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房记· 黑白灰的告白(二)调性的起点和终点
上次在评论杉本博斯的时候,很抱歉因为写得太快,忘记了写到很重要的一点。这一点就是他的黑与白的对位关系,以及黑和白各自的演进。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这副海景作品,不仅仅是像我们上次说的那样,“它做到了在影调变化上的集大成。它只使用了5%-20%的灰,以及85%-100%黑。他让灰与黑在各自的区域中不断跳动,这种跳动的旋律性是Brian Eno式的”。他同时做到了在白与黑上达到了一种调性上的对位关系。
在2012年Pace画廊的杉本博斯展上,我也是第一次见到这副作品的原作。这副原作对摄影作品来说,体量已经非常大,所以作者可以做得很细致。如果你仔细研究他在画面白黑两个单独的区域,会发现他的旋律在一直不为人注意地跳动——最浅处大约5%灰,这些灰在不断地转换、转移,既有轻微地跳跃延展,也有不动声色地保留与静止——结果就是,当他从5%灰转移到20%灰时,你如果在近处,也就是离画面20厘米左右观察,是看不出的;但是一旦你走开两米,这些灰的跳动变化顿时就变成了一种辉煌的跃动。这就是从极微观到极宏观的掌握。
在5-20%灰上,以及85%-100%黑上,作者做到了同时推进两个灰度区域的内在演进。实际上,这就是一种对位法。
对位法本来是一个音乐上的概念。它的相关概念是复调,是赋格,是巴赫。巴赫走的音乐调性是根据十二平均律的这我们都知道,他以大调和小调来排列音阶,排列音的关系。但是在20世纪,我们发现可以不用十二平均律了,但是同样仍然使用对位法。这种对位不再具有以往复调的性质(因为它没有具体的旋律了),而是音与音、scale到scale的对位。它同时调动了人在感官上的两种情绪:轻柔、温和,与坚定、沉着进行对比,并且放在了同一副画面中,形成了一种对抗的力量。
这种消解旋律、消解调性,从调性的构成基础也就是最基本的音开始进行新的对位研究的做法,其实与19世纪到20世纪的一系列美学思潮都是有关系的。必须再提一次蒙德里安。他对线条、色彩、形状的构成的研究,已经是这一切的先声。甚至,在这里我们还可以提一下维特根斯坦。前几天我读了一点《维特根斯坦遗稿》,我们都知道维特根斯坦是个语言学出发的哲学家。他最后在研究什么问题?他在研究人的意识到语言的出口那一霎那间发生的事,也就是从思维到意义的最基本的构成。音与画面都是语言。意识汇聚到语言这个出口时,其实经历了许许多多潜在的凝聚。
这种凝聚的过程,包含了大量的混沌与潜意识,也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语言学是什么我们就不赘述了,只说一点,就是从意识到语言的出口,它的色彩与情感,其实就是一个画面最基本的调性的起点。
这是无数做黑白摄影的人摔倒的地方,因为它究其本质,是在发问:“我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调性作为画面的开始”。这一点上会绊倒无数人。当你只需要表达自我的一些自发情感的时候,选择调性基本不是太大问题;但是当你意识到你的创造开始具有一种美术的性质时,发问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发问必定会把你带到对调性的寻找上。
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在强调暗房的工艺。以可变反差这种90年代出现的黑白银盐技术,我们拥有了极大的黑白调整可能性。我们可以在白里加黑,在黑里调出白,合并起对银盐黑白的整体认识,画面的可能性变得极其宽广。这也是为什么我从来不做各种药液实验,在我的暗房里,目前为止一直只使用ilford的整套解决方案,就是因为它在黑白可变反差上已经达到了非常深广的可能性。
回到画面寻找的问题上来,仍以蒙德里安为例,他在进行最后的纯线条与色块的研究之前,已经是一个非常好的画家。但他同样不停发问,最终回到了人的意识对色彩、线条的起点。我们今天只看到蒙德里安对线条、色彩、形态的构成做出了回答,而看不到他的草稿、看不到他未完成的作品。那些作品相比一个回答,在研究人的意识的问题上,其实更有价值。
上节课我们已经说了,银盐黑白摄影的本质其实是一种版画。只是版画在印刷时是面对面的,而放大这个过程是通过了底片这个介质(我们当然也可以做接触印象,接触印象就是真正的版画了)。这就是今天我们重新审视黑白银盐摄影时发现可以重新认识的部分,就是银盐黑白摄影作为一种美术的手段,所蕴含的丰富的可能性。
既然它是版画,我们就需要掌握与绘画相关的一系列知识。与音乐相关的性质我们都需要掌握:空间是什么,音响(放在画面上,也许对应的是黑与白的绝对值以及它在画面上的分布),音调(灰度的阶调),音调的排列(灰度的变化与对立),运动与节奏(灰度的排列应用)、重量(灰度的对比与想象空间的延伸)……当你对这些有了初步探索的结论,这就是你的调性的临时终点。
这一系列的问题,以及影像在叙事上的打破和重建(干掉线性叙事,我们需要新的叙事方式;干掉具象,我们需要比喻、断句、韵律),以及影像内容在社会问题上的反映(干掉纪实摄影,重新审视当代现实)。
这才是当代的银盐黑白摄影的责任,以及它所需要完成的任务。
-------------------------------------------------------------------------
