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生成宇宙的神秘力量 (读《庄子》之一)
每个人一生中,总会对宇宙、生命的奥秘感到困惑与好奇。茫茫无际的宇宙,究竟有没有界限呢?它有没有开始与结束呢?是谁在推动着宇宙运动呢?宇宙法则是某个大神制造出来的呢?还是本来就存在的呢?宇宙是我们看到的模样吗?物质是什么东西呢?如果把物质层层分解,是可以无限制地分解为更小的微粒呢?还是最终什么都不存在呢?生命又是什么呢?我从何处来,我要往何处去呢?生命是如何从诞生的呢?生命存在的本质是什么呢?是肉体,或是思想,或是超越肉体与思想之外的某个东西?生前的世界是怎么样的,死后的世界又是怎样?有生死轮回吗?有天堂地狱吗?
可以说,以上诸难题,不仅让我们绞尽脑汁、思之不得,古往今来的圣贤哲人科学家,也未必能刨根究底,说出个究竟。其实我们首先要承认一点,无论是宇宙还是生命,有些奥秘是永远解不开的,原因很简单,我们无论在宇宙中或是在生命界,都是极微小的一部分,以细微的部分要洞察整体,那是不可能的。
当代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新发现也层出不穷,但困惑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多了。就如古希腊哲人所说的,我们所拥有的知识就像一个圆圈,当这个圆圈愈加扩大时,我们发现未知的事物越多。在十九世纪末时,物理学界出现了一种声音,认为物理学的发展已臻完美,剩下来的要做的事,不过就是修修补补罢了。岂料量子力学横空而出,把完美论者打得落花流水,缴械投降。但是量子力学带来的困惑更多,每当人类解答一个疑问时,就有十个疑问出现了。
有人又会认为,在科学势力横行的今天,那些传统哲学上的宇宙论应该统统扔进垃圾堆了吧。其实又不然。为什么呢?哲学或是宗教上的宇宙论,其方法又与科学不同,科学重视实验、证据,而哲学宗教则重视直觉、体证。直觉与体证,带有神秘色彩,在科学上难以做出解释,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其有效性。在这点上,东方哲学,包括印度哲学与中国哲学,有十分殊胜之处,东方思想家们用这种十分奇特的方法,得出来的结论,与科学往往相互印证。
中国古典哲学,以先秦时代为巅峰,先秦有诸子百家之称,而最富思辨色彩的,当属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我们且以老庄为中心,来看看道家的宇宙观是怎么样的。
什么是宇宙呢?
中国古代对宇宙的定义,就是空间与时间的总和。
最早给出定义的,是《墨子》一书,在《经上》一篇中写道:“久,弥异时也;宇,弥异所也。”墨家学派使用的名称,并不叫“宇宙”,而叫“宇久”或“久宇”,但意思是一样的。在《经说》中,进一步阐述:“久,合古今旦暮;宇,冢东西南北。”
《尸子》使用了“宇宙”一词,并给出定义:“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这说得十分明确了,宇是就空间,宙就是时间。中国人的宇宙观念,从一开始就是四维的,而不仅仅是空间上的三维。
庄子对宇宙的解说,比起墨家与尸子更为精妙,在《庚桑楚》一文中写道:“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乎本剽者宙也。”大概意思是说,空间有实在之物,但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处所,时间是久远的但并没有开始与结束。
那么宇宙是一直存在的吗?或者它有个开端?如果有个开端,那是什么力量催生的呢?
