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小街
这条街位于X市繁华街道的侧路,曾经的富人区,住满了周边县城来的有钱人,最早听说是A县来的人最多,这些最早做茶叶生意发家致富起来的人,占据了X市核心的地段,当然还有最重要的资源。
这条街最热闹的时候,一件衣服动不动就能买个几千,买衣服的高档店一家挨着一家,绵延几公里,单路过看着橱窗色彩斑斓的新鲜亮衣,也会有一种莫名的好心情,顿时也觉得自己跨入的富人的行列,顺带地也高贵起来了。
只是,岁月更迭,老的社区终有被替代的一天,这条曾经的富人街也面临得被取代的危险,越来越贵的店租,让商家纷纷搬离,而城市新商业形式的出现,也让人们弃暗投明,选择更现代,更舒适的商业中心来体验购物。
所幸,它的中心位置,让它能依然保持自己的小调调,大的店铺倒了,就分成小的店铺,衣服店撤了,咖啡店、水果店就搬了进来,于是,数米远的一条街上,你会看到大大小小的咖啡店一字排开,他们大多有着清新的装修,落地的玻璃,格子木门,门前多随意摆放着几张桌椅,和几盘青翠自然的小花小草,浓浓地小资风格,与这个小岛的气质十分相符。偶尔经过,你会看到几个时髦的年轻人围坐在一起,喝茶聊天,或独自玩手机,甚至有年轻的女孩潇洒地点着烟,脸上写满了肆意的青春。
也因着更迭,这条街呈现了更加丰富的内容,与咖啡店不远的地方,开了好几家热闹纷呈的水果店,满满当当的水果,热带水果居多,夏天来了,榴莲。山竹。蜜桃。哈密瓜。总是用强大的视觉冲击来吸引着路过的人们,而这些水果,你仅需移动两步到隔壁的饮料店,就能喝到新鲜榨出的果汁,芒果牛奶、雪梨柳橙、杨桃菠萝,随意的组合搭配,都是不一样的味蕾享受,也是属于这个小岛的特殊享受。记得有一年北方的朋友来此游玩,请她喝过一杯鲜榨的果汁,这样的当季水果,那么随意地被榨出来,简直把她感动到要哭了。
两旁的紫荆花在一年四季的轮回里,看到一群群的人流穿梭而去了,见识了新店的热闹,也见证了老店的坚守,道路旧了翻新,店铺倒了又重开。更迭的时代,剧变的世界,什么都在变,什么又都没变。紫荆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日子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就这么静静流淌着。
而我今天要说的故事,不在这条主街上。
那么,在哪了?
所有城市的倒影,也是都藏在名不经传的街头巷尾里。
主街承载的是城市的面貌,华丽的外表,霓虹的灯光,这些属于忙中偷闲的城市丽人,也属于匆匆而过的游人。
而小街才是人们生活的源头。
小街就在主街的拐角处,是这条主街与另一条主街的连接处。
路口面包店早早地开铺售卖,里面有当地最local的特色面包和糕点,在别的城市,不一定能吃得到,价钱亲民。
早起的菜农早早把菜码着整整齐齐,经营菜场的是一对近50岁的夫妇,家住附近,每天那位先生会开着一辆老旧的小车,把菜运过来,晚上8点收摊后,再继续用小车把菜运回去,他们的菜也从最初的寥寥几样,变化出丰富多彩的品种,我甚至在摊位上买到了新鲜的秋葵,他们家的胡萝卜更是与众不同,细细长长的,浑身裹着泥土,回家用水一冲,立马就能闻到浓郁的香味,我曾用这胡萝卜就着目鱼炖过排骨汤,汤头清甜爽口,味道香郁。后来才知道,这是他们自己出的萝卜,就种在郊区的地里,没有经过加工,直接从地里挖出来,就送来卖了。
