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茶人、酒客和搞文字的
近些年,茶文化观念在商业市场引导下普及于大众。茶文化、茶人之争便一直跌宕起伏在浪头上。
说到茶人之争。我首先想到的是鲁迅那句话:自称盗贼的无需防,得其反倒是好人;自称正人君子的必须防,得其反则是盗贼。
怎么解释呢?毋庸置疑,眼下在茶文化的金字塔上,“茶人”这个词披着“道”的羊皮已经高高站在了塔尖上,也深深的嵌在了很多喝茶甚至不喝茶的朋友的心窝里。且不说这座金字塔的真伪和稳固性,今天我们就谈“茶人”。
既然“茶人”与“道”紧密相连,那么这个范围的“道”,必然是指君子之道,或者是爱茶之道。
如渊明爱菊、濂溪爱莲、和靖爱梅、子猷爱竹等,此皆以精神向往为寄托,以为明志。而渊明、濂溪、和靖、子猷皆为君子,与其钟爱之菊、莲、梅、竹互为知己,并歌以词赋咏叹之。
再如茶之于陆羽、皎然、卢仝、苏轼等等,以茶明志,以茶鉴心。此皆为心中先有志向,人先有德行,而后互为寄托。
“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如菊、莲、竹、梅及兰、牡丹之类,如松、柏、杨、柳之类,如鹤、鹿、狼、熊之属,世间常有,而喜欢并歌颂它们甚至引以为知己,以其明志的古往今来,也并不少。而相比之下,之所以没有成为文化甚至成为众人标榜的对象,我们难免心中疑问;而相反的,茶人乃至茶文化能够形成今天之风气,又有何因缘呢?
老子说:道,法的是自然。而自然万物皆有其道。如豺、狼、虎、豹,如猪、狗、牛、羊,如娼、盗、师与记者。
孔乙己有一句话:“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听到或看到这句话的人,大多都在嘲笑孔乙己,或者鄙视类似的行为。而在电影《天下无贼》里,刘德华和刘若英饰演的王薄和王丽这一对亡命恋人的行为,让很多人为之感动。这两件事,貌似并没有相关性,而同样是建立在“偷”之上的侠盗与盗匪这两种只存在于不同的人群心中的同一种行为,却有着不同的评价。但不可否认的一件事就是:它们只发生在某一群人、某一个特定的圈子里,而最让人认同的评价却往往来自这个圈子之外。再如同样出自《庄子•胠箧》中的两个典故:“窃铢者贼,窃国者诸侯”和“盗亦有道”,大家自己咂摸吧。
再说搞文字的和作者、甚至作家的区别。这个就比较明显的。一般有点内涵的文人都会以“搞文字的”来称呼自己和自己的职业,甚至自己的圈子。就像屌丝源于李毅吧但又高于屌丝之于李毅吧。并不会太在意外界是否认同。但“文人”、“作者”甚至“作家”这些个词往往是别人的对于这个圈子里人的尊称,如果是搞文字的自己给自己这样的称呼,必然引来一大片圈子内甚至圈子外的唏嘘甚至板砖。或许“道”和“君子”并非来源于文学,但与文学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今,文学界虽然少出真正的大家,但是谦虚之举却依然稳固的流传于这个圈子之内,这或许就是这个行业依然让人尊敬的原因吧。
而相比茶人之称。在现今的大环境下,已经多多少少有点让人鄙视了。如同唱歌的说自己是音乐人,作曲的一定会笑;就像写歌词的如果敢说说自己是个诗人,那么砸到他头上的如果不是板砖,也必然是西红柿炒鸡蛋。因为,相似,并不意味着相等。
