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路上的青春挽歌(一)Toulouse
在欧洲的那些年,踩过二百多个点,有些是重复踩的。我算不得读万卷书的人,很多东西,是靠走路与东张西望学来的。今天被关在无聊新大陆,足不出户,觉得还是应该慢慢把过去的视觉记忆转换成文字与图片,算是对自己有个交代。以前写过一个半途而废的哥特法兰西系列,当时豆瓣不能贴照片,读来很枯燥,现在可以贴照片了,过些日也可整理一下放日记里,也许还能鼓足勇气接着写。
这个朝圣系列,记录的是一次在法国西南Languedoc Roussillion的旅途。
————————————————————————————————————
(一)Toulouse
旅程从Toulouse开始。
Toulouse热烈如簇簇红罂粟。法兰西西南这一片角落,是红砖的天下。Toulouse, Albi, Perpignant, Montauban… 上千年来,都泛着罗马的余光。如同世上形形色色的余光,它是自我投向远古的反射,那里虽隐隐约约有着罗马的影子,而事实上还是自己。每个人,每个民族,也许在生命的某个时刻,都曾瞬间地疑惑自己从何而来。罗马留下了制砖的技术,留下了圆形的、半圆的印象。这技术,这印象,断断续续地生存、变异,逐渐生出一个有鲜明个性的建筑文化。从中世纪的罗曼哥特,到巴洛克新古典,到今日,Toulouse始终保持这红砖传统,令整个城市阳光下热烈无比。但这不是罗马,而是midi-pyrénées自己。
从波尔多穿越整个midi-pyrénées到底地中海的运河经过Toulouse,与宁静柔和的Garonne河交汇。Garonne岸边是漫步的好去处,夕阳下,文艺复兴的新桥(pont neuf)与河两旁的建筑自己就如同晚霞灿烂。Toulouse今日仍是欧洲航空航天工业重镇,Airbus生产地,所以小范围地看,那灿烂的晚霞还不算昔日余晖。但整个欧罗巴都处于这样的余晖里,且尤因为是夕阳,才越显得凄美。
几乎每天傍晚,我都回到河边,要亲睹日落壮景。一个人,背着包,走啊走,饥渴地看,不坐下歇息,也不与人交谈,内心却永远有个未知对象在倾听。从青年时阅读罗曼•罗兰起,我就如他一般,内心成为一个“欧洲人”,如果这个文化没落了,我也心甘情愿作为陪葬的俑。这个生于异族的人,除却未以她的语言为母语,一直喝的她奶长大,直到很晚才意识到生母是谁。有时候,就像一个犹太人,因为不囿于某一小地域的文化习俗,也便不以他们的敌人(事实是兄弟)为敌人,比他们自己更爱他们的大家族。
(1)Église et Couvent des Jacobins
Jacobins教堂与修道院一部分建在古罗马的城墙上(现已无存),就在费马中学的正对面。(费马就是图卢斯附近的人。)中学也设在一处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建里,我去时,正赶上活泼快乐的孩子们放学,呼啦一阵浪朝我冲过来,躲闪不及。
教堂是一个十三世纪末建造的哥特式,没有gallery,总二层,clerestory直接在架在很矮的底层上(祈祷堂),很高的窗户,狭长,窗洞挖得很深,而祈祷堂则进深很浅。这些特点,使得外部能够仅靠垛扶壁就支撑,从而保留了地方特色,而不与北方哥特的飞扶壁同流。材料自然也用的是红砖。内部,莲花拱结为一簇,从花心垂下细长的蕊柱,立在堂正中,由此平分两翼。这是我见过的唯一的二分的平面。
Jacobins修道院是个多明我修会(道明会)的,为了抵抗清洁派异端的思潮,1215年由圣多明我(St. Dominique)本人创立的。多明我会的著名圣人学者,托马斯•阿奎那就埋在这里。之后,自然,一切都经历了大革命的再洗礼。
(2)Musée St. Augustin
原来的奥古斯丁修道院现在用作展示罗曼艺术的博物馆。我从未在任何其它地方,见过如此丰富的一整个大厅的罗曼柱头。
