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书与绝版书
古董书与绝版书
何为古董书?一说价值连城也。或云海内外古籍善本、孤本。典型的古董书,宋版书为其代表。老话云:“一页宋版,一两黄金”。早在明清时期,宋版书就是藏书家竞相搜求。明末崇祯年间,著名刻书和藏书家毛晋,为搜求宋版书,在他的藏书楼门前悬挂征求启事:“以时下善本至者,别家出一千,主人出一千二百。”难怪前几年坊间传云,宋版书一页值一万。
绝版书,要比古董书范围宽泛得多,古籍善本自然是,近代以来,乃至近期以来没能再版的出版物,都可以划入其版图。时至今日,绝版书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一般指多年没有再版重印,市面上难见踪迹的旧版图书。
我更喜欢绝版书这个称谓。古董书,几乎是藏书家和专家学者感兴趣的神品,可谓难得一见。对于收藏者有很高要求,一是手头必须有足够闲置资金,二是必须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可惜不是我这类平头百姓玩的劳什子。
近几年,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绝版书,在收藏市场的带动下炙手可热,遂成为香饽饽,早就已经价值不菲了。谢其章可以堪称这方面的行家。后来市场上又开始炒作建国初“红色收藏”这个概念,也就是五六十年代的老书,曾一度成为旧书市场高度成交的绝品。
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史上呈爆炸之态势,不论传统文化之学,还是外国文学、哲学翻译上,品种丰富,使读者眼花缭乱,与当时国内读书热潮是合拍的。西学东渐,那个年代,回响着海洋的声音,气味腥咸得很。据说,就连公交车上中学生的书包里,都有一本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不可否认,八十年代的读书热潮,大背景是“文革”结束,由乱入治,多年来人性被压抑,进而反弹之,社会一开放,大量新鲜空气涌进来,精力转移到读书上,形成了一个精神突破口。八十年代的出版物,经过三十多年的时间筛选,在收藏市场初露端倪,一些品种受到藏书人的追捧,比如外国文学丛书系列、网格本、版画本、菱形本等等。但总体来看,还未受到应有的收藏重视。可以断言,八九十年代一些稀缺品种早晚会成为收藏大家的囊中之物,其价值还会不断攀升。
众所周知,书籍承担两个职能,一为传播知识,成为文化传播的媒质;二为收藏。图书馆、个人,成为收藏的两种形式,不管是藏书家,还是普通读书人,书房书架难免都会有书,不过数量多少与品种稀缺程度不同的差异罢了。某种程度来说,书籍一直处于休眠状态,一旦与千辛万苦寻求他的那个人产生交集,方能激活它,使其处于活跃状态,并释放能量,围绕能量形成一个磁场。二手旧书的休眠状态较之新书更长,看似它翘足立在书架上,恬然地,卓尔不群。谁能想象得出来之前的迁徙漂泊呢?如困顿的读书人那样,遭人遗弃,辗转于废品收购站里,不断迁徙于旧书摊上,然后被识货的那个读书人捧在手里,如获至宝,被他带回家。这种宿命是幸运的,更多的旧书则是:被粉碎机打烂,化为纸浆,从这个世界彻底消失。那一家家骤减更见衰败的旧书店,更像是守夜老人,守护着古老技艺,磨石取火。过于喧嚣的孤独,既是书名,也是一个时代的整体象征。
书何以绝版呢?原因多种。近年来出版市场化的风气,彰显的是书籍的市场效益。市场效益的实质就是经济效益,孔方兄也。绝版书几乎都是小众读物,出版社开机就是数万元的成本,再版卖得不好很可能会亏本,这也是它们变成“绝版”的原因。另一个原因,也就是外国文学的版权问题。还有一些书籍版权被一个出版社垄断,其他出版社翻译的不同译本都会被盲目地屏蔽掉。或许小众读者面临着永恒的“书荒”。正因为如此,才有业界人士提出来所谓按需印刷。事实上,网络上针对这个小众市场,早就有商家慧眼识金,专做绝版复印书或者扫描书的生意。面对市场上人为炒作绝版书,价格不菲,据说复印书的生意还不错。
