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圭景 东国妇女首饰辨证说
李圭景(1788—1856)李德懋之孙,朝鲜后期实学家。字伯揆,号五洲、啸云居士,本贯全州。
人事篇 / 服食類
《五洲衍文長箋散稿》为纯祖时期出现的两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之一,此书广泛涉及天文、地理、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等各个学科,并对产生的疑问和记述不正确的部分加以详细考据,予以订正。李圭景十分热心于对他所用的资料进行考据,他在考证上用功甚勤,颇令人注意,但考证法的最主要的实践者则是金正喜。
首飾
东国妇女首饰辨证说
我東婦女首飾。若溯其源。則自有古賢所證。如李瀷以爲東方髮髻之俗。日增侈美。不可不變。時議紛糾。未得其實。余曾 讀《詩·都人士》。究及源本而有得。此詩。西周旣亡。東都之俗。亦漸衰改。故詩人思舊興感也。君子有弁有冕。而臺笠 緇撮。則非朝祭之服。謂之行歸。則乃出入行道之飾。此男子之服也。婦人之飾。異於是。惟髮可辨。故以髮爲言。君子必 與《都人士》相勘。則非君子之女。卽女之君子。如禮所謂君子子。指女之貴者也。此亦貴女出入之飾也。《周禮·追師》 王后之首服爲副編次注。副之爲言。覆也。所以覆首爲飾者。若今步搖。服之以從王祭祀。編。編髮爲之者。若今假紒。服 之以祭。次者。髲髢也。次第髮長短爲之。則必相續爲長。而將繞首爲髻也。謂之有旟。則繞而猶有餘也。謂之如蠆。則卷 曲以回轉。如蠆尾之曲也。若短髮上斂。何謂有旟。按《士昏禮》。女盛服必用次。次之爲昏禮之飾可知。《易》曰。帝乙 歸妹。昏禮乃殷湯所制。故至周必用殷禮。不忘本也。賁之六四。白馬翰如。匪寇。昏媾。殷人尙白(夏尚黑,殷尚白,周尚赤,纯属后人附会。南北朝隋唐时人尚不忌白,多穿白衣)。故昏必用白馬。則婿婦之禮。不應異例。髮髢之本於殷禮。亦可推知也。何以爲證。我邦是箕子之肇基 。箕子殷人也。猶守舊俗。故麗朝忠宣王之昏於元也。以白馬八十一匹爲贄幣。凡士庶之婚。必求白馬。亦可以見矣。其他 衣白畫井。千百載不變。殷俗之流傳如此也。按《文獻通考》。新羅婦人。美髮繚首。句麗鬐髻垂右肩。百濟則分兩道。大 抵相類。而都是殷之遺制也。今俗婦女。必爲髮髢。兩道繞首。屈其尾揷於右。以其纓垂之。恰與卷蠆有旟之語沕合。以此 推之。臺笠亦恐是帽有臺之笠。與今俗竹笠爲出入上服者相似。亦知其爲殷物也。今俗必取他人之髮。不擇男女。爲閨房之飾。則大不可。古者惟盛服用髮。其餘自王后至士庶皆不然。不似今之常用。故雖不取他人髮。可以用之。雖王后燕居纚笄 總。而況群下乎。故雖見於舅姑。櫛纚笄總而已。不過以繒帛爲飾也。《史》云。孔明遺司馬懿巾幗婦人之服。幗本作簂。 卷幘也。以巾爲之。故從巾而作幗。如?本髮紒。而以絲爲之。則從絲而作紒。紒者。?也。字書偕聲。其義的然可推也。簂 者。何也。按《士冠禮》緇布冠缺項。鄭玄《注》云。缺讀如頍。滕、薛二國。名簂爲頍。然則簂與頍同一物。《喪服注》 云。首絰象緇布冠之缺項。然則簂乃首絰之所象也。必是以緇布圍繞於冠。如首絰也。