1793年,革命的烈火掠平了信仰之地,修道院解散,所幸的是,房子还留着,没被physically一场大火夷平。一个半世纪后,曾经肝脑涂地的塑像和柱头们又旅居于此了。这些散发着奇思异想的信仰的残片,曾经虔敬、忠诚地伫立在一个本以为永恒的家里,它们可能暗藏于某些黯淡无光的角落,只有那些同样虔敬忠诚的灵魂在少数时刻,能在微弱的烛光下,满怀狂喜地凝视它们。那是他们的全部价值,它们不为展示而生、却有人间最强的光照射在身上。它们不为个性而生,每一个柱头却如一个个生命般充满个性,凝视它们的人认得出这一块石头不同于那一块,它们讲述的是不同的故事、他们信奉膜拜并身体力行去模仿或自我警戒的故事,那些故事也不纯粹是故事,也是他们自己的生命,而所有的石头就像所有的生命一样,都朝向那永恒的一端。
今天,他们像住在现代化集体宿舍里一样,军事化、整齐划一地列队,每个柱头底下都有标签注释。大厅宽敞明亮,空气温度湿度都被严格掌控,自然光优美地倾泻而入,赋予了它们光影变换,使之成为摄影师的好素材。它们成了艺术品,随时可被观赏,却鲜有凝视落到身上。它们被解放,意义被掏空,像腐烂的内脏般密封好扔掉,它们美丽的面孔被“重新发现”,好似美丽的死尸用最高防腐术处理过并注入人工树脂,以为这样可以千秋万代保存下去。它们被善心人收留了,却也是被永远地遗弃了,如同那些匆匆浏览而过而不自知已经无家可归的人们。这个大厅,可以用半分钟快速穿过,可以用二十分钟慢步踱过,可以用一个下午、一整天来沉思、凝视、来回反复咂摸、脚印围绕那些标准化展示柱基编织思维与热情的地毯… 可是,这些柱头真正穿越的,是千年,是人世的彻底颠覆,这是任何一个个体生命都无法穿越的。我站着那里,被它们团团围住,却不能突围,无论怎样敲门呼唤,它们始终紧闭。它们曾朝向的那永恒的一端,我在急躁的胡乱冲撞中始终无法找到。而它们美丽的面孔,谜一般的漠然于人世之外。
这个大厅和那个揉和文艺复兴与哥特复兴的中央楼梯是Viollet-le-Duc的作品,在日后的旅途中,我还会一次一次的重遇这个故人。事实上,从巴黎到勃艮第,再到midi-Pyrénées,我的法国都与他结着不解之缘,他的足迹先于我印在每个我热爱的地方,那大刀阔斧的痕迹着着实实地印在那里,不像我的虚影一晃。而我对这个性情与自己颇有相似的人,也真是爱恨交加。
(3)St. Sernin
Basilique de St. Sernin的名字来源于Toulouse第一任主教St. Saturnin(缩写成St. Sernin),被教皇Fabianus派往高卢的七使徒之一。【1】 传说Saturnin殉道时(公元250年),双脚被拴在公牛腿上,所拖经过之处,后来成为Toulouse著名的“公牛街”(Rue de Taur)。然而据中世纪最著名的史书, Tour主教格里高利的《法兰克人史》转述已经遗失的Saturnin行传, Saturin却是一世纪的人,曾是耶稣身后的72使徒之一。他身世显赫,身为Achaea王子,母亲是托勒密家族的人。早期基督教史,年代错乱得一塌糊涂。
这是法国最大的罗曼教堂,通往Santiago de Compostela的朝圣路上重要的一站,并集朝圣与教学(修道院)于一身。它并不是建筑史上的革命性作品,却是个集大成者,生前身后都影响着众多其它教堂的建造。比如,它与Conques的St. Foy教堂就有着难解的亲缘关系(后者我于一年半后拜访):St. Sernin起初是模仿St. Foy的平面建造的,而它先于后者完成的中殿立面则又反过来为St. Foy所效仿。工匠们在一处干过,听说另一处有新活,便奔赴而去。朝圣路不仅仅是经济与精神世界的血液流淌的血管,也是重要的信息途径,传播着最新的工程技艺与艺术潮流。
南十字交叉入口Porte des Comtes(伯爵门)动工于1082,半圆拱上有简单的纹饰,两旁柱子上还是充满奇禽异兽的罗曼柱头,中间没有讲故事的Tympanum。而北边的Porte de Miégeville(完工于1115),则开始出现人物雕塑,并讲故事(见图),其中,耶稣端坐正中,为两旁的天使所簇拥,这种形式,为后来的Moissac, Vézelay, Conques,这些著名的早期Romanesque tympanum开路,最终引向圣德尼与夏特辉煌的规范。
