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小傳
因為正在上一個網上課程,課程作業要求簡介一位歷史人物,我一下子就想到了愛因斯坦。艾薩克森(Isaacson,他也是喬布斯的傳記作者)寫的《愛因斯坦:他的人生 他的宇宙》是我最近讀完的一本傳記,看完後感受一直很深,卻一直沒有把感受整理出來,正好利用這個機會一舉兩得,整理一下我的讀後感。
愛因斯坦,生於1879年的德國,1955年在美國去世。他成為了20世紀一個無法被忽視的Icon式人物,然而,因為太出名,他又被包圍在太多的傳奇軼事之中,莫辨其真實面孔,愛薩克森的這本書,平實而嚴謹地為我們娓娓道來愛因斯坦偉大又平凡的一生。
1. 愛因斯坦小傳@未發跡前 (1879-1904)
愛因斯坦並非是一個傳統意義下的天才,在他被世界發現之前,頗有一段懷才不遇的找工作經歷。眾所周知,他很多的重要工作都是在瑞士專利局完成的。事實上,他在專利局的工作也是通過朋友的關係而得到的。儘管如此,愛因斯坦很享受在專利局的时间,他在這裡建立了奧林匹亞學會並結交了一生最忠實的朋友和最重要的聆聽者貝索。
2. 愛因斯坦小傳@生命轉折,1905奇蹟年
瑞士專利局提供給愛因斯坦的不光光是一份可以養家糊口的工作,更是一個安身立命 之所。愛因斯坦一生最重要的工作都是在這裡完成,1905年他發表了4篇學術論文。這四篇學術論文的重要性可以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形容:如果你了解2014年世界杯巴西和德國的那一場比賽中德國隊6分鐘4個進球所帶來的震撼的話,你把這種震撼性在時間空間上放大就可以略微理解愛因斯坦的工作重要性。他用了四個月的工作,通過4篇文章,顛覆了2,3百年來所有科學家所建立的對物理世界的理解,而且這種打破是全方位的。如果你有興趣可以看看下面的簡單列表(沒有興趣的讀者可掠過):
1905年3月:光電效應的物理解釋,提出光量子的概念。這是量子力學的重要奠基性工作之一。也是愛因斯坦1922年獲得諾貝爾獎的名義上的原因。其實,這或許是愛因斯坦最不重要的工作,甚至聯繫到他後來對量子力學的批評,這幾乎成了一個諷刺。
1905年5月:布朗運動的微觀理論,極具說服力地演示了熱力學背後的統計物理真相。
1905年6月(2篇文章):a) 狹義相對論的提出及 b) 質能關係(E=mc^2)的建立。前者确定了光速不变原理,完全顛覆了我們對時間和空間的絕對性的理解;後者作為相對論的衍生品,是原子彈成功的必要理論基礎。
3. 愛因斯坦小傳@功業成就,廣義相對論的建立 (1905-1915)
1905年成為他的爆發年之後,愛因斯坦的命運並沒有立刻改變。事實上,過了三年,他才真的成為一名大學教授。然而,在之後的十年,當物理學界沸沸揚揚地興起一場量子革命時,愛因斯坦卻以一己之力,投入到解決狹義相對論與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的矛盾之中。十年之後,他再一次改變了我們最基本地信仰:通過狹義相對論,他告訴我們時間和空間不可分割;通過廣義相對論,他再一次告訴我們不光時空是一體,而且時空的性質由物質的質量和分佈決定,也即是說,時空是彎曲的。
如果用一個不太準確的比喻來說,我們曾經以為時空是一個靜止的舞台,歷史是在這舞台上上演的一檯檯戲;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告訴我們,世界沒有舞台,是光芒四射的重要歷史人物(類比大質量的星體,如太陽)創造了屬於他們的舞台(決定了時空的性質)。
