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欢》若有所感
时间,看似绵长,优柔寡断,而一旦它背弃起你来,轻易得就像一个陌生人转了个身——快得让人花一辈子都回不了神来。
生活到最卑微处,不是现状如何黯淡,而是看不到未来。
走得慢,更容易累。因为不借助惯性,每一步都是认真的,认真就容易沉重。
原来每个人的历史铺展开来,都是一天一地的斑斓璀璨。像是在什么也看不见的城市夜空中,重重灯幕雾霾之后,其实有无数的星星,每颗星星都在闪光,都遵循不同的轨道,有不同的引力,属于不同的星系。
在这繁华的人世以前,天空清澈,大地翠绿,没有人类,没有爱情仇恨,一切都是干干净净的原始。在人类创造了那么大的世界,这么多的历史,这么多爱恨情仇后,天空渐渐变成今夜的模样,浑浊而迷蒙,正如红尘滚滚,掩埋着无数渺小的我们自己。
生活的变化就这样拉开彼此的距离,我们就如此溶解在命运之中,面目全非,无迹可寻。
誓言之美,不在于它能对抗世事无常,而在于,今生今世,有那么一瞬间,我们曾经愿意去相信它能。
时光驯服一切,我与往事之间像回声,再怎么千回百转,终究消失在山谷。
从前慢
木心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今天读完了七堇年的《平生欢》,最后是以木心这首诗作结的。
恰好今天和同学出去的时候去了从前姥姥家住过的院子,那个我从小长大的地方,已经有三年没再踏入。一切都透露着熟悉中的陌生。似乎一切都没有变,而一切又都变了。进入时那条长长的路,边上的灯,看着熟悉而陌生,真的搞不清究竟是姥姥还在那儿住的时候就已换了,还是搬走后重新换的。拐过去,几块用冬青围起来的大草坪,却依然还是记忆中的样子,不曾改变;走近细看,一圈儿冬青哪里有个豁口共玩耍的孩子进出,哪里又块横卧的大石头,竟都一点也没变。走进当年的单元楼,一楼到二楼中间那层的植物好像还是从前那株,姥姥家的门仿佛还是黄色的那扇。
这一切的一切,不免勾起从前的回忆。
一直觉得,不同年龄的人对时间的感知是不一样的。小时候的时光如同电影里的慢镜头,很慢很慢,日色变得慢,年岁长得慢,一天天一年年,好像是数着日子过的。而现在,时间突然撒开脚丫子就往前跑,甩下我们曾经,留下我们的感叹。
走在曾经走过无数次的道路上,看着久违的景象,而身边却是在这里成长的那段时光中不曾出现在我生活中的人,聊着想着与那段时光不曾相关的事,不免有些感叹岁月的神奇。它给过去的时光蒙上一层纱,似真似假无从识别。记得周国平说过“记忆是一种加工,一件往事经过不断回忆,也就是经过不断加工,早已面目全非了。”“我知道这点,并非靠直接的记忆,而是靠对记忆的记忆,记忆的无限次乘方。记忆不断重复,成了信念,可是离真实事件愈来愈远,愈来愈间接了。”我想,或许时间就是记忆进行加工的工具吧。
记得上周日和班上一个信仰基督教的同学一起去教堂做礼拜,空隙中,有个人给我们讲他一个朋友在英国呆了一段时间,后来回国呆了10年,再回去时,却有了一种时空混乱的感觉。因为那里似乎一切都没有改变,路边的建筑还是那些建筑,常去的教堂里还是那些教徒,装饰还是那些装饰。这在日新月异的中国似乎是根本不可能见到的事情。
扯了这么多,似乎与这篇小说没啥关系。只是简略的抒发一下今日故地重游的感受。
故事都是从一个厂子中出来,一个提起来大家都知道是哪个厂子的厂子。曾经辉煌过的厂子,终于禁受不住岁月的洗礼,最终是在大家无限唏嘘与感慨中倒下。仔细想想,其实一个人,一个东西,如果能在有生之年辉煌过,也算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了,能够将这份荣耀坚持下来的却不在多数。
