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痛苦的人走了
我不太清楚我到底看到了什么,直到那些粗犷的声音和吮吸过后的屏障出现,那大概是我无法企及的系统。
飞速的寻觅那本地藏经,它们被黄布包着坐落于那个面积很小的手工佛龛旁边。这个佛龛是由金色的卡纸和塑封起来的许多菩萨卡片组合而成,并不能看清里面有几张,周围笼罩着褶皱,这些褶皱和一个人的指力有关,最上面还留下了古怪的印记。佛龛的屋顶七扭八歪,她的手工艺技能是拙劣的,顶端的那个标志倒向了一侧,它也不是正对着香炉的位置。上了三炷,大概两周前所遗留下来的这包香,没缺一根,其余的散落在外。
而被等待着的,是一昼夜之后的葬礼。
当一切结束后,我又坐在了冰冷的凉席上,这间屋子似乎是整个房屋内最通风的处所,外面有些小雨,灰尘布满了墙壁上的画,我尝试更近距离的贴近它们,它们被一些塑料膜封在里面,有的地方留下了空隙。塑料膜松垮,里面有空气,过多的空气让底部的塑料膜变得不怎么稳定,稍一刮风,飘飘荡荡。上面是几首诗,一些唐代的人,加上一位名医,我并不能理解这些是什么,只是清楚地记得这些画挂在这里很久了。
并没看到那些能堆积起来的手抄经文,我记得经文是用铅笔抄写在方块作文纸的背面,以及有格子的正面。也没看到那些散落四处的药,还有那股潮气逼人的味道,可能它们都被收集起来了。这会是我把她的地藏经小心翼翼的收起,放在包里的时候。那天似乎还很热,我是刚刚回来,就像我感觉她是刚刚走出这栋房屋一样,然后透过带有防盗网的一层窗户玻璃,看到那个拇指外翻的老太太,扇着她的竹扇子,冷漠的看着旁人,这大概是她于此最远的距离,再往外一步就会变得气喘吁吁,而对于我,这大概称不上是最近的距离,我的确和她面对面过。
不是那样的,应该是这样的,她坐在我的汽车后座,那才是她距离这里最远的距离,也是与我最近的距离,一个座位的距离。那天她跪在佛陀面前掩面痛哭,佛堂里面是不让进去的,四下无人,她往里面塞了钱,她总觉得自己 无法走到寺庙的尽头,总觉得那么几节台阶异常的冗长而繁琐,母亲的选择是搀扶,而我的选择是观察,到了这,她完全有能力自己完成那些早已烂熟于心的所有仪式性动作。
这事儿发生过两次,我忘记之前一次是什么时候了。
我和很多人说了一遍在我不知道她要离开的时候无意中默读了心经而后停电的故事,但似乎没什么人相信,或者说是没什么人在意。我相信他们仅仅是妒忌,难能有如此超凡体验的情况,从他们空洞的瞳仁中能看到的也就只有那么点失落感。出于礼貌,大部分人做出了他们应有的回应,我的目的仅仅是分享一下好去掉表面的浮色,变得不那么有色彩倾向,以便于把重要的东西储存下来。随着那件事情的对比度越来越强,好让我能彻底弄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当我第一遍跟读心经,结尾处是哽咽的,那显然是来自某些外在的压力,而当我要在窗前梳理局促的呼吸的时候,骤然停电。这是很罕见的,我只能停留在一种后知后觉的奇妙体验中,当我用手电照明不太顺利的进行着刷牙这个动作的时候。电来了,那是午夜以后,她死了。
她的葬礼是在早晨八点半左右进行的,在那之前,这个房屋人头攒动,遗像面前的三根香持续烧了三天,它们蕴含着太多人的指纹和躬身,然后覆之于灰。当最前面的那个人摔碎瓦盆,那些融合过后的灰尘散落四周,众人皆跪,他们好不自在。于是,我想了想,的确是这样,那个世界上最痛苦的人走了。
