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房记· 黑白灰的告白(三)色彩与变调
对音的色彩,兰波代表作《元音》是这样写的。
元音
A黑、E白、I红、U绿、O蓝:
元音们, 有一天我要泄露你们隐秘的起源:
A,苍蝇身上的毛茸茸的黑背心, 围着恶臭嗡嗡旋转,阴暗的海湾;
E,雾气和帐幕的纯真,冰川的傲峰,
白的帝王,繁星似的小白花在微颤;
I,殷红的吐出的血,美丽的朱唇边
在怒火中或忏悔的醉态中的笑容;
U,碧海的周期和神秘的振幅,
布满牲畜的牧场的和平,那炼金术
刻在勤奋的额上皱纹中的和平;
O,至上的号角,充满奇异刺耳的音波,
天体和天使们穿越其间的静默
噢,奥美加,她明亮的紫色的眼睛!
兰波究竟是从何得到关于元音的色彩,这点我们不得而知。但这是文学史上第一次,音被明确地赋予了色彩。在文学上,如果我们把它看做修辞手法,就实在低估了这种将音与色彩联系的感受方式:这实际上是一种通感,或者所谓联觉。
这种联觉或者说通感的体会方式,与人的认知方式有很大关系。蒙德里安的晚期画作表达了类似的体会。在下图中,爵士乐的节奏、韵律被赋予鲜明的几何形态和色彩。
这种人的认知方式,其实是人的一切审美活动的起点。如果我们不能从基本的几何结构中感受到平衡、倾斜、重心,不能从色彩中获得欢愉、沉重、紧张,不能从音和旋律当中获得情感体验的话,人的一切审美活动就将终止。
在美学史上,无数哲学家试图给这种认知活动和心理活动建立起一种可靠的模型。这些模型属于哲学范畴,因为它们无法验证。而认知科学家们对这种认知活动的理解,则建立在神经科学上:人的许多不同计算往往建立在大脑同一区域,比如有人会用运动神经中枢来进行数学计算,这种现象我们至今没法给出一个确定的原因,但是它是存在的。
说偏了。
在前两篇中,我们已经讲了黑白灰影调的基本性质与音乐具有大量相通之处。而音乐的许多性质,如空间、结构、重量、节奏、叙事,其实又都与我们的语言认知方式有着对应关系。上次我们提到在20世纪音乐打破了十二平均律,实际上在21世纪音乐走得更远:实验噪音艺术家已经通过对各种噪音的演绎,完全体现出了古典音乐当中的各种要素。如果你仔细听奥地利实验艺术家Hemult Schaefer的即兴噪音演奏,你就会发现他实现了非常丰富的层次和架构,用音的演进代替了旋律演进,实现了叙事的递进。
你可以在Hemult Schaefer的myspace页面找到一些试听 https://myspace.com/helmutschaefer
在黑白灰的影调寻找上,我们也同样可以找到相似的脉络。
比如如下面的影调实验:
先对有暗房经验的朋友说一下:图4变化不是简单地用同一个反差号数加曝光压暗,而是先用低号数反差压低高光,再用高号数反差补黑。
上面几张照片的演绎,是根据两种不同的影调调配方式,对同样的底片进行的两种走向的演绎。一种走向是从亮白做起,抓住黑;另一种是从黑做起,压制白。当我们不再把黑白摄影当做简单的纪实工具,而是一种类似于版画的美术工具时,我们就有这样的创作余地。
通过这两种变调,这几张照片获得了完全不同的情感表达:减少各种中间灰、提高黑和白会带来干燥与鲜明的感受,而丰富的基于深灰的中间调,配以低灰会带来低沉、阴郁、潮湿感。
对这种联觉现象,我不是一个科学家,也不是一个哲学家,无法给与确切的回答。我只能做到在底片上进行如此演绎,而获得这一结果,并交由美学家们去讨论。这就是严肃艺术工作的价值之一。
由于我们不能解释这些现象,而只能利用它,那么就特别需要黑白艺术家对灰的调性进行大量实验与理解。回到黑白摄影上,就是以90年代出现的可变反差银盐黑白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在今天,黑白银盐已经全面转换到了可变反差技术。但实际上这种90年代的技术命运很惨。在它刚刚推出不久后,人们迅速进入了数码时代。这种技术还来不及被人深入了解和认识(尤其在中国),就被抛弃。
