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印度传统音乐拉格(Raga)
《英国医学杂志》报道,研究表明,经常听印度传统音乐拉格(Raga),可以放松紧张心情,给心脏做“运动”。
拉格原意为色彩或热情,是特定音符组合的旋律,能调动听者的情绪。在印度的电影音乐和流行歌曲中经常会有拉格的旋律。
这项研究由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研究小组根据英国心脏病协会的报道,对照了多种音乐对心跳、呼吸和血压的影响。其中,包括略显嘈杂的电子音乐、传统的华尔兹音乐、摇滚音乐以及印度传统音乐拉格。结果发现,节奏快的音乐会使人呼吸急促,心跳加速,血压也会跟着升高。但当音乐戛然而止时,呼吸、心跳和血压会立即趋缓,心率有时甚至会比听音乐前更慢。研究同时发现,假如音乐旋律起伏过大,会让人感到焦虑。
牛津大学医学院心血管病学教授斯雷特在报告中表示,拉格音乐的旋律回环往复,起伏不大却精致典雅,能舒缓压力。“听着拉格,心会随着音乐节奏跳动,就像在给心脏做运动。”
拉格的五音,其实就是中国古典音乐的“宫商角徵羽”,音乐无国界,呵呵!
所以,古人幸福啊。。。天天拉格着
印度音乐的唱名不是采用西方的“do 、re、 mi、 fa、 sol、 la、 si(或ti)”,而是SA/RE/Ga/Ma/Pa/Dha/Ni(沙/利/加/马/帕达/尼),而且每一个音都在摆动,这与我们中国有相似的地方,如果我们借用语言学的一个概念“音位学”,“音位学”中单个音的晃动对中国音乐和印度音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人又叫“音腔”。这种“音位学”的概念如果用在音乐上的话,是西方音乐语言没法包容的一个特色,“音位学”对中国人和印度人是非常重要的,对西方人却一点也不重要。中国人语言音色都非常丰富,打击乐都有方言,川剧、京剧、西安鼓乐,每个地方都不一样,印度的打击乐也有丰富的音色。所以有人说“音色”是中国音乐的灵魂,这个“音色”不是“泛音音色”,就和中国的绘画一样,墨可以分“五色”,而不是西方绘画用光来照射物体的五颜六色,油画的那种颜色,所以这是东方和西方很大的不同。
拉维·香卡,大家可能都知道这是一个著名的印度Sitar(西塔尔琴)演奏家,拉维·香卡这个人非常有意思,他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的音乐,另一方面也与西方有了广泛的接触,从五十年代就与他哥哥一起去欧洲演出,一开始是跳舞,六十年代与梅纽因合作,七十年代与伦敦交响乐团进行Sitar(西塔尔琴)协奏曲的合作,八十年代与纽约的交响乐团有两个作品的合作。拉维·香卡几乎走遍了五大洲,去过莫斯科,八十年代到中国中央音乐学院来过,欧洲、美国也去过。大家知道美国的甲壳虫乐队就是用的Sitar(西塔尔琴).
