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旬读书记录
6月中旬读书记录
1、《郎骑竹马来—从贞妇到剩女时代》,周重林著,新星出版社2009年4月出版。
一见钟情、举案齐眉、秦晋之好、才子佳人、破镜重圆……这些经典的爱情成语,曾经那么美好,那么让人心旌摇荡,周重林却冷静地拎出一把手术刀,毫不客气地把这些成语一一解剖。原来,所谓的完美爱情,只不过情欲掩饰下的自欺欺人,才子佳人的传说,也不过是下半身冲动的副产品。难怪,那个西方著名的浪子兼书痴卡萨诺瓦公开宣称:“在我的快乐之中,五分之四是通过取悦女人而实现的。”而现代女性则发出如下的呐喊:“听到德国男人马克的声音,我下面就湿了。”
作者认为,“中国的情感走的是总结的路线,为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的典故和成语,使得情感故事称为现代人的一面镜子,你可以从中看到你自己,也许你还能看到你的情感上家。同样,别人也可以看到你,你又成为了别人爱情故事的上家了。”“我始终觉得,情感没有必要进行逻辑追问,它只须在时空中找个切入点。”说归说,作者却依然从爱情典故和成语入手,追问故事背后的真实,还原出一个具有弗洛伊德意味的普遍性结论:性欲得不到满足。原来,青丝三千丈,并不是用来上吊的;爱情传说无穷尽,也不是我们当下生活的“情镜”。
2、《亲历共和国60年—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与决策》,陈一然编著,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出版。
新中国六十大庆的日子越来越近了。60年的历史风雷激荡,有奋进的凯歌,有低迷的彷徨,有愚昧的疯狂,有涅槃的壮举,更有“重整河山待后生”的期盼。正如本书编者在后记中所说:“六十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就像一条河流。它时而激越,时而平静;时而百折千转,时而一泻千里。”
本书所选21篇文章,是共和国60年岁月之河中的21朵浪花,却曾经在历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者都是曾身居要位的领导和专家,他们对新中国历史上重大事件和重要决策的来龙去脉,以亲身参与着、见证者的身份,详细作了回忆和介绍,从《共同纲领》的制定,到大跃进、文革发动的内情,从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到与苏联关系的反反复复,从安徽农村改革,到经济特区的设立,从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到入世、申奥、建设青藏铁路等历史过程,都有详细的记叙和第一手的资料,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史料价值。虽然字数多达32万多字,读起来却有一气终卷方肯休之感。
一个缺憾是,书中过半文章选自济南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红色记忆—中国共/产/党历史口述实录》。这么大篇幅选用同一本书中的文章,总让人觉得不很合适。
3、《国故新知》,钱文忠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9月。
六七十年前,身处东西文化急流漩涡中的那代中国读书人,曾标举出“昌明国故,融会新知”这八个字的文化立场与取向。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之一,就是西方讲究技术性,对学者的最高评价是“专家”,中国则讲究贯通包融性,顶尖的学者被称为“大师”或“通儒”,如“万卷罗胸未肯忘”的陈寅恪。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被现当代中国历史堙没已久的不少著名学者,纷纷从人们的记忆深处泛起,重新引起学术界、出版界和传媒界的注意。作者认为:“国故”虽然古老和沉重,却也应该可以为我们后人带来“新知”;“新知”尽管稚嫩和轻扬,却也未始不可以调兑“国故”的陈酿。即便如此,作者对眼下风行的“普及国学”、培养“国学大师”之风,依然认为是“其心可佩,其志可嘉;想法可笑,效果可疑。”
这本书的后半部分是一组有关对联故事的短文,读起来饶有兴趣,轻松休闲。