教堂内部很朴素,也是用砖,柱头去除了奇异想象的雕塑,只留下花叶。St. Sernin已经发展出严整的建筑理性,为后来通向哥特铺好了道路。教堂有五进,两旁各两个侧廊。侧廊在平面上是正方形,而中殿每个模块的长宽比例是中世纪那个“魔数”1:2,于是侧廊与中殿的宽度比也是1:2。(1也就是每个bay的宽度。)平面的模数节奏同时被中殿立面加强,用以力学支撑的半圆扶柱从立面上凸出来,并直接半圆拱顶(亦肋出),单元划分一通到顶,韵律分明。此外,Gallery在立面上的双拱,和内部的的交叉拱顶,都与nave拱顶垂直相交,而形成有效的力学支撑。环廊(ambulatory)将朝圣人流与在祭坛周围举行仪式的修道人员分开。五个巨大的祈祷堂从东头的chevet辐射出去,每个里面都存有可供信徒膜拜之物。教堂最著名的外观,就是这些辐射祈祷堂和冲入云霄的八角塔,白色石头勾勒出窗的轮廓、八角的楞、分隔不同窗户的半圆扶柱… 一方面起到力学功能,另一方面对结构进行装饰上的强调。教堂建筑在形式-功能上清晰简单的统一,并与装饰的自然结合,在St. Sernin以及同代和跟随者身上所达到的高度,今天的多数建筑都难以企及。 【2】
早期罗曼艺术是缺乏规范的,它充满奇幻的想象,任何两块石头都绝不相同,平面立面经常随便改动,不顾全局地添加新附件,没有整体性,缺乏理性美。而它走向兴盛之时,便逐渐形成规范,(哥特理性诞生于此),形成严整而恢宏的格式。这格式由早期到盛期不过半个世纪,当年“国际式”的流传比二十世纪的“国际式”流传并不慢多少。而范式形成时那激动人心的壮丽,却终有僵化、教条、成为枷锁的一天。这是理性主义终极的问题,是所有学说、理论天然的命运。重复的节奏可能是撼人心魄的鼓点,也可能是折磨人的终极噪音。
十九世纪中叶,古建修复大进军,由我们的熟人Viollet-le-Duc领兵。在理想的完整与现实的琐碎凌乱这个交叉路口,他选择了前者。这个崇尚理性的浪漫派,将一切不能整合的不规则添加物都大刀阔斧砍掉,改造成符合他心目中理想的“罗曼”或“哥特”式样。他并非对历史无知,他的建筑史修养在当年无人能及。这类似本真演奏的问题,而Viollet-le-Duc是个海菲茨式的浪漫派,“绝对的美”的理想,分量超过了历史真实性。譬如立剖图上的三层坡顶,就是他自作主张,为了“形式跟随功能”(这里,是外部形式跟随内部形式)的理念而改的。只不过,一个演奏家无论怎么演,都可以有另外的演奏家随时唱对台戏,却不会破坏作品。建筑修复,却是上百年才可能动作一次。而每动一次,都有些改动永远无法复原。Viollet-le-Duc的凿斧,便砍得如此之深。今天,搞遗产保护的人多数不赞同他的修复立场,他当年的改动过的房顶,被今天的“本真派”们被拆掉重来,恢复为教堂的“原样”——内外形式不对应的单一坡顶。但这也只不过就是我们时代的潮流罢了。在诠释学里,任何“真”都找不到绝对意义。
————————————————————————————————————
【1】 七个使徒分别是:派往Tour的 St. Gatien, 派往Arles的St. Trophim, 派往Narbonne的St. Paul, 派往Toulouse的St. Saturnin, 派往巴黎的Saint Denis, 派往Clermont的St. Austromoine, and 和派往Limoges的St. Martial。七人最后都殉了道,而以他们名所命名的教堂,都成了朝圣路线上的重要汇聚地。(除了最后两个,我也都一一朝拜过了。)
【2】值得一提的,还有这里的Aristide Cavaillé-Coll生产的著名的管风琴。
这个朝圣系列,记录的是一次在法国西南Languedoc Roussillion的旅途。