Sitar(西塔尔琴)在一根弦一个音位上可以推拉五度,一共是七根弦,下面有十四根共鸣弦,Sitar(西塔尔琴)非常迷人。拉维·香卡在六十年代与梅纽因Sitar(西塔尔琴)与小提琴合奏,梅纽因是非常著名的西方小提琴家,他主持的一个片子叫《人类的音乐》,里面讲到了对印度音乐的看法,他说:“印度音乐像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我们西方音乐是一种造型、一种主题、一种固定的方式,在我们的认知上,无法超越这样一种文化,不能达到印度人本身的那样一种认知。”
(音乐声)印度音乐也和阿拉伯音乐、中国音乐一样,整个节奏是散、慢、快,第一个节奏是阿普拉,相当于散板的,然后逐渐加快,这可能与西方的快、慢、快是不一样的,就像西方的绘画是一种对比,黑暗的、阴影光亮非常分明的对比,而在东方,不是一种科学透视的光影,非常接近自己表达的光影。
一位法国小提琴家叫吉里·阿帕,这个人是梅纽因推崇的,二十一世纪伟大的小提琴家,他的西方古典音乐相当雄厚,获过国际比赛一等奖。他认为印度音乐是一种亲情,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印度的音乐为什么是坐在地上的?这与印度的瑜伽有关系,声音和生命、身体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
在亚洲,拉维·香卡非常有影响力,其实,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美国歌星杰克逊去世的时候有七十多万人为他去送葬,有一个叫乌姆的埃及歌手,去世的时候有四百多万人去送她,她在阿拉伯世界享有盛誉。中国当代音乐文化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大的遗憾,阿拉伯音乐也知道的非常少。对印度、阿拉伯传统音乐了解的缺失,这使得我们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存在缺乏国际性的思考和视野。
中国的音乐与印度在未来,特别是哲学,在精神方面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未来的文化发展,东方的哲学、东方的音乐精神方面,对于西方文明来说是互补的,印度传统音乐有很多与中国传统音乐一样,是讲求内在心灵的默契与修养,中国人讲“内圣外王”,讲实践哲学,音乐与其极其相关。西方人则注重的是形而上学理性和外在的音乐作品形式,很多音乐我们认为是用来表演的,但是在印度却不完全属于表演形式的,是在朋友、亲情中表演,包括阿拉伯音乐,曾经有阿拉伯人评论西方的音乐会:“西方人的音乐会,需要花钱去买票,进去跟演奏者也不认识,他演奏他的,我看我的,走的时候连byebye都不说,大家就走了。我们阿拉伯的音乐每天都是新的,每天的感受,每天的喜怒哀乐都包含在里面。”
维纳琴(Vina)是印度哲学和宗教精神的体现。在中国,也有人说古琴是道器。在东方,很多音乐都是行为的表现,不单是声音层面的,所以在印度也是如此,音乐的修行和哲学、宗教的修行是非常相关的,不简单是像西方音乐音响这样科学的、市场的或者数学化的一个组织形式。
http://blog.163.com/pjj678@126/blog/static/7917462020121201265129/
拉格原意为色彩或热情,是特定音符组合的旋律,能调动听者的情绪。在印度的电影音乐和流行歌曲中经常会有拉格的旋律。
这项研究由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研究小组根据英国心脏病协会的报道,对照了多种音乐对心跳、呼吸和血压的影响。其中,包括略显嘈杂的电子音乐、传统的华尔兹音乐、摇滚音乐以及印度传统音乐拉格。结果发现,节奏快的音乐会使人呼吸急促,心跳加速,血压也会跟着升高。但当音乐戛然而止时,呼吸、心跳和血压会立即趋缓,心率有时甚至会比听音乐前更慢。研究同时发现,假如音乐旋律起伏过大,会让人感到焦虑。
牛津大学医学院心血管病学教授斯雷特在报告中表示,拉格音乐的旋律回环往复,起伏不大却精致典雅,能舒缓压力。“听着拉格,心会随着音乐节奏跳动,就像在给心脏做运动。”
拉格的五音,其实就是中国古典音乐的“宫商角徵羽”,音乐无国界,呵呵!
所以,古人幸福啊。。。天天拉格着
印度音乐的唱名不是采用西方的“do 、re、 mi、 fa、 sol、 la、 si(或ti)”,而是SA/RE/Ga/Ma/Pa/Dha/Ni(沙/利/加/马/帕达/尼),而且每一个音都在摆动,这与我们中国有相似的地方,如果我们借用语言学的一个概念“音位学”,“音位学”中单个音的晃动对中国音乐和印度音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人又叫“音腔”。这种“音位学”的概念如果用在音乐上的话,是西方音乐语言没法包容的一个特色,“音位学”对中国人和印度人是非常重要的,对西方人却一点也不重要。中国人语言音色都非常丰富,打击乐都有方言,川剧、京剧、西安鼓乐,每个地方都不一样,印度的打击乐也有丰富的音色。所以有人说“音色”是中国音乐的灵魂,这个“音色”不是“泛音音色”,就和中国的绘画一样,墨可以分“五色”,而不是西方绘画用光来照射物体的五颜六色,油画的那种颜色,所以这是东方和西方很大的不同。
拉维·香卡,大家可能都知道这是一个著名的印度Sitar(西塔尔琴)演奏家,拉维·香卡这个人非常有意思,他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的音乐,另一方面也与西方有了广泛的接触,从五十年代就与他哥哥一起去欧洲演出,一开始是跳舞,六十年代与梅纽因合作,七十年代与伦敦交响乐团进行Sitar(西塔尔琴)协奏曲的合作,八十年代与纽约的交响乐团有两个作品的合作。拉维·香卡几乎走遍了五大洲,去过莫斯科,八十年代到中国中央音乐学院来过,欧洲、美国也去过。大家知道美国的甲壳虫乐队就是用的Sitar(西塔尔琴).