他们不同于普通的菜农,没有黝黑的皮肤,更像是一个住在附近的普通居民和邻居,每日就把菜随意摊在旧小区的上下坡处,旁边的便利店是他们熟悉的人,偶尔还会逗逗小孩拉拉家常。生活平淡而真实,也为辛苦劳作的都市人,提供贴近自然的味道。
我猜想,他们这样的年纪,也许还有一正在上大学的小孩,也许这个小孩承载着他们更遥远的梦想和希望,不管未来梦想和希望是否得以实现,现在的生活也足以让他们安然。
在菜摊的斜对面拐角处,是一个水果摊,这个水果摊简陋而朴实,跟主街上琳琅满目的水果摊完全不是一个风格,它是最早的形态,没有包装,认真细看,这个摊位其实不过几平米,但好在,它还算是一个店,不用像菜摊那样,每天摆摊、收摊。
通常那个微胖的阿嫲会坐在一条木制的小板凳上削菠萝,那个小板凳,也是年代久远,充满了历史感。阿嫲大部分时候背对着路,左手拿着菠萝,右手拿着刀,一刀一刀剔除掉削菠萝金黄的衣服,再仔细一看,地上已经拢起了一座小山丘,是无数个菠萝华美的外衣,而一旁就是整齐叠放的削好的菠萝。
阿嫲的先生与她一起经营着这家小店,有时候她的儿子也会来店里帮忙,是一个30岁出头的小伙子,跟阿嫲长得比较像,圆圆 的脸,不高而微胖的身材,他大多出现在晚上,也许,白天也做着一份办公室的工作或者其他,晚上才有时间来此帮忙。
有时候,也会忍不住地想,这样一个小店,这样简单而重复的工作,阿嫲是否早已厌倦,或者,在她一边削菠萝,一边放空的时候,是否也会像我一样思索一下人生什么的?
傍晚时分,这条街才真正热闹起来,学生们放学,上班的人们从各处回来,结束一天的工作,开始一家人团聚的时光。
拉了一车母山羊停在小区门口卖新鲜羊奶的年轻少妇也只有黄昏的时候才出现,她的出现总会引起一阵骚动,老老少少的人们为了家中的小儿,早早地就等在路口,她一来,大家一拥而上,纷纷拿出自带的各种装奶玻璃器皿,等着发放这一天的口粮,每次经过,都能闻到一股浓重的羊腥味。但,大家浑然不知,还乐此不疲地排队争抢。
而我最心疼的却是,那几只老实的山羊妈妈们,每天被困在拥挤的面包车里,一动不动地让人来挤奶,他们的乖巧与安静真的是超出了想象,只是咀嚼着口中一些草料,就这样就能待上好几个小时。
这是小街靠近主街的上半段路程,平凡而真实的人们在这演绎着自己的故事。
而小街的下半段,同样也有着自己的精彩。
最靠路边的是一家沙茶店,店面不大,但路口却因为它时常停满了各色的车,里面不乏一些豪车,甚至,有时候,有一些蛮横的车主为了吃早餐,从别处赶来,找不到车位,就直接停在支路的中间了,横七竖八不会有一点不好意思。这样的沙茶店,在这个城市随处可见,每一个路段都有自己的经典名店,拥簇者不少。但这家店实在是太不起眼,以至于一开始完全没有把它放在眼里,它坐落在一栋正在修建的写字楼的工地旁,不知道什么原因,竟然没有被拆除,整个店面还是临时搭建的材料,用的是类似铁皮的东西,但这一点都不影响它在粉丝心目中的地位,每日粉丝们还是不辞辛劳的从远处跑来。
经营店面的是当地的一家人,但看得出来,那个50来岁的阿姨才是主事的老板娘,她每天就坐在面摊边上负责记账收钱,一副干练的样子,而那位个子高大又微胖的先生,就坐在门外喝茶,生意太好,店里雇了很多小妹来帮忙,他们分工明确,有的在前台捞面下料,有的在后厨负责切菜做汤头,井然有序。
