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学堂沟通咨询会回顾(个人回忆版)
(历史系同学整理校对的全程录音录像整理版已经出来了,除了一些小细节没有记录以外,基本上都是准确的,“静园声音”微信号里有,地址: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xMDAwNTAwOA==&mid=200526627&idx=1&sn=bc0c17ce0282c242137401520d4def72&scene=2&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d,我核对了一下整理都内容和我回忆的内容,发现我记忆里还是出现了很多细节错误的。)
全程大概进行了3个小时20分钟,比官方原计划的2小时多了一个多小时。我的录音不行,不过坐在我前面的同学使用专业录音笔进行了全程录音,结束后我问他,说是会在bbs上公布,很快也会出现在微博上,而且录音的肯定不止一个,所以全程的准确记录再等等应该就会有了,应该也会有同学出全程文字版。我这里记一点我印象深刻的部分,全凭记忆,具体表述语句不够准确,均是大意。(没带电脑记录是个大失策,不过好在有同学带了记录了)
出席的人很多,英杰教育中心阳光厅(中文系开学、毕业典礼大厅)都坐满了,老师们围成一个方圈坐着,同学和校友们散布在周围,全程录音、录像都有。
正方辩友主要有:刘伟常务副校长、党委叶书记、哲学系王博老师(主持人)、前沿交叉学科院院长(具体名字我记不清了)、保卫处一个领导、基建部门负责人、王恩哥校长(中途出现,在第二阶段结束后离去)
反方辩友主要有:辛德勇老师、高峰枫老师、姚礼明老师、王军老师、苏薇星老师、我没有记住名字的信息学院的一位老师和其他老师们、争相发言并用掌声和嘘声助攻的各系同学和校友。
焦点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1、“一年制”、“全英文”、“中国学”项目的授课方式、学术内涵和质量、公共性;2、为什么选用静园;3、决策的民主性和过程的透明化;4、资金的来源以及使用方式;5、参与探讨这个话题、表达个人意见的学生的个人安全。
全过程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刘校长归纳总结大家在报名表中提出的问题后的发言,持续时间大概一小时。我印象深刻的主要是以下这几点:
1、燕京学堂的目的和宗旨:其一是要掌握“中国学”的主体性。刘校长说类似于“中国学”从19世纪在西方就有,后来成为了一门学科,不过都是西方主体下的“东方学”,往往带有偏见,燕京学堂的“中国学”所强调的是中国的主体性,是与西方中国学不一样的中国学,是要让西方人来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文化与文明的,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关联的。其二是加强人文社科前沿交叉研究的建设,是要增加北大人文社科的竞争力,别的学校常常举全校之力来和北大的某一个学科竞争,我们很难在某一个学科进行全校之力的投入,就面临竞争失败的危险,燕京学堂具有加强整体人文社科竞争力的功能,也符合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其三是要加强国际化,哈佛大学校长在开学典礼上的话让人印象深刻:我们的学生来自世界110个国家、美国的50个州。他们只有1000多个学生,来自这么多不同的国家。(哈佛校长的这句话后来王恩哥校长又重复了一遍,我旁边的同学吐槽说他们可能集中学习了哈佛大学校长的讲话)
2、燕京学堂的师资和课程:“中国学”学位是二级学科(这句话被辛德勇老师打断询问其所属一级学科是什么)。分文学与文化、历史与考古、哲学与宗教、经济与管理、法律与社会、公共政策与国际关系六个方向。师资力量主要依靠北大校内已有的人文社科资源,采取双聘制,如果校内师资不够则在国际范围内招聘,老师大概会有50人,还有20个访问学者这样的老师。目前已经决定的课程设置是每个方面开设概论课,比如“中国文化概论”、“历史与考古概论”这样的课程,在这六门概论课程中,学生必须选择其中四门。(其他具体的课程设置没有提到)还会安排社会实践,比如和敦煌研究院合作,可以到敦煌去实地考察学习。授课语言有英语有中文,不会中文的留学生可以用用英文修课并获得学位。