道家祖师爷老子明确表示,宇宙是有开端的,他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又是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那么又是什么力量催生了宇宙万物呢?老子把这种神秘而又无所不在的力量称为“道”。
道只是一种叫法,它是宇宙万物的本质,是终极的实在。我们也可以用其他一些名字来表述它,你可以叫它“大能”,“神力”,也可以叫“宇宙精神”、“宇宙意志”或“宇宙法则”,印度人叫它“梵”。因为它的神秘莫测,超乎人类的理解,于是乎往往被披上人格化的袈裟,人格化后的“道”,在基督教里称为“上帝”,伊斯兰教称它为“安拉”。这些大神们还能通过先知之口,传递某种神圣的启示。
相对于西方文化,中国文化的“无神论”倾向是十分明显的。值得注意的是,在某此先秦著作中,“道”也有被称为“神”,但此神非彼神。譬如儒学巨子荀子是如何说的:“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天地万物、日月星辰,四时风雨,都是由一种神秘的力量摧生的,你看不到它是如何运作的,只能看到结果,这就叫“不见其事而见其功”,荀子把这种神秘的力量称为“神”。可是注意,此神仍然不是人格化的神,不是长着白花花胡子,穿着白袍,穿天入地的老仙翁。
荀子所说的“神”与老子所说的“道”是一回事,只是名称不同而已。中国的“神”与西方的“神”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别小看了中国的文化,咱们一开始就不信邪。
除此之外,庄子还发明了一个词,叫“天地精神”,他说自己“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这个天地精神,就是道。我更喜欢把它叫作“宇宙精神”,意思是一样的。
什么是“道”呢?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他是这样勉强给“道”作了个解释:“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要讲道,老子是祖师爷,我们且看看祖师爷还说了些什么: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里的自然,并不是自然界。自然界是道的产物,而非道是自然界的产物,这个次序是乱不得的。老子说的“自然”,是自己的样子,道这个东西,它不听从别人的,只听自己的。用庄子的话说,叫“自本自根”。庄子在道的解释上,很多都是吸取老子的观点,但没有接受“人法地”,“地法天”的说法,没这个次序。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这句话,与荀子讲的“不见其事而见其功”是一个道理。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
道这个东西,你看不到,听不到,摸不着,它明明存在着,可是你找不到它,它跟你玩躲猫猫,把你搞得恍恍惚惚,晕头转向。下面这一句说的也是同一个意思: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老先生嫌咱们还不够恍惚,又在文字中恍来忽去,忽来恍去,不把你搞迷糊是不肯罢休的。你迷糊了没有?迷糊了吧——这就对了,你迷糊了,开始有点进入道的境界了!因为你迷糊,说明你开始剥开事物的外表,感觉到了里面的东西了。
庄子对老子对“道”论述作了一个总结: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可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
这个定义,基本上没有逃出老子所说的范围。道,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秘力量,是庄子说的“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是老子说的“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是亚当斯密说的“一只看不见的手”,操纵着宇宙万物。
第二,道的运作是有法则的,庄子说“有情有信”,老子说“其中有信”,信就法则。苹果掉了,只会往地上落,不会往天上飞,掉一百粒也是同样的结果,这就叫“信”。条件相同,结果也相同,道是讲信用的,不会乱来,一会让苹果掉地上,一会让苹果漫天飞扬,不会这样的。
第三,道是宇宙万物生成的原因,它“生天生地”,“可以为天下母”。庄子与老子都毫不含糊地认为,道的存在,先于天地的存在,天地万物都是从道中衍生出来的。道是第一义的,是最本质的。
第四,道是超越时空的。前面几个特点,庄子都是拾老子的剩菜剩饭,谈不上原创思想,但这一点算是有所突破。“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什么意思呢?它既遍及于一切时空之内,同时也存在于时空之外。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所谓的时间、空间,也只不过是大道生成的产物罢了。
那么道是如何生成宇宙的呢?
老子是这样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里的“一”、“二”、“三”指的是什么呢?
“一”指的是“气”,也就是能量。庄子这样解释:“察其始……而本无形。非徒无形,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这个解释很清楚了。道本来非但是无形的,还是无气的,能量还未显现。
“二”可以理解为对立物,阴与阳、此与彼。在“一”的状态中,气是均一的,无差别的,到了“二”的阶段,差异出现了。差异出现的同时,就形成了第三种状态,非阴非阳,非此非彼,也可以理解为阴阳转换、此彼转换的临界状态。这三种状态催生了千变万化的世界。
原本无形的道,为什么会生成宇宙呢?