店里用来下面的材料十分丰富,有新鲜的鱿鱼、海蛎、海圣,也有他们自己卤的大肠、小肠、豆腐,还有各式各样的丸子和肉类,汤头有两锅,一锅是香浓的沙茶,一锅是高汤熬煮的清汤。沙茶香浓,清汤清爽,因为生意太好,后厨得每时每刻都在忙着熬汤,以及时补充供应前台的需要。除此之外,后厨还要忙一件事,就是店里老小自己的三餐,于是早上上班下楼经过他们店的时候,都会看到他们准备的各类蔬菜,苦瓜、茄子、芹菜、胡萝卜等等。
每隔一段时间,他们还会自己来炒香料,蒜头被切成片,然后放在锅里干炒,最后炒成硬朗橙色,会散发出一种浓郁的香味,远远地就能闻出这种香味,也许这就是他们面摊里的精髓吧。
在沙茶面的隔壁,是一家拌面扁食店,也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一家店,只卖扁食和拌面,偶尔还搭配一点肉汤之类。也是这样一家不起眼的小店,竟然跟沙茶店一样,有自己的名声和江湖地位,每日早晚,也是各路粉丝前来捧场,很大部分,都是回头客。
拌面的酱也有自己的味道,可以飘得很远,所以走到路口,寻着这味道也能找到这家店,店十分狭小局促,前一段时间,老板还歇业几天进行了装修,但也依然无法改变它只有10平米左右的身份,所幸,门前还能摆几张桌子。上班的早晨和下班的黄昏,经常能看到年轻的夫妇携带年幼的孩子一起来此吃饭,它的店面正好对着我居住楼栋的楼梯口。
于是,我每天打开楼梯门的第一瞬间,就是与它的相逢。
扁食店的老板是一个40岁左右的男子,身材挺拔匀称,是小吃店难得美男子吧,年轻的时候,估计也是帅哥吧,老板娘身材有点小丰满,也不像是做小吃生意的人,每天都打扮地像个上班的人,看得出来,他们都是生活富足稳定的本地人,跟日常外地打拼来此开店的异乡人,有着截然不同的气质和神态。
他跟老板娘分工明确,他在时候,老板娘不在,老板娘在的时候,他不在,但偶尔也会两个人同时出现,他们有一个5、6岁的女儿,小女孩皮肤白净,长得像极了妈妈,圆圆的脸,嘟嘟的嘴,扎一个马尾辫,在这个小巷里跑来跑去,与再隔壁的童装店小孩是玩伴。几个小伙伴经常呼来喝去在一块完善,有时候是皮筋,有时候是单车。
这家店也秉着严谨的开店时间,下午2点以后基本就关门了,一直要到傍晚4点来钟才重新开门,然后开到晚上7点多也就歇业了,老板和老板娘基本上也是按照上下班时间来的,完全不是辛苦打拼生意人的style。
而童装店的老板是扁食店老板的好基友,他们俩经常会站在楼梯口的树下聊天,童装店身材矮小,声音高亢刺耳,扁食店身材修长,声音低沉铿锵,他们一高一低,双手交叉站在一旁,有着莫名的和谐感,聊着体育、新闻,还有男人间的话题,孩子们就在面前疯一样的跑来跑去。
也许多年后回想起来,这谈不上是他们的最好的年华,但却会是他们最幸福的时光吧。
童装店老板经常会扯着嗓子叫他们家孩子,比如:阿华写作业了,阿华回家了,阿华吃饭了,或者大部分时候什么都不说只是单纯地叫阿华阿华。。。时间久了,我好像跟阿华也认识了有一辈子辣么长。
这条街,热闹而真实的存在的。
横在两条马路之间,不过是百来米的距离,却活色生香,充满了人间烟火味道。
有大人在谈论,有孩子在嬉闹,有特意寻着味道而来,也有偶尔路过。
那些老旧的房子,也跟着这时代在悄然改变,破败的屋檐里,却有浓浓的饭菜香和说不完的家长理短。
时代推着我们在前进,却推不开生活交织的油盐酱醋茶,那些浓浓地化不开的酸甜滋味,都变成了一道道风景萦绕在心间。
我不小心闯入这样的生活,是不是也成了别人眼中的风景?