3、学制与质量:学制的长短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质量。牛津剑桥有本科三年制,世界各个一流大学都有一年制硕士,北大也有3+2的5年本科+硕士的项目,所以质量好是关键,学制长短不是最重要的。
4、静园的使用:不动静园一草一木,建筑外观和草坪不会有任何变化,地下工程取消了。网上流传的效果图是个误会。
5、资金来源:社会捐赠。是先有了“燕京学堂”这个故事,才去找的捐赠,到今年春节才有捐赠的款项。是捐给北大基金会,再由基金会拨款,完全按照正常合法的财务手续进行。(具体的有谁捐了1.5亿,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谁捐了10亿我记不清了)
6、决策透明程度:在9号的会议之前大大小小举行了好多次召集会,小到几个人,大到上百人都有(王恩哥校长后来似乎又重复了一遍)。以后也会继续和师生交流,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办公室,联系电话和邮箱都有,校长信箱也开放,可以随时收到师生们的意见和建议。
7、奖学金:不是网上传的3000美元一个月。会提供有竞争力的奖学金,里面包括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生活费会根据北大硕博的综合水平来决定。
第二个阶段是老师为主、同学们为辅的提问环节,这个环节后期场面逐渐失控了,直接导致了第三个阶段的出现。
首先是辛德勇老师询问“中国学”学科的合法性,教育部学科名录中没有这个学科,那么作为北大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它属于哪个一级学科,学生拿什么学位?
学位办老师回复:中国学是二级学科,本来是想申办一级学科的,但是北大还没有自主办一级学科的权限,但是有自主办二级学科的权限,所以是符合教育部规定的。属于哪个一级学科,要看学生选的是哪个方向,比如历史与考古可能就属于历史学。(在这里辛老师反复询问,是不是就拿历史学一样的学位,大概是这个意思,我听得不是很清楚)
其次是一年制全英文授课的质量问题。辛老师说,就单从他所属的历史系的学科来看,中国古代史绝对更适合中文授课,而且一年的学习也绝对不足以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一年制的外国留学生几乎不可能达到历史系本科生的水平。(说到这里辛老师给在场同学散发了他带来了历史系本科生课程的考试试卷)历史学四把钥匙,版本、目录、官制、年代,连钥匙都没有怎么入门?历史系研究生辛辛苦苦读三年还未必能毕业,“中国学”历史与考古方向一年就能拿学位吗?
前沿交叉学院院长反驳:前沿交叉研究不一定要符合某个固定学科的建制(总之是不固定的意思)。比如说iphone的研制,不光是材料学、计算机,还是以物理学为基础,理科的交叉学科有非常丰富的成果。
辛老师反驳:人文学科和理科不一样。在授课的时候,该有交叉的地方很自然会有,比如我研究历史地理,上课就会涉及天文学的内容,但是以行政方式来建构所谓的交叉学科的,人文研究方面没有出过任何靠谱的成果。(此处有热烈掌声)
刘校长回应学制问题(其实我忘记他是不是在这里回应的了,反正他这么说了):最重要的还是质量而不是学制长短。博士有七年也不能毕业的,学制长也不能保证质量高。(这一句我核对了记录,说的应该是硕士博士不能毕业的是因为学校坚持质量为标准而不是学制为标准,有两三年达不到标准所以不能毕业的,如果一年达到了标准那么也可以授予学位)
辛老师发言时间很长,主要针对学制、学科和学术质量问题,中途主持人王博老师试图阻止辛老师继续发言,被同学们以“我们愿意让老师发言”的呼声阻止了,于是辛老师说完了。