在前几年,有一本书风靡全球,这本书叫《与神对话》,作者沃尔什用与神对话的方式,探讨了包括宇宙、生命、社会等领域重大问题。其中在讲到宇宙生成的时候,有一个有趣的观点。在西方语境下,大道就是“神”,神存在着,但没法认识自己,因为除了自己,就没有其他的存在,不可能有其他的参照物。因此神决意要分裂自己,只要它分裂为各个部分,每个部分就可以观察到其他部分。因此,神生成宇宙万物的目的,是为了认识自己,这是它想出来的办法,这也是宇宙的目的论,也是人生的目的论,就是要认识到神性。
沃尔什的说法,非常有哲学意义,不过很多人恐怕很难接受。
有意思的是,沃尔什在讲到宇宙生成时,他的观点与老子的的看法惊人的相似,也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怀疑这位美国人是从老子那里得到了启示,且来看看他是如何说的:
“最早的时候,宇宙只有太极,没有别的东西。”——这个译者也有意思,直接用中国哲学术语翻译了。另一个译本是这样的:“开始时,存在的就是过去所有的一切,而过去没有任何其他东西。”读起来有点拗口,但意思看得出来了,这个最初的“存在”,就是老子说的“一”。
接下来是“一生二”。
“太极自我分裂——在那辉煌的时刻,变成了阴和阳(亦即此和彼)。阴和阳第一次出现了,彼此分离,然而它们又同时存在。”
接下来是“二生三”。
“三种要素因而突然出现:第一种是阴,第二种是阳,第三种是非阴非阳——但它是阴和阳存在的必要条件。”所谓的阴、阳都是中国哲学的叫法,如果按沃尔什的本意,应该是此、彼、非此非彼。
这三大因素形成后,“就这样,从虚无之中产生了万物”。
这完全是老子理论的美国翻版了。
我们不妨也来看看物理学家又是如何来看待宇宙的生成。
今天科学界中最有名的创世观,就是“大爆炸”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宇宙是在一次巨大的爆炸中产生的。这个理论的产生当然有一些证据,至于证据是否靠得住,还要以后来证明。
美国著名量子物理学家帕格尔斯在《宇宙密码:作为自然界语言的量子物理》一书中写道:
“以现今我们已知的物理定律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我觉得很有意思的答案。‘宇宙从哪里来的?’对这个问题,该答案认为是来自真空,整个宇宙是纯粹虚无的另一种表现。请看看所有那些天体和星系吧!宇宙怎么能与虚无等同?然而,当我们仔细检查这种可能性时,我们认识到,宇宙即使处于如今的形式之下,也可能与虚无等价。”
“直到最近,宇宙来自真空这一思想的障碍,始终是如何解释宇宙中质子从何而来的问题。然而,由于理论上承认了质子是不稳定的,这个困难已经克服了。现今宇宙物质反物质的不对称并不反映原始火球的最初状态,那时有可能是完全对称的。所以,对‘宇宙是真空的一种体现’这种思想的一切反对意见,看来是有可能完全排除的。”
要是放在以前,我们肯定认为这是玄学家说的话,可是现在不是这样了。越来越多的物理学家都接受这样的理论了——“宇宙来自真空”,“宇宙是纯粹虚无的另一种表现”。自从二十世纪物理学大革命以来,物理学家越来越像哲学家了,爱因斯坦、海森堡、薛定谔、玻尔等等,他们已不再是纯粹科学家的形象,也是哲学家。
在经历两千多年后,老子、庄子的宇宙观忽然获得了科学上的支持。
当代物理学的发展,印证了古代哲人的洞见,无论是中国或是印度,对于宇宙来源于太虚,并没有过很多争议。量子力学的发展,自然有其划时代的意义,但物理学可以印证哲学,却无法取代哲学。量子物理学家在事实面前,开始倾向于东方哲学的结论。可是物理学最大的挑战,并不是找出物理定律,而是这些定律定理究竟怎么来的。
为什么从宇宙产生开始,就有一系列的定律、定理统治万物,为什么光速是每秒30万公里而不是20万公里或其他数值,为什么能量等于质量乘于光速的平方,这些法则究竟是谁规定的?这些定理坚定不移地存在,坚定不移地运行着,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些法则之上,有一个“制定者”么?