实际上黑白可变反差技术给黑白创作带来了非常深的影响和大量可能性。如下图:
上图中间为底片图,下图为暗房处理后的样子。
对比右边的底片可以看出,这是一张将整个底片曝光曲线推向了极高密度区域的底片。
600w功率,135混光桶,F4,50mm nikkor放大头,2号曝光76秒遮光50秒,3号曝光80秒遮光40秒,4号曝光99秒全程遮光。
用2号曝光做基准,先给画面铺一层软灰基调,同时遮亮高光区;接下来3号曝光一次,给画面铺上一层较深的灰,为下一步曝光做准备,因为下一步曝光会把很多黑加重,所以先把3号灰铺好以加强过渡,中间开始放开光圈到最大 -
第二次曝光仍然给高光区遮光;第三次曝光非常关键,是给整个画面做最后定调子的,需要在四角都烧出深灰和黑来,又因为底片实在厚,所以用4号加重黑才能体现整体反差。
第三次曝光时,仍然给高光区域遮光,但是遮光时间较短,同时最后20秒着重烧画面中央阴影部分,要烧出深黑来。具体时间我记不太清楚了,因为所有操作都是一次即兴完成的。
再举一个栗子。
这张照片里,雪地中间部分过曝起码两档半。也就是说这是一张反差很大的底片,其黑密度并不高,但是有许多阶调压在了高光区。为了保留暗部影调,先追阴影,2号整体曝光以做出阴影部分灰度;接着4号曝光60秒两次,按照从薄到厚的顺序给高光区加光,以追上暗部的灰度。一次完成。
这样两张底片,仍然能做出按照我的意愿调配出的灰度与反差,全是由于可变反差技术与高功率放大机的缘故。这是我的技术基础,在这里介绍给你,希望对你有用。
对于可变反差技术与灰度、区域的钻研,我们回头接着讲。
这篇从整个创作理论基础到实验再到实践的内容。可能会比较难。欢迎提问。
元音
A黑、E白、I红、U绿、O蓝:
元音们, 有一天我要泄露你们隐秘的起源:
A,苍蝇身上的毛茸茸的黑背心, 围着恶臭嗡嗡旋转,阴暗的海湾;
E,雾气和帐幕的纯真,冰川的傲峰,
白的帝王,繁星似的小白花在微颤;
I,殷红的吐出的血,美丽的朱唇边
在怒火中或忏悔的醉态中的笑容;
U,碧海的周期和神秘的振幅,
布满牲畜的牧场的和平,那炼金术
刻在勤奋的额上皱纹中的和平;
O,至上的号角,充满奇异刺耳的音波,
天体和天使们穿越其间的静默
噢,奥美加,她明亮的紫色的眼睛!
兰波究竟是从何得到关于元音的色彩,这点我们不得而知。但这是文学史上第一次,音被明确地赋予了色彩。在文学上,如果我们把它看做修辞手法,就实在低估了这种将音与色彩联系的感受方式:这实际上是一种通感,或者所谓联觉。
这种联觉或者说通感的体会方式,与人的认知方式有很大关系。蒙德里安的晚期画作表达了类似的体会。在下图中,爵士乐的节奏、韵律被赋予鲜明的几何形态和色彩。
![]() |
蒙德里安,百老汇爵士乐 |
这种人的认知方式,其实是人的一切审美活动的起点。如果我们不能从基本的几何结构中感受到平衡、倾斜、重心,不能从色彩中获得欢愉、沉重、紧张,不能从音和旋律当中获得情感体验的话,人的一切审美活动就将终止。
在美学史上,无数哲学家试图给这种认知活动和心理活动建立起一种可靠的模型。这些模型属于哲学范畴,因为它们无法验证。而认知科学家们对这种认知活动的理解,则建立在神经科学上:人的许多不同计算往往建立在大脑同一区域,比如有人会用运动神经中枢来进行数学计算,这种现象我们至今没法给出一个确定的原因,但是它是存在的。
说偏了。
