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朽中存在意义还是不朽中存在意义?
在我看来,生命、宇宙以及一切具有“意义”这种想法,首先就是非常不自然的。在古典主义时代几乎没有人考虑这个问题,除了希腊人和东方神秘主义。但这个问题一旦出现在脑海里,立即就会造成不可逆的影响,生命、宇宙以及一切如何可能没有意义?
从根源说起,东方神秘主义,即祆教以及以密特拉信仰影响亚伯拉罕一神教的暗流,赋予世界运行以一种正邪对抗的意义。这时人类的命运已经不再重要,而人类因而无法像利用施巫毒一类原始宗教来“驱使”作为强大精灵的神,或向人格神献祭来作某种下而上的请愿(中国宗教停留在这一阶段),但神的意志依然可以被认识,世界是神创造出来的大棋局,是神的战场。而人彻底沦为这个世界中的小棋子,只有彻底的服从和侍奉。而这种服从于侍奉,就是遵循教义来进行宗教实践。
而希腊人,作为早期文明中非常独特的实体,在于他们中出现了像巴门尼德这样的大哲,更在于巴的学说如此反直觉,竟然可以流传至今。巴的学说其实很简单,概括起来就是“非是者不可能是”。这种看起来像是形式逻辑定律的东西怎么可能成为哲学之基础?然而巴门尼德不但如此做了,而且他身后还有无数人继续填补着这一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认为,理性的完备是高于现实的,善的理念比善的现实更善,美的理念比美的现实更美。因为任何现实都是不纯粹且充满矛盾的。更进一步地,巴门尼德的爱利亚派还否认运动和变化的可能,否认创造和毁灭的可能,因此最后他认为宇宙的本质是一个处处连续且完美的球体。这种荒唐的推测显然太过激进而反直觉,但其思想后来被柏拉图所吸收,而柏拉图,可以说是综合了古典时代人类发现的一大类问题,并且试图给出解答。之所以说此后的哲学都是柏拉图的一系列注脚,是因为这些问题是不可能绕过的(除了维特根斯坦,他认为根本不存在这些问题)。柏拉图的核心是理念世界,上面说的理性的完备高于现实,其实就是他的总结。在柏拉图看来,理念不是对现实的归纳,而正好相反,现实是对理念的拙劣摹仿。但单单把这个观点拿出来,并不能反映其思想,因为这些观点是必须放到具体讨论中去看的,不但与他同时代的其他思想相关,甚至与他所处时代的政治相关。
柏拉图的世界图景是一切以符合理性与否排列的序列,当这一思想被置入到现实世界时,就出现了两个相似的衍生物,即内圣外王的西方版本理想(从未像在东方那样流行),以及更重要的,深重影响基督教神学的新柏拉图主义。柏拉图的基本原则决定了这样的一种世界图象:贤者从洞穴中走出,发现太阳,从而回头去拯救洞穴中的同胞们。这一著名比喻是有着现实企图的,这一图景也通过罗马教会最终得以(扭曲地)实现。智者带领群氓穿越无知的荒野,这个图景的必须前提就是,人类生活不止是单纯地维持生存,而还有更超越的意义,这种意义需要通过少部分知识精英来传达。
之所以说罗马教会是扭曲地实现了柏拉图的理想,是因为即使在中世纪那样的时代,贵族和神职人员以等级制垄断了大部分物质和非物质资源,依然无法合理地说,理性地探究世界一定会最终得到与基督教传统相同之世界观。诸多学院派哲学家做着如此努力,但核心依然在于信仰。对意义的解答必须只有唯一的答案,而这只能通过信仰。这一点最终也摧毁了基督教体系。因为信仰之有效性的来源是神启,是因信称义,而这一点根本上来说是个人之活动,并且无关智性。一旦教会在政治上衰弱,这一倾向立刻就瓦解了其对教义的解释垄断。在基督教的上千年中,它最终勾画出一个比祆教更进一步的图景:神的意志无法被理性认识。
我们熟悉一个观点,宗教提供终极关怀。然而什么是终极关怀?终极关怀之必要,是由于现实的残酷。现实不止是邪魔横行,恶人当道,而是充满了琐碎而平庸的恶。事实上你看不到一个张牙舞爪的邪神,你看到的是一个空洞的深渊,看到的是拆解一切的混沌之力。因此终极关怀关怀的是什么?就是追问这一切有何意义的人。终极关怀就是给这一问题作解答,就是赋予一个不存在意义的世界以意义。
再来谈谈”意义“一事如何反自然。意义是认为我所做的一切选择,我受的一切苦难,我来到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最终又接纳我停止活动的遗骸,这一切都导向一个目的,而这一目的至关重要(这慰藉是我们寻找解答的根本动机)。然而这显然是自大的。我们来到世上,就如同火堆中迸出一个火星。而我们的苦难和必然死亡,则是这个火星在寒风中的迅速黯淡熄灭。