前几天看到一个段子。大抵是说:政府官员犯了错误,就被开除党籍,而在群众看来,为什么要把这样的“人渣”塞到我们群众中来,污染我们群众这个圈子呢?当然,我们不讨论贪官污吏是否有做人的权利。在这个段子里。无论群众还是党员,都被赋予了某种意义。而这个圈子,自然是有所交集的,所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并不是一个很难判断的逻辑。圈子建立初期,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人群中有着共同目标的一部分人聚集在一起,然后形成一个团体来集聚力量向目标靠近,然后由于其历史存在的必然性和社会背景,圈子逐渐扩大,圈子里的大部分人因为共同的目标和社会责任感,以圈子的名义来为圈子和圈子之外的人带来利益和价值,而到了后来,由于目标的实现以及圈子扩大之后,以及社会的发展,使得与圈子之外接触的一部分人和被圈子之外能够窥察得到的一部分人,由于私心与贪婪等原因对圈子之外的群体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价值破坏,导致圈子之外的人对于圈子失去尊重,并最终失去信任。导致本属于同一物种的两个圈子互不融合,甚至互相鄙视。如毛泽东所言:脱离群众就是纸老虎。于是水和舟的问题就出现了。
回到茶。首先,我们好像并没有习惯性的把一部分爱茶和喝茶的人称呼为茶人。在市场经济主导社会发展的今天,很大一部分自称茶人的人来自于茶楼茶馆,他们同出入于酒馆酒吧的消费者一样,不过是个客人而已。对于自己要消费的产品既不熟知,更不以其为某种寄托。反过来,喝酒的人倒是敢于潇洒的自称为酒徒、酒客。而古往今来,能够名传于世被今人敬仰的茶圣、茶人也从没说过自己是个茶人。对于出入于茶楼茶馆的大部分人来说,无论他是奔着什么冲动去的,称其为茶客,并不庸俗,也不高捧。
关于茶商。且不说如今的茶商,乃至茶叶协会是否对于圈子之外的人带来了某种价值。且说,这群人是否具备一定的素养来让别人认同自己,无论是企业品牌还是协会组织,很多在建立之初就是为了自身利益,而没有注重圈子的力量。纵观历史,行业协会尤其茶行业协会实际上一种站立在某种边缘,甚或悬崖之上。十大商帮的文化及其影响在今天看来依旧具有很多意义。而行业协会因为“同行是冤家”等局限性和文化风俗的影响,几乎从未有过璀璨。而今天,像茶叶协会,对于行业内外的人来说不过一句话:交钱就好,含金量等同于“含金量”。
也就是说:行业团体由于其主要寄欲望于行业本身的利益而常常忽视行业与消费者之间相互的影响,导致该圈子不能形成让圈子之外的人对其产生某种认同的影响力,那么这个圈子的存在对于圈子之外的人就无所谓是否存在,甚至令人讨厌其存在,那么圈子就不具备存在的价值。简单来说,就是圈子需要社会的认同。企业与协会都应该且必须将这个作为重点。
再说茶人。发展到今天,“茶人”既然已经被赋予某种特殊含义和地位。那么他必然有一个圈子存在,也必将依存于这个圈子。茶人或许可以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但茶人也应该注重自己对于圈子声誉的影响。在茶文化对于华夏子孙来说,尚算深奥和崇高的今天,请大家珍重自己,也珍重下您脚下的文化圈子。如果您不知道自己是否具备崇高的涵养,或者您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为“茶”这个神圣而古老的信仰做点什么。请您谦虚一点,在介绍自己的时候,这么说——我只是一个爱喝茶的朋友。
我们希望有一天,别人很很尊敬地说:哦,那是一位茶人!而不是在论坛上看到板砖和口水:哦,你丫真是个茶人,你全家都是茶人!——其中意味,请自行体会。
好了,放轻松点吧。问题大可不必想的这么严重和严肃。茶人和酒客、搞文字的等这些词汇本不具有多大的区别,任何有涵养的人也不会以辱骂和诋毁别人来暗暗抬高自己的身价。如果茶人仅仅是一个喜欢茶的朋友对自己的谦虚称呼,那么我们大大没有必要去纠结谁有资格这样说自己。
可是,文化曲线传播造成的恐怖总是会让我们睡不好觉,那么我们一起来探讨几个词语吧。