我算是比较早站在那个烟囱的面前,那应该是座烟囱,左边的表弟和我在一起,他十二岁,他似乎流了泪,他睫毛很长,以至于我没看清泪水的流淌,他爸爸安慰了他,我递给他纸巾。然后大家依次上前焚烧带来的冥币冥纸,火很旺,烟很大,非常呛,我被人扶着脑门,艰难的向火中丢入大量的金元和银元。这些金元和银元是女人们折的,当然还有那个十二岁的表弟,我觉得他是个折纸大师。
表弟很喜欢和我聊天,最近可能是因为一部动漫。总之他酷爱电脑游戏,和大多数十二岁的小孩子一样。他跪在床上教我折纸,告诉我那个塑料袋里大部分都是他折的,尤其那些形态完整的。于是他非常耐心的细致入微的教我一步一步的将一张长方形的银色卡纸折成和塑料袋里一样的银元造型。哪里应该折进去的五分之二,哪里应该露出其中的一块,我手忙脚乱,没怎么跟上节奏,最终的效果不好。最后他告诉我如果想折金元,只需要换一张金色的卡纸。我很认真的点了点头,十二岁的表弟面对眼前的卡纸如同面对电脑游戏一般的虔诚,他是位折纸大师。
我撑着黑伞,以防阳光直射骨灰盒,急匆匆。这会手指之间还残留着扔硬币时触碰炽热骨灰的余温,我调整了一下姿势,留下了一条通路。
殡仪馆内,我给她的遗体拍照,萎缩的肌肉和小眼睛,是个我完全认识的人,是那种一眼能够识别的人,一个我认识了二十五年的人。我用相机默默的控制这种识别机制。当我无从下手的时候,只有一个人揣测着通往这里的通道,那里有一具尸体,和她的装扮一样,她等着被告别,当我也想上前几步,尝试着再距离她近一点的时候,大家都跪下了。
当我回过神来,表弟站在了第一排,有人开始指挥,指挥的混乱而无序。真应该让这个人闭嘴,可她是我的母亲。真是荒诞而令人气恼,于是我站在后面看着表弟,一排一排的人,他们按照顺序走来,逐一握手,最后弯腰,与表弟握手,表弟的身高与他们的胸口持平。我真应该绕过去也这样排着队,直到最后一个,弯下腰与这个瘦弱的小伙子握握手。以便于我能看清他的表情。
我应该是吃饱了,站起来走来走去。大概也没有什么人会提到她了,他们都在聊着我听不太懂的话,喝着浑浊的酒。在我从厕所出来之后,我看到了表弟。
在等待遗体之前,那个大厅之外有一片广场,周围有灌木,殡仪馆的门口人非常多,我坐在了绿荫环绕下的长廊中,我手边只有一台手机,就用这个吧。表弟坐在我旁边,他焦急的等待着门的开启,一定是快到咱们了,他一边说着一边四处张望。我看看他,他的表情稳定,眉毛一直保持于某种固定的角度,你还记得最后一次和你奶奶说话是什么时候么,说了些什么。我随口问问,以稀释我完全回忆不起来的失落感,这句之后,我依然没有想起什么。他狐疑的看着我,然后转转眼球,很困惑。想不起来了吧,我接着说。恩,想不起来了。
一家人坐在铁皮长椅上等待骨灰,骨灰盒被人移动了,没人注意,注意到的人也不在意。我想移动它,却又被指挥了,真应该让她闭嘴,可她是我妈。当我坐回座位,看着这一家人吃着贡品苹果,聚合离散,哭哭唧唧,唾液和细碎的疑问交织。总有人把顺序搞错,总有人颠倒位置,总有人不注意细节而留下遗憾。那个胖女人嚎啕大哭,一段时间后,随着哭声的坠落,那骨灰主人的名字被整个大厅的人听个正着。
满地的骨灰盒包装纸,漫天的劣质音箱播放着的没人会去听的经文,接着,这些人开始投钱币,然后拿出一枚。我尝试着看看面前这个大屏幕,想象一下她变成骨灰的过程,这是个物质之间的转变,终于超越了灵与肉的被剥离,这种真切的不可逆的表现是更倾向于人类的肉体内核,洗练的过程,比经过洗练所残留的东西更真实壮阔。很可惜,没人看到这一幕。