最后,两种截然不同的解答,即意义存在于有朽和意义存在于不朽,两类解答的最有力支持并不是什么高深的思考,而是来自于人类对世界的直观感受及其带来之误解。这个误解从一个佯谬就可以看出,即钟表匠(或者暴风组装波音客机)。人们如此深信一切复杂之物均由一个意志创造,如同人类创造工具一样,以至于人类用这种直觉来构建了上述这个佯谬。严格地说,我们相信复杂之物必须被造,而同一意志主导且关切着我们短暂的生命,这只是一种愿望。但这个愿望中包含着更高的意义,因此我们“一旦了解就必定接受”的并不是造物主,而是其存在前提下隐含的对世界赋予意义的可能。不过,假如我们在近几百年的科学发展中学到了什么哲理,那么对这一直觉的反驳显然是最重要的一个。这一类理论称为系统科学,或混沌理论,或非线性系统,这里不深入展开,总之,如同道金斯的书名一样——盲眼钟表匠。
一神教的终极关怀之中,意义存在于必朽还是不朽?简单的答案是,不朽。更详细的则是,一个虚构的深藏于必朽之后的不朽。基督教创造的彼岸世界才是意义所在,而那个世界是不朽的。尘世则是必朽而又无意义的。这一说法高明之处在于,再怎么说尘世存在意义,都会与现实直觉相悖,而意义又是终极关怀的必须。历史上诸多失败宗教的共同点就在于,在一个近未来设置一个审判日,这一宏大事件赋予现实意义。持这一说法的宗教即使迅速崛起,往往也同样快地衰亡。然而这一捷径使我们窥得搭建宗教的一些必由途径,进而对不朽中之意义展开追问。如同博尔赫斯笔下拥有无限生命的人类最终毁灭了自己的文明,在废墟中如野兽般生存一样,不朽是一个细想之下相当无趣的概念。我们拥有无限的机会,但机会已不成为机会:无物可加益我们,无物可损害我们,我们拥有无限之生命,然而与外界间断绝了熟知的因果联系,因而举止失措。这个论述的另一面就是,意义似乎必然要存在于必朽中,因为不朽意味着生活的终结,我们的选择不再有意义,我们无生无死,我们刚脱离了尘世的痛苦,就陷入了另一种困境。
不朽的起源首先是对世界本原的思考,对真善美诸理念的思考,在一切事物中寻找不变共性,再进一步将共性化为实体,甚至是比现实更实在的实体。但思想的相互作用是极其复杂的,囿于人类唯一可倚靠的只有自己的理性,并进一步将理性(非理性地)升至世界观的中心,对生活的观察最后变为了对生活的否定。而宗教中使用不朽之观念,部分地来自于同类思考,但更多的恐怕还是一种更功利地,对死亡的因应。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上面博尔赫斯幻想的不死族,他们假如有道德观,会是什么样的。我认为一个很可能的答案就是,现世报。因为他们有无穷长的生命,因此这一粗浅的道德劝诫可以比起人类社会更好地实现。在人类生存于传统的小社会中时,现世报,淫人妻女者其妻女必被淫,可以较好地作用,而一个复杂的,分化的,对立的社会里,反例比比皆是,而一个死去的人就好比一本合上的书,没有彼岸的话,一切因果到此都终结了。这一难题与对死亡的恐惧一起,导向了不朽。如同上一段最后讨论的那样,不朽有不朽的困境,因为不朽下没有真正的生活。所以假如一个人的问题是,我应当如何生活?那么宗教无能为力。宗教弃绝生活,视之为一种试炼,一段桥梁,视之为最高意志的命定。只有当你恐惧生活的无常,厌烦生活的干枯平淡,而问出“这一切有何意义?”时,你才准备好进入通往不朽的宗教生活。这种宗教生活,从根本上来说是否定生活的意义,而它提供的解答,也并没有给予你新的生活。
而反过来,意义存在于必朽之中则是一种生存哲学,它由于并不需要更进一步的理论构建,只需要直面混沌深渊的勇气,或者否定钟表匠直觉。这种入世的哲学也因而显得不思辨、浅薄而易被忽视。直到近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兴起,它通过对不朽意义前提下搭建的大厦之摧毁而强化了自身理论基础。但要注意的是,我们说意义存在于必朽中,这里的意义已经不是先前提到的自大的意义了。这里的意义仅仅是说,我们生活的一切原则都存在于不高于生活本来面貌的事物之中。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必朽与不朽都是一种抽象属性,它其实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我认识到这一点,则意外地是在三岛由纪夫的小说中。
