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女人是形式逻辑的典范,辩证逻辑的障碍”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里说,“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我到这两个年龄还有那么好些日子,现在的我是无法体会那种所谓“知天命”的亦或踌躇满志亦或意气风发的心态的,但是不可否认,当看到身边年轻的一代不断成长起来成为社会生力军的时候,人会不自觉地限入一种不断思考的状态,并且思考和总结在这种时间格外容易成为一种习惯,这大抵也是那些大器晚成的人之所以在人生的不惑或知天命的时候才坐拥成功的一个原因吧。
今天我想谈谈对“女人逻辑”这个话题的理解。说起逻辑,我很惭愧,我是到了而立之年在一段共同生活的过程中才慢慢对逻辑这个字眼有了深刻的理解,即使小到日常生活里冰箱物品的归整,都可以用逻辑解释。但是不得不承认,这一类的逻辑还只是停留在形式逻辑的范畴。我个人比较推崇的是辩证逻辑,这让我想起2009年我反复读过的一个小说《遥远的救世主》,也许是这本书里从头到尾散发出的辩证的看待问题的角度与我这天生放荡的痞子特性有那么一些切合点,所以我个人认为这是对我辩证逻辑的启蒙书。
近段时间以来,总能看到类似“用时间证明爱”这样的语句,让我不止一次深刻地想起我的这本启蒙书,我还记得小说里男主人公和自己的妹妹谈及父亲重病时的一段话:“中国的传统观念里,父母秉持养儿防老,所以对于晚年儿女不孝顺的情况父母多希望得到社会大众的谴责与声援。不可否认,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人民大众的意识,是古往今来因果意识造就的普遍共识,但是我不认为普遍的共识就一定是正确的。父母对于子女的养育与爱,从一开始如果就冠以是为了防老,是为了让自己老有所依那这样的爱就不纯粹,双方不过只是利益的变相交换。”虽然这样的观点在世人看来可能有些偏激,有些混账,但是却特别对我的胃口。我看来,无论是用时间证明爱还是养儿防老这样的观点,都是用时间绑架爱情,或者用道义绑架亲情的行为,如此不对等的意识交换,无论哪一方都没有资格求取公众的声援。爱情里,一份需要用时间来证明的爱,那还能算是爱吗?如果爱了,无论时间流逝都会爱着,不是为了向别人证明才去爱;如果那个人不值得你爱,你又何须去爱,何必要浪费自己的大好时光去证明你曾经爱过;爱与不爱,只要遵从我们内心的感受,若爱,请深爱,若不爱,请好好爱自己。
写到这里,郑板桥先生的那句“难得糊涂”自觉地跳入脑海,人啊真的不必事事较真,不必苛求完美,不必过于计较得失。那种传统文化对于中国人的毒害,是不论喝满多少种豆浆都无法弥补的,放弃形式逻辑的外衣,从应该做什么,做到什么当中解放自己的思想,辩证地去看待你身边的周遭。
岁月静好,且行且享受,且行且珍惜!
今天我想谈谈对“女人逻辑”这个话题的理解。说起逻辑,我很惭愧,我是到了而立之年在一段共同生活的过程中才慢慢对逻辑这个字眼有了深刻的理解,即使小到日常生活里冰箱物品的归整,都可以用逻辑解释。但是不得不承认,这一类的逻辑还只是停留在形式逻辑的范畴。我个人比较推崇的是辩证逻辑,这让我想起2009年我反复读过的一个小说《遥远的救世主》,也许是这本书里从头到尾散发出的辩证的看待问题的角度与我这天生放荡的痞子特性有那么一些切合点,所以我个人认为这是对我辩证逻辑的启蒙书。
近段时间以来,总能看到类似“用时间证明爱”这样的语句,让我不止一次深刻地想起我的这本启蒙书,我还记得小说里男主人公和自己的妹妹谈及父亲重病时的一段话:“中国的传统观念里,父母秉持养儿防老,所以对于晚年儿女不孝顺的情况父母多希望得到社会大众的谴责与声援。不可否认,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人民大众的意识,是古往今来因果意识造就的普遍共识,但是我不认为普遍的共识就一定是正确的。父母对于子女的养育与爱,从一开始如果就冠以是为了防老,是为了让自己老有所依那这样的爱就不纯粹,双方不过只是利益的变相交换。”虽然这样的观点在世人看来可能有些偏激,有些混账,但是却特别对我的胃口。我看来,无论是用时间证明爱还是养儿防老这样的观点,都是用时间绑架爱情,或者用道义绑架亲情的行为,如此不对等的意识交换,无论哪一方都没有资格求取公众的声援。爱情里,一份需要用时间来证明的爱,那还能算是爱吗?如果爱了,无论时间流逝都会爱着,不是为了向别人证明才去爱;如果那个人不值得你爱,你又何须去爱,何必要浪费自己的大好时光去证明你曾经爱过;爱与不爱,只要遵从我们内心的感受,若爱,请深爱,若不爱,请好好爱自己。
写到这里,郑板桥先生的那句“难得糊涂”自觉地跳入脑海,人啊真的不必事事较真,不必苛求完美,不必过于计较得失。那种传统文化对于中国人的毒害,是不论喝满多少种豆浆都无法弥补的,放弃形式逻辑的外衣,从应该做什么,做到什么当中解放自己的思想,辩证地去看待你身边的周遭。
岁月静好,且行且享受,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