高峰枫老师主要讲了静园的问题:在静园过了22年,不能接受静园来做这件事情。学校使用静园给出的理由是几十年前这里是女生宿舍,这个理由恐怕不能成立,应该要看它最近的功能。(王军老师补充:紫禁城几十年前还是溥仪的宿舍呢)张旭东说使用静园的理由是静园能够“使人眼前一亮”(此处有笑声),除了这个像广告一样的理由外,还有什么必须使用静园的理由?(后来又有老师补充,清华的苏世民学院如果使用了清华学堂、二校门附近的位置来改建,看看他们的师生们会有什么反应,肯定不是现在这样)
说到静园大家就比较群情激奋了,但是校方始终没有正面回答“为什么一定要用静园”这个问题。
一位我不认识的领导强调了选址静园在流程上、文物保护上的合理合法性,但被同学们数次打断,说我们不要听建设过程,要听选址理由。后来这位领导表示自己说什么都是错,就让基建处的人来解释。
基建处领导表示,文史哲搬到人文学苑去以后,静园就空了出来,于是他们一直在研究空出来的静园应该怎么修、怎么用,用来干什么最合适。后来觉得,静园修缮以后用来作为燕京学堂这样的项目最合适。
(实际上,“为什么选静园”这个问题还是被回避了)
中间又就资金的来源和使用问题、决策和沟通的流程问题进行了几轮来回。比如没有和人文学科的老师们进行过沟通,也没有告知过同学们。领导们的回答基本上和前面刘校长的讲话没什么太大区别(因为前面辛老师说学校没有和古代史的老师沟通过,不知道自己被谁代表了,王恩哥校长向辛老师表示说跟历史系阎步克老师谈过,辛老师问,那他赞同吗?王校长说,我想态度应该是赞同的吧),因此我也记得不是很清楚,就此略过。
在此过程中,同学们反复插话,反复提“为什么用静园”的问题,主持人和话筒基本上已经拦不住同学们抢着发言了,于是场面基本失控,谁站起来得快,声音大,谁就先说。
一位同学问:两个简单的问题,只需要用选择回答。第一,请基建处的领导回答,你说选址静园是经过多个方案比较后的结论,那么能不能公布其他方案让大家看,你们究竟是在哪些方案中,选了静园,能还是不能?
基建处领导没有回答。同学再次重复问题,能还是不能?
基建处领导依然没有回答。前面那位我不认识的领导回答说:你要想知道,是可以给你看的,但是不能在网上全部公布。
这位同学说,好,那么第二个问题是,选址静园这事儿,还有没有商量的余地?有,还是没有?
领导沉默了一会儿,同学再次重复,有,还是没有?
刘伟副校长说:任何事情,都没有说已经定死了。
同学问:那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这个回答是说,还有商量都余地?
刘伟副校长说:我觉得我回答得很清楚了。
同学们一起嚷嚷:不清楚,不清楚。
刘伟副校长说:任何事情,都没有说就这么定死了,不能改了。
(这段对话在最后又重复了一遍)
中途王恩哥校长突然出现,王博老师想让他总结发言,但被同学们的嘘声和要求回答静园问题的声音阻止了。差不多两个小时的时候,到了会议既定的时间,主持人准备组织领导离开,但此时场面已经基本失控,老师们也站起来说,难道每个领导都有要紧的事情,不能够为了在座这么多关心学校的同学多停一停吗?同学们也叫着说大部分同学都还没有发言,情绪比较激动。于是最终王校长先走,其他领导继续留下接受提问。
这时会议进入第三个阶段,主要是同学发言,领导们偶尔回答。
首先提的是前天的保安跟踪在静园照相的同学到海体的事情。大家对这个事情普遍都比较愤怒,显得比较激动。党委叶书记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同学可以参与学校的讨论,但是行为要符合法律、要符合校规。该回答获得一片嘘声,于是换保卫处出面解释跟踪事件。保卫处说他们看见有人在静园照相,因为不知道是校内的还是校外的,就注意一下,刚靠近,同学就走掉了。于是便跟着,如果是回了宿舍,知道是校内同学,就没事儿了,可是同学们没有回宿舍,而是走向了校外,保卫处首先要保护的是校内师生的安全和秩序,内外有别,所以才会上前询问。
一个女同学站起来说:我想知道,如果我没有带校园卡或者校友卡,我到了静园,拿着一张纸,照了一张相,我是不是有免于被查看证件的权利?保卫处有没有查看证件的资格?
保卫处说:告诉同学们一个小窍门,如果你没有带卡,可以告诉保安你的院系,或者你院系的位置,这样一问就能知道你确实是校内的,就没事儿了。
一个男生站起来问:学校对学生们参与这个讨论到底是什么态度?bbs上的帖子为什么总被删除?
