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中的内控设计
在《看〈潜伏〉话内控(9)》中曾假定:吴敬中让余则成接太太来天津的本意是真实的,没有其他目的,更不是什么圈套;又假设余则成的太太死了。基于如此情景,运用内部控制逻辑进行分析的结果是,余则成将会面临极为严峻的考验。反过来,是不是把余太太接来就一定会狐疑尽散、十分轻松呢?接下来的精彩剧情给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极有启迪的充分获取有效信息、认真进行事项识别的情景案例。
在南京为军统清除吕宗方的是马奎,据此可以推断,他很可能早就对余则成和左蓝有所关注,尤其是对左蓝的底细是有所了解的。面对余则成这样一位曾经跟共产党人有过紧密接触的同事,职业嗅觉令他不安,催他行动。
对余则成接太太来天津一事,马奎极为关心,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位天津站的中层干部收集信息的“三板斧”:
头板斧:故地故人挖故事。直接派下属赴重庆对余则成、左蓝的旧事进行调查。在马奎办公室有这样一段对话:
下属:“我这个同学以前也在总部四处,在重庆就跟余主任认识。”
马奎:“他知道那个女人的根底吗?”
下属:“他只是见过那个女的,是个教师。”
马奎:“跑一趟重庆,就给我弄到这个情报?”
下属:“总部的人,他现在又在秘书室听职,嘴很严。”
马奎:“我要的不是你的解释,那个女的叫什么名字,长什么样,他们怎么分的手,现在她在干什么,弄清楚这些难道很难吗?”
下属:“您主要让我打听余主任和吕宗方的关系,别的就没多问。”
马奎:“那他和吕宗方是什么关系呀?”
下属:“关系不一般,刺杀李海丰后,余主任到过吕宗方家,留下过钱。”
马奎十分不满,贴近下属的耳朵:“你就是个屁,净打听些鸡毛蒜皮。”
信息可靠与否至关重要,信息质量不佳,令马队长颇为不满。信息质量差可能让人在事项识别中产生错误判断,导致糟糕的管理决策。
二板斧:亲身亲眼察亲热。二手信息难免添油加醋、缺斤少两,一手信息才最为可靠。马奎走进余则成办公室,把一封信交给了余(其实马奎事先已经看了信的内容,在军统私人通信是要接受检查的,而且又是余则成的信)。余则成看后,告诉马奎,需要马上去接太太。马奎以令余则成无法谢绝的方式,达到了与余则成一同去廊坊八王村第一个路口边上接余太太的目的。这样,表面看似是一种同事交情和关怀,实则是马奎一定要第一时间、亲眼看一看余太太、看一看余太太与余先生见面之冷暖,以便从中观察到一些东西。
三板斧:邻耳邻眼探邻家。安排会计周亚夫作为余则成的邻居而对余氏夫妇生活及交往进行监视。余则成接太太刚到院子门口,一个人便迎出了院子大门:
周亚夫:“余主任,您回来了。”
余则成:“您是?”
马奎:“你们还不认识啊?”
周亚夫:“我叫周亚夫,您的邻居。”
马奎:“站里的会计,周亚夫,正好也住这里。周会计,以后你得好好照顾余主任啊。”
周亚夫:“一定,一定,一定。”
在随后的另一场景里,马奎对周会计说:“不管怎么说,这个女的是从太行山里来的,那是共产党的地盘,人的脑子里都沾红,如果她是共产党派来的呢?”
周亚夫:“马队长,您放心,他们要是不睡觉,我就不睡觉。”
马奎:“最关键的是,要注意跟他来往的人,记住了吗。”
接着我们便看到了余则成摇床、周亚夫听房的一幕,听到了王翠平“没有见过配人,还没有见过配牲口”这种出自农村语境、“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粗口台词。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时期,可以经常看到后一种景象,是一种很好的性启蒙教育,现在的农村已经不多见了
在南京为军统清除吕宗方的是马奎,据此可以推断,他很可能早就对余则成和左蓝有所关注,尤其是对左蓝的底细是有所了解的。面对余则成这样一位曾经跟共产党人有过紧密接触的同事,职业嗅觉令他不安,催他行动。
对余则成接太太来天津一事,马奎极为关心,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位天津站的中层干部收集信息的“三板斧”:
头板斧:故地故人挖故事。直接派下属赴重庆对余则成、左蓝的旧事进行调查。在马奎办公室有这样一段对话:
下属:“我这个同学以前也在总部四处,在重庆就跟余主任认识。”
马奎:“他知道那个女人的根底吗?”
下属:“他只是见过那个女的,是个教师。”
马奎:“跑一趟重庆,就给我弄到这个情报?”
下属:“总部的人,他现在又在秘书室听职,嘴很严。”
马奎:“我要的不是你的解释,那个女的叫什么名字,长什么样,他们怎么分的手,现在她在干什么,弄清楚这些难道很难吗?”
下属:“您主要让我打听余主任和吕宗方的关系,别的就没多问。”
马奎:“那他和吕宗方是什么关系呀?”
下属:“关系不一般,刺杀李海丰后,余主任到过吕宗方家,留下过钱。”
马奎十分不满,贴近下属的耳朵:“你就是个屁,净打听些鸡毛蒜皮。”
信息可靠与否至关重要,信息质量不佳,令马队长颇为不满。信息质量差可能让人在事项识别中产生错误判断,导致糟糕的管理决策。
二板斧:亲身亲眼察亲热。二手信息难免添油加醋、缺斤少两,一手信息才最为可靠。马奎走进余则成办公室,把一封信交给了余(其实马奎事先已经看了信的内容,在军统私人通信是要接受检查的,而且又是余则成的信)。余则成看后,告诉马奎,需要马上去接太太。马奎以令余则成无法谢绝的方式,达到了与余则成一同去廊坊八王村第一个路口边上接余太太的目的。这样,表面看似是一种同事交情和关怀,实则是马奎一定要第一时间、亲眼看一看余太太、看一看余太太与余先生见面之冷暖,以便从中观察到一些东西。
三板斧:邻耳邻眼探邻家。安排会计周亚夫作为余则成的邻居而对余氏夫妇生活及交往进行监视。余则成接太太刚到院子门口,一个人便迎出了院子大门:
周亚夫:“余主任,您回来了。”
余则成:“您是?”
马奎:“你们还不认识啊?”
周亚夫:“我叫周亚夫,您的邻居。”
马奎:“站里的会计,周亚夫,正好也住这里。周会计,以后你得好好照顾余主任啊。”
周亚夫:“一定,一定,一定。”
在随后的另一场景里,马奎对周会计说:“不管怎么说,这个女的是从太行山里来的,那是共产党的地盘,人的脑子里都沾红,如果她是共产党派来的呢?”
周亚夫:“马队长,您放心,他们要是不睡觉,我就不睡觉。”
马奎:“最关键的是,要注意跟他来往的人,记住了吗。”
接着我们便看到了余则成摇床、周亚夫听房的一幕,听到了王翠平“没有见过配人,还没有见过配牲口”这种出自农村语境、“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粗口台词。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时期,可以经常看到后一种景象,是一种很好的性启蒙教育,现在的农村已经不多见了
-
风寒飞燕返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28 20:4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