從1905年的爆發到1915年廣義相對論的提出,這裡提到的任何一個成就都值得把愛因斯坦的名字永遠地鐫刻在物理學史上。而他一個人完成了這麼多的驚人之舉之後,他將自己的地位提升到了與現代物理學的奠基者牛頓比肩的地步。毫不諱言的說,我個人認為,他甚至超越了牛頓,幾乎到達了一個無法超越的位置。
4. 愛因斯坦小傳@最終結局(1915-1955)
或許歷史是公平的,又是愛開玩笑的。愛因斯坦將自己的成功大部份歸功于對於權威的蔑視,以及對個人自由的追求。但是正如他的自嘲一樣:“為了懲罰我蔑視權威,命運也把我變成了一個權威”。當愛因斯坦的聲名地位漸漸如日中天,他在物理學界也由一個激進的開創者變成了一個保守的阻礙者。他的後半生投身于對量子力學的詬病與對統一場論(一個統一一切的物理理論)的追求之中。
人生最后的22年(1933-1955),爱因斯坦在美国普林斯顿度过了 平静的晚年。作为科学界的超级明星,普通民众对于他的研究给予了無限熱情,大众媒体几乎全程跟踪着他的研究进程,也無限寬容地一次次见证了他在統一場論研究上的不斷失敗。然而,在物理學界,愛因斯坦是孤独的,20世紀的前50年無疑是量子力學的黃金時期,所有充滿熱情的青年研究者都投身到這一場量子革命之中。從一個旁觀者的眼光看來,愛因斯坦,一個不合時宜地站在量子力學對立面的固執老人,一個不斷失敗的研究者,無疑令人扼腕,甚至是不無諷刺;然而,這個看起來迷失在自己夢想裡的老人,用自己的淡定與從容睿智地化解了人生的這場尷尬。他對普林斯頓的同事說過一段感人至深的話,“縱使發現統一場論的機會微乎其微,然而嘗試是有價值的。他指出自己已經成名了,位置也鞏固了,能承擔起風險來揮霍時間。然而,年輕的理論家擔不起這種風險,因為可能犧牲掉大好前途。因此,愛因斯坦說他有責任來做這種事。”
5. 愛因斯坦小傳@其人性格
美國原子彈計劃的帶頭人奧本海默曾經對愛因斯坦的性格有一個生動的註腳:
“他總是散髮出一股天真純潔,既幼稚又極為頑固”
在我眼中,愛因斯坦是少有的對自己絕對忠誠的人。事實上,人在認識自己的問題上比起認識世界更缺乏勇氣和坦誠。愛因斯坦,正是因為他的絕對自我忠誠,反而顯現出一種令人無法捉摸的複雜飄忽、反復無常來。如果掌握了他的這一性格特徵,他人生中的很多疑惑都可以獲得理解,例如,他在面對與米列娃及家庭孩子問題上的逃避,青年時對猶太人身份的極度排斥到中年後的認同與皈依,從一個高調的和平主義者變身為美國原子彈計劃的倡導者。他從不諱言自己的立場,似乎把人生也當成了一場科學實驗,對個人自由與真實的追求永遠放在首要的位置。他遠非一個完人,自我中心到難以相處;他犯過無數錯誤,有些讓人咬牙切齒;但是,他把一個科學家簡單純粹的性格特徵發揮到了極致,因為這樣,他用自己始終如一的坦誠獲得了幾乎所有人的諒解與尊重,甚至包括被他傷害至深的米列娃與孩子們。
6. 愛因斯坦小傳@成敗之因
最近在看一本方法論的小書,腦子裡常常浮現出一副畫面。科學家(甚至所有的專業訓練,包括藝術)彷彿一群帶著鐐銬的舞者。鐐銬是他們的感官認知,個人經驗,他們極度依賴又常被蒙蔽。他們盡力舞動,試圖駕馭與超越這幅枷鎖,然而又不得不侷限在枷鎖的束縛之下。事實上,他們享受這副鐐銬,無限的自由和無限的生命一樣乏味。正是因為有了侷限,每一丁點的突破,每一瞬間的超越才會顯得意義非凡,餘韻悠長。
