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来,亚马逊都对出版商们做了什么?
![]() |
作者/崔绮雯
来源/好奇心日报
亚马逊又放大招了,他们在和法国出版商阿歇特(Hachette)图书集团磋商定价和利润时争持不下,为了拿到更低的价格,亚马逊直接联系了该出版商旗下的作者和经纪人,许诺将会把电子书销售利润的 100% 留给他们。
从表面上看,出版商和亚马逊皆不获利,是为了惠及消费者和作者,不是吗?但考虑到这些收入在两家公司所占的比例就不是一回事了。此举将阿歇特推到了进退两难的局面,也是亚马逊与出版商“合作”关系的一个缩影。
多年以来,亚马逊为了达成压低销售、扩大销售价格都对出版商们做了什么?
1. 不是没货,就是迟发
尽管亚马逊一直以其送货速度快和货品种类繁多称道,但一旦出版商没有接受亚马逊的压价和分成方式,亚马逊就会用拖延发货甚至是下架的方式强制影响某种图书的销量。
最近,阿歇尔图书集团就“中招”了。2014 年 5 月,该公司旗下畅销书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的多本作品,如为人熟知的《引爆点》、《异类》等,在亚马逊上需要 2-3 周时间才能发货,而同一本书的西语版本(来自其他出版商)则可以马上发货。
Malcolm Gladwell 本人深受其害,因为亚马逊对其作品延迟发货,他写的书籍销量大受影响,“原来能卖 2 本的,现在就只能卖出 1 本。”他在一个采访中透露。
2. 就是比较贵而已
亚马逊一直奉行“全网最低价”,一旦发现其他网站同一货品价格较低,则会改价并且与供货商压价重新商量分成。但是出版商若没有和亚马逊谈妥,那么还有一种处理结果:不好意思,这本书的价格会比其他网站的贵。
以下就是亚马逊在与阿歇尔图书集团闹矛盾时,阿歇尔旗下的某些图书与竞争对手巴诺的售价对比,可以看到,大部分作品价格都会比竞争对手的高,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下降不言而喻。
3. 正常卖,但就是搜不到
对于图书出版商来说,书籍的搜索排名会对他们的销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如果拒绝向亚马逊的施压妥协,他们可能就会使用“撤出亚马逊引擎”这一狠招。
在去年年底出版的关于亚马逊的非虚构作品《一网打尽》(The Everything Store)中,一名负责与出版商谈判的亚马逊员工米勒告诉作者 Brad Stone 说,自己在打击出版商时获得了一种“施虐的快感”:
“我想尽一切办法打击他们的业绩。”比如取消打折价、撤出亚马逊的推荐引擎;对于某些书籍,比如旅游方面的书,就推荐竞争对手的同类书籍。米勒不断地寻求新的手段来压榨那些痴迷地跟踪书籍销售排名的作家,让他们更加焦虑——亚马逊网站上所列的排名,显示出一位作家的作品与网站上其他作品相比的情况如何、作者如何,以及他或她的书与网站上的其他产品相比如何。
4. 连“购买按钮”都不见了!
“瞪羚计划”应该是亚马逊内部对付小型出版社最狠的招数之一了。
亚马逊书价都这么低,还要和出版商分成,负责物流配送,还有钱可赚?当然,因为有“联合推广费”。纽约客早前爆料,所谓的“推荐算法”,其实取决于预付推广费的高低。
梅尔维尔是一个美国布鲁克林的小型出版社,专门出版优秀小众的作品,例如 Paul Berman《知识分子的斗争》和德国小说家 Hans Fallada 的英译本作品等。在 2004 年,其合伙人 Dennis Johnson 拒绝支持亚马逊要求的预付款,然后第二天,他发现了自家的图书都被亚马逊抹掉了“购买”按钮。需要购买的顾客,只能通过第三方供货商,整个购物过程麻烦了不少。
而由于亚马逊给梅尔维尔带来了 8% 的销售额,Dennis Johson 并不敢冒险决裂。最后,他们只好按亚马逊的要求,缴纳了“赎金”,然后一切恢复正常。
5. 强制撤架
2012 年,美国的独立出版集团旗下 4400 本电子书在 Kindle 书店内消失一空。这是因为独立出版集团的总裁 Mark Suchomel 没有和亚马逊在更改合同条款的问题上协商一致,所以就在一瞬间强制撤架了。
2010 年,图书出版商麦克米兰也曾经和亚马逊闹过电子书的定价权,谈不拢的后果,就是亚马逊将其全部电子书下架。虽然亚马逊最后同意退让,按照麦克米兰 15 美元左右的电子书定价出售,但是却在该出版社的图书下打出:这个价格是由出版商指定的。
6. 分化作者和出版商
阿歇尔图书集团现在处于两难境地,由于亚马逊许诺将 100% 的销售利润让给书作者和经纪人,就等于让阿歇尔集团付出做亏本生意的风险。问题是,如果阿歇尔不同意这单交易,那么旗下作者的书籍就将会再次被拖延发货或者是图书下架。
亚马逊的举动,也会让作者们为利益对出版商施压,让他们更多投奔亚马逊的自出版机构。为了吸引作者,亚马逊去年推出了一个针对作者的缩短支付周期政策:在传统出版行业,作者需要等书出版半年后才能结算一次,而在亚马逊自己的出版平台,他们只需要等 60 天,并且每月结算。
做書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万万没想到,这本书绝版的原因是。。。缺纸
- 《三体》在美国的成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 (3人喜欢)
- 五年,我最终还是没能亲手出版这本书 (1人喜欢)
- 这位年轻童书编辑的烦恼,我听了有些难过 (2人喜欢)
- 有志投身写作之人,最该mark的杂志 (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