要解开这个源头之谜,恐怕非人类理解力所能达到。
自古以来,人们对宇宙法则的神奇都大惑不解。宇宙看上去井然有序,有日月星辰,有山河大地,有春夏秋冬、有雨雪霜露,有金木鸟兽,似乎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在操纵着这一切。自从牛顿力学建立以来,宇宙的奇妙性更令人感为观止,自然法则被简约的数学公式所概括,宇宙的秩序更加被显现出来。作为宇宙极小一部分的人类,真的能够穷宇宙之奥秘吗?
庄子有这么一段话:“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己耶?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耶?”他提出了一系列的疑问,但却没有解答,他也解答不了。
庄子大体上继承了老子的宇宙论,但仍然有区别。
老子认为宇宙是有一个开端,而庄子不认同。
在《齐物论》中,庄子有这么一段话:“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说什么东西呢?万物有个开始,这个开始之前,还有个开始,这个开始的开始之前,还有个开始。如此推算下去,永远找不到真正的开始。
就好比说,我们这个宇宙有个开始,说它从无开始也好,说它从太虚开始也好,都是有开端。西方不是有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吗?好吧,我们选择一个答案,先有蛋吧,那蛋从是哪来的呢?是鸡生下来的。那这样不成先有鸡了吗?可是鸡从哪来的呢?又是从蛋里来的。这就陷入到死循环中了。
按西方宗教的观点,这世界是上帝造出来的,那上帝是哪来的呢?又是谁把上帝造出来的呢?我们经常说,有因就有果,有果必有因,任何一个事物,都是以前发生之果,是以后发生之因。那么有没有存在第一因呢?所以人们又这样设想,在第一因中,是不存在时间的,甚至也不存在空间,那是一种怎么样的状态,恐怕我们也想象不出来。
庄子说,有是无中来的,那么无又是从哪里生出来的呢?产生无的那个东西,又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呢?在《庄子》一书许多地方,他是同意老子的宇宙生成论,可是显然认为有不足。我是这样理解的:庄子认为存在有许多不同的宇宙,我们这个宇宙是从虚无中产生的,可是最初的虚无(太虚),不是我们这个宇宙可以理解的,它属于另一个宇宙,它有另一个来源。在庄子这里,不存在终极的第一因,因果法则是宇宙中不变的法则。
哲学,总是从探讨宇宙开始的。这是因为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宇宙观对于人的生命观、社会观都有重大的影响。
有些人有想,宇宙那么大,广阔无边,而我们一生也就在地球这个小星球生存而已,研究它有用吗?不能说没用。自从人类结为社会以来,就不得不做出选择,我们制定了很多法律、道德规范,形成许多风俗习惯。可是谁知道这些人类文化究竟是对是错呢?这些法律、规范、习惯,统统都是人为制造出来的,你有你一套标准,我有我一套理论,能说谁对谁错呢?
从古自至,没有哪一种人为规定的想法被所有人、所有时代所接受。就好比说吧,古代的皇帝制度,中国人两千年下来习以为常了,到了明末清初,荷兰人到中国,我们问他们,你们的王是谁?荷兰人说,我们没有王。这就把当时的中国人搞懵了,没有皇帝、没有君王,那还叫一个国家吗?到了今天,皇帝不吃香了,一百年前,袁大头想复辟都没成功,要是现在有哪个人想当皇帝,那脑子一定进水了。那么专制没有理论基础吗?也有。“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你看,这还是从宇宙中找原因,天在上,地在下,自然界就呈现出这样的尊卑等级。天上有太阳,带来光,带来热,是天上的主角,其他星辰只是是配角。对应到人类社会里,皇帝就是太阳,就是百姓的光,就是百姓的热。我把这套理论称为“以天道定人道”,以宇宙论来定社会观。