茶商茶人:这个可以借鉴儒商。商人自然要考虑如何获取利益,但是在获取利益的同时又能够不奸猾、不黑心,形成企业自身文化而不是去杜撰莫须有的历史。经商者以品质为基础,以诚信为前提,那么无需自吹自擂,自然有人会把你立为行业标杆。为行业立标杆,就是行道。
茶客茶人:无论你来自哪里,无论你去往哪里。找到你喜欢的人,是一种缘,找到你喜欢的茶,也是一种缘。如果你是一个消费者,请提高自己对于产品的认知,我们无法判断和随时逃避黑心商人和黑心产品,但我们能够做到保护自己,然后利用自身力量对自己喜欢的东西做点什么。喜欢一个人,我们会去了解他,然后会把他介绍给你的家人,你的朋友,然后让他存在于你的心里——无论这个人是朋友、是知己、是红颜甚或是你心仪的爱人。那么喜欢一个茶,甚或在食品质量安全成为生命威胁的今天,你所喜欢的一款零食、一种水果,请你去了解它,哪怕不为别人,只为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那句——好好照顾自己。引经据典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只需要做到前五到六点就好了。喜欢,就多去了解下,既不人云亦云,也不做睁眼瞎子。我们有权利和义务去保护它,然后去告诉你身边的人,如何是好的,如何是不好的。茶人或许没有标准,但是茶,是有标准的。或者,最起码我们不会乱讲话,那就不会误导身边的人。做好自己,是道的开始。
专业茶人:这个名字并不好,不好理解,也不好解释。眼下存在着这样一群人:茶艺师、评茶员、专家、教授。这部分人,大多手里有那么几个由某种组织和团体发放的证书,而专业与不专业,也多以证书为证据。然而是否被大众所认可,还有待探讨。这个说出来恐怕是笔者在找拍了。就像你可能不认为四姑娘可以称得上是一位作家,但他依然有他的一个粉丝甚至粉丝团体,而这个团体还极具攻击性。然而事实上是有这么一部分专业的人存在,而即便是行业内部的人,却可能都不知道他们。比如说:吴觉农、王泽农、陈椽、庄晚芳、胡浩川、方翰周、冯绍裘、李联标、蒋芸生、阮浩耕、詹罗九,还有张天福、陈宗懋等等以及很多院校及研究所里面只做研究甚至不知道如何讨以学生欢心为教学手段的老师们。他们醉心于茶,而不到处标榜,他们论作成山而不向别人炫耀。自然,还有很多在网络上以宣扬茶文化和批判茶文化的先导们。他们时时刻刻学习并充实着自己,然后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利于大众的事情,喝茶或者不喝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够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好吧,单提一下具有上岗资格证的茶艺师、评茶员们,请不要忘记学习,同时尊重你的职业。因为,茶,不是你一个人的;茶行业,也不是你也个人的;茶文化,更不是你一个人的!醉心研究,是道,分享正确的知识和正能量的价值观,也是道。
所以,你称呼自己什么并不重要,而别人会怎么通过你的圈子来判断你的地位,或者根据你的行为来判断你所在的圈子本身,从这个角度讲,你的存在,决定地球是自东向西运转还是自西向东运转。因为,我们每个人本身,就具备一个圈子,而在这个圈子里你所创造的价值,决定你的收获。
我不知道,我是不是管的有点宽了。但是我知道,最起码我在喝茶的时候,别人还不至于说:野草,你丫也配喝茶!当然,自称茶人这件事,我是不做的。你们要觉得我是,那就是吧。哈哈。
我不是鲁迅笔下的阿Q,但我姓赵;我喝茶,但我不敢自称茶人。此生之尽头是来世,愿做茶树下的野草。思之时生,念之时长。雨露即是甘露。