————————————————————————————————————
(一)Toulouse
旅程从Toulouse开始。
![]() |
Toulouse热烈如簇簇红罂粟。法兰西西南这一片角落,是红砖的天下。Toulouse, Albi, Perpignant, Montauban… 上千年来,都泛着罗马的余光。如同世上形形色色的余光,它是自我投向远古的反射,那里虽隐隐约约有着罗马的影子,而事实上还是自己。每个人,每个民族,也许在生命的某个时刻,都曾瞬间地疑惑自己从何而来。罗马留下了制砖的技术,留下了圆形的、半圆的印象。这技术,这印象,断断续续地生存、变异,逐渐生出一个有鲜明个性的建筑文化。从中世纪的罗曼哥特,到巴洛克新古典,到今日,Toulouse始终保持这红砖传统,令整个城市阳光下热烈无比。但这不是罗马,而是midi-pyrénées自己。
![]() |
从波尔多穿越整个midi-pyrénées到底地中海的运河经过Toulouse,与宁静柔和的Garonne河交汇。Garonne岸边是漫步的好去处,夕阳下,文艺复兴的新桥(pont neuf)与河两旁的建筑自己就如同晚霞灿烂。Toulouse今日仍是欧洲航空航天工业重镇,Airbus生产地,所以小范围地看,那灿烂的晚霞还不算昔日余晖。但整个欧罗巴都处于这样的余晖里,且尤因为是夕阳,才越显得凄美。
![]() |
几乎每天傍晚,我都回到河边,要亲睹日落壮景。一个人,背着包,走啊走,饥渴地看,不坐下歇息,也不与人交谈,内心却永远有个未知对象在倾听。从青年时阅读罗曼•罗兰起,我就如他一般,内心成为一个“欧洲人”,如果这个文化没落了,我也心甘情愿作为陪葬的俑。这个生于异族的人,除却未以她的语言为母语,一直喝的她奶长大,直到很晚才意识到生母是谁。有时候,就像一个犹太人,因为不囿于某一小地域的文化习俗,也便不以他们的敌人(事实是兄弟)为敌人,比他们自己更爱他们的大家族。
(1)Église et Couvent des Jacobins
Jacobins教堂与修道院一部分建在古罗马的城墙上(现已无存),就在费马中学的正对面。(费马就是图卢斯附近的人。)中学也设在一处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建里,我去时,正赶上活泼快乐的孩子们放学,呼啦一阵浪朝我冲过来,躲闪不及。
教堂是一个十三世纪末建造的哥特式,没有gallery,总二层,clerestory直接在架在很矮的底层上(祈祷堂),很高的窗户,狭长,窗洞挖得很深,而祈祷堂则进深很浅。这些特点,使得外部能够仅靠垛扶壁就支撑,从而保留了地方特色,而不与北方哥特的飞扶壁同流。材料自然也用的是红砖。内部,莲花拱结为一簇,从花心垂下细长的蕊柱,立在堂正中,由此平分两翼。这是我见过的唯一的二分的平面。
![]() |
![]() |
Jacobins修道院是个多明我修会(道明会)的,为了抵抗清洁派异端的思潮,1215年由圣多明我(St. Dominique)本人创立的。多明我会的著名圣人学者,托马斯•阿奎那就埋在这里。之后,自然,一切都经历了大革命的再洗礼。
(2)Musée St. Augustin
原来的奥古斯丁修道院现在用作展示罗曼艺术的博物馆。我从未在任何其它地方,见过如此丰富的一整个大厅的罗曼柱头。
![]() |
![]() |
1793年,革命的烈火掠平了信仰之地,修道院解散,所幸的是,房子还留着,没被physically一场大火夷平。一个半世纪后,曾经肝脑涂地的塑像和柱头们又旅居于此了。这些散发着奇思异想的信仰的残片,曾经虔敬、忠诚地伫立在一个本以为永恒的家里,它们可能暗藏于某些黯淡无光的角落,只有那些同样虔敬忠诚的灵魂在少数时刻,能在微弱的烛光下,满怀狂喜地凝视它们。那是他们的全部价值,它们不为展示而生、却有人间最强的光照射在身上。它们不为个性而生,每一个柱头却如一个个生命般充满个性,凝视它们的人认得出这一块石头不同于那一块,它们讲述的是不同的故事、他们信奉膜拜并身体力行去模仿或自我警戒的故事,那些故事也不纯粹是故事,也是他们自己的生命,而所有的石头就像所有的生命一样,都朝向那永恒的一端。