《周書·百濟傳》。婦人以袍而袖微大。在室者。編髮盤於首。後垂一道爲飾。出嫁者。乃分爲兩道焉。《高句麗傳》。婦 人服裙襦。裾袖皆爲襈。《宋史·高麗傳》。婦人鬢髻垂右肩。餘髮被下。約以絳羅。貫之簪。旋裙重疊。以多爲勝。《雞 林類事》。高麗方言。女子蓋頭曰子母蓋。按簂。《廣韻》。憒筐也。《釋名》。恢也。恢廓覆髮上也。魯人曰頍。頍。傾 也。著之傾近前也。《周禮注》。若今假紒。卽假髻。用鐵絲爲圈。外編以髮。《後漢·輿服志》。太皇太后入廟服。紺上 皁下。蠶。靑上縹下。皆深衣制。隱領袖緣以絛。剪氂簂。簪珥。耳璫垂珠。簪瑇瑁爲擿。長一尺。上爲鳳凰爵。以翡翠爲 毛羽。下有白珠。垂黃金鑷。左右一橫簪之。以安簂結。公、卿、列侯、中二千石夫人。紺繒簂。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 長一尺爲簪珥。《後漢·烏桓傳》。婦人至嫁時乃養髮。分爲髻。著句決。飾以金碧。猶中國有簂步搖。注。簂。吉悔反。 或爲幗。婦人首飾也。《類篇》。婦人喪冠。《集韻》。音馘。義同。又音傀。筐也。義同。亦作槶。《正字通》。婦人首 飾。猶今之髮鼓。《周禮注》。若今假紒。用鐵絲爲圈。外編以髮。名曰鼓。鼓。平聲。又《急就章》簪簧注。卽步搖。王 應麟以簧爲簂。古誨切。幗。婦人喪冠。與簂別。《溯源》。簂。俗幗字。誤。淸遂寧張鵬融《忠武誌》載《淸夜叢談》。 《三國志》。孔明以巾幗遺司馬懿。巾幗女子未笄之冠。蜀?中名曇籠。蓋笑其堅壁不出如閨女之匿藏也。又《漢·輿服志 》云。公、卿、列侯夫人。紺繒幗。總是婦人以巾上覆者。然曇籠之說。更有意義。簂。我東方言。呼於如摩尼。於如者。 圍之方言。摩尼者。首之方言。卽圍首之稱。婦人婚時。戴爲首飾。卽王后所用。特一時僭戴耳。《日知錄》。弘治間。婦 女衣衫僅掩裙腰。富者用羅緞紗絹織金彩。通袖裙。用金彩膝襴。髻高寸餘。正德間。衣衫漸大。裙褶漸多。衫惟用金彩補 子。髻漸高。嘉靖初。衣衫大至膝。裙短褶小。髻高如官帽。皆鐵絲胎(即狄髻,金银铁各用其质)。高六七寸。口周回尺二三 寸餘。王考(李德懋)《盎葉記》。王妃冠服。太宗朝。自皇明而來。宮中不知被荷之術。明昇母彭氏指敎。乃得知之(另见《光海君日记》32卷2年庚戌条、《笔苑杂记》、《慵斋丛话》、《东典考》诸书)。世 祖元年。明使尹鳳齎誥命冕服來。上遣宦官田畇問鳳曰。中宮受賜冠狹小。又有簪。如何穿著。鳳曰。梳髮後。從頂後分顖 左右髮。交相結。上作丫髻。將冠冒其上而仍揷簪。畇曰。命服中寶鈿。用之何處。鳳曰。其名禁步(另有一种禁步,玉贝 为之,定陵、梁庄王墓有出土,制如组玉佩)。白兩肩垂之於前。欲節其行而不妄步也。《日知錄》。先年。