这条街最热闹的时候,一件衣服动不动就能买个几千,买衣服的高档店一家挨着一家,绵延几公里,单路过看着橱窗色彩斑斓的新鲜亮衣,也会有一种莫名的好心情,顿时也觉得自己跨入的富人的行列,顺带地也高贵起来了。
只是,岁月更迭,老的社区终有被替代的一天,这条曾经的富人街也面临得被取代的危险,越来越贵的店租,让商家纷纷搬离,而城市新商业形式的出现,也让人们弃暗投明,选择更现代,更舒适的商业中心来体验购物。
所幸,它的中心位置,让它能依然保持自己的小调调,大的店铺倒了,就分成小的店铺,衣服店撤了,咖啡店、水果店就搬了进来,于是,数米远的一条街上,你会看到大大小小的咖啡店一字排开,他们大多有着清新的装修,落地的玻璃,格子木门,门前多随意摆放着几张桌椅,和几盘青翠自然的小花小草,浓浓地小资风格,与这个小岛的气质十分相符。偶尔经过,你会看到几个时髦的年轻人围坐在一起,喝茶聊天,或独自玩手机,甚至有年轻的女孩潇洒地点着烟,脸上写满了肆意的青春。
也因着更迭,这条街呈现了更加丰富的内容,与咖啡店不远的地方,开了好几家热闹纷呈的水果店,满满当当的水果,热带水果居多,夏天来了,榴莲。山竹。蜜桃。哈密瓜。总是用强大的视觉冲击来吸引着路过的人们,而这些水果,你仅需移动两步到隔壁的饮料店,就能喝到新鲜榨出的果汁,芒果牛奶、雪梨柳橙、杨桃菠萝,随意的组合搭配,都是不一样的味蕾享受,也是属于这个小岛的特殊享受。记得有一年北方的朋友来此游玩,请她喝过一杯鲜榨的果汁,这样的当季水果,那么随意地被榨出来,简直把她感动到要哭了。
两旁的紫荆花在一年四季的轮回里,看到一群群的人流穿梭而去了,见识了新店的热闹,也见证了老店的坚守,道路旧了翻新,店铺倒了又重开。更迭的时代,剧变的世界,什么都在变,什么又都没变。紫荆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日子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就这么静静流淌着。
而我今天要说的故事,不在这条主街上。
那么,在哪了?
所有城市的倒影,也是都藏在名不经传的街头巷尾里。
主街承载的是城市的面貌,华丽的外表,霓虹的灯光,这些属于忙中偷闲的城市丽人,也属于匆匆而过的游人。
而小街才是人们生活的源头。
小街就在主街的拐角处,是这条主街与另一条主街的连接处。
路口面包店早早地开铺售卖,里面有当地最local的特色面包和糕点,在别的城市,不一定能吃得到,价钱亲民。
早起的菜农早早把菜码着整整齐齐,经营菜场的是一对近50岁的夫妇,家住附近,每天那位先生会开着一辆老旧的小车,把菜运过来,晚上8点收摊后,再继续用小车把菜运回去,他们的菜也从最初的寥寥几样,变化出丰富多彩的品种,我甚至在摊位上买到了新鲜的秋葵,他们家的胡萝卜更是与众不同,细细长长的,浑身裹着泥土,回家用水一冲,立马就能闻到浓郁的香味,我曾用这胡萝卜就着目鱼炖过排骨汤,汤头清甜爽口,味道香郁。后来才知道,这是他们自己出的萝卜,就种在郊区的地里,没有经过加工,直接从地里挖出来,就送来卖了。
他们不同于普通的菜农,没有黝黑的皮肤,更像是一个住在附近的普通居民和邻居,每日就把菜随意摊在旧小区的上下坡处,旁边的便利店是他们熟悉的人,偶尔还会逗逗小孩拉拉家常。生活平淡而真实,也为辛苦劳作的都市人,提供贴近自然的味道。