从根源说起,东方神秘主义,即祆教以及以密特拉信仰影响亚伯拉罕一神教的暗流,赋予世界运行以一种正邪对抗的意义。这时人类的命运已经不再重要,而人类因而无法像利用施巫毒一类原始宗教来“驱使”作为强大精灵的神,或向人格神献祭来作某种下而上的请愿(中国宗教停留在这一阶段),但神的意志依然可以被认识,世界是神创造出来的大棋局,是神的战场。而人彻底沦为这个世界中的小棋子,只有彻底的服从和侍奉。而这种服从于侍奉,就是遵循教义来进行宗教实践。
而希腊人,作为早期文明中非常独特的实体,在于他们中出现了像巴门尼德这样的大哲,更在于巴的学说如此反直觉,竟然可以流传至今。巴的学说其实很简单,概括起来就是“非是者不可能是”。这种看起来像是形式逻辑定律的东西怎么可能成为哲学之基础?然而巴门尼德不但如此做了,而且他身后还有无数人继续填补着这一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认为,理性的完备是高于现实的,善的理念比善的现实更善,美的理念比美的现实更美。因为任何现实都是不纯粹且充满矛盾的。更进一步地,巴门尼德的爱利亚派还否认运动和变化的可能,否认创造和毁灭的可能,因此最后他认为宇宙的本质是一个处处连续且完美的球体。这种荒唐的推测显然太过激进而反直觉,但其思想后来被柏拉图所吸收,而柏拉图,可以说是综合了古典时代人类发现的一大类问题,并且试图给出解答。之所以说此后的哲学都是柏拉图的一系列注脚,是因为这些问题是不可能绕过的(除了维特根斯坦,他认为根本不存在这些问题)。柏拉图的核心是理念世界,上面说的理性的完备高于现实,其实就是他的总结。在柏拉图看来,理念不是对现实的归纳,而正好相反,现实是对理念的拙劣摹仿。但单单把这个观点拿出来,并不能反映其思想,因为这些观点是必须放到具体讨论中去看的,不但与他同时代的其他思想相关,甚至与他所处时代的政治相关。
柏拉图的世界图景是一切以符合理性与否排列的序列,当这一思想被置入到现实世界时,就出现了两个相似的衍生物,即内圣外王的西方版本理想(从未像在东方那样流行),以及更重要的,深重影响基督教神学的新柏拉图主义。柏拉图的基本原则决定了这样的一种世界图象:贤者从洞穴中走出,发现太阳,从而回头去拯救洞穴中的同胞们。这一著名比喻是有着现实企图的,这一图景也通过罗马教会最终得以(扭曲地)实现。智者带领群氓穿越无知的荒野,这个图景的必须前提就是,人类生活不止是单纯地维持生存,而还有更超越的意义,这种意义需要通过少部分知识精英来传达。
之所以说罗马教会是扭曲地实现了柏拉图的理想,是因为即使在中世纪那样的时代,贵族和神职人员以等级制垄断了大部分物质和非物质资源,依然无法合理地说,理性地探究世界一定会最终得到与基督教传统相同之世界观。诸多学院派哲学家做着如此努力,但核心依然在于信仰。对意义的解答必须只有唯一的答案,而这只能通过信仰。这一点最终也摧毁了基督教体系。因为信仰之有效性的来源是神启,是因信称义,而这一点根本上来说是个人之活动,并且无关智性。一旦教会在政治上衰弱,这一倾向立刻就瓦解了其对教义的解释垄断。在基督教的上千年中,它最终勾画出一个比祆教更进一步的图景:神的意志无法被理性认识。
我们熟悉一个观点,宗教提供终极关怀。然而什么是终极关怀?终极关怀之必要,是由于现实的残酷。现实不止是邪魔横行,恶人当道,而是充满了琐碎而平庸的恶。事实上你看不到一个张牙舞爪的邪神,你看到的是一个空洞的深渊,看到的是拆解一切的混沌之力。因此终极关怀关怀的是什么?就是追问这一切有何意义的人。终极关怀就是给这一问题作解答,就是赋予一个不存在意义的世界以意义。
再来谈谈”意义“一事如何反自然。意义是认为我所做的一切选择,我受的一切苦难,我来到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最终又接纳我停止活动的遗骸,这一切都导向一个目的,而这一目的至关重要(这慰藉是我们寻找解答的根本动机)。然而这显然是自大的。我们来到世上,就如同火堆中迸出一个火星。而我们的苦难和必然死亡,则是这个火星在寒风中的迅速黯淡熄灭。