4、《最后的晚餐》,沈昌文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8月出版。
沈公在《题记》中风趣地写到:“当我以文化为职业的时候,常蒙前辈教诲。现在视之,这些言传身教,无异是耶稣在最后的晚餐时对门徒的训词。而当我以后能独立工作之际,能实行的常常只有一条:请客吃晚餐。”所以,本书前半部分24篇文章所怀念的皆为前辈,如费孝通、汪道涵、李慎之、柯灵、荒芜、吕叔湘、金克木、许国璋、陈翰伯、陈原、冯亦代等,其中尤以写陈原先生文字居多,前后有8篇,正可见出作者情深所系,感慨唏嘘都为多年相戚与共。后半部分14篇谈饮食,篇篇有趣,如《酒中的糟糠之妻》写到:“你不妨信步走到街头,找个小酒店,喝它一二瓶‘普京’,或者‘小二’。纵然没有朋友在一起,听听周边的人的言论,也许有某几个老人正在讲齐化门的往事,一些年轻朋友在议论娘儿们的新潮”,原来,所谓“普京”,不过是普通装燕京啤酒;所谓“小二”,乃小瓶二锅头之谓。这样的文字颇有味道。
本书与前所看过的作者的《书商的旧梦》一书意旨相近,趣味相同,折射出一个生动多情的沈公。
5、《看电影》,李欧梵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
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小32开硬皮精装本系列,我基本上是见到就买,目前只有两种搜而未得了。这套书既有学术上的价值,也有阅读上的轻松感。李欧梵的《看电影》就体现了这两个特色。作者李欧梵当年赴美求学时多有寂寞,便以看电影、听音乐打发时间,许多电影他都反复看了好几遍,由此竟也闯出一条新路,从而对电影工业特别是香港通俗电影有独树一帜的研究,退休后在香港中文大学人文学科担任讲座教授,今年已届70岁了,书中却有关于《断背山》、《色戒》等较新电影的评介。作者自称:“电影陪伴着我成长,它是我的初恋;电影也是我的课外教本和‘新知’的来源。”“我的青春在电影院所独有的‘失落’气氛中茁壮,甚至开花结果,令我每天都在做白日梦,臆想到世界之大和异国文化之神奇,不知天高地厚。”2008年5月,上海三联书店也曾出版过作者的《我的观影自传》,与本书互有增删,书后附录了“我心爱的十大欧洲和日本经典片”、“我心爱的十大好莱坞经典名片”、“老婆中意的老电影”几则,可惜未曾读过。
1、《郎骑竹马来—从贞妇到剩女时代》,周重林著,新星出版社2009年4月出版。
一见钟情、举案齐眉、秦晋之好、才子佳人、破镜重圆……这些经典的爱情成语,曾经那么美好,那么让人心旌摇荡,周重林却冷静地拎出一把手术刀,毫不客气地把这些成语一一解剖。原来,所谓的完美爱情,只不过情欲掩饰下的自欺欺人,才子佳人的传说,也不过是下半身冲动的副产品。难怪,那个西方著名的浪子兼书痴卡萨诺瓦公开宣称:“在我的快乐之中,五分之四是通过取悦女人而实现的。”而现代女性则发出如下的呐喊:“听到德国男人马克的声音,我下面就湿了。”
作者认为,“中国的情感走的是总结的路线,为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的典故和成语,使得情感故事称为现代人的一面镜子,你可以从中看到你自己,也许你还能看到你的情感上家。同样,别人也可以看到你,你又成为了别人爱情故事的上家了。”“我始终觉得,情感没有必要进行逻辑追问,它只须在时空中找个切入点。”说归说,作者却依然从爱情典故和成语入手,追问故事背后的真实,还原出一个具有弗洛伊德意味的普遍性结论:性欲得不到满足。原来,青丝三千丈,并不是用来上吊的;爱情传说无穷尽,也不是我们当下生活的“情镜”。
2、《亲历共和国60年—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与决策》,陈一然编著,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出版。
新中国六十大庆的日子越来越近了。60年的历史风雷激荡,有奋进的凯歌,有低迷的彷徨,有愚昧的疯狂,有涅槃的壮举,更有“重整河山待后生”的期盼。正如本书编者在后记中所说:“六十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就像一条河流。它时而激越,时而平静;时而百折千转,时而一泻千里。”