科學家,一群帶著最沈重、最精緻鐐銬的舞者,有多少舞動是對這幅鐐銬的完美駕馭?又有多少舞動,是靈魂的躍遷,帶著舞者進入神秘的未知境界,行走在鐐銬所允許的邊緣地帶?愛因斯坦,20世紀一個最遠的行者,卻永遠沒有走出一個四歲孩童興奮顫抖的目光。他成功於此,又失敗於斯。
讓我告訴你一個關於他的小故事。四歲的小愛因斯坦生病躺在床上,父親給了他一只指南針打發時間。這隻指南針帶給他無法言喻的興奮與震驚,以至於渾身顫抖。無意間,他彷彿窺探到宇宙背後的秘密:掌控這指南針背後的電磁場宛如最精妙的魔術,儘管肉眼無法看見,但它的存在卻無可辯駁。這次童年的經歷讓他對“場”這個神秘的概念傾心不已,又讓他堅信混亂現實背後必定隱藏著某種確實的秩序。
愛因斯坦一生的科學研究,為他童年刻骨銘心的記憶作出了完美的詮釋。透過那個四歲小男孩的好奇目光,他看到了隱藏在電磁場背後的光速不變原理,並以此出發建立狹義、廣義相對論;他看到了布朗運動背後的微觀分子、原子世界,進一步確定了統計物理的地位;他也看到了光電效應所揭示的光的量子性,開啓了量子革命的新篇章。 然而,同樣是在與那個四歲小男孩的對視中,他堅信“上帝絕不會擲骰子”,一生否定由他開創的量子力學;並用他的大半生履行着最初的執念:相信“場”是一切物理現象的根源,徒勞地試圖建立一個統一場論,來回報那隻指南針帶給那個四歲男孩的震撼。
7. 愛因斯坦小傳@死後傳奇,愛因斯坦大腦的秘密
愛因斯坦,以一個光束騎士的身姿闖入20世紀,他的離去同樣留下了匪夷所思的傳奇。儘管他堅持不留任何痕跡在這個世界上,他的大腦卻意外地被普林斯頓醫院的病理學家哈維偷偷保存了下來。哈維將愛因斯坦的大腦做成顯微切片,放在兩個餅乾罐裏,開始了他43年詭異的守護之旅。帶著愛因斯坦的大腦,哈維遊走在美國各地,並毫無徵兆地將愛因斯坦的大腦切片隨意寄給各地的研究者。他彷彿《魔戒》中陰險可憐的咕嚕,被愛因斯坦的大腦所迷惑,傾家蕩產,眾叛親離,居無定所。也許歷史始終不願這個渴望自由的科學怪人灰飛煙滅,終究通過這樣毛骨悚然的方式把他永遠留了下來。
8. 愛因斯坦小傳@個人評價,我眼中的愛因斯坦
我眼中的愛因斯坦和我讀這本書時候的心境息息相關。2012年,我從美國回到香港,結婚工作,進入人生的另一個階段。然而,我曾經以為熟悉和喜愛的香港卻靜靜地發生著變化。中港矛盾,由深層次的意識形態層面慢慢蔓延及浮現到了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驅蝗運動,奶粉事件,雙非孕婦,時常聽到的歧視故事,若有若無的疏離眼光,所有的一切讓我突然對這個熟悉的城市無所適從。如果說愛因斯坦是自願選擇成為一個世界公民;而我,卻是無可選擇地成為一個飄零無依的“世界公民”。 香港,這個承載著我私人感情以及寄託著我幼稚的家國情懷的現代都市,突然變得陌生。我感到惶恐不安而難以自處,在這樣矛盾的心境下,看到的愛因斯坦竟有獨特的韻味。
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在挫敗感中慢慢滋生着反猶太主義。已經聲名大噪的愛因斯坦,在這樣的環境下自然被推上了風尖浪頭。有一部分的德國猶太人主張實施“自主同化”,既是放棄一切猶太傳統,甚至改信基督教,儘一切可能被同化。愛因斯坦的朋友也鼓勵他這樣做,然而,作為猶太人代表的愛因斯坦卻反其道而行之,在此時擁抱猶太復國主義,高調肯定自己的猶太血統。他清醒地認識到,“猶太血統”並非一個虛幻的概念,而是體現在外貌、語言、智力、習俗一切有跡可循的客觀證據上。這一切都無法通過自主同化被抹除,反而會因為同化顯得更可笑。
