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格林童话》看德国文化 ——以《小地精》为例
北方,西方和南方分崩离析,
宝座破碎,王国战栗…….
——歌德《西东合集》
《格林童话》于1806年开始搜集,1812年第一卷出版,1815年第二卷完工。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能从上面几个年份中知道,这几年正是法国皇帝拿破仑实施他统治欧洲大陆计划的缩影:从拿破仑发出大陆封锁令全面征服欧洲到他彻底失败,欧洲出现反动复辟。在这种刀光剑影中,《格林童话》却以她独有的方式,撇下四分五裂的普鲁士王国,单刀直入地用纯真征服了文学,完成这一壮举,让《格林童话》从德国流传到欧洲,再从欧洲走向世界的,是格林兄弟。但格林兄弟并非《格林童话》的作者,她从无数普通劳动人民口中吐出,再由格林兄弟把它们编辑成书,因此我们把“格林兄弟”加在前面,而不用原名《儿童和家庭童话集》。
能以作者(或编者)的名字作为书名,除《格林童话》外,只有《安徒生童话》了。两者同样著名,其实却大相径庭,例如《安徒生童话》对世界的现实性认识而《格林童话》的happy ending;《安徒生童话》简练细腻的描写和《格林童话》单纯的情节发展对比:《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谁更能被称为童话等等,这些毫无疑问是两者创造来源不同造成的,暂且不表,但《格林童话》无意间蕴含了文化上的优势——那些无法由一个人两个人表达出的民间文学的独特风韵,我从中找到了民间口口相传保留下来的文化特点。
我选择以《小地精》为例。《小地精》在《格林童话》中不是令人印象最深的,论名气也比不上《白雪公主》,《灰姑娘》等名篇,但它包括了许多德国文化特点,是与本文主题契合较高的篇目。它讲了公主被年轻猎人拯救的故事:三个公主由于偷吃了受父亲诅咒的苹果沉入地下,被恶龙看守,三个猎人兄弟前去寻找, 年纪最小的猎人在地精的帮助下救出了公主,却被两个哥哥加害,最终他又在地精帮助下报了仇,与最小的公主结婚,从此过着幸福的日子。
一. 王室病
我在文章开头即引用了歌德的诗句,那就是当时德国的样子。数以百计的小国小邦,其中势力较大的也多达三十六个,因此《格林童话》中王子公主难以尽数。我们从地图上可以轻易知道,德国的疆域跟浙江省差不多,就在这么小的地方内,德国有上百个国家,每个国家的大小也就可想而知。没有强大国力的支撑,公主王子们也就不值钱,童话的描写与现实的差距总令我哑然失笑。
童话中的公主们大多是 美丽可爱善良,如《小地精》描写三个公主:“她们不仅对任何人都和蔼可亲,而且模样儿也长得非常美丽”,她们一般作为标准女主角。男主角的任务就是解救公主,结婚,然后过着幸福的生活。根据著名的欧洲宫廷小说《琥珀》说,公主们其实大多都长得很丑。她们作为政治联姻的产物,只有王子会娶她们,其他主人公,如农民,猎人,士兵等他们很可能喜欢的是普通女孩,但没有一篇童话的男主角拒绝过娶公主为妻,看来那个时候的人们似乎公认公主是讨人喜欢的,即便是现在,君主制已经死去百年的现在,人们依然把公主看成完美女孩的化身,这便是我说的王室病了。
民间对王室的无比推崇和爱戴跟当时的社会背景关系很深,在德国这种风气只会更甚——不要忘记一战和二战的爆发。一个制度灭亡的背后文化往往依然遥遥无期地继续着。大英帝国曾号称日不落,在那里太阳是从不升起的,问题是人们相信它。每年英国王室都会花费上亿纳税人的钱,尽管如此,大多数人仍坚持王室应该存在,因为它还代表着普通人的一个梦,永远不会在他们身上实现的白日梦。凯特王妃大婚之日不知击碎了多少女孩的公主梦,王室代表着美好的想法在我们脑海中根深蒂固,又通过童话等方式让下一代人自孩童时代浸淫而生,也许无伤大雅,也许代表着自由与平等在私有制情况下永远不可能实现。我无法给出答案,就好像谁也无法阻止《格林童话》会继续流传。
有些问题,只有时间才有最终解释权,即使伟大如马克思,也只能做出徒劳的预言。
二. 偏爱幼子
《格林童话》中最小的那个孩子总是最美丽善良的,当然也是得到最好结局的那个。幼子得到最多疼爱倒不是德国特有现象,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是这样的,算是人之常情,但德国的独特之处在于长子似乎都是带着坏心眼的,且最小的儿子总是个不聪明的小傻瓜。如《小地精》中对最小那个猎人的描写:“他俩(指他的两个哥哥)非常讨厌他,总叫他傻瓜汉斯,嫌他太不会处事。”而两个哥哥则是“对他(汉斯)不怀好意。”
