,车船飞机,电脑网络,等等,这些能不能像夕阳,雾霭一样成为新时期中国文学的意象表达呢?有没有一种可能,一种我们可以给这些新事物赋予他们诗歌美感的可能?我想这没准也是文学上一个新的突破口。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