我記得自己是在港鐵的火車上看到這一段,仍然記得當時的激動心情。反身自躬,作為一個在香港生活的大陸人,對於內地,我有著最樸素的感情,那裡有我的家人,有我最親密的朋友,有幫助過我,愛過我的人。那裡有我童年記憶的一切,6000多個日子將這些樸素的情感融在了我的血脈裡,融在了我的每一個動作眼神中。我對大陸的感情就如同香港人對香港的情感一樣,在面對大陸政治經濟全面傾軋時,他們所感受的苦楚未必輕過我。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和我一樣,同病相憐,都是喪失歸屬感的人。因此,我無需為這些印記感到尷尬自傷,也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在愛因斯坦的眾多特質中,我特別欣賞的是他對自己的忠誠,對個人獨立性的絕對尊重,這是一個科學家品質的極致延伸,也是比探求物理世界更艱難的持守。
最後,讓我們回到愛因斯坦最引以為傲的身份:一個物理學家。
沖破19世紀物理學上空的兩朵烏雲,愛因斯坦將物理學提升到一個全新的視野;然而,站在舊時代的雲端,面對新世界的晴空萬裡,愛因斯坦,無可避免地成為了一個在矛盾中掙扎的孤獨行者。 正如奧本海默對他的精妙總結所言:
他是一座地標但不是信號
不過,讓我們暫時忘記他的成敗,想像一個頭髮蓬亂的老人和一個手持指南針的四歲男孩,坐在遠遠的雲端,發出咯咯的大笑,眼裏,是充滿狡捷的笑意。
參考資料:
《愛因斯坦:他的人生,他的宇宙》, 華特˙艾薩克森 著, 郭兆林、周念榮 譯,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2009.
Wikipedia(Key words: Einstein's publication, Quote from Einstein)
![]() |
愛因斯坦,生於1879年的德國,1955年在美國去世。他成為了20世紀一個無法被忽視的Icon式人物,然而,因為太出名,他又被包圍在太多的傳奇軼事之中,莫辨其真實面孔,愛薩克森的這本書,平實而嚴謹地為我們娓娓道來愛因斯坦偉大又平凡的一生。
1. 愛因斯坦小傳@未發跡前 (1879-1904)
愛因斯坦並非是一個傳統意義下的天才,在他被世界發現之前,頗有一段懷才不遇的找工作經歷。眾所周知,他很多的重要工作都是在瑞士專利局完成的。事實上,他在專利局的工作也是通過朋友的關係而得到的。儘管如此,愛因斯坦很享受在專利局的时间,他在這裡建立了奧林匹亞學會並結交了一生最忠實的朋友和最重要的聆聽者貝索。
2. 愛因斯坦小傳@生命轉折,1905奇蹟年
瑞士專利局提供給愛因斯坦的不光光是一份可以養家糊口的工作,更是一個安身立命 之所。愛因斯坦一生最重要的工作都是在這裡完成,1905年他發表了4篇學術論文。這四篇學術論文的重要性可以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形容:如果你了解2014年世界杯巴西和德國的那一場比賽中德國隊6分鐘4個進球所帶來的震撼的話,你把這種震撼性在時間空間上放大就可以略微理解愛因斯坦的工作重要性。他用了四個月的工作,通過4篇文章,顛覆了2,3百年來所有科學家所建立的對物理世界的理解,而且這種打破是全方位的。如果你有興趣可以看看下面的簡單列表(沒有興趣的讀者可掠過):