2014/1/14 星期二
生活到最卑微处,不是现状如何黯淡,而是看不到未来。
走得慢,更容易累。因为不借助惯性,每一步都是认真的,认真就容易沉重。
原来每个人的历史铺展开来,都是一天一地的斑斓璀璨。像是在什么也看不见的城市夜空中,重重灯幕雾霾之后,其实有无数的星星,每颗星星都在闪光,都遵循不同的轨道,有不同的引力,属于不同的星系。
在这繁华的人世以前,天空清澈,大地翠绿,没有人类,没有爱情仇恨,一切都是干干净净的原始。在人类创造了那么大的世界,这么多的历史,这么多爱恨情仇后,天空渐渐变成今夜的模样,浑浊而迷蒙,正如红尘滚滚,掩埋着无数渺小的我们自己。
生活的变化就这样拉开彼此的距离,我们就如此溶解在命运之中,面目全非,无迹可寻。
誓言之美,不在于它能对抗世事无常,而在于,今生今世,有那么一瞬间,我们曾经愿意去相信它能。
时光驯服一切,我与往事之间像回声,再怎么千回百转,终究消失在山谷。
从前慢
木心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今天读完了七堇年的《平生欢》,最后是以木心这首诗作结的。
恰好今天和同学出去的时候去了从前姥姥家住过的院子,那个我从小长大的地方,已经有三年没再踏入。一切都透露着熟悉中的陌生。似乎一切都没有变,而一切又都变了。进入时那条长长的路,边上的灯,看着熟悉而陌生,真的搞不清究竟是姥姥还在那儿住的时候就已换了,还是搬走后重新换的。拐过去,几块用冬青围起来的大草坪,却依然还是记忆中的样子,不曾改变;走近细看,一圈儿冬青哪里有个豁口共玩耍的孩子进出,哪里又块横卧的大石头,竟都一点也没变。走进当年的单元楼,一楼到二楼中间那层的植物好像还是从前那株,姥姥家的门仿佛还是黄色的那扇。
这一切的一切,不免勾起从前的回忆。
一直觉得,不同年龄的人对时间的感知是不一样的。小时候的时光如同电影里的慢镜头,很慢很慢,日色变得慢,年岁长得慢,一天天一年年,好像是数着日子过的。而现在,时间突然撒开脚丫子就往前跑,甩下我们曾经,留下我们的感叹。
走在曾经走过无数次的道路上,看着久违的景象,而身边却是在这里成长的那段时光中不曾出现在我生活中的人,聊着想着与那段时光不曾相关的事,不免有些感叹岁月的神奇。它给过去的时光蒙上一层纱,似真似假无从识别。记得周国平说过“记忆是一种加工,一件往事经过不断回忆,也就是经过不断加工,早已面目全非了。”“我知道这点,并非靠直接的记忆,而是靠对记忆的记忆,记忆的无限次乘方。记忆不断重复,成了信念,可是离真实事件愈来愈远,愈来愈间接了。”我想,或许时间就是记忆进行加工的工具吧。
记得上周日和班上一个信仰基督教的同学一起去教堂做礼拜,空隙中,有个人给我们讲他一个朋友在英国呆了一段时间,后来回国呆了10年,再回去时,却有了一种时空混乱的感觉。因为那里似乎一切都没有改变,路边的建筑还是那些建筑,常去的教堂里还是那些教徒,装饰还是那些装饰。这在日新月异的中国似乎是根本不可能见到的事情。
扯了这么多,似乎与这篇小说没啥关系。只是简略的抒发一下今日故地重游的感受。
故事都是从一个厂子中出来,一个提起来大家都知道是哪个厂子的厂子。曾经辉煌过的厂子,终于禁受不住岁月的洗礼,最终是在大家无限唏嘘与感慨中倒下。仔细想想,其实一个人,一个东西,如果能在有生之年辉煌过,也算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了,能够将这份荣耀坚持下来的却不在多数。
2014/1/14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