![]() |
![]() |
今天,他们像住在现代化集体宿舍里一样,军事化、整齐划一地列队,每个柱头底下都有标签注释。大厅宽敞明亮,空气温度湿度都被严格掌控,自然光优美地倾泻而入,赋予了它们光影变换,使之成为摄影师的好素材。它们成了艺术品,随时可被观赏,却鲜有凝视落到身上。它们被解放,意义被掏空,像腐烂的内脏般密封好扔掉,它们美丽的面孔被“重新发现”,好似美丽的死尸用最高防腐术处理过并注入人工树脂,以为这样可以千秋万代保存下去。它们被善心人收留了,却也是被永远地遗弃了,如同那些匆匆浏览而过而不自知已经无家可归的人们。这个大厅,可以用半分钟快速穿过,可以用二十分钟慢步踱过,可以用一个下午、一整天来沉思、凝视、来回反复咂摸、脚印围绕那些标准化展示柱基编织思维与热情的地毯… 可是,这些柱头真正穿越的,是千年,是人世的彻底颠覆,这是任何一个个体生命都无法穿越的。我站着那里,被它们团团围住,却不能突围,无论怎样敲门呼唤,它们始终紧闭。它们曾朝向的那永恒的一端,我在急躁的胡乱冲撞中始终无法找到。而它们美丽的面孔,谜一般的漠然于人世之外。
![]() |
![]() |
这个大厅和那个揉和文艺复兴与哥特复兴的中央楼梯是Viollet-le-Duc的作品,在日后的旅途中,我还会一次一次的重遇这个故人。事实上,从巴黎到勃艮第,再到midi-Pyrénées,我的法国都与他结着不解之缘,他的足迹先于我印在每个我热爱的地方,那大刀阔斧的痕迹着着实实地印在那里,不像我的虚影一晃。而我对这个性情与自己颇有相似的人,也真是爱恨交加。
(3)St. Sernin
Basilique de St. Sernin的名字来源于Toulouse第一任主教St. Saturnin(缩写成St. Sernin),被教皇Fabianus派往高卢的七使徒之一。【1】 传说Saturnin殉道时(公元250年),双脚被拴在公牛腿上,所拖经过之处,后来成为Toulouse著名的“公牛街”(Rue de Taur)。然而据中世纪最著名的史书, Tour主教格里高利的《法兰克人史》转述已经遗失的Saturnin行传, Saturin却是一世纪的人,曾是耶稣身后的72使徒之一。他身世显赫,身为Achaea王子,母亲是托勒密家族的人。早期基督教史,年代错乱得一塌糊涂。
这是法国最大的罗曼教堂,通往Santiago de Compostela的朝圣路上重要的一站,并集朝圣与教学(修道院)于一身。它并不是建筑史上的革命性作品,却是个集大成者,生前身后都影响着众多其它教堂的建造。比如,它与Conques的St. Foy教堂就有着难解的亲缘关系(后者我于一年半后拜访):St. Sernin起初是模仿St. Foy的平面建造的,而它先于后者完成的中殿立面则又反过来为St. Foy所效仿。工匠们在一处干过,听说另一处有新活,便奔赴而去。朝圣路不仅仅是经济与精神世界的血液流淌的血管,也是重要的信息途径,传播着最新的工程技艺与艺术潮流。
南十字交叉入口Porte des Comtes(伯爵门)动工于1082,半圆拱上有简单的纹饰,两旁柱子上还是充满奇禽异兽的罗曼柱头,中间没有讲故事的Tympanum。而北边的Porte de Miégeville(完工于1115),则开始出现人物雕塑,并讲故事(见图),其中,耶稣端坐正中,为两旁的天使所簇拥,这种形式,为后来的Moissac, Vézelay, Conques,这些著名的早期Romanesque tympanum开路,最终引向圣德尼与夏特辉煌的规范。
![]() |
![]() |