在前两篇中,我们已经讲了黑白灰影调的基本性质与音乐具有大量相通之处。而音乐的许多性质,如空间、结构、重量、节奏、叙事,其实又都与我们的语言认知方式有着对应关系。上次我们提到在20世纪音乐打破了十二平均律,实际上在21世纪音乐走得更远:实验噪音艺术家已经通过对各种噪音的演绎,完全体现出了古典音乐当中的各种要素。如果你仔细听奥地利实验艺术家Hemult Schaefer的即兴噪音演奏,你就会发现他实现了非常丰富的层次和架构,用音的演进代替了旋律演进,实现了叙事的递进。
你可以在Hemult Schaefer的myspace页面找到一些试听 https://myspace.com/helmutschaefer
在黑白灰的影调寻找上,我们也同样可以找到相似的脉络。
比如如下面的影调实验:
![]() |
![]() |
先对有暗房经验的朋友说一下:图4变化不是简单地用同一个反差号数加曝光压暗,而是先用低号数反差压低高光,再用高号数反差补黑。
上面几张照片的演绎,是根据两种不同的影调调配方式,对同样的底片进行的两种走向的演绎。一种走向是从亮白做起,抓住黑;另一种是从黑做起,压制白。当我们不再把黑白摄影当做简单的纪实工具,而是一种类似于版画的美术工具时,我们就有这样的创作余地。
通过这两种变调,这几张照片获得了完全不同的情感表达:减少各种中间灰、提高黑和白会带来干燥与鲜明的感受,而丰富的基于深灰的中间调,配以低灰会带来低沉、阴郁、潮湿感。
对这种联觉现象,我不是一个科学家,也不是一个哲学家,无法给与确切的回答。我只能做到在底片上进行如此演绎,而获得这一结果,并交由美学家们去讨论。这就是严肃艺术工作的价值之一。
由于我们不能解释这些现象,而只能利用它,那么就特别需要黑白艺术家对灰的调性进行大量实验与理解。回到黑白摄影上,就是以90年代出现的可变反差银盐黑白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在今天,黑白银盐已经全面转换到了可变反差技术。但实际上这种90年代的技术命运很惨。在它刚刚推出不久后,人们迅速进入了数码时代。这种技术还来不及被人深入了解和认识(尤其在中国),就被抛弃。
实际上黑白可变反差技术给黑白创作带来了非常深的影响和大量可能性。如下图:
![]() |
上图中间为底片图,下图为暗房处理后的样子。
对比右边的底片可以看出,这是一张将整个底片曝光曲线推向了极高密度区域的底片。
600w功率,135混光桶,F4,50mm nikkor放大头,2号曝光76秒遮光50秒,3号曝光80秒遮光40秒,4号曝光99秒全程遮光。
用2号曝光做基准,先给画面铺一层软灰基调,同时遮亮高光区;接下来3号曝光一次,给画面铺上一层较深的灰,为下一步曝光做准备,因为下一步曝光会把很多黑加重,所以先把3号灰铺好以加强过渡,中间开始放开光圈到最大 -
第二次曝光仍然给高光区遮光;第三次曝光非常关键,是给整个画面做最后定调子的,需要在四角都烧出深灰和黑来,又因为底片实在厚,所以用4号加重黑才能体现整体反差。
第三次曝光时,仍然给高光区域遮光,但是遮光时间较短,同时最后20秒着重烧画面中央阴影部分,要烧出深黑来。具体时间我记不太清楚了,因为所有操作都是一次即兴完成的。
再举一个栗子。
![]() |
这张照片里,雪地中间部分过曝起码两档半。也就是说这是一张反差很大的底片,其黑密度并不高,但是有许多阶调压在了高光区。为了保留暗部影调,先追阴影,2号整体曝光以做出阴影部分灰度;接着4号曝光60秒两次,按照从薄到厚的顺序给高光区加光,以追上暗部的灰度。一次完成。
这样两张底片,仍然能做出按照我的意愿调配出的灰度与反差,全是由于可变反差技术与高功率放大机的缘故。这是我的技术基础,在这里介绍给你,希望对你有用。
对于可变反差技术与灰度、区域的钻研,我们回头接着讲。
这篇从整个创作理论基础到实验再到实践的内容。可能会比较难。欢迎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