叶书记回答:学校欢迎同学们参与讨论。但是bbs有bbs的管理规定,你发帖要符合bbs的规定,你不能进行人身攻击,人身攻击那肯定是不行的。(此处又有嘘声)
一个社会学系的女生说:燕京学堂让我受到的最大的伤害就是,我辛辛苦苦读七年都未必能够获得“高端”的资源,一年制的学生可以获得,而且一年制的学生还可以拿“高端”的学位,这个听着太像一个野鸡项目了。既然是个野鸡项目,就不要这么高调,就不要使用这么多资源,低调一点搞不行吗?
一个男生以国外住宿制学院的六条定义,论证了燕京学堂其实也根本不符合“住宿制学院”的制度。
我旁边的光华的博士说:刘校长说师资基本上以现有的学校老师为基础,那么燕京学堂是不是也就占用了我们其他各个院系的资源?老师们的精力是有限的,也都非常忙碌,可能本系的学生都没功夫管,还要参与燕京学堂,这样各个院系都学生的利益也都受损了。
这时话筒的控制权已经完全由正方辩友转移到了反方辩友手中,主持人由王博老师变成了高峰枫老师。同学们的发言又持续了一会儿,直到12点20左右,高老师发话说领导真的要走了,大家才结束了发言,在这个阶段里,基本上是同学说,领导听,已经不太存在“回答”这一个环节了。
中间还有老师提出了“中国学”学位找工作的问题、会不会影响正常硕士生招生名额的问题。正方辩友表示这些都没问题。至于后续的沟通,领导表示不能立刻给出下一个公开会议的时间表,但是专门办公室建立了,邮箱、电话都是有的,欢迎随时来谈,不会找同学喝茶。
最后,辛老师表示,如果燕京学堂这事儿真这么办了,那么他就要申请开一门燕园史话课程,专门讲一节“静园的故事”。
(大致就是这些,我的感想是:还是没有形成足够有效的交流。核心问题领导们还是以避重就轻的方式来回答的,比如一年制的质量问题,属于反方给了再多论证说一年制不可能有好质量,领导只说,我们保证高质量,这就没法儿谈。再比如静园的问题,同学们太过于争相发言,好处是能够形成强烈的气场和压力,但坏处是连续四五个问题抛出来,对方可以选择其中最轻最小最容易回答的一个来回答,其他全部可以避而不谈,如果不是后来反复追问,为什么选址静园的事儿差点儿就这么完全被滑过去了,最后其实也没有给出正面答复。大家还要再加强提问策略和组织啊)
全程大概进行了3个小时20分钟,比官方原计划的2小时多了一个多小时。我的录音不行,不过坐在我前面的同学使用专业录音笔进行了全程录音,结束后我问他,说是会在bbs上公布,很快也会出现在微博上,而且录音的肯定不止一个,所以全程的准确记录再等等应该就会有了,应该也会有同学出全程文字版。我这里记一点我印象深刻的部分,全凭记忆,具体表述语句不够准确,均是大意。(没带电脑记录是个大失策,不过好在有同学带了记录了)
出席的人很多,英杰教育中心阳光厅(中文系开学、毕业典礼大厅)都坐满了,老师们围成一个方圈坐着,同学和校友们散布在周围,全程录音、录像都有。
正方辩友主要有:刘伟常务副校长、党委叶书记、哲学系王博老师(主持人)、前沿交叉学科院院长(具体名字我记不清了)、保卫处一个领导、基建部门负责人、王恩哥校长(中途出现,在第二阶段结束后离去)
反方辩友主要有:辛德勇老师、高峰枫老师、姚礼明老师、王军老师、苏薇星老师、我没有记住名字的信息学院的一位老师和其他老师们、争相发言并用掌声和嘘声助攻的各系同学和校友。
焦点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1、“一年制”、“全英文”、“中国学”项目的授课方式、学术内涵和质量、公共性;2、为什么选用静园;3、决策的民主性和过程的透明化;4、资金的来源以及使用方式;5、参与探讨这个话题、表达个人意见的学生的个人安全。
全过程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刘校长归纳总结大家在报名表中提出的问题后的发言,持续时间大概一小时。我印象深刻的主要是以下这几点:
1、燕京学堂的目的和宗旨:其一是要掌握“中国学”的主体性。刘校长说类似于“中国学”从19世纪在西方就有,后来成为了一门学科,不过都是西方主体下的“东方学”,往往带有偏见,燕京学堂的“中国学”所强调的是中国的主体性,是与西方中国学不一样的中国学,是要让西方人来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文化与文明的,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关联的。其二是加强人文社科前沿交叉研究的建设,是要增加北大人文社科的竞争力,别的学校常常举全校之力来和北大的某一个学科竞争,我们很难在某一个学科进行全校之力的投入,就面临竞争失败的危险,燕京学堂具有加强整体人文社科竞争力的功能,也符合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其三是要加强国际化,哈佛大学校长在开学典礼上的话让人印象深刻:我们的学生来自世界110个国家、美国的50个州。他们只有1000多个学生,来自这么多不同的国家。(哈佛校长的这句话后来王恩哥校长又重复了一遍,我旁边的同学吐槽说他们可能集中学习了哈佛大学校长的讲话)
2、燕京学堂的师资和课程:“中国学”学位是二级学科(这句话被辛德勇老师打断询问其所属一级学科是什么)。分文学与文化、历史与考古、哲学与宗教、经济与管理、法律与社会、公共政策与国际关系六个方向。师资力量主要依靠北大校内已有的人文社科资源,采取双聘制,如果校内师资不够则在国际范围内招聘,老师大概会有50人,还有20个访问学者这样的老师。目前已经决定的课程设置是每个方面开设概论课,比如“中国文化概论”、“历史与考古概论”这样的课程,在这六门概论课程中,学生必须选择其中四门。(其他具体的课程设置没有提到)还会安排社会实践,比如和敦煌研究院合作,可以到敦煌去实地考察学习。授课语言有英语有中文,不会中文的留学生可以用用英文修课并获得学位。
3、学制与质量:学制的长短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质量。牛津剑桥有本科三年制,世界各个一流大学都有一年制硕士,北大也有3+2的5年本科+硕士的项目,所以质量好是关键,学制长短不是最重要的。
4、静园的使用:不动静园一草一木,建筑外观和草坪不会有任何变化,地下工程取消了。网上流传的效果图是个误会。
5、资金来源:社会捐赠。是先有了“燕京学堂”这个故事,才去找的捐赠,到今年春节才有捐赠的款项。是捐给北大基金会,再由基金会拨款,完全按照正常合法的财务手续进行。(具体的有谁捐了1.5亿,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谁捐了10亿我记不清了)
6、决策透明程度:在9号的会议之前大大小小举行了好多次召集会,小到几个人,大到上百人都有(王恩哥校长后来似乎又重复了一遍)。以后也会继续和师生交流,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办公室,联系电话和邮箱都有,校长信箱也开放,可以随时收到师生们的意见和建议。
7、奖学金:不是网上传的3000美元一个月。会提供有竞争力的奖学金,里面包括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生活费会根据北大硕博的综合水平来决定。
第二个阶段是老师为主、同学们为辅的提问环节,这个环节后期场面逐渐失控了,直接导致了第三个阶段的出现。
首先是辛德勇老师询问“中国学”学科的合法性,教育部学科名录中没有这个学科,那么作为北大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它属于哪个一级学科,学生拿什么学位?
学位办老师回复:中国学是二级学科,本来是想申办一级学科的,但是北大还没有自主办一级学科的权限,但是有自主办二级学科的权限,所以是符合教育部规定的。属于哪个一级学科,要看学生选的是哪个方向,比如历史与考古可能就属于历史学。(在这里辛老师反复询问,是不是就拿历史学一样的学位,大概是这个意思,我听得不是很清楚)
其次是一年制全英文授课的质量问题。辛老师说,就单从他所属的历史系的学科来看,中国古代史绝对更适合中文授课,而且一年的学习也绝对不足以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一年制的外国留学生几乎不可能达到历史系本科生的水平。(说到这里辛老师给在场同学散发了他带来了历史系本科生课程的考试试卷)历史学四把钥匙,版本、目录、官制、年代,连钥匙都没有怎么入门?历史系研究生辛辛苦苦读三年还未必能毕业,“中国学”历史与考古方向一年就能拿学位吗?