倘若我们对这一现象进行深究,我们大概可以从这两点中得出对德国文化的进一步的了解。对最小孩子宠爱可以理解为人类的本能,一种对弱者天性使然的关爱同情,这种情感放在父母身上会自然而然地变成偏爱。现实中的哥哥们没那么邪恶,弟弟们也没那么善良,经过父母的主观臆断和童话夸张,我们现在就看到了坏哥哥们对好弟弟的陷害。
而在《格林童话》中,哥哥们也许聪明却永远不安好心,在某种程度上,《格林童话》中聪明与狡诈可以划等号,于是汉斯作为主人公只好是个傻子了。他不懂什么是圆滑处事,常常是心里怎么想便怎么说。如《小地精》中,小地精先向两个哥哥要面包,然后故意让面包掉到地上让两个哥哥去捡,两个哥哥礼貌地去捡反而趁机被小地精揍了一顿,轮到汉斯时,汉斯没有两个哥哥的教养,骂道:“什么?你自个儿不能捡一捡?要是你为吃饱肚子连这点儿力气都不肯花,那就活该挨饿。”他还打了地精,地精为了讨饶,反而告诉了汉斯公主的所在地。其实汉斯们正是劳动人民的真实写照,他们纯朴自然,不懂得投机,也带着农民自然的粗野,讲故事的人把自己这类人编进了故事。他们只知道勤与懒,贫与富,善与恶之类原则性的问题,所以他们永远也不能站在统治阶级,只好劝自己傻人有傻福,只好通过童话娶一个公主,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统治阶级是聪明而狡诈的哥哥,劳动人民则是诚实善良的弟弟,在统治阶级眼里,被统治者总是愚昧的,劳动人民便用这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让傻瓜汉斯们过上好日子。
不论谁当上了统治者,不论是怎样的统治者,他的国内总有一批人为生计担忧着。
三. 来自底层的想象
《格林童话》是根据民间童话整理而成的,她也许每篇写着王子公主,却掩不住一股来自民间的气息夹杂其间,让人忍俊不禁。
《小地精》中描写三个公主受到诅咒便说她们偷吃了苹果,沉到地下时:“她们三个便一起沉到了地底下,再也听不见公鸡的啼声啦。”三个公主困在地下,“分别替一条有许多脑袋的恶龙捉虱子“。苹果,鸡啼虱子都是农村常见的物事,农民们编故事自然是想到这些,富有生机活力的农村生活使王子公主们的生活有了无限可能性。
一切文学都来自生活。德国纬度不低,冬天常为冰雪覆盖,童话会从火炉旁被娓娓道出,让所有孩子的想象有地方可以放置,回到愿望可以变成现实的古代。
“很久很久以前……..“
2014年2月4日
时正逢阴天,天色却亮极
宝座破碎,王国战栗…….
——歌德《西东合集》
《格林童话》于1806年开始搜集,1812年第一卷出版,1815年第二卷完工。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能从上面几个年份中知道,这几年正是法国皇帝拿破仑实施他统治欧洲大陆计划的缩影:从拿破仑发出大陆封锁令全面征服欧洲到他彻底失败,欧洲出现反动复辟。在这种刀光剑影中,《格林童话》却以她独有的方式,撇下四分五裂的普鲁士王国,单刀直入地用纯真征服了文学,完成这一壮举,让《格林童话》从德国流传到欧洲,再从欧洲走向世界的,是格林兄弟。但格林兄弟并非《格林童话》的作者,她从无数普通劳动人民口中吐出,再由格林兄弟把它们编辑成书,因此我们把“格林兄弟”加在前面,而不用原名《儿童和家庭童话集》。
能以作者(或编者)的名字作为书名,除《格林童话》外,只有《安徒生童话》了。两者同样著名,其实却大相径庭,例如《安徒生童话》对世界的现实性认识而《格林童话》的happy ending;《安徒生童话》简练细腻的描写和《格林童话》单纯的情节发展对比:《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谁更能被称为童话等等,这些毫无疑问是两者创造来源不同造成的,暂且不表,但《格林童话》无意间蕴含了文化上的优势——那些无法由一个人两个人表达出的民间文学的独特风韵,我从中找到了民间口口相传保留下来的文化特点。
我选择以《小地精》为例。《小地精》在《格林童话》中不是令人印象最深的,论名气也比不上《白雪公主》,《灰姑娘》等名篇,但它包括了许多德国文化特点,是与本文主题契合较高的篇目。它讲了公主被年轻猎人拯救的故事:三个公主由于偷吃了受父亲诅咒的苹果沉入地下,被恶龙看守,三个猎人兄弟前去寻找, 年纪最小的猎人在地精的帮助下救出了公主,却被两个哥哥加害,最终他又在地精帮助下报了仇,与最小的公主结婚,从此过着幸福的日子。
一. 王室病
我在文章开头即引用了歌德的诗句,那就是当时德国的样子。数以百计的小国小邦,其中势力较大的也多达三十六个,因此《格林童话》中王子公主难以尽数。我们从地图上可以轻易知道,德国的疆域跟浙江省差不多,就在这么小的地方内,德国有上百个国家,每个国家的大小也就可想而知。没有强大国力的支撑,公主王子们也就不值钱,童话的描写与现实的差距总令我哑然失笑。