版权声明:
《暗房记》系列文字不允许任何形式的转载。
作者为王晶。
任何盗用必究。
这副海景作品,不仅仅是像我们上次说的那样,“它做到了在影调变化上的集大成。它只使用了5%-20%的灰,以及85%-100%黑。他让灰与黑在各自的区域中不断跳动,这种跳动的旋律性是Brian Eno式的”。他同时做到了在白与黑上达到了一种调性上的对位关系。
![]() |
在2012年Pace画廊的杉本博斯展上,我也是第一次见到这副作品的原作。这副原作对摄影作品来说,体量已经非常大,所以作者可以做得很细致。如果你仔细研究他在画面白黑两个单独的区域,会发现他的旋律在一直不为人注意地跳动——最浅处大约5%灰,这些灰在不断地转换、转移,既有轻微地跳跃延展,也有不动声色地保留与静止——结果就是,当他从5%灰转移到20%灰时,你如果在近处,也就是离画面20厘米左右观察,是看不出的;但是一旦你走开两米,这些灰的跳动变化顿时就变成了一种辉煌的跃动。这就是从极微观到极宏观的掌握。
在5-20%灰上,以及85%-100%黑上,作者做到了同时推进两个灰度区域的内在演进。实际上,这就是一种对位法。
对位法本来是一个音乐上的概念。它的相关概念是复调,是赋格,是巴赫。巴赫走的音乐调性是根据十二平均律的这我们都知道,他以大调和小调来排列音阶,排列音的关系。但是在20世纪,我们发现可以不用十二平均律了,但是同样仍然使用对位法。这种对位不再具有以往复调的性质(因为它没有具体的旋律了),而是音与音、scale到scale的对位。它同时调动了人在感官上的两种情绪:轻柔、温和,与坚定、沉着进行对比,并且放在了同一副画面中,形成了一种对抗的力量。
这种消解旋律、消解调性,从调性的构成基础也就是最基本的音开始进行新的对位研究的做法,其实与19世纪到20世纪的一系列美学思潮都是有关系的。必须再提一次蒙德里安。他对线条、色彩、形状的构成的研究,已经是这一切的先声。甚至,在这里我们还可以提一下维特根斯坦。前几天我读了一点《维特根斯坦遗稿》,我们都知道维特根斯坦是个语言学出发的哲学家。他最后在研究什么问题?他在研究人的意识到语言的出口那一霎那间发生的事,也就是从思维到意义的最基本的构成。音与画面都是语言。意识汇聚到语言这个出口时,其实经历了许许多多潜在的凝聚。
这种凝聚的过程,包含了大量的混沌与潜意识,也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语言学是什么我们就不赘述了,只说一点,就是从意识到语言的出口,它的色彩与情感,其实就是一个画面最基本的调性的起点。
这是无数做黑白摄影的人摔倒的地方,因为它究其本质,是在发问:“我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调性作为画面的开始”。这一点上会绊倒无数人。当你只需要表达自我的一些自发情感的时候,选择调性基本不是太大问题;但是当你意识到你的创造开始具有一种美术的性质时,发问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发问必定会把你带到对调性的寻找上。
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在强调暗房的工艺。以可变反差这种90年代出现的黑白银盐技术,我们拥有了极大的黑白调整可能性。我们可以在白里加黑,在黑里调出白,合并起对银盐黑白的整体认识,画面的可能性变得极其宽广。这也是为什么我从来不做各种药液实验,在我的暗房里,目前为止一直只使用ilford的整套解决方案,就是因为它在黑白可变反差上已经达到了非常深广的可能性。
回到画面寻找的问题上来,仍以蒙德里安为例,他在进行最后的纯线条与色块的研究之前,已经是一个非常好的画家。但他同样不停发问,最终回到了人的意识对色彩、线条的起点。我们今天只看到蒙德里安对线条、色彩、形态的构成做出了回答,而看不到他的草稿、看不到他未完成的作品。那些作品相比一个回答,在研究人的意识的问题上,其实更有价值。
![]() |
上节课我们已经说了,银盐黑白摄影的本质其实是一种版画。只是版画在印刷时是面对面的,而放大这个过程是通过了底片这个介质(我们当然也可以做接触印象,接触印象就是真正的版画了)。这就是今天我们重新审视黑白银盐摄影时发现可以重新认识的部分,就是银盐黑白摄影作为一种美术的手段,所蕴含的丰富的可能性。
既然它是版画,我们就需要掌握与绘画相关的一系列知识。与音乐相关的性质我们都需要掌握:空间是什么,音响(放在画面上,也许对应的是黑与白的绝对值以及它在画面上的分布),音调(灰度的阶调),音调的排列(灰度的变化与对立),运动与节奏(灰度的排列应用)、重量(灰度的对比与想象空间的延伸)……当你对这些有了初步探索的结论,这就是你的调性的临时终点。
这一系列的问题,以及影像在叙事上的打破和重建(干掉线性叙事,我们需要新的叙事方式;干掉具象,我们需要比喻、断句、韵律),以及影像内容在社会问题上的反映(干掉纪实摄影,重新审视当代现实)。
这才是当代的银盐黑白摄影的责任,以及它所需要完成的任务。
-------------------------------------------------------------------------
版权声明:
《暗房记》系列文字不允许任何形式的转载。
作者为王晶。
任何盗用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