1905年3月:光電效應的物理解釋,提出光量子的概念。這是量子力學的重要奠基性工作之一。也是愛因斯坦1922年獲得諾貝爾獎的名義上的原因。其實,這或許是愛因斯坦最不重要的工作,甚至聯繫到他後來對量子力學的批評,這幾乎成了一個諷刺。
1905年5月:布朗運動的微觀理論,極具說服力地演示了熱力學背後的統計物理真相。
1905年6月(2篇文章):a) 狹義相對論的提出及 b) 質能關係(E=mc^2)的建立。前者确定了光速不变原理,完全顛覆了我們對時間和空間的絕對性的理解;後者作為相對論的衍生品,是原子彈成功的必要理論基礎。
3. 愛因斯坦小傳@功業成就,廣義相對論的建立 (1905-1915)
1905年成為他的爆發年之後,愛因斯坦的命運並沒有立刻改變。事實上,過了三年,他才真的成為一名大學教授。然而,在之後的十年,當物理學界沸沸揚揚地興起一場量子革命時,愛因斯坦卻以一己之力,投入到解決狹義相對論與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的矛盾之中。十年之後,他再一次改變了我們最基本地信仰:通過狹義相對論,他告訴我們時間和空間不可分割;通過廣義相對論,他再一次告訴我們不光時空是一體,而且時空的性質由物質的質量和分佈決定,也即是說,時空是彎曲的。
如果用一個不太準確的比喻來說,我們曾經以為時空是一個靜止的舞台,歷史是在這舞台上上演的一檯檯戲;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告訴我們,世界沒有舞台,是光芒四射的重要歷史人物(類比大質量的星體,如太陽)創造了屬於他們的舞台(決定了時空的性質)。
從1905年的爆發到1915年廣義相對論的提出,這裡提到的任何一個成就都值得把愛因斯坦的名字永遠地鐫刻在物理學史上。而他一個人完成了這麼多的驚人之舉之後,他將自己的地位提升到了與現代物理學的奠基者牛頓比肩的地步。毫不諱言的說,我個人認為,他甚至超越了牛頓,幾乎到達了一個無法超越的位置。
4. 愛因斯坦小傳@最終結局(1915-1955)
或許歷史是公平的,又是愛開玩笑的。愛因斯坦將自己的成功大部份歸功于對於權威的蔑視,以及對個人自由的追求。但是正如他的自嘲一樣:“為了懲罰我蔑視權威,命運也把我變成了一個權威”。當愛因斯坦的聲名地位漸漸如日中天,他在物理學界也由一個激進的開創者變成了一個保守的阻礙者。他的後半生投身于對量子力學的詬病與對統一場論(一個統一一切的物理理論)的追求之中。
人生最后的22年(1933-1955),爱因斯坦在美国普林斯顿度过了 平静的晚年。作为科学界的超级明星,普通民众对于他的研究给予了無限熱情,大众媒体几乎全程跟踪着他的研究进程,也無限寬容地一次次见证了他在統一場論研究上的不斷失敗。然而,在物理學界,愛因斯坦是孤独的,20世紀的前50年無疑是量子力學的黃金時期,所有充滿熱情的青年研究者都投身到這一場量子革命之中。從一個旁觀者的眼光看來,愛因斯坦,一個不合時宜地站在量子力學對立面的固執老人,一個不斷失敗的研究者,無疑令人扼腕,甚至是不無諷刺;然而,這個看起來迷失在自己夢想裡的老人,用自己的淡定與從容睿智地化解了人生的這場尷尬。他對普林斯頓的同事說過一段感人至深的話,“縱使發現統一場論的機會微乎其微,然而嘗試是有價值的。他指出自己已經成名了,位置也鞏固了,能承擔起風險來揮霍時間。然而,年輕的理論家擔不起這種風險,因為可能犧牲掉大好前途。因此,愛因斯坦說他有責任來做這種事。”
5. 愛因斯坦小傳@其人性格
美國原子彈計劃的帶頭人奧本海默曾經對愛因斯坦的性格有一個生動的註腳:
“他總是散髮出一股天真純潔,既幼稚又極為頑固”
在我眼中,愛因斯坦是少有的對自己絕對忠誠的人。事實上,人在認識自己的問題上比起認識世界更缺乏勇氣和坦誠。愛因斯坦,正是因為他的絕對自我忠誠,反而顯現出一種令人無法捉摸的複雜飄忽、反復無常來。如果掌握了他的這一性格特徵,他人生中的很多疑惑都可以獲得理解,例如,他在面對與米列娃及家庭孩子問題上的逃避,青年時對猶太人身份的極度排斥到中年後的認同與皈依,從一個高調的和平主義者變身為美國原子彈計劃的倡導者。他從不諱言自己的立場,似乎把人生也當成了一場科學實驗,對個人自由與真實的追求永遠放在首要的位置。他遠非一個完人,自我中心到難以相處;他犯過無數錯誤,有些讓人咬牙切齒;但是,他把一個科學家簡單純粹的性格特徵發揮到了極致,因為這樣,他用自己始終如一的坦誠獲得了幾乎所有人的諒解與尊重,甚至包括被他傷害至深的米列娃與孩子們。
6. 愛因斯坦小傳@成敗之因
最近在看一本方法論的小書,腦子裡常常浮現出一副畫面。科學家(甚至所有的專業訓練,包括藝術)彷彿一群帶著鐐銬的舞者。鐐銬是他們的感官認知,個人經驗,他們極度依賴又常被蒙蔽。他們盡力舞動,試圖駕馭與超越這幅枷鎖,然而又不得不侷限在枷鎖的束縛之下。事實上,他們享受這副鐐銬,無限的自由和無限的生命一樣乏味。正是因為有了侷限,每一丁點的突破,每一瞬間的超越才會顯得意義非凡,餘韻悠長。
科學家,一群帶著最沈重、最精緻鐐銬的舞者,有多少舞動是對這幅鐐銬的完美駕馭?又有多少舞動,是靈魂的躍遷,帶著舞者進入神秘的未知境界,行走在鐐銬所允許的邊緣地帶?愛因斯坦,20世紀一個最遠的行者,卻永遠沒有走出一個四歲孩童興奮顫抖的目光。他成功於此,又失敗於斯。
讓我告訴你一個關於他的小故事。四歲的小愛因斯坦生病躺在床上,父親給了他一只指南針打發時間。這隻指南針帶給他無法言喻的興奮與震驚,以至於渾身顫抖。無意間,他彷彿窺探到宇宙背後的秘密:掌控這指南針背後的電磁場宛如最精妙的魔術,儘管肉眼無法看見,但它的存在卻無可辯駁。這次童年的經歷讓他對“場”這個神秘的概念傾心不已,又讓他堅信混亂現實背後必定隱藏著某種確實的秩序。
愛因斯坦一生的科學研究,為他童年刻骨銘心的記憶作出了完美的詮釋。透過那個四歲小男孩的好奇目光,他看到了隱藏在電磁場背後的光速不變原理,並以此出發建立狹義、廣義相對論;他看到了布朗運動背後的微觀分子、原子世界,進一步確定了統計物理的地位;他也看到了光電效應所揭示的光的量子性,開啓了量子革命的新篇章。 然而,同樣是在與那個四歲小男孩的對視中,他堅信“上帝絕不會擲骰子”,一生否定由他開創的量子力學;並用他的大半生履行着最初的執念:相信“場”是一切物理現象的根源,徒勞地試圖建立一個統一場論,來回報那隻指南針帶給那個四歲男孩的震撼。
7. 愛因斯坦小傳@死後傳奇,愛因斯坦大腦的秘密
愛因斯坦,以一個光束騎士的身姿闖入20世紀,他的離去同樣留下了匪夷所思的傳奇。儘管他堅持不留任何痕跡在這個世界上,他的大腦卻意外地被普林斯頓醫院的病理學家哈維偷偷保存了下來。哈維將愛因斯坦的大腦做成顯微切片,放在兩個餅乾罐裏,開始了他43年詭異的守護之旅。帶著愛因斯坦的大腦,哈維遊走在美國各地,並毫無徵兆地將愛因斯坦的大腦切片隨意寄給各地的研究者。他彷彿《魔戒》中陰險可憐的咕嚕,被愛因斯坦的大腦所迷惑,傾家蕩產,眾叛親離,居無定所。也許歷史始終不願這個渴望自由的科學怪人灰飛煙滅,終究通過這樣毛骨悚然的方式把他永遠留了下來。
8. 愛因斯坦小傳@個人評價,我眼中的愛因斯坦