2014年7月于上海
码字不易,转载请注明。谢谢
说到茶人之争。我首先想到的是鲁迅那句话:自称盗贼的无需防,得其反倒是好人;自称正人君子的必须防,得其反则是盗贼。
怎么解释呢?毋庸置疑,眼下在茶文化的金字塔上,“茶人”这个词披着“道”的羊皮已经高高站在了塔尖上,也深深的嵌在了很多喝茶甚至不喝茶的朋友的心窝里。且不说这座金字塔的真伪和稳固性,今天我们就谈“茶人”。
既然“茶人”与“道”紧密相连,那么这个范围的“道”,必然是指君子之道,或者是爱茶之道。
如渊明爱菊、濂溪爱莲、和靖爱梅、子猷爱竹等,此皆以精神向往为寄托,以为明志。而渊明、濂溪、和靖、子猷皆为君子,与其钟爱之菊、莲、梅、竹互为知己,并歌以词赋咏叹之。
再如茶之于陆羽、皎然、卢仝、苏轼等等,以茶明志,以茶鉴心。此皆为心中先有志向,人先有德行,而后互为寄托。
“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如菊、莲、竹、梅及兰、牡丹之类,如松、柏、杨、柳之类,如鹤、鹿、狼、熊之属,世间常有,而喜欢并歌颂它们甚至引以为知己,以其明志的古往今来,也并不少。而相比之下,之所以没有成为文化甚至成为众人标榜的对象,我们难免心中疑问;而相反的,茶人乃至茶文化能够形成今天之风气,又有何因缘呢?
老子说:道,法的是自然。而自然万物皆有其道。如豺、狼、虎、豹,如猪、狗、牛、羊,如娼、盗、师与记者。
孔乙己有一句话:“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听到或看到这句话的人,大多都在嘲笑孔乙己,或者鄙视类似的行为。而在电影《天下无贼》里,刘德华和刘若英饰演的王薄和王丽这一对亡命恋人的行为,让很多人为之感动。这两件事,貌似并没有相关性,而同样是建立在“偷”之上的侠盗与盗匪这两种只存在于不同的人群心中的同一种行为,却有着不同的评价。但不可否认的一件事就是:它们只发生在某一群人、某一个特定的圈子里,而最让人认同的评价却往往来自这个圈子之外。再如同样出自《庄子•胠箧》中的两个典故:“窃铢者贼,窃国者诸侯”和“盗亦有道”,大家自己咂摸吧。
再说搞文字的和作者、甚至作家的区别。这个就比较明显的。一般有点内涵的文人都会以“搞文字的”来称呼自己和自己的职业,甚至自己的圈子。就像屌丝源于李毅吧但又高于屌丝之于李毅吧。并不会太在意外界是否认同。但“文人”、“作者”甚至“作家”这些个词往往是别人的对于这个圈子里人的尊称,如果是搞文字的自己给自己这样的称呼,必然引来一大片圈子内甚至圈子外的唏嘘甚至板砖。或许“道”和“君子”并非来源于文学,但与文学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今,文学界虽然少出真正的大家,但是谦虚之举却依然稳固的流传于这个圈子之内,这或许就是这个行业依然让人尊敬的原因吧。
而相比茶人之称。在现今的大环境下,已经多多少少有点让人鄙视了。如同唱歌的说自己是音乐人,作曲的一定会笑;就像写歌词的如果敢说说自己是个诗人,那么砸到他头上的如果不是板砖,也必然是西红柿炒鸡蛋。因为,相似,并不意味着相等。
前几天看到一个段子。大抵是说:政府官员犯了错误,就被开除党籍,而在群众看来,为什么要把这样的“人渣”塞到我们群众中来,污染我们群众这个圈子呢?当然,我们不讨论贪官污吏是否有做人的权利。在这个段子里。无论群众还是党员,都被赋予了某种意义。而这个圈子,自然是有所交集的,所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并不是一个很难判断的逻辑。