在那些人退去之后,小舅找到了那个挪动骨灰盒的人,这是一个常规举动,非常像是人做出的事情。他身上散发着巨大善意和肃穆。承认真相是困难的,对于做出这个举动和揭发这个举动的人来说同等困难。然后大家齐声规避,前一段时间就好像是一段三小节自由压缩后的变奏,既没听出开头,也没揣摩出结尾,就被湮没在某一种大家都能听懂的协奏曲中。那些听到的人没听到的人谁都很清楚这一点,至少我觉得他们一定清楚一些。
我的表弟,我还得继续关注他,因为他坐在我的旁边,不仅仅是坐,他似乎一直徘徊在我的旁边。午餐的时候,距离我在灌木丛前提出的那个问题约有四个小时,这期间他经历了一次生理不适的情况,我怀疑是这个情况激发出一些更直接的思考。他晕车,躺在后座,沉默一路,这对于一个话唠是弥足珍贵的时刻,当然同样对一个十二岁的小学生来说如是。下车就吐,然后完全跨越一个领域,显然那没超越大部分人的常识,只是超越我的常识。接着他复活了,像以前一样,就是这样,非常迅猛,当他能够自由呼吸空气的时候,语言的累加接踵而至,一切如初,这就是我要说的,引发更纯粹表达的介质,总有很多途径。
饭中,当表弟把他喜欢的食物全部尝试过后,他对我说了,整个葬礼当天我听到的最有价值的一些话。如此行为,也成为了整个葬礼当天最有价值的行为。
他说有一段时间是他和奶奶相处最好的一段时间,可是他没告诉我是哪段时间。然后他把关注点回溯到我的问题上。
“我想起最后一次我和奶奶的对话了,但我并不觉得那是一次对话,她没和我说什么。”
“我爸曾经在云南买回一些蝴蝶发卡,非常廉价的那种,上面有亮晶晶的什么的,那个东西她非常喜欢,一共有八个,她那天拿着一个,询问另外七个,在哪。问了很多人,我妈,我爸,没人知道。”
“那一定是她自己找不到了,谁都这么觉得,因为她总是这样。她留着很多衣服,给我穿,或者就只是留着。然后一旦找不到了,就会觉得是有人拿走了。每次都会觉得是我妈拿走了,拿到姥姥家去了。”
我中间一定是说了些什么,但是我忘了。
“她怀疑是我妈把蝴蝶发卡拿到姥姥家去了。她很生气,我觉得她很生气,她恶狠狠的把那个蝴蝶发卡放在抽屉里,然后非常用力的锁上抽屉。然后,前几天找到了,就在,我忘记在哪了,反正是找到了。”
“噢,我看到了,放在佛龛旁边了。”
“对,就是那个,她昏迷后给她找到的。这大概就是她留给我的最后印象,就是说,最后一次。”
“她昏迷的时候,你去看她了?”
“去了,我看过奶奶两次,但没敢碰,就是说话。而且护士很烦的,她总不让我进去,因为十二岁还是个小孩儿。我爸尝试了很多次,姑姑也是。尝试让我和他们一起进去。进去以后也不能待太长时间。”
他停了一阵子,喝了几口饮料。
“奶奶给我留下很多衣服,但我总不想穿。”
“你不喜欢穿。”
“也不是不喜欢,就是,这个挺麻烦的,就是不太想穿,不穿的话我总觉得奶奶可能会有些伤心。你知道那件黑白条么,那件就是。”
“奶奶总是惹我妈生气,我刚听说奶奶昏迷的时候,他们也没告诉我,我在姥姥家,后来有人告诉我,可能是我爸告诉我的。说奶奶昏迷了,可能醒不了了,当时我就感觉,会不会是妈妈给奶奶下药了。不过后来仔细想想,奶奶和妈妈应该是平等的。”
他说完这些,接着问道。
“有一个问题,我没弄清楚,我奶奶是你姥姥我爸是你什么人?叔叔么?。
我都差点没听懂他的问题。
“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有舅舅这么一个东西么。”
他转转眼珠,这似乎超出了他的词汇积累范畴。
其实在那之前,于热乎乎的骨灰面前,他曾问过。“这是奶奶的骨灰么?这是奶奶烧过之后剩下的么?”