前沿交叉学院院长反驳:前沿交叉研究不一定要符合某个固定学科的建制(总之是不固定的意思)。比如说iphone的研制,不光是材料学、计算机,还是以物理学为基础,理科的交叉学科有非常丰富的成果。
辛老师反驳:人文学科和理科不一样。在授课的时候,该有交叉的地方很自然会有,比如我研究历史地理,上课就会涉及天文学的内容,但是以行政方式来建构所谓的交叉学科的,人文研究方面没有出过任何靠谱的成果。(此处有热烈掌声)
刘校长回应学制问题(其实我忘记他是不是在这里回应的了,反正他这么说了):最重要的还是质量而不是学制长短。博士有七年也不能毕业的,学制长也不能保证质量高。(这一句我核对了记录,说的应该是硕士博士不能毕业的是因为学校坚持质量为标准而不是学制为标准,有两三年达不到标准所以不能毕业的,如果一年达到了标准那么也可以授予学位)
辛老师发言时间很长,主要针对学制、学科和学术质量问题,中途主持人王博老师试图阻止辛老师继续发言,被同学们以“我们愿意让老师发言”的呼声阻止了,于是辛老师说完了。
高峰枫老师主要讲了静园的问题:在静园过了22年,不能接受静园来做这件事情。学校使用静园给出的理由是几十年前这里是女生宿舍,这个理由恐怕不能成立,应该要看它最近的功能。(王军老师补充:紫禁城几十年前还是溥仪的宿舍呢)张旭东说使用静园的理由是静园能够“使人眼前一亮”(此处有笑声),除了这个像广告一样的理由外,还有什么必须使用静园的理由?(后来又有老师补充,清华的苏世民学院如果使用了清华学堂、二校门附近的位置来改建,看看他们的师生们会有什么反应,肯定不是现在这样)
说到静园大家就比较群情激奋了,但是校方始终没有正面回答“为什么一定要用静园”这个问题。
一位我不认识的领导强调了选址静园在流程上、文物保护上的合理合法性,但被同学们数次打断,说我们不要听建设过程,要听选址理由。后来这位领导表示自己说什么都是错,就让基建处的人来解释。
基建处领导表示,文史哲搬到人文学苑去以后,静园就空了出来,于是他们一直在研究空出来的静园应该怎么修、怎么用,用来干什么最合适。后来觉得,静园修缮以后用来作为燕京学堂这样的项目最合适。
(实际上,“为什么选静园”这个问题还是被回避了)
中间又就资金的来源和使用问题、决策和沟通的流程问题进行了几轮来回。比如没有和人文学科的老师们进行过沟通,也没有告知过同学们。领导们的回答基本上和前面刘校长的讲话没什么太大区别(因为前面辛老师说学校没有和古代史的老师沟通过,不知道自己被谁代表了,王恩哥校长向辛老师表示说跟历史系阎步克老师谈过,辛老师问,那他赞同吗?王校长说,我想态度应该是赞同的吧),因此我也记得不是很清楚,就此略过。
在此过程中,同学们反复插话,反复提“为什么用静园”的问题,主持人和话筒基本上已经拦不住同学们抢着发言了,于是场面基本失控,谁站起来得快,声音大,谁就先说。
一位同学问:两个简单的问题,只需要用选择回答。第一,请基建处的领导回答,你说选址静园是经过多个方案比较后的结论,那么能不能公布其他方案让大家看,你们究竟是在哪些方案中,选了静园,能还是不能?
基建处领导没有回答。同学再次重复问题,能还是不能?
基建处领导依然没有回答。前面那位我不认识的领导回答说:你要想知道,是可以给你看的,但是不能在网上全部公布。
这位同学说,好,那么第二个问题是,选址静园这事儿,还有没有商量的余地?有,还是没有?
领导沉默了一会儿,同学再次重复,有,还是没有?
刘伟副校长说:任何事情,都没有说已经定死了。
同学问:那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这个回答是说,还有商量都余地?