教堂内部很朴素,也是用砖,柱头去除了奇异想象的雕塑,只留下花叶。St. Sernin已经发展出严整的建筑理性,为后来通向哥特铺好了道路。教堂有五进,两旁各两个侧廊。侧廊在平面上是正方形,而中殿每个模块的长宽比例是中世纪那个“魔数”1:2,于是侧廊与中殿的宽度比也是1:2。(1也就是每个bay的宽度。)平面的模数节奏同时被中殿立面加强,用以力学支撑的半圆扶柱从立面上凸出来,并直接半圆拱顶(亦肋出),单元划分一通到顶,韵律分明。此外,Gallery在立面上的双拱,和内部的的交叉拱顶,都与nave拱顶垂直相交,而形成有效的力学支撑。环廊(ambulatory)将朝圣人流与在祭坛周围举行仪式的修道人员分开。五个巨大的祈祷堂从东头的chevet辐射出去,每个里面都存有可供信徒膜拜之物。教堂最著名的外观,就是这些辐射祈祷堂和冲入云霄的八角塔,白色石头勾勒出窗的轮廓、八角的楞、分隔不同窗户的半圆扶柱… 一方面起到力学功能,另一方面对结构进行装饰上的强调。教堂建筑在形式-功能上清晰简单的统一,并与装饰的自然结合,在St. Sernin以及同代和跟随者身上所达到的高度,今天的多数建筑都难以企及。 【2】
![]() |
![]() |
早期罗曼艺术是缺乏规范的,它充满奇幻的想象,任何两块石头都绝不相同,平面立面经常随便改动,不顾全局地添加新附件,没有整体性,缺乏理性美。而它走向兴盛之时,便逐渐形成规范,(哥特理性诞生于此),形成严整而恢宏的格式。这格式由早期到盛期不过半个世纪,当年“国际式”的流传比二十世纪的“国际式”流传并不慢多少。而范式形成时那激动人心的壮丽,却终有僵化、教条、成为枷锁的一天。这是理性主义终极的问题,是所有学说、理论天然的命运。重复的节奏可能是撼人心魄的鼓点,也可能是折磨人的终极噪音。
![]() |
![]() |
十九世纪中叶,古建修复大进军,由我们的熟人Viollet-le-Duc领兵。在理想的完整与现实的琐碎凌乱这个交叉路口,他选择了前者。这个崇尚理性的浪漫派,将一切不能整合的不规则添加物都大刀阔斧砍掉,改造成符合他心目中理想的“罗曼”或“哥特”式样。他并非对历史无知,他的建筑史修养在当年无人能及。这类似本真演奏的问题,而Viollet-le-Duc是个海菲茨式的浪漫派,“绝对的美”的理想,分量超过了历史真实性。譬如立剖图上的三层坡顶,就是他自作主张,为了“形式跟随功能”(这里,是外部形式跟随内部形式)的理念而改的。只不过,一个演奏家无论怎么演,都可以有另外的演奏家随时唱对台戏,却不会破坏作品。建筑修复,却是上百年才可能动作一次。而每动一次,都有些改动永远无法复原。Viollet-le-Duc的凿斧,便砍得如此之深。今天,搞遗产保护的人多数不赞同他的修复立场,他当年的改动过的房顶,被今天的“本真派”们被拆掉重来,恢复为教堂的“原样”——内外形式不对应的单一坡顶。但这也只不过就是我们时代的潮流罢了。在诠释学里,任何“真”都找不到绝对意义。
————————————————————————————————————
【1】 七个使徒分别是:派往Tour的 St. Gatien, 派往Arles的St. Trophim, 派往Narbonne的St. Paul, 派往Toulouse的St. Saturnin, 派往巴黎的Saint Denis, 派往Clermont的St. Austromoine, and 和派往Limoges的St. Martial。七人最后都殉了道,而以他们名所命名的教堂,都成了朝圣路线上的重要汇聚地。(除了最后两个,我也都一一朝拜过了。)
【2】值得一提的,还有这里的Aristide Cavaillé-Coll生产的著名的管风琴。
锦瑟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浮云流水 (46人喜欢)
- Heiliger Dankgesang (25人喜欢)
- 探监记 (111人喜欢)
- 平凡的友谊 (353人喜欢)
- 一个学校的衰败史 (14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