可是今天我们都明白了,所谓的天乃是地球之外的浩大空间,并不是像古人想象的仙人居住的地方。天不尊,地也不卑,太阳也只是无数恒星中的普通一颗罢了,并没有什么神秘的色彩。皇权制度的宇宙学基础完全站不住脚。
人类世界的纷纷扰扰,很多分歧的观念,究其原因,在源头处就已经分道扬镳了。这个源头处,就是如何看待世界。认为这是一个神统治下的世界,就鼓吹圣战以光耀上帝;认为世界上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就鼓吹竞争;认为世界是和谐的,物我一体,就鼓吹合作;认为世界是无情的,就鼓吹暴力;认为人类在宇宙中的渺小的,就悲观失落;认为人与宇宙是一体的,就自强不息。诸如此类,举不胜举。
可以说,以上诸难题,不仅让我们绞尽脑汁、思之不得,古往今来的圣贤哲人科学家,也未必能刨根究底,说出个究竟。其实我们首先要承认一点,无论是宇宙还是生命,有些奥秘是永远解不开的,原因很简单,我们无论在宇宙中或是在生命界,都是极微小的一部分,以细微的部分要洞察整体,那是不可能的。
当代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新发现也层出不穷,但困惑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多了。就如古希腊哲人所说的,我们所拥有的知识就像一个圆圈,当这个圆圈愈加扩大时,我们发现未知的事物越多。在十九世纪末时,物理学界出现了一种声音,认为物理学的发展已臻完美,剩下来的要做的事,不过就是修修补补罢了。岂料量子力学横空而出,把完美论者打得落花流水,缴械投降。但是量子力学带来的困惑更多,每当人类解答一个疑问时,就有十个疑问出现了。
有人又会认为,在科学势力横行的今天,那些传统哲学上的宇宙论应该统统扔进垃圾堆了吧。其实又不然。为什么呢?哲学或是宗教上的宇宙论,其方法又与科学不同,科学重视实验、证据,而哲学宗教则重视直觉、体证。直觉与体证,带有神秘色彩,在科学上难以做出解释,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其有效性。在这点上,东方哲学,包括印度哲学与中国哲学,有十分殊胜之处,东方思想家们用这种十分奇特的方法,得出来的结论,与科学往往相互印证。
中国古典哲学,以先秦时代为巅峰,先秦有诸子百家之称,而最富思辨色彩的,当属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我们且以老庄为中心,来看看道家的宇宙观是怎么样的。
什么是宇宙呢?
中国古代对宇宙的定义,就是空间与时间的总和。
最早给出定义的,是《墨子》一书,在《经上》一篇中写道:“久,弥异时也;宇,弥异所也。”墨家学派使用的名称,并不叫“宇宙”,而叫“宇久”或“久宇”,但意思是一样的。在《经说》中,进一步阐述:“久,合古今旦暮;宇,冢东西南北。”
《尸子》使用了“宇宙”一词,并给出定义:“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这说得十分明确了,宇是就空间,宙就是时间。中国人的宇宙观念,从一开始就是四维的,而不仅仅是空间上的三维。
庄子对宇宙的解说,比起墨家与尸子更为精妙,在《庚桑楚》一文中写道:“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乎本剽者宙也。”大概意思是说,空间有实在之物,但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处所,时间是久远的但并没有开始与结束。
那么宇宙是一直存在的吗?或者它有个开端?如果有个开端,那是什么力量催生的呢?