婦人非受封不 敢戴梁冠。披紅袍。繫拖帶。今富者皆服之。又或著百花袍。不知創自何人。接新婚婦所著唐衣。名袡衣。前裾短後裾長。 對襟方領狹袖。洪湛軒大容《乾淨筆談》。寧遠衛溫泉。多蒙古女來浴者。束髮北髻。宛是我國童女裝也。回子婦束髮。後 垂幾曳地。紅帛韜之。亦近於東俗。世傳闕里孔氏廟。有婦人像。衣裳如東國制。亦今未可考。但今制。衣裳不相掩。袴下 不繫。露肉不恥。眞是夷風。惟松京(开城,又名松都)袴繫下。閭巷長衣。猶是婦服之近華也。
王考炯庵公曰。星湖李氏(李瀷)《僿說》所論。的見物理。究極經義。無愧中國之大儒。而但以笠子道袍及婦人雙紒繞首。爲皆以 箕子而東者。未可知也。笠子雨具之濫觴。道袍比丘之圈套。雙紒蒙古之依樣。復何疑也。其在王政。急改之爲可。
王考《士小節·婦儀篇》。辮髢。蒙古之遺風。凡今婦人。雖隱忍從俗。不可務尙侈大。貴富家。費錢至七八萬。廣蟠側繞 。作墮馬勢。飾以雄黃版、法琅簪、眞珠繻。其重幾不可支。家長不能禁。婦女愈侈而愈恐其不大。近有富家婦。年方十三 。辮髢高重。其舅入室。婦遽起立。髢壓而頸骨折。侈能殺人。嗚呼悲夫。又曰。丈夫深衣幅巾。婦人簂髻袡衣。祭祀冠婚 。服之可也。婦女之辮髮大髢。短窄之衣(赤古里)。蒙古遺俗。固不足說。至於簇兜北髻。是何等裝。又曰。簂髻袡衣。士夫家往往 行之。鄙野之俗。非笑者多。是膠痼俗習。而不識禮意也。貧家女子。嫁夫多年。坐於不備辮髢。平頭者多。與其平頭多年 。毋寧卽加簂髻。且多費錢財。辦此胡婦之裝。與少費錢財。能行禮服。其輕重得失。顧何如哉。丈夫笠子。亦是夷俗。然 不可一朝脫笠而行。以駭人目。至於婦人。反用於閨門之內。不足慮其駭俗也。且夫朝家新下辮髢之禁。則不可苟且犯法。 一返禮俗。有何不可。《僿說》。今婚禮。新婦服褎衣。闊袖大帶。卽華制。按《三國史》。宋使劉逵等來。見鄕粧娼女闊 袖衣、色絲帶、大裙曰。此皆三代之服。不意尙行於此。卽今新婦服是也。今之婦女窄袖短衫。不知何自而貴賤通用。殊可 駭異。又其暑月單衫。則縮下縫捲以向上。不得掩裳際。則尤怪悖。此服妖也。元世祖變易中國之制。男爲袴褶窄袖(此袴褶为元代流行的一种蒙古式长衣,与南北朝时袴褶无关。可见《明太祖实录》洪武元年二月条、王世贞《觚不觚录》。殆即辫线袄一类)。女窄袖短衣。下服裙裳。意自忠烈以後。從其便而不復改也。昔太宗欲悉從華服。許稠進曰。臣赴京過闕里。入孔子家 廟。見女服畫像。與本國無異。但首飾不同。事竟不行。許相之言。又不可知。豈有中華之服。若是短窄耶。愚按我東婦女 首飾。國之中葉至正廟辛亥以前。有大髢。俗呼加髢。不合己髮而辮。但辮長髢。幾如一圍。繞首揷釵。至正廟辛亥以後。 禁加髢用北髻。俗名娘子辮髢。如圍橫蟠腦後。揷簪。仍加簇頭里。其狀六稜。傅以紺緞。偏類倭軍所戴之冠。婦人長且老 者。己髮續髢。辮之繞首。室女之貴者。辮耳傍髮。作細絛繞兩耳。合辮腦髮爲一道。仍屈爲數曲。縱貼腦下。垂廣長紺繻 兩道。繻描金花。俗呼圖吐絡。純廟中葉後。通國婦女。