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勒和他的时代(下)-文艺复兴 XIV
【艺匠阁】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作家、诗人约翰•沃尔夫冈•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曾这样评论丢勒:“当我们明白了丢勒的时候,我们就认识了高贵、真实和丰美,只有最伟大的意大利画家,才有和他等量齐观的价值。”
1. “美的像画”和“画的如真”——到底什么是“美”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看到一位很美丽的姑娘的时候,可能会赞美:她美得像画一样。而当我们欣赏一幅很棒的作品时,我们又会说:它画的跟真的一样。这种本身就矛盾的说法,到底代表了什么?是说我们的审美体系是混乱的,矛盾的么?还是说我们在用不同的标准观察和看待“美”?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又要回到西方艺术的两大流派——浪漫主义和写实主义。在拉丁系统中(指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等)一直有种“完美主义”的“理想美”的追求,他们完全会忽视真实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而在日耳曼系统中(指德国,比利时等)这种真实是不能忽视的。所以从文艺复兴开始,南北方两个系统就在彼此平衡地解读着“艺术”和“美”,就日常而言,我们会习惯认同并喜爱拉丁系统的作品,因为那是一种无懈可击纯粹的“美”,十字架上的耶稣仿佛不是在受苦,而是在完美的向世人展示苦难的必然。但事实上,日耳曼系统却真实的反映了现实和“美”的关系,耶稣是被钉在十字架上的,那必然是天大的痛苦,身体的痉挛,动作的扭曲,四肢上打入铁钉后的血流不止和被荆棘鞭打后的遍体鳞伤都是需要被如是展现的,因为这才是为世人牺牲的耶稣的伟大。(图2:对比提香和丢勒的“哀悼耶稣”图像对比)
而学会面对并欣赏这种“真实痛苦”的“美”也许是我们整个生命体验中必须经历和走过的。在生命的某个阶段,我们注定不再能够用“理想完美”去逃避“真实丑陋”,我们的身体,意识总有一天会告诉我们不能不接受这个事实,这也是丢勒这批北方艺术家从一开始就试图告诉我们的。
2. 丢勒和自画像
现存于奥地利维也纳阿尔贝蒂娜博物馆中有一张丢勒13岁时的自画像(头图居中),这张A4比例大小的画像所能引发的思考毫不逊于达˙芬奇的《维特鲁威人》:
首先:这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面对自己最成熟的思考。肌肉、骨骼、头发、手和胳膊的比例体现了他对解剖学的掌握和了解。这种对细节最全面生动的处理,体现了北方精神的冷静和精准。笔者总觉得:意大利的艺术更像十四行诗,浪漫,忧郁,有种不切实际美感;而和德国的艺术更像数学,精确,又能成为解读整个宇宙的元素和基础(亚里士多德)。
第二:这是人类对自己冷静的解剖。不像意大利和其后西方艺术史的自画像多少都有对自己的美化成分(如伦勃朗),画这张自画像时仅有13岁的孩子不会考虑是否要名留青史,是否要对自己进行艺术的处理,他所有的思考和反省都是脚踏实地的。笔者很难想象:对于一个13岁的孩子,要有何种成熟度才能这么长时间的观察和反思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他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而何种的外部环境和如何强大的内心可以促成这种理性的思考呢?
第三:对于自画像不同角度的尝试。实验和打破是艺术史进步的关键,而在自画像这一个体系类,丢勒做了不同角度的尝试。在他青年时期的两张自画像中(图3),我们发现了长久凝视观察和最终镜子缺失的关系。侧面45°的展示说明了在作画时镜子的缺失,而对于很多细节,如嘴唇的柔软度,脸颊,脖子的阴影,衣服的褶皱等的处理又说明了艺术家曾经面对镜子的细致的审视和观察。
第四:关于“美”的另外一种解读——深沉和严肃。在丢勒的作品中,我们很少看到快乐和愉悦,他的作品中总是隐藏着很多深深的忧虑,思考,判断和反省,也流露出这个民族天然的哲学性的,对人本身的复杂和更深层次的解读。
丢勒自画像作品中的冷静,反省和思考同样也被他注入到了其他肖像作品中,他的作品无一例外都有着同样的冷峻,深沉。和佛罗伦萨传统不同,这些肖像背景都是纯色暗淡的,和达 芬奇希望能在肖像画背后引发另外一种环境不同,丢勒希望观众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肖像本人,去试图通过他的神态,姿势,眼光,手势等去理解他是谁?做什么?思考什么?抑或是反映出了观察者的态度。
3. 丢勒和写实作品
丢勒的作品最后要说的就是他的素描写生。同时代的意大利画家是不会画这种题材的,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神权,贵族,平凡人才是最重要的主题。而这些来自田野山间的动植物从来值得表现。而在这点上,丢勒更像中国画家,一开始就注意到了这个部分。而和中国山水画院画家不同的是,丢勒是:
第一:可触觉的艺术。中国传统艺术讲究的是“虚和神”,而丢勒作品如照片一样真实,在上图中最有名的《兔子》中,我们可以切实感受到兔子的灵活,皮毛的光影,似乎可以听到兔子咀嚼的声音。这是绝对高度写实的艺术。