道家祖师爷老子明确表示,宇宙是有开端的,他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又是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那么又是什么力量催生了宇宙万物呢?老子把这种神秘而又无所不在的力量称为“道”。
道只是一种叫法,它是宇宙万物的本质,是终极的实在。我们也可以用其他一些名字来表述它,你可以叫它“大能”,“神力”,也可以叫“宇宙精神”、“宇宙意志”或“宇宙法则”,印度人叫它“梵”。因为它的神秘莫测,超乎人类的理解,于是乎往往被披上人格化的袈裟,人格化后的“道”,在基督教里称为“上帝”,伊斯兰教称它为“安拉”。这些大神们还能通过先知之口,传递某种神圣的启示。
相对于西方文化,中国文化的“无神论”倾向是十分明显的。值得注意的是,在某此先秦著作中,“道”也有被称为“神”,但此神非彼神。譬如儒学巨子荀子是如何说的:“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天地万物、日月星辰,四时风雨,都是由一种神秘的力量摧生的,你看不到它是如何运作的,只能看到结果,这就叫“不见其事而见其功”,荀子把这种神秘的力量称为“神”。可是注意,此神仍然不是人格化的神,不是长着白花花胡子,穿着白袍,穿天入地的老仙翁。
荀子所说的“神”与老子所说的“道”是一回事,只是名称不同而已。中国的“神”与西方的“神”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别小看了中国的文化,咱们一开始就不信邪。
除此之外,庄子还发明了一个词,叫“天地精神”,他说自己“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这个天地精神,就是道。我更喜欢把它叫作“宇宙精神”,意思是一样的。
什么是“道”呢?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他是这样勉强给“道”作了个解释:“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要讲道,老子是祖师爷,我们且看看祖师爷还说了些什么: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里的自然,并不是自然界。自然界是道的产物,而非道是自然界的产物,这个次序是乱不得的。老子说的“自然”,是自己的样子,道这个东西,它不听从别人的,只听自己的。用庄子的话说,叫“自本自根”。庄子在道的解释上,很多都是吸取老子的观点,但没有接受“人法地”,“地法天”的说法,没这个次序。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这句话,与荀子讲的“不见其事而见其功”是一个道理。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
道这个东西,你看不到,听不到,摸不着,它明明存在着,可是你找不到它,它跟你玩躲猫猫,把你搞得恍恍惚惚,晕头转向。下面这一句说的也是同一个意思: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老先生嫌咱们还不够恍惚,又在文字中恍来忽去,忽来恍去,不把你搞迷糊是不肯罢休的。你迷糊了没有?迷糊了吧——这就对了,你迷糊了,开始有点进入道的境界了!因为你迷糊,说明你开始剥开事物的外表,感觉到了里面的东西了。
庄子对老子对“道”论述作了一个总结: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可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
这个定义,基本上没有逃出老子所说的范围。道,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秘力量,是庄子说的“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是老子说的“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是亚当斯密说的“一只看不见的手”,操纵着宇宙万物。
第二,道的运作是有法则的,庄子说“有情有信”,老子说“其中有信”,信就法则。苹果掉了,只会往地上落,不会往天上飞,掉一百粒也是同样的结果,这就叫“信”。条件相同,结果也相同,道是讲信用的,不会乱来,一会让苹果掉地上,一会让苹果漫天飞扬,不会这样的。
第三,道是宇宙万物生成的原因,它“生天生地”,“可以为天下母”。庄子与老子都毫不含糊地认为,道的存在,先于天地的存在,天地万物都是从道中衍生出来的。道是第一义的,是最本质的。
第四,道是超越时空的。前面几个特点,庄子都是拾老子的剩菜剩饭,谈不上原创思想,但这一点算是有所突破。“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什么意思呢?它既遍及于一切时空之内,同时也存在于时空之外。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所谓的时间、空间,也只不过是大道生成的产物罢了。
那么道是如何生成宇宙的呢?
老子是这样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里的“一”、“二”、“三”指的是什么呢?
“一”指的是“气”,也就是能量。庄子这样解释:“察其始……而本无形。非徒无形,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这个解释很清楚了。道本来非但是无形的,还是无气的,能量还未显现。
“二”可以理解为对立物,阴与阳、此与彼。在“一”的状态中,气是均一的,无差别的,到了“二”的阶段,差异出现了。差异出现的同时,就形成了第三种状态,非阴非阳,非此非彼,也可以理解为阴阳转换、此彼转换的临界状态。这三种状态催生了千变万化的世界。
原本无形的道,为什么会生成宇宙呢?