盡廢辮髢加首。只辮己髮。橫結腦後。揷小笄。仍以成俗。故庚寅 間禁之。使復辮髮繞首。而終不行。以至今日。此東國婦女首飾之沿革也。東國女子冠名。有簇頭里。一作簇兜。一作簇冠 。自皇明萬曆末。始有之。表以玄錦。作六稜帽子。上廣下殺。戴於顖上。詳見《文獻備考》。又倭冠名簇頭里者。僅能掩 髻。或用箭爲簪橫貫之。然則亟宜改制者也。何不廢棄乎。《高麗史》。元賜王妃古古里(《御制满珠蒙古汉字三合切音清文鉴》卷二九“……(固姑)汉语译音‘枯枯鲁’”;《钦定续通志》卷一二三器服中也曾言及“元后及大臣正室,皆戴古库勒,衣大袍……”,姑姑冠,又有称“沽枯勒”者。古古里当即枯枯鲁、古库勒、沽枯勒。里、勒当为蒙语中“L”之译音。)。卽冠名傳於世。則今簇頭里。無乃古古里之音近而訛者歟。(簇头里恐与姑姑冠无关)又有花冠、雲冠、七寶之製。至於丘賜、妓女。著黑褐加尼麽。醫女則著黑緞加尼麽。其狀如冊 匣戴髢髻上。宮女則戴羅兀。卽蓋頭。古之帷帽、面衣之遺制也。亦以靑黑別其職品。黑貴靑賤云。帷帽之制。別有辨證說 。
究其本原。則編髮蓋首。已自檀君時。乃是古俗所沿。而加髢高大。後世濫觴也。宋文欽有《女服考》。可按其制而亟行者 也。【東國古史。檀君使民編髮蓋首。英廟戊寅。宋櫟泉明欽。與金渼湖元行書曰。髻制果從宮樣否。禁髢之令。非爲惜費 。實出變制之盛意。但其制好樣難得。辮髮椎髻。半胡半蠻。頂上簇頭。非夷非華。反不如髻髢之猶有上古假副之意也。聞 李承宣基敬所購華髻甚善。果何如。愚意欲以大手髻法。行之家鄕。而以賤而自用者惶恐云。】
人事篇 / 服食類
《五洲衍文長箋散稿》为纯祖时期出现的两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之一,此书广泛涉及天文、地理、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等各个学科,并对产生的疑问和记述不正确的部分加以详细考据,予以订正。李圭景十分热心于对他所用的资料进行考据,他在考证上用功甚勤,颇令人注意,但考证法的最主要的实践者则是金正喜。
首飾
东国妇女首饰辨证说
我東婦女首飾。若溯其源。則自有古賢所證。如李瀷以爲東方髮髻之俗。日增侈美。不可不變。時議紛糾。未得其實。余曾 讀《詩·都人士》。究及源本而有得。此詩。西周旣亡。東都之俗。亦漸衰改。故詩人思舊興感也。君子有弁有冕。而臺笠 緇撮。則非朝祭之服。謂之行歸。則乃出入行道之飾。此男子之服也。婦人之飾。異於是。惟髮可辨。故以髮爲言。君子必 與《都人士》相勘。則非君子之女。卽女之君子。如禮所謂君子子。指女之貴者也。此亦貴女出入之飾也。《周禮·追師》 王后之首服爲副編次注。副之爲言。覆也。所以覆首爲飾者。若今步搖。服之以從王祭祀。編。編髮爲之者。若今假紒。服 之以祭。次者。髲髢也。次第髮長短爲之。則必相續爲長。而將繞首爲髻也。謂之有旟。則繞而猶有餘也。謂之如蠆。則卷 曲以回轉。