我眼中的愛因斯坦和我讀這本書時候的心境息息相關。2012年,我從美國回到香港,結婚工作,進入人生的另一個階段。然而,我曾經以為熟悉和喜愛的香港卻靜靜地發生著變化。中港矛盾,由深層次的意識形態層面慢慢蔓延及浮現到了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驅蝗運動,奶粉事件,雙非孕婦,時常聽到的歧視故事,若有若無的疏離眼光,所有的一切讓我突然對這個熟悉的城市無所適從。如果說愛因斯坦是自願選擇成為一個世界公民;而我,卻是無可選擇地成為一個飄零無依的“世界公民”。 香港,這個承載著我私人感情以及寄託著我幼稚的家國情懷的現代都市,突然變得陌生。我感到惶恐不安而難以自處,在這樣矛盾的心境下,看到的愛因斯坦竟有獨特的韻味。
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在挫敗感中慢慢滋生着反猶太主義。已經聲名大噪的愛因斯坦,在這樣的環境下自然被推上了風尖浪頭。有一部分的德國猶太人主張實施“自主同化”,既是放棄一切猶太傳統,甚至改信基督教,儘一切可能被同化。愛因斯坦的朋友也鼓勵他這樣做,然而,作為猶太人代表的愛因斯坦卻反其道而行之,在此時擁抱猶太復國主義,高調肯定自己的猶太血統。他清醒地認識到,“猶太血統”並非一個虛幻的概念,而是體現在外貌、語言、智力、習俗一切有跡可循的客觀證據上。這一切都無法通過自主同化被抹除,反而會因為同化顯得更可笑。
我記得自己是在港鐵的火車上看到這一段,仍然記得當時的激動心情。反身自躬,作為一個在香港生活的大陸人,對於內地,我有著最樸素的感情,那裡有我的家人,有我最親密的朋友,有幫助過我,愛過我的人。那裡有我童年記憶的一切,6000多個日子將這些樸素的情感融在了我的血脈裡,融在了我的每一個動作眼神中。我對大陸的感情就如同香港人對香港的情感一樣,在面對大陸政治經濟全面傾軋時,他們所感受的苦楚未必輕過我。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和我一樣,同病相憐,都是喪失歸屬感的人。因此,我無需為這些印記感到尷尬自傷,也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在愛因斯坦的眾多特質中,我特別欣賞的是他對自己的忠誠,對個人獨立性的絕對尊重,這是一個科學家品質的極致延伸,也是比探求物理世界更艱難的持守。
最後,讓我們回到愛因斯坦最引以為傲的身份:一個物理學家。
沖破19世紀物理學上空的兩朵烏雲,愛因斯坦將物理學提升到一個全新的視野;然而,站在舊時代的雲端,面對新世界的晴空萬裡,愛因斯坦,無可避免地成為了一個在矛盾中掙扎的孤獨行者。 正如奧本海默對他的精妙總結所言:
他是一座地標但不是信號
不過,讓我們暫時忘記他的成敗,想像一個頭髮蓬亂的老人和一個手持指南針的四歲男孩,坐在遠遠的雲端,發出咯咯的大笑,眼裏,是充滿狡捷的笑意。
參考資料:
《愛因斯坦:他的人生,他的宇宙》, 華特˙艾薩克森 著, 郭兆林、周念榮 譯,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2009.
Wikipedia(Key words: Einstein's publication, Quote from Ei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