本书所选21篇文章,是共和国60年岁月之河中的21朵浪花,却曾经在历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者都是曾身居要位的领导和专家,他们对新中国历史上重大事件和重要决策的来龙去脉,以亲身参与着、见证者的身份,详细作了回忆和介绍,从《共同纲领》的制定,到大跃进、文革发动的内情,从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到与苏联关系的反反复复,从安徽农村改革,到经济特区的设立,从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到入世、申奥、建设青藏铁路等历史过程,都有详细的记叙和第一手的资料,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史料价值。虽然字数多达32万多字,读起来却有一气终卷方肯休之感。
一个缺憾是,书中过半文章选自济南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红色记忆—中国共/产/党历史口述实录》。这么大篇幅选用同一本书中的文章,总让人觉得不很合适。
3、《国故新知》,钱文忠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9月。
六七十年前,身处东西文化急流漩涡中的那代中国读书人,曾标举出“昌明国故,融会新知”这八个字的文化立场与取向。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之一,就是西方讲究技术性,对学者的最高评价是“专家”,中国则讲究贯通包融性,顶尖的学者被称为“大师”或“通儒”,如“万卷罗胸未肯忘”的陈寅恪。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被现当代中国历史堙没已久的不少著名学者,纷纷从人们的记忆深处泛起,重新引起学术界、出版界和传媒界的注意。作者认为:“国故”虽然古老和沉重,却也应该可以为我们后人带来“新知”;“新知”尽管稚嫩和轻扬,却也未始不可以调兑“国故”的陈酿。即便如此,作者对眼下风行的“普及国学”、培养“国学大师”之风,依然认为是“其心可佩,其志可嘉;想法可笑,效果可疑。”
这本书的后半部分是一组有关对联故事的短文,读起来饶有兴趣,轻松休闲。
4、《最后的晚餐》,沈昌文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8月出版。
沈公在《题记》中风趣地写到:“当我以文化为职业的时候,常蒙前辈教诲。现在视之,这些言传身教,无异是耶稣在最后的晚餐时对门徒的训词。而当我以后能独立工作之际,能实行的常常只有一条:请客吃晚餐。”所以,本书前半部分24篇文章所怀念的皆为前辈,如费孝通、汪道涵、李慎之、柯灵、荒芜、吕叔湘、金克木、许国璋、陈翰伯、陈原、冯亦代等,其中尤以写陈原先生文字居多,前后有8篇,正可见出作者情深所系,感慨唏嘘都为多年相戚与共。后半部分14篇谈饮食,篇篇有趣,如《酒中的糟糠之妻》写到:“你不妨信步走到街头,找个小酒店,喝它一二瓶‘普京’,或者‘小二’。纵然没有朋友在一起,听听周边的人的言论,也许有某几个老人正在讲齐化门的往事,一些年轻朋友在议论娘儿们的新潮”,原来,所谓“普京”,不过是普通装燕京啤酒;所谓“小二”,乃小瓶二锅头之谓。这样的文字颇有味道。
本书与前所看过的作者的《书商的旧梦》一书意旨相近,趣味相同,折射出一个生动多情的沈公。
5、《看电影》,李欧梵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
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小32开硬皮精装本系列,我基本上是见到就买,目前只有两种搜而未得了。这套书既有学术上的价值,也有阅读上的轻松感。李欧梵的《看电影》就体现了这两个特色。作者李欧梵当年赴美求学时多有寂寞,便以看电影、听音乐打发时间,许多电影他都反复看了好几遍,由此竟也闯出一条新路,从而对电影工业特别是香港通俗电影有独树一帜的研究,退休后在香港中文大学人文学科担任讲座教授,今年已届70岁了,书中却有关于《断背山》、《色戒》等较新电影的评介。作者自称:“电影陪伴着我成长,它是我的初恋;电影也是我的课外教本和‘新知’的来源。”“我的青春在电影院所独有的‘失落’气氛中茁壮,甚至开花结果,令我每天都在做白日梦,臆想到世界之大和异国文化之神奇,不知天高地厚。”2008年5月,上海三联书店也曾出版过作者的《我的观影自传》,与本书互有增删,书后附录了“我心爱的十大欧洲和日本经典片”、“我心爱的十大好莱坞经典名片”、“老婆中意的老电影”几则,可惜未曾读过。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