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上半年電影十佳選:Steppin' Into Asia
![]() |
10. 蒸發(증발,申相玉,韓國,1994)[VHS → DVD-R]
9. 純(純,横山博人,日本,1980)[VHS]
8. 四月末,綿綿雨(สิ้นเมษาฝนตกมาปรอยปรอย,Wichanon Somumjarn,泰國,2012)[DVDRIP]
7. L(L,Babis Makridis,希臘,2012)[DVDRIP]
6. 出張(出張,沖島勲,日本,1989)[VHS]
5. 粉紅絲帶(ピンクリボン,藤井謙二郎,日本,2004)[日二版DVD]
4. 銀河系(銀河系,足立正生,日本,1967)[VHS → DVD-R]
3.二度不醒來之搖籃曲(二度と目覚めぬ子守唄,原田浩,日本,1985)[WEBRIP]
2.破口大罵(罵詈雑言,渡邊文樹,日本,1996)[WEBRIP]
1.陀思妥耶夫斯基歐遊記(Dostoevsky's Travels,Pawel Pawlikowski,英國,1991)[WEBRIP]
Note:
之所以忙於總結上半年的觀影片單,是因為免得到年底大海淘沙,把當時感覺良好的電影都忽略掉。再者,我覺得自己的觀影路線跟以往幾年有些不同,權作記錄,立此存照。是的,與以往“守候蘇東俄”的狀況大為不一樣,從去年下半年到現在,我看電影就一直“東移”,乃至“重返亞太”。我相信這也是和自己海淘有著莫大的關係。
但是感覺自己現在的觀影理念和心態跟以前也不一樣。感覺就像“畢業前”和“工作後”的狀態類似。以前死磕下載,現在並行喪心病狂地收碟。本質上也許一樣,但是最終呈現在品味上的結果卻是大相徑庭。起碼,2013年的十佳在國別上還要豐富些。
電影地域分佈:日本6部、泰國1部、韓國1部、希臘1部、英國1部
【日本6部】
我預想到2014年會是私人戲院的“日本片大年”。越是海淘與網絡發掘,越是能夠發現一些激發我無盡求知欲與觀影欲望的日本電影(我幾乎不會看新近的“日本大片”)。橫山博人是我今年年初首位被發掘出來的日本導演。他的處女作《純》可謂享譽日本碟界,幾經辛苦謀得初版VHS。《純》以軍艦島為母體進行創作(電影拍攝於1980年,軍艦島於1974年撤人閉島)。癡漢男主角的慾望、鄉愁、回憶、將來似乎都被禁錮於軍艦島上,還未來得及與所謂的社會接軌。這種畸形與虛無卻被稱之為「純」。本片更由日本前衛派一柳慧擔任作曲。以《純》為起點,估計未來我亦會將橫山博人的其他作品收藏起來。目前除了《純》的VHS,我還有國內DVD廠牌發行的《萬字》。
除了橫山博人之外,渡邊文樹也可謂“年度驚喜”。這位行動力驚人,全然忽視一切電影體制規則,自力更生,刻苦自主製作的怪雞導演儼然成為了我的偶像。以《家庭教師》為觀影開端,再到《破口大罵》。這種自主到極致,粗暴到瘋狂的態度著實燃起我拍電影的熱情。《破口大罵》如同黑木和雄的《原子力戰爭》,將鏡頭直接捅向福島的“核電站(原発)”這個敏感詞上,從揭露命案升級到批判核電。毫不留情,一點面子都不給,看著暢快淋漓拍手稱快之餘,卻覺得無奈又無力。
另外提及到“自主製作”這個詞彙,原田浩的Cult動畫《二度不醒來之搖籃曲》也就順理成章入選上心之列。比起《少女樁》,這部《二度不醒來之搖籃曲》借倒及牙少年悲慘遭遇批判工業社會,真的是黑到出汁。原田浩以狂野不受規限的張狂手法炮製一幕幕異色,真的讓人大叫爽快。