我猜想,他们这样的年纪,也许还有一正在上大学的小孩,也许这个小孩承载着他们更遥远的梦想和希望,不管未来梦想和希望是否得以实现,现在的生活也足以让他们安然。
在菜摊的斜对面拐角处,是一个水果摊,这个水果摊简陋而朴实,跟主街上琳琅满目的水果摊完全不是一个风格,它是最早的形态,没有包装,认真细看,这个摊位其实不过几平米,但好在,它还算是一个店,不用像菜摊那样,每天摆摊、收摊。
通常那个微胖的阿嫲会坐在一条木制的小板凳上削菠萝,那个小板凳,也是年代久远,充满了历史感。阿嫲大部分时候背对着路,左手拿着菠萝,右手拿着刀,一刀一刀剔除掉削菠萝金黄的衣服,再仔细一看,地上已经拢起了一座小山丘,是无数个菠萝华美的外衣,而一旁就是整齐叠放的削好的菠萝。
阿嫲的先生与她一起经营着这家小店,有时候她的儿子也会来店里帮忙,是一个30岁出头的小伙子,跟阿嫲长得比较像,圆圆 的脸,不高而微胖的身材,他大多出现在晚上,也许,白天也做着一份办公室的工作或者其他,晚上才有时间来此帮忙。
有时候,也会忍不住地想,这样一个小店,这样简单而重复的工作,阿嫲是否早已厌倦,或者,在她一边削菠萝,一边放空的时候,是否也会像我一样思索一下人生什么的?
傍晚时分,这条街才真正热闹起来,学生们放学,上班的人们从各处回来,结束一天的工作,开始一家人团聚的时光。
拉了一车母山羊停在小区门口卖新鲜羊奶的年轻少妇也只有黄昏的时候才出现,她的出现总会引起一阵骚动,老老少少的人们为了家中的小儿,早早地就等在路口,她一来,大家一拥而上,纷纷拿出自带的各种装奶玻璃器皿,等着发放这一天的口粮,每次经过,都能闻到一股浓重的羊腥味。但,大家浑然不知,还乐此不疲地排队争抢。
而我最心疼的却是,那几只老实的山羊妈妈们,每天被困在拥挤的面包车里,一动不动地让人来挤奶,他们的乖巧与安静真的是超出了想象,只是咀嚼着口中一些草料,就这样就能待上好几个小时。
这是小街靠近主街的上半段路程,平凡而真实的人们在这演绎着自己的故事。
而小街的下半段,同样也有着自己的精彩。
最靠路边的是一家沙茶店,店面不大,但路口却因为它时常停满了各色的车,里面不乏一些豪车,甚至,有时候,有一些蛮横的车主为了吃早餐,从别处赶来,找不到车位,就直接停在支路的中间了,横七竖八不会有一点不好意思。这样的沙茶店,在这个城市随处可见,每一个路段都有自己的经典名店,拥簇者不少。但这家店实在是太不起眼,以至于一开始完全没有把它放在眼里,它坐落在一栋正在修建的写字楼的工地旁,不知道什么原因,竟然没有被拆除,整个店面还是临时搭建的材料,用的是类似铁皮的东西,但这一点都不影响它在粉丝心目中的地位,每日粉丝们还是不辞辛劳的从远处跑来。
经营店面的是当地的一家人,但看得出来,那个50来岁的阿姨才是主事的老板娘,她每天就坐在面摊边上负责记账收钱,一副干练的样子,而那位个子高大又微胖的先生,就坐在门外喝茶,生意太好,店里雇了很多小妹来帮忙,他们分工明确,有的在前台捞面下料,有的在后厨负责切菜做汤头,井然有序。
店里用来下面的材料十分丰富,有新鲜的鱿鱼、海蛎、海圣,也有他们自己卤的大肠、小肠、豆腐,还有各式各样的丸子和肉类,汤头有两锅,一锅是香浓的沙茶,一锅是高汤熬煮的清汤。沙茶香浓,清汤清爽,因为生意太好,后厨得每时每刻都在忙着熬汤,以及时补充供应前台的需要。除此之外,后厨还要忙一件事,就是店里老小自己的三餐,于是早上上班下楼经过他们店的时候,都会看到他们准备的各类蔬菜,苦瓜、茄子、芹菜、胡萝卜等等。