我回答是。而我真正想说的。
大概是:“你知道么?这个世界上最痛苦的人走了。”
飞速的寻觅那本地藏经,它们被黄布包着坐落于那个面积很小的手工佛龛旁边。这个佛龛是由金色的卡纸和塑封起来的许多菩萨卡片组合而成,并不能看清里面有几张,周围笼罩着褶皱,这些褶皱和一个人的指力有关,最上面还留下了古怪的印记。佛龛的屋顶七扭八歪,她的手工艺技能是拙劣的,顶端的那个标志倒向了一侧,它也不是正对着香炉的位置。上了三炷,大概两周前所遗留下来的这包香,没缺一根,其余的散落在外。
而被等待着的,是一昼夜之后的葬礼。
当一切结束后,我又坐在了冰冷的凉席上,这间屋子似乎是整个房屋内最通风的处所,外面有些小雨,灰尘布满了墙壁上的画,我尝试更近距离的贴近它们,它们被一些塑料膜封在里面,有的地方留下了空隙。塑料膜松垮,里面有空气,过多的空气让底部的塑料膜变得不怎么稳定,稍一刮风,飘飘荡荡。上面是几首诗,一些唐代的人,加上一位名医,我并不能理解这些是什么,只是清楚地记得这些画挂在这里很久了。
并没看到那些能堆积起来的手抄经文,我记得经文是用铅笔抄写在方块作文纸的背面,以及有格子的正面。也没看到那些散落四处的药,还有那股潮气逼人的味道,可能它们都被收集起来了。这会是我把她的地藏经小心翼翼的收起,放在包里的时候。那天似乎还很热,我是刚刚回来,就像我感觉她是刚刚走出这栋房屋一样,然后透过带有防盗网的一层窗户玻璃,看到那个拇指外翻的老太太,扇着她的竹扇子,冷漠的看着旁人,这大概是她于此最远的距离,再往外一步就会变得气喘吁吁,而对于我,这大概称不上是最近的距离,我的确和她面对面过。
不是那样的,应该是这样的,她坐在我的汽车后座,那才是她距离这里最远的距离,也是与我最近的距离,一个座位的距离。那天她跪在佛陀面前掩面痛哭,佛堂里面是不让进去的,四下无人,她往里面塞了钱,她总觉得自己 无法走到寺庙的尽头,总觉得那么几节台阶异常的冗长而繁琐,母亲的选择是搀扶,而我的选择是观察,到了这,她完全有能力自己完成那些早已烂熟于心的所有仪式性动作。
这事儿发生过两次,我忘记之前一次是什么时候了。
我和很多人说了一遍在我不知道她要离开的时候无意中默读了心经而后停电的故事,但似乎没什么人相信,或者说是没什么人在意。我相信他们仅仅是妒忌,难能有如此超凡体验的情况,从他们空洞的瞳仁中能看到的也就只有那么点失落感。出于礼貌,大部分人做出了他们应有的回应,我的目的仅仅是分享一下好去掉表面的浮色,变得不那么有色彩倾向,以便于把重要的东西储存下来。随着那件事情的对比度越来越强,好让我能彻底弄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当我第一遍跟读心经,结尾处是哽咽的,那显然是来自某些外在的压力,而当我要在窗前梳理局促的呼吸的时候,骤然停电。这是很罕见的,我只能停留在一种后知后觉的奇妙体验中,当我用手电照明不太顺利的进行着刷牙这个动作的时候。电来了,那是午夜以后,她死了。
她的葬礼是在早晨八点半左右进行的,在那之前,这个房屋人头攒动,遗像面前的三根香持续烧了三天,它们蕴含着太多人的指纹和躬身,然后覆之于灰。当最前面的那个人摔碎瓦盆,那些融合过后的灰尘散落四周,众人皆跪,他们好不自在。于是,我想了想,的确是这样,那个世界上最痛苦的人走了。
我算是比较早站在那个烟囱的面前,那应该是座烟囱,左边的表弟和我在一起,他十二岁,他似乎流了泪,他睫毛很长,以至于我没看清泪水的流淌,他爸爸安慰了他,我递给他纸巾。然后大家依次上前焚烧带来的冥币冥纸,火很旺,烟很大,非常呛,我被人扶着脑门,艰难的向火中丢入大量的金元和银元。这些金元和银元是女人们折的,当然还有那个十二岁的表弟,我觉得他是个折纸大师。