最后,两种截然不同的解答,即意义存在于有朽和意义存在于不朽,两类解答的最有力支持并不是什么高深的思考,而是来自于人类对世界的直观感受及其带来之误解。这个误解从一个佯谬就可以看出,即钟表匠(或者暴风组装波音客机)。人们如此深信一切复杂之物均由一个意志创造,如同人类创造工具一样,以至于人类用这种直觉来构建了上述这个佯谬。严格地说,我们相信复杂之物必须被造,而同一意志主导且关切着我们短暂的生命,这只是一种愿望。但这个愿望中包含着更高的意义,因此我们“一旦了解就必定接受”的并不是造物主,而是其存在前提下隐含的对世界赋予意义的可能。不过,假如我们在近几百年的科学发展中学到了什么哲理,那么对这一直觉的反驳显然是最重要的一个。这一类理论称为系统科学,或混沌理论,或非线性系统,这里不深入展开,总之,如同道金斯的书名一样——盲眼钟表匠。
一神教的终极关怀之中,意义存在于必朽还是不朽?简单的答案是,不朽。更详细的则是,一个虚构的深藏于必朽之后的不朽。基督教创造的彼岸世界才是意义所在,而那个世界是不朽的。尘世则是必朽而又无意义的。这一说法高明之处在于,再怎么说尘世存在意义,都会与现实直觉相悖,而意义又是终极关怀的必须。历史上诸多失败宗教的共同点就在于,在一个近未来设置一个审判日,这一宏大事件赋予现实意义。持这一说法的宗教即使迅速崛起,往往也同样快地衰亡。然而这一捷径使我们窥得搭建宗教的一些必由途径,进而对不朽中之意义展开追问。如同博尔赫斯笔下拥有无限生命的人类最终毁灭了自己的文明,在废墟中如野兽般生存一样,不朽是一个细想之下相当无趣的概念。我们拥有无限的机会,但机会已不成为机会:无物可加益我们,无物可损害我们,我们拥有无限之生命,然而与外界间断绝了熟知的因果联系,因而举止失措。这个论述的另一面就是,意义似乎必然要存在于必朽中,因为不朽意味着生活的终结,我们的选择不再有意义,我们无生无死,我们刚脱离了尘世的痛苦,就陷入了另一种困境。
不朽的起源首先是对世界本原的思考,对真善美诸理念的思考,在一切事物中寻找不变共性,再进一步将共性化为实体,甚至是比现实更实在的实体。但思想的相互作用是极其复杂的,囿于人类唯一可倚靠的只有自己的理性,并进一步将理性(非理性地)升至世界观的中心,对生活的观察最后变为了对生活的否定。而宗教中使用不朽之观念,部分地来自于同类思考,但更多的恐怕还是一种更功利地,对死亡的因应。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上面博尔赫斯幻想的不死族,他们假如有道德观,会是什么样的。我认为一个很可能的答案就是,现世报。因为他们有无穷长的生命,因此这一粗浅的道德劝诫可以比起人类社会更好地实现。在人类生存于传统的小社会中时,现世报,淫人妻女者其妻女必被淫,可以较好地作用,而一个复杂的,分化的,对立的社会里,反例比比皆是,而一个死去的人就好比一本合上的书,没有彼岸的话,一切因果到此都终结了。这一难题与对死亡的恐惧一起,导向了不朽。如同上一段最后讨论的那样,不朽有不朽的困境,因为不朽下没有真正的生活。所以假如一个人的问题是,我应当如何生活?那么宗教无能为力。宗教弃绝生活,视之为一种试炼,一段桥梁,视之为最高意志的命定。只有当你恐惧生活的无常,厌烦生活的干枯平淡,而问出“这一切有何意义?”时,你才准备好进入通往不朽的宗教生活。这种宗教生活,从根本上来说是否定生活的意义,而它提供的解答,也并没有给予你新的生活。
而反过来,意义存在于必朽之中则是一种生存哲学,它由于并不需要更进一步的理论构建,只需要直面混沌深渊的勇气,或者否定钟表匠直觉。这种入世的哲学也因而显得不思辨、浅薄而易被忽视。直到近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兴起,它通过对不朽意义前提下搭建的大厦之摧毁而强化了自身理论基础。但要注意的是,我们说意义存在于必朽中,这里的意义已经不是先前提到的自大的意义了。这里的意义仅仅是说,我们生活的一切原则都存在于不高于生活本来面貌的事物之中。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必朽与不朽都是一种抽象属性,它其实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我认识到这一点,则意外地是在三岛由纪夫的小说中。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