在前几年,有一本书风靡全球,这本书叫《与神对话》,作者沃尔什用与神对话的方式,探讨了包括宇宙、生命、社会等领域重大问题。其中在讲到宇宙生成的时候,有一个有趣的观点。在西方语境下,大道就是“神”,神存在着,但没法认识自己,因为除了自己,就没有其他的存在,不可能有其他的参照物。因此神决意要分裂自己,只要它分裂为各个部分,每个部分就可以观察到其他部分。因此,神生成宇宙万物的目的,是为了认识自己,这是它想出来的办法,这也是宇宙的目的论,也是人生的目的论,就是要认识到神性。
沃尔什的说法,非常有哲学意义,不过很多人恐怕很难接受。
有意思的是,沃尔什在讲到宇宙生成时,他的观点与老子的的看法惊人的相似,也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怀疑这位美国人是从老子那里得到了启示,且来看看他是如何说的:
“最早的时候,宇宙只有太极,没有别的东西。”——这个译者也有意思,直接用中国哲学术语翻译了。另一个译本是这样的:“开始时,存在的就是过去所有的一切,而过去没有任何其他东西。”读起来有点拗口,但意思看得出来了,这个最初的“存在”,就是老子说的“一”。
接下来是“一生二”。
“太极自我分裂——在那辉煌的时刻,变成了阴和阳(亦即此和彼)。阴和阳第一次出现了,彼此分离,然而它们又同时存在。”
接下来是“二生三”。
“三种要素因而突然出现:第一种是阴,第二种是阳,第三种是非阴非阳——但它是阴和阳存在的必要条件。”所谓的阴、阳都是中国哲学的叫法,如果按沃尔什的本意,应该是此、彼、非此非彼。
这三大因素形成后,“就这样,从虚无之中产生了万物”。
这完全是老子理论的美国翻版了。
我们不妨也来看看物理学家又是如何来看待宇宙的生成。
今天科学界中最有名的创世观,就是“大爆炸”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宇宙是在一次巨大的爆炸中产生的。这个理论的产生当然有一些证据,至于证据是否靠得住,还要以后来证明。
美国著名量子物理学家帕格尔斯在《宇宙密码:作为自然界语言的量子物理》一书中写道:
“以现今我们已知的物理定律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我觉得很有意思的答案。‘宇宙从哪里来的?’对这个问题,该答案认为是来自真空,整个宇宙是纯粹虚无的另一种表现。请看看所有那些天体和星系吧!宇宙怎么能与虚无等同?然而,当我们仔细检查这种可能性时,我们认识到,宇宙即使处于如今的形式之下,也可能与虚无等价。”
“直到最近,宇宙来自真空这一思想的障碍,始终是如何解释宇宙中质子从何而来的问题。然而,由于理论上承认了质子是不稳定的,这个困难已经克服了。现今宇宙物质反物质的不对称并不反映原始火球的最初状态,那时有可能是完全对称的。所以,对‘宇宙是真空的一种体现’这种思想的一切反对意见,看来是有可能完全排除的。”
要是放在以前,我们肯定认为这是玄学家说的话,可是现在不是这样了。越来越多的物理学家都接受这样的理论了——“宇宙来自真空”,“宇宙是纯粹虚无的另一种表现”。自从二十世纪物理学大革命以来,物理学家越来越像哲学家了,爱因斯坦、海森堡、薛定谔、玻尔等等,他们已不再是纯粹科学家的形象,也是哲学家。
在经历两千多年后,老子、庄子的宇宙观忽然获得了科学上的支持。
当代物理学的发展,印证了古代哲人的洞见,无论是中国或是印度,对于宇宙来源于太虚,并没有过很多争议。量子力学的发展,自然有其划时代的意义,但物理学可以印证哲学,却无法取代哲学。量子物理学家在事实面前,开始倾向于东方哲学的结论。可是物理学最大的挑战,并不是找出物理定律,而是这些定律定理究竟怎么来的。
为什么从宇宙产生开始,就有一系列的定律、定理统治万物,为什么光速是每秒30万公里而不是20万公里或其他数值,为什么能量等于质量乘于光速的平方,这些法则究竟是谁规定的?这些定理坚定不移地存在,坚定不移地运行着,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些法则之上,有一个“制定者”么?
要解开这个源头之谜,恐怕非人类理解力所能达到。
自古以来,人们对宇宙法则的神奇都大惑不解。宇宙看上去井然有序,有日月星辰,有山河大地,有春夏秋冬、有雨雪霜露,有金木鸟兽,似乎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在操纵着这一切。自从牛顿力学建立以来,宇宙的奇妙性更令人感为观止,自然法则被简约的数学公式所概括,宇宙的秩序更加被显现出来。作为宇宙极小一部分的人类,真的能够穷宇宙之奥秘吗?