表弟很喜欢和我聊天,最近可能是因为一部动漫。总之他酷爱电脑游戏,和大多数十二岁的小孩子一样。他跪在床上教我折纸,告诉我那个塑料袋里大部分都是他折的,尤其那些形态完整的。于是他非常耐心的细致入微的教我一步一步的将一张长方形的银色卡纸折成和塑料袋里一样的银元造型。哪里应该折进去的五分之二,哪里应该露出其中的一块,我手忙脚乱,没怎么跟上节奏,最终的效果不好。最后他告诉我如果想折金元,只需要换一张金色的卡纸。我很认真的点了点头,十二岁的表弟面对眼前的卡纸如同面对电脑游戏一般的虔诚,他是位折纸大师。
我撑着黑伞,以防阳光直射骨灰盒,急匆匆。这会手指之间还残留着扔硬币时触碰炽热骨灰的余温,我调整了一下姿势,留下了一条通路。
殡仪馆内,我给她的遗体拍照,萎缩的肌肉和小眼睛,是个我完全认识的人,是那种一眼能够识别的人,一个我认识了二十五年的人。我用相机默默的控制这种识别机制。当我无从下手的时候,只有一个人揣测着通往这里的通道,那里有一具尸体,和她的装扮一样,她等着被告别,当我也想上前几步,尝试着再距离她近一点的时候,大家都跪下了。
当我回过神来,表弟站在了第一排,有人开始指挥,指挥的混乱而无序。真应该让这个人闭嘴,可她是我的母亲。真是荒诞而令人气恼,于是我站在后面看着表弟,一排一排的人,他们按照顺序走来,逐一握手,最后弯腰,与表弟握手,表弟的身高与他们的胸口持平。我真应该绕过去也这样排着队,直到最后一个,弯下腰与这个瘦弱的小伙子握握手。以便于我能看清他的表情。
我应该是吃饱了,站起来走来走去。大概也没有什么人会提到她了,他们都在聊着我听不太懂的话,喝着浑浊的酒。在我从厕所出来之后,我看到了表弟。
在等待遗体之前,那个大厅之外有一片广场,周围有灌木,殡仪馆的门口人非常多,我坐在了绿荫环绕下的长廊中,我手边只有一台手机,就用这个吧。表弟坐在我旁边,他焦急的等待着门的开启,一定是快到咱们了,他一边说着一边四处张望。我看看他,他的表情稳定,眉毛一直保持于某种固定的角度,你还记得最后一次和你奶奶说话是什么时候么,说了些什么。我随口问问,以稀释我完全回忆不起来的失落感,这句之后,我依然没有想起什么。他狐疑的看着我,然后转转眼球,很困惑。想不起来了吧,我接着说。恩,想不起来了。
一家人坐在铁皮长椅上等待骨灰,骨灰盒被人移动了,没人注意,注意到的人也不在意。我想移动它,却又被指挥了,真应该让她闭嘴,可她是我妈。当我坐回座位,看着这一家人吃着贡品苹果,聚合离散,哭哭唧唧,唾液和细碎的疑问交织。总有人把顺序搞错,总有人颠倒位置,总有人不注意细节而留下遗憾。那个胖女人嚎啕大哭,一段时间后,随着哭声的坠落,那骨灰主人的名字被整个大厅的人听个正着。
满地的骨灰盒包装纸,漫天的劣质音箱播放着的没人会去听的经文,接着,这些人开始投钱币,然后拿出一枚。我尝试着看看面前这个大屏幕,想象一下她变成骨灰的过程,这是个物质之间的转变,终于超越了灵与肉的被剥离,这种真切的不可逆的表现是更倾向于人类的肉体内核,洗练的过程,比经过洗练所残留的东西更真实壮阔。很可惜,没人看到这一幕。
在那些人退去之后,小舅找到了那个挪动骨灰盒的人,这是一个常规举动,非常像是人做出的事情。他身上散发着巨大善意和肃穆。承认真相是困难的,对于做出这个举动和揭发这个举动的人来说同等困难。然后大家齐声规避,前一段时间就好像是一段三小节自由压缩后的变奏,既没听出开头,也没揣摩出结尾,就被湮没在某一种大家都能听懂的协奏曲中。那些听到的人没听到的人谁都很清楚这一点,至少我觉得他们一定清楚一些。