童话中的公主们大多是 美丽可爱善良,如《小地精》描写三个公主:“她们不仅对任何人都和蔼可亲,而且模样儿也长得非常美丽”,她们一般作为标准女主角。男主角的任务就是解救公主,结婚,然后过着幸福的生活。根据著名的欧洲宫廷小说《琥珀》说,公主们其实大多都长得很丑。她们作为政治联姻的产物,只有王子会娶她们,其他主人公,如农民,猎人,士兵等他们很可能喜欢的是普通女孩,但没有一篇童话的男主角拒绝过娶公主为妻,看来那个时候的人们似乎公认公主是讨人喜欢的,即便是现在,君主制已经死去百年的现在,人们依然把公主看成完美女孩的化身,这便是我说的王室病了。
民间对王室的无比推崇和爱戴跟当时的社会背景关系很深,在德国这种风气只会更甚——不要忘记一战和二战的爆发。一个制度灭亡的背后文化往往依然遥遥无期地继续着。大英帝国曾号称日不落,在那里太阳是从不升起的,问题是人们相信它。每年英国王室都会花费上亿纳税人的钱,尽管如此,大多数人仍坚持王室应该存在,因为它还代表着普通人的一个梦,永远不会在他们身上实现的白日梦。凯特王妃大婚之日不知击碎了多少女孩的公主梦,王室代表着美好的想法在我们脑海中根深蒂固,又通过童话等方式让下一代人自孩童时代浸淫而生,也许无伤大雅,也许代表着自由与平等在私有制情况下永远不可能实现。我无法给出答案,就好像谁也无法阻止《格林童话》会继续流传。
有些问题,只有时间才有最终解释权,即使伟大如马克思,也只能做出徒劳的预言。
二. 偏爱幼子
《格林童话》中最小的那个孩子总是最美丽善良的,当然也是得到最好结局的那个。幼子得到最多疼爱倒不是德国特有现象,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是这样的,算是人之常情,但德国的独特之处在于长子似乎都是带着坏心眼的,且最小的儿子总是个不聪明的小傻瓜。如《小地精》中对最小那个猎人的描写:“他俩(指他的两个哥哥)非常讨厌他,总叫他傻瓜汉斯,嫌他太不会处事。”而两个哥哥则是“对他(汉斯)不怀好意。”
倘若我们对这一现象进行深究,我们大概可以从这两点中得出对德国文化的进一步的了解。对最小孩子宠爱可以理解为人类的本能,一种对弱者天性使然的关爱同情,这种情感放在父母身上会自然而然地变成偏爱。现实中的哥哥们没那么邪恶,弟弟们也没那么善良,经过父母的主观臆断和童话夸张,我们现在就看到了坏哥哥们对好弟弟的陷害。
而在《格林童话》中,哥哥们也许聪明却永远不安好心,在某种程度上,《格林童话》中聪明与狡诈可以划等号,于是汉斯作为主人公只好是个傻子了。他不懂什么是圆滑处事,常常是心里怎么想便怎么说。如《小地精》中,小地精先向两个哥哥要面包,然后故意让面包掉到地上让两个哥哥去捡,两个哥哥礼貌地去捡反而趁机被小地精揍了一顿,轮到汉斯时,汉斯没有两个哥哥的教养,骂道:“什么?你自个儿不能捡一捡?要是你为吃饱肚子连这点儿力气都不肯花,那就活该挨饿。”他还打了地精,地精为了讨饶,反而告诉了汉斯公主的所在地。其实汉斯们正是劳动人民的真实写照,他们纯朴自然,不懂得投机,也带着农民自然的粗野,讲故事的人把自己这类人编进了故事。他们只知道勤与懒,贫与富,善与恶之类原则性的问题,所以他们永远也不能站在统治阶级,只好劝自己傻人有傻福,只好通过童话娶一个公主,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统治阶级是聪明而狡诈的哥哥,劳动人民则是诚实善良的弟弟,在统治阶级眼里,被统治者总是愚昧的,劳动人民便用这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让傻瓜汉斯们过上好日子。
不论谁当上了统治者,不论是怎样的统治者,他的国内总有一批人为生计担忧着。
三. 来自底层的想象
《格林童话》是根据民间童话整理而成的,她也许每篇写着王子公主,却掩不住一股来自民间的气息夹杂其间,让人忍俊不禁。
《小地精》中描写三个公主受到诅咒便说她们偷吃了苹果,沉到地下时:“她们三个便一起沉到了地底下,再也听不见公鸡的啼声啦。”三个公主困在地下,“分别替一条有许多脑袋的恶龙捉虱子“。苹果,鸡啼虱子都是农村常见的物事,农民们编故事自然是想到这些,富有生机活力的农村生活使王子公主们的生活有了无限可能性。
一切文学都来自生活。德国纬度不低,冬天常为冰雪覆盖,童话会从火炉旁被娓娓道出,让所有孩子的想象有地方可以放置,回到愿望可以变成现实的古代。
“很久很久以前……..“
2014年2月4日
时正逢阴天,天色却亮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