圈子建立初期,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人群中有着共同目标的一部分人聚集在一起,然后形成一个团体来集聚力量向目标靠近,然后由于其历史存在的必然性和社会背景,圈子逐渐扩大,圈子里的大部分人因为共同的目标和社会责任感,以圈子的名义来为圈子和圈子之外的人带来利益和价值,而到了后来,由于目标的实现以及圈子扩大之后,以及社会的发展,使得与圈子之外接触的一部分人和被圈子之外能够窥察得到的一部分人,由于私心与贪婪等原因对圈子之外的群体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价值破坏,导致圈子之外的人对于圈子失去尊重,并最终失去信任。导致本属于同一物种的两个圈子互不融合,甚至互相鄙视。如毛泽东所言:脱离群众就是纸老虎。于是水和舟的问题就出现了。
回到茶。首先,我们好像并没有习惯性的把一部分爱茶和喝茶的人称呼为茶人。在市场经济主导社会发展的今天,很大一部分自称茶人的人来自于茶楼茶馆,他们同出入于酒馆酒吧的消费者一样,不过是个客人而已。对于自己要消费的产品既不熟知,更不以其为某种寄托。反过来,喝酒的人倒是敢于潇洒的自称为酒徒、酒客。而古往今来,能够名传于世被今人敬仰的茶圣、茶人也从没说过自己是个茶人。对于出入于茶楼茶馆的大部分人来说,无论他是奔着什么冲动去的,称其为茶客,并不庸俗,也不高捧。
关于茶商。且不说如今的茶商,乃至茶叶协会是否对于圈子之外的人带来了某种价值。且说,这群人是否具备一定的素养来让别人认同自己,无论是企业品牌还是协会组织,很多在建立之初就是为了自身利益,而没有注重圈子的力量。纵观历史,行业协会尤其茶行业协会实际上一种站立在某种边缘,甚或悬崖之上。十大商帮的文化及其影响在今天看来依旧具有很多意义。而行业协会因为“同行是冤家”等局限性和文化风俗的影响,几乎从未有过璀璨。而今天,像茶叶协会,对于行业内外的人来说不过一句话:交钱就好,含金量等同于“含金量”。
也就是说:行业团体由于其主要寄欲望于行业本身的利益而常常忽视行业与消费者之间相互的影响,导致该圈子不能形成让圈子之外的人对其产生某种认同的影响力,那么这个圈子的存在对于圈子之外的人就无所谓是否存在,甚至令人讨厌其存在,那么圈子就不具备存在的价值。简单来说,就是圈子需要社会的认同。企业与协会都应该且必须将这个作为重点。
再说茶人。发展到今天,“茶人”既然已经被赋予某种特殊含义和地位。那么他必然有一个圈子存在,也必将依存于这个圈子。茶人或许可以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但茶人也应该注重自己对于圈子声誉的影响。在茶文化对于华夏子孙来说,尚算深奥和崇高的今天,请大家珍重自己,也珍重下您脚下的文化圈子。如果您不知道自己是否具备崇高的涵养,或者您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为“茶”这个神圣而古老的信仰做点什么。请您谦虚一点,在介绍自己的时候,这么说——我只是一个爱喝茶的朋友。
我们希望有一天,别人很很尊敬地说:哦,那是一位茶人!而不是在论坛上看到板砖和口水:哦,你丫真是个茶人,你全家都是茶人!——其中意味,请自行体会。
好了,放轻松点吧。问题大可不必想的这么严重和严肃。茶人和酒客、搞文字的等这些词汇本不具有多大的区别,任何有涵养的人也不会以辱骂和诋毁别人来暗暗抬高自己的身价。如果茶人仅仅是一个喜欢茶的朋友对自己的谦虚称呼,那么我们大大没有必要去纠结谁有资格这样说自己。
可是,文化曲线传播造成的恐怖总是会让我们睡不好觉,那么我们一起来探讨几个词语吧。
茶商茶人:这个可以借鉴儒商。商人自然要考虑如何获取利益,但是在获取利益的同时又能够不奸猾、不黑心,形成企业自身文化而不是去杜撰莫须有的历史。经商者以品质为基础,以诚信为前提,那么无需自吹自擂,自然有人会把你立为行业标杆。为行业立标杆,就是行道。
