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音乐性
好的小说、评论,其叙述文字都会具有某种音乐性。在音乐中,对于每一个音符的设置,都必须符合某种和谐,譬如和弦的每两个音之间的音程是固定的。虽然作曲家有选择主旋律和和弦的自由,可是一旦选择了某个和弦,则构成和弦的那些音阶则确定了,(C大调就是do mi so,G大调就是 so si re),倘若错了一个,听起来则会特别别扭。对于作家来说文章的构成看似有很大选择性,也会具有这样的必然性。小到措辞、句式的选择,到段落小节的设置,到小说中章节的编排,无一不需要满足特定的和谐。
诗、词是介于文学和音乐之间的一种表现,或曰是二者的完美糅合。细心比较之下,诗歌更靠近文字的那头,词更靠近音乐的那头。诗歌中的押韵、平仄都是其音乐性的体现,但不如词那般严格。每一个词牌几乎对于每一个字的平仄都有着严格要求,这大概是因其在很多集宴、欢愉场上,词一旦创作完成会立刻交给歌女演唱有关系。不管怎样,对于诗词的赏析如果仅仅是典故上的考证和古文的翻译,而没有感受其平仄铿锵的节奏和朗朗上口的韵律,大概只是欣赏到了诗词艺术的一部分而已。
若将诗词中的音乐性逐渐减弱,可以有骈文、白话文、以至于一般小说。即使到了小说,其音乐性仍未消失。所以好的小说家,他们具有对于这种音乐性的感悟,并能好的将其传达。读者在阅读时候,能自然而然沉浸到这种音乐性所渲染的氛围当中。而在糟糕的译者那里,他们或是根本没有感悟到这样的和谐,或是受限于自己的能力无法将其传达,只能用蹩脚的翻译体将原文逐字逐句的摆弄,之后还会气势汹汹的去诋毁其他的翻译者,声称唯有自己才完完全全的忠实原著。——是的,那种逐字逐句的翻译方式确实对原著的字句非常的忠实,可是文学并不是字句的组合,关键在于文字意象所承载的意蕴的流淌。传达这意蕴需要文学的造诣,工匠式的做法只不过是在损坏原著并制造文字垃圾。
最后,作者对于这样音乐性的感悟和传达,是需要长时间沉浸于文字和深入的思考的结果,需要经历思考的受孕、长时间的怀孕、直到最后转化为具体文字的分娩过程。意境的营造、思维的论述,大多数都是需要大段文字才能承载。而如今却是微博的时代,人们习惯了碎片式的思考,也习惯了碎片式的写文字,所有的想法必须要汇聚在140字之内,超过140字以上的文字人们会直接忽略。人们不再阅读大部头著作,而是在早晨醒来的床上、在马桶上、在地铁上用拇指翻动着一条条的短文字。如此这般,作者会变得越来越稀有,而越来越多的段子手则会粉墨登场。这样用不了几十年,诺贝尔文学奖便不再颁发,改发诺贝尔段子奖了。
诗、词是介于文学和音乐之间的一种表现,或曰是二者的完美糅合。细心比较之下,诗歌更靠近文字的那头,词更靠近音乐的那头。诗歌中的押韵、平仄都是其音乐性的体现,但不如词那般严格。每一个词牌几乎对于每一个字的平仄都有着严格要求,这大概是因其在很多集宴、欢愉场上,词一旦创作完成会立刻交给歌女演唱有关系。不管怎样,对于诗词的赏析如果仅仅是典故上的考证和古文的翻译,而没有感受其平仄铿锵的节奏和朗朗上口的韵律,大概只是欣赏到了诗词艺术的一部分而已。
若将诗词中的音乐性逐渐减弱,可以有骈文、白话文、以至于一般小说。即使到了小说,其音乐性仍未消失。所以好的小说家,他们具有对于这种音乐性的感悟,并能好的将其传达。读者在阅读时候,能自然而然沉浸到这种音乐性所渲染的氛围当中。而在糟糕的译者那里,他们或是根本没有感悟到这样的和谐,或是受限于自己的能力无法将其传达,只能用蹩脚的翻译体将原文逐字逐句的摆弄,之后还会气势汹汹的去诋毁其他的翻译者,声称唯有自己才完完全全的忠实原著。——是的,那种逐字逐句的翻译方式确实对原著的字句非常的忠实,可是文学并不是字句的组合,关键在于文字意象所承载的意蕴的流淌。传达这意蕴需要文学的造诣,工匠式的做法只不过是在损坏原著并制造文字垃圾。
最后,作者对于这样音乐性的感悟和传达,是需要长时间沉浸于文字和深入的思考的结果,需要经历思考的受孕、长时间的怀孕、直到最后转化为具体文字的分娩过程。意境的营造、思维的论述,大多数都是需要大段文字才能承载。而如今却是微博的时代,人们习惯了碎片式的思考,也习惯了碎片式的写文字,所有的想法必须要汇聚在140字之内,超过140字以上的文字人们会直接忽略。人们不再阅读大部头著作,而是在早晨醒来的床上、在马桶上、在地铁上用拇指翻动着一条条的短文字。如此这般,作者会变得越来越稀有,而越来越多的段子手则会粉墨登场。这样用不了几十年,诺贝尔文学奖便不再颁发,改发诺贝尔段子奖了。
-
豆友18283334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7-07 08:2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