每隔一段时间,他们还会自己来炒香料,蒜头被切成片,然后放在锅里干炒,最后炒成硬朗橙色,会散发出一种浓郁的香味,远远地就能闻出这种香味,也许这就是他们面摊里的精髓吧。
在沙茶面的隔壁,是一家拌面扁食店,也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一家店,只卖扁食和拌面,偶尔还搭配一点肉汤之类。也是这样一家不起眼的小店,竟然跟沙茶店一样,有自己的名声和江湖地位,每日早晚,也是各路粉丝前来捧场,很大部分,都是回头客。
拌面的酱也有自己的味道,可以飘得很远,所以走到路口,寻着这味道也能找到这家店,店十分狭小局促,前一段时间,老板还歇业几天进行了装修,但也依然无法改变它只有10平米左右的身份,所幸,门前还能摆几张桌子。上班的早晨和下班的黄昏,经常能看到年轻的夫妇携带年幼的孩子一起来此吃饭,它的店面正好对着我居住楼栋的楼梯口。
于是,我每天打开楼梯门的第一瞬间,就是与它的相逢。
扁食店的老板是一个40岁左右的男子,身材挺拔匀称,是小吃店难得美男子吧,年轻的时候,估计也是帅哥吧,老板娘身材有点小丰满,也不像是做小吃生意的人,每天都打扮地像个上班的人,看得出来,他们都是生活富足稳定的本地人,跟日常外地打拼来此开店的异乡人,有着截然不同的气质和神态。
他跟老板娘分工明确,他在时候,老板娘不在,老板娘在的时候,他不在,但偶尔也会两个人同时出现,他们有一个5、6岁的女儿,小女孩皮肤白净,长得像极了妈妈,圆圆的脸,嘟嘟的嘴,扎一个马尾辫,在这个小巷里跑来跑去,与再隔壁的童装店小孩是玩伴。几个小伙伴经常呼来喝去在一块完善,有时候是皮筋,有时候是单车。
这家店也秉着严谨的开店时间,下午2点以后基本就关门了,一直要到傍晚4点来钟才重新开门,然后开到晚上7点多也就歇业了,老板和老板娘基本上也是按照上下班时间来的,完全不是辛苦打拼生意人的style。
而童装店的老板是扁食店老板的好基友,他们俩经常会站在楼梯口的树下聊天,童装店身材矮小,声音高亢刺耳,扁食店身材修长,声音低沉铿锵,他们一高一低,双手交叉站在一旁,有着莫名的和谐感,聊着体育、新闻,还有男人间的话题,孩子们就在面前疯一样的跑来跑去。
也许多年后回想起来,这谈不上是他们的最好的年华,但却会是他们最幸福的时光吧。
童装店老板经常会扯着嗓子叫他们家孩子,比如:阿华写作业了,阿华回家了,阿华吃饭了,或者大部分时候什么都不说只是单纯地叫阿华阿华。。。时间久了,我好像跟阿华也认识了有一辈子辣么长。
这条街,热闹而真实的存在的。
横在两条马路之间,不过是百来米的距离,却活色生香,充满了人间烟火味道。
有大人在谈论,有孩子在嬉闹,有特意寻着味道而来,也有偶尔路过。
那些老旧的房子,也跟着这时代在悄然改变,破败的屋檐里,却有浓浓的饭菜香和说不完的家长理短。
时代推着我们在前进,却推不开生活交织的油盐酱醋茶,那些浓浓地化不开的酸甜滋味,都变成了一道道风景萦绕在心间。
我不小心闯入这样的生活,是不是也成了别人眼中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