對了,上半年還有一個老生長談的日系關鍵詞——粉紅電影。粉紅電影收不完,也是看不完的。年初看完《粉紅絲帶》感受頗深,旋即跟友人也翻譯了出來。若松組的導演名字自然朗朗上口,沖島勲和足立正生,這兩位“若松組·梁山泊”的大將也是我的最愛。不過搞笑的是,偏偏入選十佳作的兩導演之片卻不是粉紅片。沖島勲的《出張》算是“正常向”(據說該片入選當年旬報第一位?)。《出張》是沖島勲息影廿余后的再度出山之作。電影講述了由石橋蓮司飾演的中年工薪族出差東北,飲飲食食,零零性性,還被遊擊隊標心勒索。所涉及革命、人生、城鄉和家庭等探討,亦道出男人的中年精神危機。笑點奇特,不過沖島勲招牌的“室內戲”則被“戶外戲”大為取代。值得一提的是,若松孝二後來執導的《標的!羊群的悲傷》也是工薪族的題材。石橋蓮司飾演的卻是公司老總。連著觀看,也有著奇妙的連續性。
而入選十佳作的《銀河系》則是足立正生早年的實驗作品。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也是外國網友對足立正生電影大為發掘的年份。多得意大利電視台的放送和外國網友的錄製,足立正生的《性遊戯》、《性地帯》、《叛女/夢幻地獄》得以重見天日。而吊詭的是,這部《銀河系》卻是出自VHS收錄。恕我孤陋寡聞,未見過這夢幻般的VHS……回到《銀河系》之上,這部可堪魔比斯環的實驗作品中擁有本我、分身、過去、未來、強迫観念、性、他者等多種元素和符號,讓人陷入了混亂意識流。加上刀根康尚的音樂,簡直冇得嘆。本片的助監督正是沖島勲。
【泰國1部】
時不時,我都會選看一些泰國新浪潮的電影。今年看得比較上心的就是Wichanon Somumjarn的《四月末,綿綿雨》。之所以喜歡這部作品,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的“私”。我向來喜歡“私電影”,與其說是想窺探別人的記憶、經歷和生活,乾脆說是想在別人當中找到一些促發自己共鳴的東西。《四月末,綿綿雨》這部簡約清新而富含熱帶韻味的“私電影”確實做到了。
【韓國1部】
在幾位豆友的耳濡目染之下,我對韓國近現代史產生了興趣。固然,影像上的歷史或者虛構歷史不足以概括歷史的全貌,但是起碼提供了一種更加容易“入口”的認知。《蒸發》由曾經混跡朝韓日港多地的傳奇導演申相玉執導。日本發行過VHS(配有內嵌日文字幕)。全然虛構的歷史人物無不映射第四共和國的正史和秘辛。就算虛構,依然大無私樣地映像鏈接到《第五共和國》之上。電影裡頭還有好一句“就算擰掉雞頭,旭日照常升起。”
【希臘1部】
上半年在機緣巧合下接手過豆瓣字幕組2.0的翻譯任務——《L》。這部希臘電影大概可以用網絡上的cliche“不明覺厲”來形容總體感觀。踎在轎車上的男主角家庭和事業上都鬱鬱不得志,後來更改行摩托黨。電影充滿黑色幽默之餘,似乎亦充滿大量的隱喻。那種“不交代感”的充分性很是吸引我。
【英國1部】
上半年十佳作之首非《陀思妥耶夫斯基歐遊記》莫屬。這部紀錄片不是以陀翁為主角,卻是以他的唯一在世的“陀孫子”——德米特裡。與享譽文壇的祖上不同,德米特裡不過是一介車夫。但是由於血統的特殊性,又加上當時蘇聯行將崩壞、兩德統一的大環境,德米特裡化成陀翁遊走德國的上層社會之中。紀錄片最大的看點,莫過於研究陀翁的團體希望這位臨急抱佛腳惡補祖上名作的德米特裡就現世的宗教、社會、政治等議題發表觀點。儘管說得頭頭是道,但是充滿強烈的諷刺意味。這不禁引發起我的一個疑問:“莫非真要有先知或者神的存在才可以維繫整個社會?”偏偏羅馬尼亞哲學家蕭沆的《狂熱的系譜》一文正好解答了我在觀影中的疑問。其實,這位德米特裡也不過是收錢行事,與其說是重踏祖上的歐遊之路,還不如說是想架奔馳開回老家耀武揚威。這真是“陀翁之意不在酒”呢。當然,德米特裡遺傳了祖上的好賭的基因,再度演繹了《賭徒》。紀錄片生猛抵死,另闢蹊徑,真是讓我大開眼界。
最後還要衷心感謝ルーカス邊觀影邊日語翻譯的辛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