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陵之旅:贞陵(14.5.19)
![]() |
神道西侧第七尊石人(14.5.19,陕西泾阳县北仲山) |
翻出电话簿,约认识的司机去三原、泾阳交界的崇陵。头一个接到电话的老王师傅说他不在三原,爱莫能助。接着又打给小王师傅,睡得懵懂的他认出了我。让一个还未睡醒的司机拉着我们去山里实在是个自杀性的主意。于是,我和弗虑弗为迅速决定改去路途稍远、但交通方便的贞陵。
交通,走陵十年一直是个大问题。诚实地说,关中地区交通比起十年前天壤之别,绝大部分陵墓都能乘换班车抵达。油坊道东口原是早点集中的地方,现在却只剩下2、3家,除了一家蒸包子,其余两家都卖菜夹馍、肉夹馍和稀饭。饭后过马路在三原县医院门口登上去泾阳的中巴。二县相距15公里,并无城际专线,只能坐三原-咸阳班车在泾阳下。泾干大街有往返白王镇的小巴,坐满发车。白王是泾阳西北的小镇,宣宗贞陵便位于镇北。
出城西北,走乡路。过了桥底镇,是一道横亘的台塬,爬上塬不远是兴隆镇。一条高速尚在施工。兴隆镇往北直抵一个丁字路口,左转直行5公里到了白王。这趟下来20多公里,比三原与泾阳相隔还远。泾阳二唐陵皆在县北,距泾阳县与三原相差无几,所以去泾阳唐陵从不住泾阳。
白王镇的三摩比别处大上一些,山区往返不便,常常要多拉上一些货物。贞陵在镇北约4公里。时隔一年,贞陵已安装摄像头。远远望去,东门、西门也都支起白色的杆杆。虽与拍照不便,对唐陵保护却是件极好的大事。只是不知随着保护条件的升级,文管员们的待遇是否有所提高。西侧新出土的那尊石人上半身的土锈已完全消失,只在下半身袍袖的衣褶间还有些痕迹。这尊出土的石人打破了我对贞陵石刻造型的成见,也一次次让我思考自然对石刻的造化。
唐宣宗李忱是唐代最后一位可能扭转局面的帝王,在其任上事必躬亲,国家也确实有过一段繁荣。甚至沦陷吐蕃达一个世纪之久的河西地区也由敦煌豪强张议潮收复。宣宗的继任者是个让人没有任何好感的皇帝,在我看来,他做过最好的事情就是将自己父亲的陵寝修得巨大无比。
宣宗对祖先太宗极其向往,向来以“小太宗”自比。贞陵的规模确有盛唐之象,神道平坦宽阔,地跨三原、淳化二县。四年前,我曾登上陵山,那是一个山雨欲来的日子,早向秦岭云请教过北门位置,却未能成行。2012年只顾得东、西门,也无精力去往北门。其实北门石刻早已迁往淳化县城,如今的玄武门空空如也。但穿越高耸的北仲山始终是我的一个心愿。
12点下了坡,想顺路看看崔黄村,我们决定步行回镇。崔黄的民居大多还是关中特有的“半边盖”,这在旧时是节省木料的办法。优点是采光好,缺点是通风差。崔黄是泾阳西北大村,从卫星地图看,除去几条干线,村中多是弯路。崔、黄是村中大姓,姓马的也有一些。我拿洗好的相片去找文管所黄所长却吃了闭门羹,只好把相片交给邻居求她转交。
崔黄与白王之间有贞陵下宫,地面建筑早已荡然无存,只有半身埋入地下的北宋贞陵庙碑矗立于麦田中。书法与刻工均在玄宗庙碑之上。
回到镇上,坐进一家大饭庄。翻看菜单,页眉印的都是唐诗。这真是在关中,闭塞如白王也有这些装点。菜单插图里面有一道红袍莲子,状如蜂窝,有密集恐惧症的朋友怕是看都不敢看的。点了干锅排骨、土豆丝炒肉,主食米饭。
几天来,我和弗虑弗为总是用衣帽把自己遮得严严的。搭班车回到泾阳。在一个小卖店,我用蹩脚的陕西话买水,店主是个老妇人,也学着我的口音回应我。待我拿着水出门时,她转身对女儿说:“他们是出来打工的。”
……
关中开始了燥热的夏天,我们即将奔赴陕北。明天,是此番唐陵之旅的最后一站:崇陵。
![]() |
摄影师和石人 |
![]() |
笼牢 |
![]() |
戴胜 |
![]() |
地黄上的虫子 |
![]() |
鬼眼 |
![]() |
老乡来了——卧倒! |
![]() |
唐陵最萌翼马 |
![]() |
崔黄。为了防狗,弗虑弗为拖着一条大棍子 |
![]() |
麦田 |
![]() |
贞陵下宫 |
![]() |
大宋新修唐宣宗庙碑,开宝元年(968年)立 |
![]() |
宣宗庙碑碑额 |
![]() |
崔黄村 |
![]() |
懒猫 |
![]() |
打吊瓶的小女娃 |
![]() |
红袍莲子和页眉上的唐诗 |
![]() |
三原的晚饭:炒麻食和烤肉 |
鼠帝大陵三百里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一群艺术游牧者的唐陵之旅 (26人喜欢)
- 南拒马河以北:高碑店与涿州访古记 (2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