如蠆尾之曲也。若短髮上斂。何謂有旟。按《士昏禮》。女盛服必用次。次之爲昏禮之飾可知。《易》曰。帝乙 歸妹。昏禮乃殷湯所制。故至周必用殷禮。不忘本也。賁之六四。白馬翰如。匪寇。昏媾。殷人尙白(夏尚黑,殷尚白,周尚赤,纯属后人附会。南北朝隋唐时人尚不忌白,多穿白衣)。故昏必用白馬。則婿婦之禮。不應異例。髮髢之本於殷禮。亦可推知也。何以爲證。我邦是箕子之肇基 。箕子殷人也。猶守舊俗。故麗朝忠宣王之昏於元也。以白馬八十一匹爲贄幣。凡士庶之婚。必求白馬。亦可以見矣。其他 衣白畫井。千百載不變。殷俗之流傳如此也。按《文獻通考》。新羅婦人。美髮繚首。句麗鬐髻垂右肩。百濟則分兩道。大 抵相類。而都是殷之遺制也。今俗婦女。必爲髮髢。兩道繞首。屈其尾揷於右。以其纓垂之。恰與卷蠆有旟之語沕合。以此 推之。臺笠亦恐是帽有臺之笠。與今俗竹笠爲出入上服者相似。亦知其爲殷物也。今俗必取他人之髮。不擇男女。爲閨房之飾。則大不可。古者惟盛服用髮。其餘自王后至士庶皆不然。不似今之常用。故雖不取他人髮。可以用之。雖王后燕居纚笄 總。而況群下乎。故雖見於舅姑。櫛纚笄總而已。不過以繒帛爲飾也。《史》云。孔明遺司馬懿巾幗婦人之服。幗本作簂。 卷幘也。以巾爲之。故從巾而作幗。如?本髮紒。而以絲爲之。則從絲而作紒。紒者。?也。字書偕聲。其義的然可推也。簂 者。何也。按《士冠禮》緇布冠缺項。鄭玄《注》云。缺讀如頍。滕、薛二國。名簂爲頍。然則簂與頍同一物。《喪服注》 云。首絰象緇布冠之缺項。然則簂乃首絰之所象也。必是以緇布圍繞於冠。如首絰也。
《周書·百濟傳》。婦人以袍而袖微大。在室者。編髮盤於首。後垂一道爲飾。出嫁者。乃分爲兩道焉。《高句麗傳》。婦 人服裙襦。裾袖皆爲襈。《宋史·高麗傳》。婦人鬢髻垂右肩。餘髮被下。約以絳羅。貫之簪。旋裙重疊。以多爲勝。《雞 林類事》。高麗方言。女子蓋頭曰子母蓋。按簂。《廣韻》。憒筐也。《釋名》。恢也。恢廓覆髮上也。魯人曰頍。頍。傾 也。著之傾近前也。《周禮注》。若今假紒。卽假髻。用鐵絲爲圈。外編以髮。《後漢·輿服志》。太皇太后入廟服。紺上 皁下。蠶。靑上縹下。皆深衣制。隱領袖緣以絛。剪氂簂。簪珥。耳璫垂珠。簪瑇瑁爲擿。長一尺。上爲鳳凰爵。以翡翠爲 毛羽。下有白珠。垂黃金鑷。左右一橫簪之。以安簂結。公、卿、列侯、中二千石夫人。紺繒簂。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 長一尺爲簪珥。《後漢·烏桓傳》。婦人至嫁時乃養髮。分爲髻。著句決。飾以金碧。猶中國有簂步搖。注。簂。吉悔反。 或爲幗。婦人首飾也。《類篇》。婦人喪冠。《集韻》。音馘。義同。又音傀。筐也。義同。亦作槶。《正字通》。婦人首 飾。猶今之髮鼓。《周禮注》。若今假紒。用鐵絲爲圈。外編以髮。名曰鼓。鼓。平聲。又《急就章》簪簧注。卽步搖。王 應麟以簧爲簂。古誨切。幗。婦人喪冠。與簂別。《溯源》。簂。俗幗字。誤。淸遂寧張鵬融《忠武誌》載《淸夜叢談》。 