茶客茶人:无论你来自哪里,无论你去往哪里。找到你喜欢的人,是一种缘,找到你喜欢的茶,也是一种缘。如果你是一个消费者,请提高自己对于产品的认知,我们无法判断和随时逃避黑心商人和黑心产品,但我们能够做到保护自己,然后利用自身力量对自己喜欢的东西做点什么。喜欢一个人,我们会去了解他,然后会把他介绍给你的家人,你的朋友,然后让他存在于你的心里——无论这个人是朋友、是知己、是红颜甚或是你心仪的爱人。那么喜欢一个茶,甚或在食品质量安全成为生命威胁的今天,你所喜欢的一款零食、一种水果,请你去了解它,哪怕不为别人,只为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那句——好好照顾自己。引经据典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只需要做到前五到六点就好了。喜欢,就多去了解下,既不人云亦云,也不做睁眼瞎子。我们有权利和义务去保护它,然后去告诉你身边的人,如何是好的,如何是不好的。茶人或许没有标准,但是茶,是有标准的。或者,最起码我们不会乱讲话,那就不会误导身边的人。做好自己,是道的开始。
专业茶人:这个名字并不好,不好理解,也不好解释。眼下存在着这样一群人:茶艺师、评茶员、专家、教授。这部分人,大多手里有那么几个由某种组织和团体发放的证书,而专业与不专业,也多以证书为证据。然而是否被大众所认可,还有待探讨。这个说出来恐怕是笔者在找拍了。就像你可能不认为四姑娘可以称得上是一位作家,但他依然有他的一个粉丝甚至粉丝团体,而这个团体还极具攻击性。然而事实上是有这么一部分专业的人存在,而即便是行业内部的人,却可能都不知道他们。比如说:吴觉农、王泽农、陈椽、庄晚芳、胡浩川、方翰周、冯绍裘、李联标、蒋芸生、阮浩耕、詹罗九,还有张天福、陈宗懋等等以及很多院校及研究所里面只做研究甚至不知道如何讨以学生欢心为教学手段的老师们。他们醉心于茶,而不到处标榜,他们论作成山而不向别人炫耀。自然,还有很多在网络上以宣扬茶文化和批判茶文化的先导们。他们时时刻刻学习并充实着自己,然后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利于大众的事情,喝茶或者不喝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够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好吧,单提一下具有上岗资格证的茶艺师、评茶员们,请不要忘记学习,同时尊重你的职业。因为,茶,不是你一个人的;茶行业,也不是你也个人的;茶文化,更不是你一个人的!醉心研究,是道,分享正确的知识和正能量的价值观,也是道。
所以,你称呼自己什么并不重要,而别人会怎么通过你的圈子来判断你的地位,或者根据你的行为来判断你所在的圈子本身,从这个角度讲,你的存在,决定地球是自东向西运转还是自西向东运转。因为,我们每个人本身,就具备一个圈子,而在这个圈子里你所创造的价值,决定你的收获。
我不知道,我是不是管的有点宽了。但是我知道,最起码我在喝茶的时候,别人还不至于说:野草,你丫也配喝茶!当然,自称茶人这件事,我是不做的。你们要觉得我是,那就是吧。哈哈。
我不是鲁迅笔下的阿Q,但我姓赵;我喝茶,但我不敢自称茶人。此生之尽头是来世,愿做茶树下的野草。思之时生,念之时长。雨露即是甘露。
2014年7月于上海
码字不易,转载请注明。谢谢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