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外之思【1*PSY学而有感】
近期完成上半年学习计划,转而进入PSY课程的学习中,选修两门:发展和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心理学中提到学习的定义:学习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这句定义中比较关键的字眼在于:经验引起、行为或思维、持久的变化。那经验是指什么呢?具体从三个维度解释:1、环境刺激,我们在生活中,往往会遇到自己不会,在原有知识经验中找不到解决现实处境问题的办法,产生学习的动机。2、练习,这个维度理解起来稍微难一点,但是如果将“练习”替换到学习的定义中便是“学习是由于练习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其实不管我们学习认知能力(如:语数外)、操作能力(如:开车、运动、艺术表演),都需要不断地练习才可以掌握技能。3、个体与环境很复杂的交互作用,这是指学习往往是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有联系,但是这种联系并非是新知识的全部概念,这里就产生了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往往能激发出学习的动力。这些内容虽然更多是一位教师应该掌握运用的知识,但是有一句话“好父母胜过好老师”,孩子的成长由三个环境构成:学校-社会-家庭,如果学校与家庭教育思路方法一致,那么孩子受教育的效果更能被巩固。 上课中,举的两个例子影响很深:一个是关于国外教“灰姑娘”的课程,在国内可能在讲这课时老师会说,后妈是怎样的恶毒,灰姑娘因为自己的善良最后得到幸福,而在国外的课堂上老师这样提问: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后妈,会让灰姑娘去参加舞会吗?当大多数孩子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会诚实的回答:不会,因为还是想把机会留给自己的女儿。这是一个有人情味的问题,而不是单一的是非判断。后来老师又问道:大家思考一下,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下面一位学生说:12点所有的东西都变回去了,水晶鞋为什么没有变回去?老师很兴奋,让同学们对于故事中不合理的地方做改变,写出自己认为合理的故事情节。这个设问的背后第一是调动孩子学习积极性,再者鼓励他们挑战权威。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孩子提出不管多么奇特的问题,这个行为的背后是有着强烈的求知欲,社会的进步,不就是从解决一个有一个问题中发展的吗?当孩子提出那些偏难怪的问题时,实则可转换为一个学习新知的好机会,这点不光作为老师应该鼓励,同时作为家长也应保护。 另一故事是一个孩子上初中了但不喜欢学习,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希望全寄托在孩子身上,回家就训斥孩子不好好学,守着他完成作业,成绩依然不见提升,最后找到国内一位教育心理学教授,请她帮忙,这位父亲按照老师说的去做,结果两个月之后孩子学习状态有了明显的转变。其实在电话里她让那对父母不要那么严肃的对孩子,另外放学回家累了,问问孩子学习情况。之后那位家长在孩子回来后说:累了吧,我给你倒杯水。今天又有什么收获呢?说来听听。看你说的这样起劲,那我来考考你。这个办法和之前有什么不同?原因就在于:父母看重孩子一天的学习劳动。而非以结果论是否尊重孩子。 看这位老师(教育心理学家张梅琳教授)写的其他资料中有这么一句话:“语言的发展是在小时候,适应以后的社会的话,应在高中时解决一门外语,大学时学习第二门外语,博士时学习第三门外语。这样孩子在国际性的社会中,才会自由”。要在国际性社会的起跑线上,不掉队,真不是光靠选所好学校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