第二:对后代的巨大影响。这种通过堆叠细节达到细致的方式影响到了后来的前拉斐尔画派和印象派,只不过一个是学习,另外一个是反叛(图6)。
![]() |
丢勒的素描,自画像,版画 |
1. “美的像画”和“画的如真”——到底什么是“美”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看到一位很美丽的姑娘的时候,可能会赞美:她美得像画一样。而当我们欣赏一幅很棒的作品时,我们又会说:它画的跟真的一样。这种本身就矛盾的说法,到底代表了什么?是说我们的审美体系是混乱的,矛盾的么?还是说我们在用不同的标准观察和看待“美”?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又要回到西方艺术的两大流派——浪漫主义和写实主义。在拉丁系统中(指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等)一直有种“完美主义”的“理想美”的追求,他们完全会忽视真实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而在日耳曼系统中(指德国,比利时等)这种真实是不能忽视的。所以从文艺复兴开始,南北方两个系统就在彼此平衡地解读着“艺术”和“美”,就日常而言,我们会习惯认同并喜爱拉丁系统的作品,因为那是一种无懈可击纯粹的“美”,十字架上的耶稣仿佛不是在受苦,而是在完美的向世人展示苦难的必然。但事实上,日耳曼系统却真实的反映了现实和“美”的关系,耶稣是被钉在十字架上的,那必然是天大的痛苦,身体的痉挛,动作的扭曲,四肢上打入铁钉后的血流不止和被荆棘鞭打后的遍体鳞伤都是需要被如是展现的,因为这才是为世人牺牲的耶稣的伟大。(图2:对比提香和丢勒的“哀悼耶稣”图像对比)
而学会面对并欣赏这种“真实痛苦”的“美”也许是我们整个生命体验中必须经历和走过的。在生命的某个阶段,我们注定不再能够用“理想完美”去逃避“真实丑陋”,我们的身体,意识总有一天会告诉我们不能不接受这个事实,这也是丢勒这批北方艺术家从一开始就试图告诉我们的。
![]() |
左右:提香和丢勒《哀悼基督》 |
2. 丢勒和自画像
现存于奥地利维也纳阿尔贝蒂娜博物馆中有一张丢勒13岁时的自画像(头图居中),这张A4比例大小的画像所能引发的思考毫不逊于达˙芬奇的《维特鲁威人》:
首先:这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面对自己最成熟的思考。肌肉、骨骼、头发、手和胳膊的比例体现了他对解剖学的掌握和了解。这种对细节最全面生动的处理,体现了北方精神的冷静和精准。笔者总觉得:意大利的艺术更像十四行诗,浪漫,忧郁,有种不切实际美感;而和德国的艺术更像数学,精确,又能成为解读整个宇宙的元素和基础(亚里士多德)。
第二:这是人类对自己冷静的解剖。不像意大利和其后西方艺术史的自画像多少都有对自己的美化成分(如伦勃朗),画这张自画像时仅有13岁的孩子不会考虑是否要名留青史,是否要对自己进行艺术的处理,他所有的思考和反省都是脚踏实地的。笔者很难想象:对于一个13岁的孩子,要有何种成熟度才能这么长时间的观察和反思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他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而何种的外部环境和如何强大的内心可以促成这种理性的思考呢?
![]() |
左右:丢勒20岁和23岁的自画像 |
第三:对于自画像不同角度的尝试。实验和打破是艺术史进步的关键,而在自画像这一个体系类,丢勒做了不同角度的尝试。在他青年时期的两张自画像中(图3),我们发现了长久凝视观察和最终镜子缺失的关系。侧面45°的展示说明了在作画时镜子的缺失,而对于很多细节,如嘴唇的柔软度,脸颊,脖子的阴影,衣服的褶皱等的处理又说明了艺术家曾经面对镜子的细致的审视和观察。
第四:关于“美”的另外一种解读——深沉和严肃。在丢勒的作品中,我们很少看到快乐和愉悦,他的作品中总是隐藏着很多深深的忧虑,思考,判断和反省,也流露出这个民族天然的哲学性的,对人本身的复杂和更深层次的解读。
丢勒自画像作品中的冷静,反省和思考同样也被他注入到了其他肖像作品中,他的作品无一例外都有着同样的冷峻,深沉。和佛罗伦萨传统不同,这些肖像背景都是纯色暗淡的,和达 芬奇希望能在肖像画背后引发另外一种环境不同,丢勒希望观众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肖像本人,去试图通过他的神态,姿势,眼光,手势等去理解他是谁?做什么?思考什么?抑或是反映出了观察者的态度。
![]() |
其他画像 |
3. 丢勒和写实作品
![]() |
素描写生 |
丢勒的作品最后要说的就是他的素描写生。同时代的意大利画家是不会画这种题材的,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神权,贵族,平凡人才是最重要的主题。而这些来自田野山间的动植物从来值得表现。而在这点上,丢勒更像中国画家,一开始就注意到了这个部分。而和中国山水画院画家不同的是,丢勒是:
第一:可触觉的艺术。中国传统艺术讲究的是“虚和神”,而丢勒作品如照片一样真实,在上图中最有名的《兔子》中,我们可以切实感受到兔子的灵活,皮毛的光影,似乎可以听到兔子咀嚼的声音。这是绝对高度写实的艺术。
第二:对后代的巨大影响。这种通过堆叠细节达到细致的方式影响到了后来的前拉斐尔画派和印象派,只不过一个是学习,另外一个是反叛(图6)。
![]() |
拉斐尔前派(精致细节)和印象派(写意瞬间)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