绝版书以文学类书籍居多,兼及一些工具书,尤其以外国文学为主。《雪国》,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之一种,川端康成著,侍珩译,上海译文出版社,一九八一年七月出版,后未再版。译笔明丽,意境渺远,颇得中国传统写意之真味,在众译本中最靠近原作风格。市面上所有川端康成的小说基本都被叶渭渠所译,反倒造成一家独大。另外尚有高慧勤译本。侍珩,即韩侍桁也,原名韩云浦,一九零八年生于天津,卒于一九八七年,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文艺批评家,早年毕业于天津同文书院,曾留学日本,一九三零年参加“左联”,辑有《文学评论集》、《参差集》、《浅见集》。三十年代,在批评作家作品和讨论“大众文艺”、“第三种人”等问题时,与某些左翼文学工作者展开论争。其日本文学与中国文学渊源颇深,故能准确传达出川端氏“物哀”之美,静笃、虚无之神采。此外,侍桁先生另有译作川端康成的《雪国》及《伊豆的歌女》。
《暗店街》,法国作家莫迪亚诺著,薛立华译,外国中篇小说译丛之一,百花文艺出版社,一九八六年出版。国内先后曾经发表过《暗店街》的中文翻译译本四种,翻译者分别为李玉民、王文融、薛立华、小禾,其他译名为《暗铺街》。在读书人心里,薛立华的版本更为迷人,味道实足,仅开头一句:“我的过去,一片朦胧”,醉人心魄,几妖言惑众矣。
其他旧版奇书不胜枚举,如《沙岸风云》(张泽乾等译)、《英国间谍阿兴登》(俞亢咏译)、《拍卖第四十九批》(林疑今译)、《中午的黑暗》(董乐山译)等。品书,赏花皆动人,怡情。唐人怀濬诗云,而今不在花红处,花在旧时红处红。信然。
二零一四年七月十六日讫
何为古董书?一说价值连城也。或云海内外古籍善本、孤本。典型的古董书,宋版书为其代表。老话云:“一页宋版,一两黄金”。早在明清时期,宋版书就是藏书家竞相搜求。明末崇祯年间,著名刻书和藏书家毛晋,为搜求宋版书,在他的藏书楼门前悬挂征求启事:“以时下善本至者,别家出一千,主人出一千二百。”难怪前几年坊间传云,宋版书一页值一万。
绝版书,要比古董书范围宽泛得多,古籍善本自然是,近代以来,乃至近期以来没能再版的出版物,都可以划入其版图。时至今日,绝版书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一般指多年没有再版重印,市面上难见踪迹的旧版图书。
我更喜欢绝版书这个称谓。古董书,几乎是藏书家和专家学者感兴趣的神品,可谓难得一见。对于收藏者有很高要求,一是手头必须有足够闲置资金,二是必须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可惜不是我这类平头百姓玩的劳什子。
近几年,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绝版书,在收藏市场的带动下炙手可热,遂成为香饽饽,早就已经价值不菲了。谢其章可以堪称这方面的行家。后来市场上又开始炒作建国初“红色收藏”这个概念,也就是五六十年代的老书,曾一度成为旧书市场高度成交的绝品。
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史上呈爆炸之态势,不论传统文化之学,还是外国文学、哲学翻译上,品种丰富,使读者眼花缭乱,与当时国内读书热潮是合拍的。西学东渐,那个年代,回响着海洋的声音,气味腥咸得很。据说,就连公交车上中学生的书包里,都有一本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不可否认,八十年代的读书热潮,大背景是“文革”结束,由乱入治,多年来人性被压抑,进而反弹之,社会一开放,大量新鲜空气涌进来,精力转移到读书上,形成了一个精神突破口。八十年代的出版物,经过三十多年的时间筛选,在收藏市场初露端倪,一些品种受到藏书人的追捧,比如外国文学丛书系列、网格本、版画本、菱形本等等。但总体来看,还未受到应有的收藏重视。可以断言,八九十年代一些稀缺品种早晚会成为收藏大家的囊中之物,其价值还会不断攀升。