庄子有这么一段话:“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己耶?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耶?”他提出了一系列的疑问,但却没有解答,他也解答不了。
庄子大体上继承了老子的宇宙论,但仍然有区别。
老子认为宇宙是有一个开端,而庄子不认同。
在《齐物论》中,庄子有这么一段话:“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说什么东西呢?万物有个开始,这个开始之前,还有个开始,这个开始的开始之前,还有个开始。如此推算下去,永远找不到真正的开始。
就好比说,我们这个宇宙有个开始,说它从无开始也好,说它从太虚开始也好,都是有开端。西方不是有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吗?好吧,我们选择一个答案,先有蛋吧,那蛋从是哪来的呢?是鸡生下来的。那这样不成先有鸡了吗?可是鸡从哪来的呢?又是从蛋里来的。这就陷入到死循环中了。
按西方宗教的观点,这世界是上帝造出来的,那上帝是哪来的呢?又是谁把上帝造出来的呢?我们经常说,有因就有果,有果必有因,任何一个事物,都是以前发生之果,是以后发生之因。那么有没有存在第一因呢?所以人们又这样设想,在第一因中,是不存在时间的,甚至也不存在空间,那是一种怎么样的状态,恐怕我们也想象不出来。
庄子说,有是无中来的,那么无又是从哪里生出来的呢?产生无的那个东西,又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呢?在《庄子》一书许多地方,他是同意老子的宇宙生成论,可是显然认为有不足。我是这样理解的:庄子认为存在有许多不同的宇宙,我们这个宇宙是从虚无中产生的,可是最初的虚无(太虚),不是我们这个宇宙可以理解的,它属于另一个宇宙,它有另一个来源。在庄子这里,不存在终极的第一因,因果法则是宇宙中不变的法则。
哲学,总是从探讨宇宙开始的。这是因为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宇宙观对于人的生命观、社会观都有重大的影响。
有些人有想,宇宙那么大,广阔无边,而我们一生也就在地球这个小星球生存而已,研究它有用吗?不能说没用。自从人类结为社会以来,就不得不做出选择,我们制定了很多法律、道德规范,形成许多风俗习惯。可是谁知道这些人类文化究竟是对是错呢?这些法律、规范、习惯,统统都是人为制造出来的,你有你一套标准,我有我一套理论,能说谁对谁错呢?
从古自至,没有哪一种人为规定的想法被所有人、所有时代所接受。就好比说吧,古代的皇帝制度,中国人两千年下来习以为常了,到了明末清初,荷兰人到中国,我们问他们,你们的王是谁?荷兰人说,我们没有王。这就把当时的中国人搞懵了,没有皇帝、没有君王,那还叫一个国家吗?到了今天,皇帝不吃香了,一百年前,袁大头想复辟都没成功,要是现在有哪个人想当皇帝,那脑子一定进水了。那么专制没有理论基础吗?也有。“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你看,这还是从宇宙中找原因,天在上,地在下,自然界就呈现出这样的尊卑等级。天上有太阳,带来光,带来热,是天上的主角,其他星辰只是是配角。对应到人类社会里,皇帝就是太阳,就是百姓的光,就是百姓的热。我把这套理论称为“以天道定人道”,以宇宙论来定社会观。
可是今天我们都明白了,所谓的天乃是地球之外的浩大空间,并不是像古人想象的仙人居住的地方。天不尊,地也不卑,太阳也只是无数恒星中的普通一颗罢了,并没有什么神秘的色彩。皇权制度的宇宙学基础完全站不住脚。
人类世界的纷纷扰扰,很多分歧的观念,究其原因,在源头处就已经分道扬镳了。这个源头处,就是如何看待世界。认为这是一个神统治下的世界,就鼓吹圣战以光耀上帝;认为世界上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就鼓吹竞争;认为世界是和谐的,物我一体,就鼓吹合作;认为世界是无情的,就鼓吹暴力;认为人类在宇宙中的渺小的,就悲观失落;认为人与宇宙是一体的,就自强不息。诸如此类,举不胜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