《三國志》。孔明以巾幗遺司馬懿。巾幗女子未笄之冠。蜀?中名曇籠。蓋笑其堅壁不出如閨女之匿藏也。又《漢·輿服志 》云。公、卿、列侯夫人。紺繒幗。總是婦人以巾上覆者。然曇籠之說。更有意義。簂。我東方言。呼於如摩尼。於如者。 圍之方言。摩尼者。首之方言。卽圍首之稱。婦人婚時。戴爲首飾。卽王后所用。特一時僭戴耳。《日知錄》。弘治間。婦 女衣衫僅掩裙腰。富者用羅緞紗絹織金彩。通袖裙。用金彩膝襴。髻高寸餘。正德間。衣衫漸大。裙褶漸多。衫惟用金彩補 子。髻漸高。嘉靖初。衣衫大至膝。裙短褶小。髻高如官帽。皆鐵絲胎(即狄髻,金银铁各用其质)。高六七寸。口周回尺二三 寸餘。王考(李德懋)《盎葉記》。王妃冠服。太宗朝。自皇明而來。宮中不知被荷之術。明昇母彭氏指敎。乃得知之(另见《光海君日记》32卷2年庚戌条、《笔苑杂记》、《慵斋丛话》、《东典考》诸书)。世 祖元年。明使尹鳳齎誥命冕服來。上遣宦官田畇問鳳曰。中宮受賜冠狹小。又有簪。如何穿著。鳳曰。梳髮後。從頂後分顖 左右髮。交相結。上作丫髻。將冠冒其上而仍揷簪。畇曰。命服中寶鈿。用之何處。鳳曰。其名禁步(另有一种禁步,玉贝 为之,定陵、梁庄王墓有出土,制如组玉佩)。白兩肩垂之於前。欲節其行而不妄步也。《日知錄》。先年。婦人非受封不 敢戴梁冠。披紅袍。繫拖帶。今富者皆服之。又或著百花袍。不知創自何人。接新婚婦所著唐衣。名袡衣。前裾短後裾長。 對襟方領狹袖。洪湛軒大容《乾淨筆談》。寧遠衛溫泉。多蒙古女來浴者。束髮北髻。宛是我國童女裝也。回子婦束髮。後 垂幾曳地。紅帛韜之。亦近於東俗。世傳闕里孔氏廟。有婦人像。衣裳如東國制。亦今未可考。但今制。衣裳不相掩。袴下 不繫。露肉不恥。眞是夷風。惟松京(开城,又名松都)袴繫下。閭巷長衣。猶是婦服之近華也。
王考炯庵公曰。星湖李氏(李瀷)《僿說》所論。的見物理。究極經義。無愧中國之大儒。而但以笠子道袍及婦人雙紒繞首。爲皆以 箕子而東者。未可知也。笠子雨具之濫觴。道袍比丘之圈套。雙紒蒙古之依樣。復何疑也。其在王政。急改之爲可。
王考《士小節·婦儀篇》。辮髢。蒙古之遺風。凡今婦人。雖隱忍從俗。不可務尙侈大。貴富家。費錢至七八萬。廣蟠側繞 。作墮馬勢。飾以雄黃版、法琅簪、眞珠繻。其重幾不可支。家長不能禁。婦女愈侈而愈恐其不大。近有富家婦。年方十三 。辮髢高重。其舅入室。婦遽起立。髢壓而頸骨折。侈能殺人。嗚呼悲夫。又曰。丈夫深衣幅巾。婦人簂髻袡衣。祭祀冠婚 。服之可也。婦女之辮髮大髢。短窄之衣(赤古里)。蒙古遺俗。固不足說。至於簇兜北髻。是何等裝。又曰。簂髻袡衣。士夫家往往 行之。鄙野之俗。非笑者多。是膠痼俗習。而不識禮意也。貧家女子。嫁夫多年。坐於不備辮髢。平頭者多。與其平頭多年 。毋寧卽加簂髻。且多費錢財。辦此胡婦之裝。與少費錢財。能行禮服。其輕重得失。顧何如哉。丈夫笠子。亦是夷俗。然 不可一朝脫笠而行。以駭人目。至於婦人。反用於閨門之內。不足慮其駭俗也。且夫朝家新下辮髢之禁。