Sitar(西塔尔琴)在一根弦一个音位上可以推拉五度,一共是七根弦,下面有十四根共鸣弦,Sitar(西塔尔琴)非常迷人。拉维·香卡在六十年代与梅纽因Sitar(西塔尔琴)与小提琴合奏,梅纽因是非常著名的西方小提琴家,他主持的一个片子叫《人类的音乐》,里面讲到了对印度音乐的看法,他说:“印度音乐像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我们西方音乐是一种造型、一种主题、一种固定的方式,在我们的认知上,无法超越这样一种文化,不能达到印度人本身的那样一种认知。”
(音乐声)印度音乐也和阿拉伯音乐、中国音乐一样,整个节奏是散、慢、快,第一个节奏是阿普拉,相当于散板的,然后逐渐加快,这可能与西方的快、慢、快是不一样的,就像西方的绘画是一种对比,黑暗的、阴影光亮非常分明的对比,而在东方,不是一种科学透视的光影,非常接近自己表达的光影。
一位法国小提琴家叫吉里·阿帕,这个人是梅纽因推崇的,二十一世纪伟大的小提琴家,他的西方古典音乐相当雄厚,获过国际比赛一等奖。他认为印度音乐是一种亲情,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印度的音乐为什么是坐在地上的?这与印度的瑜伽有关系,声音和生命、身体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
在亚洲,拉维·香卡非常有影响力,其实,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美国歌星杰克逊去世的时候有七十多万人为他去送葬,有一个叫乌姆的埃及歌手,去世的时候有四百多万人去送她,她在阿拉伯世界享有盛誉。中国当代音乐文化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大的遗憾,阿拉伯音乐也知道的非常少。对印度、阿拉伯传统音乐了解的缺失,这使得我们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存在缺乏国际性的思考和视野。
中国的音乐与印度在未来,特别是哲学,在精神方面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未来的文化发展,东方的哲学、东方的音乐精神方面,对于西方文明来说是互补的,印度传统音乐有很多与中国传统音乐一样,是讲求内在心灵的默契与修养,中国人讲“内圣外王”,讲实践哲学,音乐与其极其相关。西方人则注重的是形而上学理性和外在的音乐作品形式,很多音乐我们认为是用来表演的,但是在印度却不完全属于表演形式的,是在朋友、亲情中表演,包括阿拉伯音乐,曾经有阿拉伯人评论西方的音乐会:“西方人的音乐会,需要花钱去买票,进去跟演奏者也不认识,他演奏他的,我看我的,走的时候连byebye都不说,大家就走了。我们阿拉伯的音乐每天都是新的,每天的感受,每天的喜怒哀乐都包含在里面。”
维纳琴(Vina)是印度哲学和宗教精神的体现。在中国,也有人说古琴是道器。在东方,很多音乐都是行为的表现,不单是声音层面的,所以在印度也是如此,音乐的修行和哲学、宗教的修行是非常相关的,不简单是像西方音乐音响这样科学的、市场的或者数学化的一个组织形式。
http://blog.163.com/pjj678@126/blog/static/7917462020121201265129/
-
Lemmealon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5-05 02:53:19
-
丹瞬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3-04 20:22:44
-
花椒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2-04 07:0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