众所周知,书籍承担两个职能,一为传播知识,成为文化传播的媒质;二为收藏。图书馆、个人,成为收藏的两种形式,不管是藏书家,还是普通读书人,书房书架难免都会有书,不过数量多少与品种稀缺程度不同的差异罢了。某种程度来说,书籍一直处于休眠状态,一旦与千辛万苦寻求他的那个人产生交集,方能激活它,使其处于活跃状态,并释放能量,围绕能量形成一个磁场。二手旧书的休眠状态较之新书更长,看似它翘足立在书架上,恬然地,卓尔不群。谁能想象得出来之前的迁徙漂泊呢?如困顿的读书人那样,遭人遗弃,辗转于废品收购站里,不断迁徙于旧书摊上,然后被识货的那个读书人捧在手里,如获至宝,被他带回家。这种宿命是幸运的,更多的旧书则是:被粉碎机打烂,化为纸浆,从这个世界彻底消失。那一家家骤减更见衰败的旧书店,更像是守夜老人,守护着古老技艺,磨石取火。过于喧嚣的孤独,既是书名,也是一个时代的整体象征。
书何以绝版呢?原因多种。近年来出版市场化的风气,彰显的是书籍的市场效益。市场效益的实质就是经济效益,孔方兄也。绝版书几乎都是小众读物,出版社开机就是数万元的成本,再版卖得不好很可能会亏本,这也是它们变成“绝版”的原因。另一个原因,也就是外国文学的版权问题。还有一些书籍版权被一个出版社垄断,其他出版社翻译的不同译本都会被盲目地屏蔽掉。或许小众读者面临着永恒的“书荒”。正因为如此,才有业界人士提出来所谓按需印刷。事实上,网络上针对这个小众市场,早就有商家慧眼识金,专做绝版复印书或者扫描书的生意。面对市场上人为炒作绝版书,价格不菲,据说复印书的生意还不错。
绝版书以文学类书籍居多,兼及一些工具书,尤其以外国文学为主。《雪国》,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之一种,川端康成著,侍珩译,上海译文出版社,一九八一年七月出版,后未再版。译笔明丽,意境渺远,颇得中国传统写意之真味,在众译本中最靠近原作风格。市面上所有川端康成的小说基本都被叶渭渠所译,反倒造成一家独大。另外尚有高慧勤译本。侍珩,即韩侍桁也,原名韩云浦,一九零八年生于天津,卒于一九八七年,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文艺批评家,早年毕业于天津同文书院,曾留学日本,一九三零年参加“左联”,辑有《文学评论集》、《参差集》、《浅见集》。三十年代,在批评作家作品和讨论“大众文艺”、“第三种人”等问题时,与某些左翼文学工作者展开论争。其日本文学与中国文学渊源颇深,故能准确传达出川端氏“物哀”之美,静笃、虚无之神采。此外,侍桁先生另有译作川端康成的《雪国》及《伊豆的歌女》。
《暗店街》,法国作家莫迪亚诺著,薛立华译,外国中篇小说译丛之一,百花文艺出版社,一九八六年出版。国内先后曾经发表过《暗店街》的中文翻译译本四种,翻译者分别为李玉民、王文融、薛立华、小禾,其他译名为《暗铺街》。在读书人心里,薛立华的版本更为迷人,味道实足,仅开头一句:“我的过去,一片朦胧”,醉人心魄,几妖言惑众矣。
其他旧版奇书不胜枚举,如《沙岸风云》(张泽乾等译)、《英国间谍阿兴登》(俞亢咏译)、《拍卖第四十九批》(林疑今译)、《中午的黑暗》(董乐山译)等。品书,赏花皆动人,怡情。唐人怀濬诗云,而今不在花红处,花在旧时红处红。信然。
二零一四年七月十六日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