則不可苟且犯法。 一返禮俗。有何不可。《僿說》。今婚禮。新婦服褎衣。闊袖大帶。卽華制。按《三國史》。宋使劉逵等來。見鄕粧娼女闊 袖衣、色絲帶、大裙曰。此皆三代之服。不意尙行於此。卽今新婦服是也。今之婦女窄袖短衫。不知何自而貴賤通用。殊可 駭異。又其暑月單衫。則縮下縫捲以向上。不得掩裳際。則尤怪悖。此服妖也。元世祖變易中國之制。男爲袴褶窄袖(此袴褶为元代流行的一种蒙古式长衣,与南北朝时袴褶无关。可见《明太祖实录》洪武元年二月条、王世贞《觚不觚录》。殆即辫线袄一类)。女窄袖短衣。下服裙裳。意自忠烈以後。從其便而不復改也。昔太宗欲悉從華服。許稠進曰。臣赴京過闕里。入孔子家 廟。見女服畫像。與本國無異。但首飾不同。事竟不行。許相之言。又不可知。豈有中華之服。若是短窄耶。愚按我東婦女 首飾。國之中葉至正廟辛亥以前。有大髢。俗呼加髢。不合己髮而辮。但辮長髢。幾如一圍。繞首揷釵。至正廟辛亥以後。 禁加髢用北髻。俗名娘子辮髢。如圍橫蟠腦後。揷簪。仍加簇頭里。其狀六稜。傅以紺緞。偏類倭軍所戴之冠。婦人長且老 者。己髮續髢。辮之繞首。室女之貴者。辮耳傍髮。作細絛繞兩耳。合辮腦髮爲一道。仍屈爲數曲。縱貼腦下。垂廣長紺繻 兩道。繻描金花。俗呼圖吐絡。純廟中葉後。通國婦女。盡廢辮髢加首。只辮己髮。橫結腦後。揷小笄。仍以成俗。故庚寅 間禁之。使復辮髮繞首。而終不行。以至今日。此東國婦女首飾之沿革也。東國女子冠名。有簇頭里。一作簇兜。一作簇冠 。自皇明萬曆末。始有之。表以玄錦。作六稜帽子。上廣下殺。戴於顖上。詳見《文獻備考》。又倭冠名簇頭里者。僅能掩 髻。或用箭爲簪橫貫之。然則亟宜改制者也。何不廢棄乎。《高麗史》。元賜王妃古古里(《御制满珠蒙古汉字三合切音清文鉴》卷二九“……(固姑)汉语译音‘枯枯鲁’”;《钦定续通志》卷一二三器服中也曾言及“元后及大臣正室,皆戴古库勒,衣大袍……”,姑姑冠,又有称“沽枯勒”者。古古里当即枯枯鲁、古库勒、沽枯勒。里、勒当为蒙语中“L”之译音。)。卽冠名傳於世。則今簇頭里。無乃古古里之音近而訛者歟。(簇头里恐与姑姑冠无关)又有花冠、雲冠、七寶之製。至於丘賜、妓女。著黑褐加尼麽。醫女則著黑緞加尼麽。其狀如冊 匣戴髢髻上。宮女則戴羅兀。卽蓋頭。古之帷帽、面衣之遺制也。亦以靑黑別其職品。黑貴靑賤云。帷帽之制。別有辨證說 。
究其本原。則編髮蓋首。已自檀君時。乃是古俗所沿。而加髢高大。後世濫觴也。宋文欽有《女服考》。可按其制而亟行者 也。【東國古史。檀君使民編髮蓋首。英廟戊寅。宋櫟泉明欽。與金渼湖元行書曰。髻制果從宮樣否。禁髢之令。非爲惜費 。實出變制之盛意。但其制好樣難得。辮髮椎髻。半胡半蠻。頂上簇頭。非夷非華。反不如髻髢之猶有上古假副之意也。聞 李承宣基敬所購華髻甚善。果何如。愚意欲以大手髻法。行之家鄕。而以賤而自用者惶恐云。】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