我的表弟,我还得继续关注他,因为他坐在我的旁边,不仅仅是坐,他似乎一直徘徊在我的旁边。午餐的时候,距离我在灌木丛前提出的那个问题约有四个小时,这期间他经历了一次生理不适的情况,我怀疑是这个情况激发出一些更直接的思考。他晕车,躺在后座,沉默一路,这对于一个话唠是弥足珍贵的时刻,当然同样对一个十二岁的小学生来说如是。下车就吐,然后完全跨越一个领域,显然那没超越大部分人的常识,只是超越我的常识。接着他复活了,像以前一样,就是这样,非常迅猛,当他能够自由呼吸空气的时候,语言的累加接踵而至,一切如初,这就是我要说的,引发更纯粹表达的介质,总有很多途径。
饭中,当表弟把他喜欢的食物全部尝试过后,他对我说了,整个葬礼当天我听到的最有价值的一些话。如此行为,也成为了整个葬礼当天最有价值的行为。
他说有一段时间是他和奶奶相处最好的一段时间,可是他没告诉我是哪段时间。然后他把关注点回溯到我的问题上。
“我想起最后一次我和奶奶的对话了,但我并不觉得那是一次对话,她没和我说什么。”
“我爸曾经在云南买回一些蝴蝶发卡,非常廉价的那种,上面有亮晶晶的什么的,那个东西她非常喜欢,一共有八个,她那天拿着一个,询问另外七个,在哪。问了很多人,我妈,我爸,没人知道。”
“那一定是她自己找不到了,谁都这么觉得,因为她总是这样。她留着很多衣服,给我穿,或者就只是留着。然后一旦找不到了,就会觉得是有人拿走了。每次都会觉得是我妈拿走了,拿到姥姥家去了。”
我中间一定是说了些什么,但是我忘了。
“她怀疑是我妈把蝴蝶发卡拿到姥姥家去了。她很生气,我觉得她很生气,她恶狠狠的把那个蝴蝶发卡放在抽屉里,然后非常用力的锁上抽屉。然后,前几天找到了,就在,我忘记在哪了,反正是找到了。”
“噢,我看到了,放在佛龛旁边了。”
“对,就是那个,她昏迷后给她找到的。这大概就是她留给我的最后印象,就是说,最后一次。”
“她昏迷的时候,你去看她了?”
“去了,我看过奶奶两次,但没敢碰,就是说话。而且护士很烦的,她总不让我进去,因为十二岁还是个小孩儿。我爸尝试了很多次,姑姑也是。尝试让我和他们一起进去。进去以后也不能待太长时间。”
他停了一阵子,喝了几口饮料。
“奶奶给我留下很多衣服,但我总不想穿。”
“你不喜欢穿。”
“也不是不喜欢,就是,这个挺麻烦的,就是不太想穿,不穿的话我总觉得奶奶可能会有些伤心。你知道那件黑白条么,那件就是。”
“奶奶总是惹我妈生气,我刚听说奶奶昏迷的时候,他们也没告诉我,我在姥姥家,后来有人告诉我,可能是我爸告诉我的。说奶奶昏迷了,可能醒不了了,当时我就感觉,会不会是妈妈给奶奶下药了。不过后来仔细想想,奶奶和妈妈应该是平等的。”
他说完这些,接着问道。
“有一个问题,我没弄清楚,我奶奶是你姥姥我爸是你什么人?叔叔么?。
我都差点没听懂他的问题。
“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有舅舅这么一个东西么。”
他转转眼珠,这似乎超出了他的词汇积累范畴。
其实在那之前,于热乎乎的骨灰面前,他曾问过。“这是奶奶的骨灰么?这是奶奶烧过之后剩下的么?”
我回答是。而我真正想说的。
大概是:“你知道么?这个世界上最痛苦的人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