刘伟副校长说:我觉得我回答得很清楚了。
同学们一起嚷嚷:不清楚,不清楚。
刘伟副校长说:任何事情,都没有说就这么定死了,不能改了。
(这段对话在最后又重复了一遍)
中途王恩哥校长突然出现,王博老师想让他总结发言,但被同学们的嘘声和要求回答静园问题的声音阻止了。差不多两个小时的时候,到了会议既定的时间,主持人准备组织领导离开,但此时场面已经基本失控,老师们也站起来说,难道每个领导都有要紧的事情,不能够为了在座这么多关心学校的同学多停一停吗?同学们也叫着说大部分同学都还没有发言,情绪比较激动。于是最终王校长先走,其他领导继续留下接受提问。
这时会议进入第三个阶段,主要是同学发言,领导们偶尔回答。
首先提的是前天的保安跟踪在静园照相的同学到海体的事情。大家对这个事情普遍都比较愤怒,显得比较激动。党委叶书记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同学可以参与学校的讨论,但是行为要符合法律、要符合校规。该回答获得一片嘘声,于是换保卫处出面解释跟踪事件。保卫处说他们看见有人在静园照相,因为不知道是校内的还是校外的,就注意一下,刚靠近,同学就走掉了。于是便跟着,如果是回了宿舍,知道是校内同学,就没事儿了,可是同学们没有回宿舍,而是走向了校外,保卫处首先要保护的是校内师生的安全和秩序,内外有别,所以才会上前询问。
一个女同学站起来说:我想知道,如果我没有带校园卡或者校友卡,我到了静园,拿着一张纸,照了一张相,我是不是有免于被查看证件的权利?保卫处有没有查看证件的资格?
保卫处说:告诉同学们一个小窍门,如果你没有带卡,可以告诉保安你的院系,或者你院系的位置,这样一问就能知道你确实是校内的,就没事儿了。
一个男生站起来问:学校对学生们参与这个讨论到底是什么态度?bbs上的帖子为什么总被删除?
叶书记回答:学校欢迎同学们参与讨论。但是bbs有bbs的管理规定,你发帖要符合bbs的规定,你不能进行人身攻击,人身攻击那肯定是不行的。(此处又有嘘声)
一个社会学系的女生说:燕京学堂让我受到的最大的伤害就是,我辛辛苦苦读七年都未必能够获得“高端”的资源,一年制的学生可以获得,而且一年制的学生还可以拿“高端”的学位,这个听着太像一个野鸡项目了。既然是个野鸡项目,就不要这么高调,就不要使用这么多资源,低调一点搞不行吗?
一个男生以国外住宿制学院的六条定义,论证了燕京学堂其实也根本不符合“住宿制学院”的制度。
我旁边的光华的博士说:刘校长说师资基本上以现有的学校老师为基础,那么燕京学堂是不是也就占用了我们其他各个院系的资源?老师们的精力是有限的,也都非常忙碌,可能本系的学生都没功夫管,还要参与燕京学堂,这样各个院系都学生的利益也都受损了。
这时话筒的控制权已经完全由正方辩友转移到了反方辩友手中,主持人由王博老师变成了高峰枫老师。同学们的发言又持续了一会儿,直到12点20左右,高老师发话说领导真的要走了,大家才结束了发言,在这个阶段里,基本上是同学说,领导听,已经不太存在“回答”这一个环节了。
中间还有老师提出了“中国学”学位找工作的问题、会不会影响正常硕士生招生名额的问题。正方辩友表示这些都没问题。至于后续的沟通,领导表示不能立刻给出下一个公开会议的时间表,但是专门办公室建立了,邮箱、电话都是有的,欢迎随时来谈,不会找同学喝茶。
最后,辛老师表示,如果燕京学堂这事儿真这么办了,那么他就要申请开一门燕园史话课程,专门讲一节“静园的故事”。
(大致就是这些,我的感想是:还是没有形成足够有效的交流。核心问题领导们还是以避重就轻的方式来回答的,比如一年制的质量问题,属于反方给了再多论证说一年制不可能有好质量,领导只说,我们保证高质量,这就没法儿谈。再比如静园的问题,同学们太过于争相发言,好处是能够形成强烈的气场和压力,但坏处是连续四五个问题抛出来,对方可以选择其中最轻最小最容易回答的一个来回答,其他全部可以避而不谈,如果不是后来反复追问,为什么选址静园的事儿差点儿就这么完全被滑过去了,最后其实也没有给出正面答复。大家还要再加强提问策略和组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