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七 柏拉图的《理想国》与今天的社区建设
我估计,当时古希腊城邦面临的很多问题类似今天中国的小区。它们都是以私有财产为核心而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居住及生活方式。比如,不论是在2500年前的古希腊城邦,还是在今天富裕的中国小区,人人富有,少数人为所欲为。他们有民主,要么不知道怎么用,要么使用过度,伤害自己及群体的长远利益。在柏拉图眼里,古希腊民主缺乏必要的公民训练,没有正义,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仅仅因为宣扬真理,得罪了当权者而被雅典的民主政府判处死刑。(不成熟的民主制第一次表现出它可怕的一面,最近的一次是二战时的纳粹德国)而那些当政者为了个人私利,利用民主发动战争,导致雅典衰落。这就跟今天的小区有了民主以后,给个别人提供了异想天开,胡作非为,打击不同意见的舞台一样,结果把小区搞的一团糟。一部分人在富裕之后,不管是古希腊还是今天,我们看到:人们有了对自己城邦、社区事务的民主决策权,但他们对什么是民主、自由?如何使用民主、自由?如何使用自己的投票权?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品德、能力才能更好地使用这些权力?什么样的教育才能使他们成为好公民,使他们有能力掌握自己的财富、权力及社会责任的均衡?到底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好的,幸福的生活?什么样的人才是好人?好人与好公民有什么不同?人要想过好日子,需要什么样的制度等等?所有我们今天感到困惑的问题2500年前的古希腊人都想过了,而且,深刻、彻底得让我们吃惊!这些思考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础。
1,我们为什么要认识柏拉图?
柏拉图(公元前428—前348年)比孔子小123岁,生活的时期相当于我国春秋时代。作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之一,他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他的老师是苏格拉底,他的学生是亚里士多德。这三个人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哲学基础。没有这三个人就无法想象西方文明,就像没有老子、庄子、孔子、孟子,我们就无法想象中国文明一样。
柏拉图是人类精神文明进步灯塔式人物,他的思想几乎涵盖了人类早期民主制度面临的所有问题。“整个西方文化,从亚里士多德到圣奥古斯丁,从巴斯卡到怀特海,都存在柏拉图影响。作为当代一位卓越的形而上学家,怀特海宣称:‘如果为欧洲整个这些传统的特征作一个最稳妥的概括,那就是,它不过是对柏拉图哲学的一系列注脚。’”(参看《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柏拉图条。)不知道柏拉图的思想,我们就不知道自己处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什么阶段?什么位置?我们该怎么办?向哪里走?我们可以从前人那里吸取什么经验?正如德国伟大作家歌德所说: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都已经被人思考过了,我们所要做的不过是重新思考而已。
面对今天中国的社区问题,或者更大点说,面对今天的中国问题,我们所要重新思考的不过是如何纠正目前中国出现的道德紊乱,“礼坏乐崩”的颓势,使社区、国家走向民主、法制的,有道德,有希望的正轨。这正是柏拉图在两千多年前思考的事。(孔子思考过同样的问题,今天我们还在想)他的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是伦理性,第二是理性,用通俗的话说,第一是道德,第二是讲理。一个既没有道德,没有是非,又不讲理的社会必然是没有希望的,是混乱的。而医治这种社会病的方法就是建立以正义的理念为核心的“理想国”。(孔子则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伦理,也就是按家族方式治理国家,今天则重提“以德之国”,建设“和谐社会”。但没有正义和美德,没有信仰和法制,和谐从何而来?)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思想、理念、甚至宣传口号的提出,都是现实需要的一种反映。比如,我们呼唤道德是因为现实中缺德,提倡和谐是因为现实中不和谐,而柏拉图提倡正义是因为那时他看到,一个民主、富强、繁荣的雅典,缺乏正义,这个社会无法持久地存在下去。
柏拉图的17篇“对话”几乎涵盖了我们今天感到困惑的所有问题。我尽量用几句话概括这些对话的内容以向大家展现其主要思想。希望大家在阅读时,随时问自己:这些问题是不是也正是我们当今需要思考、解决的?如果是,希望能激起大家阅读柏拉图著作,乃至复兴古希腊精神的热情。在精神方面补上“文艺复兴”这一课。
1,申辩篇,柏拉图早期对话之一,伦理学著作,探讨人的德行问题,主要包括:人应该怎样生活,是非、善恶的标准是什么?如果我们今天能搞清楚这些问题,现实的紧张就会缓解,更多的人就会看到生活的希望。
生和死。苏格拉底为自己信仰的真理、正义而死是光荣和不朽的。我们这儿流行“好死不如赖活着”。这种人生哲学导致人们没有尊严,没有原则,把做人的标准降低到动物的水准。
什么是最聪明的人?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与人辩论说明,一个知道自己无知的人是最聪明的人。我们这儿流行人人自以为是,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什么是智慧?美德就是智慧。我们这儿把人生最大的智慧当空谈,当说教,当成做给人看的宣传!人们不知道美德是为自己,而错误的以为美德是为他人。比如诚实。很少有人知道诚实的美德不仅是不骗别人,更重要的是不骗自己!因为,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做事没人看着,全靠良心。这时才是考验一个人是否真有美德。
柏拉图向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位伟大的哲人:他安详、机智、勇敢、坚定、正直、正义、面对死亡依旧泰然自若。我们要尽量避免伟大的反面,像小人那样:浮躁、耍小聪明、怯懦、怀疑、卑鄙、邪恶、怕死。
2,欧梯佛罗篇。通过对虔诚和不敬的讨论最后证明:建立在无知基础上的行为后果常常是灾难性的。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是:今天的人怎么避免缺乏虔诚,玩世不恭,对正经和严肃的事毫无敬意。怎么避免让无知的,自以为是的行动导致严重灾难。
3,克里托篇。主要说明:人不仅是活着,重要的是活得正当。以报复对抗伤害并不正当。恶加恶不能等于善。什么叫“活得正当”?首先人要活得正直。一个人可以做到正直并在今天很好的活下去吗?如果不能,就会出现“以报复对抗伤害的不正当”,就会以怨报怨,以怨报德,恶加恶等于更恶的对抗和相互伤害的局面。实际上“黄世仁与杨白劳”的故事就充分说明,当人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就无法活的“正当”,他们就无法确立正义,只能相互残杀。目前这种谁欠钱谁是大爷,整个社会诚信危机,本质上仍然是我们活得“不正当”的反应。因为暴力革命可以解气,但并不能解决欠钱不还的深刻的文化与道德习俗问题,文明自身的问题。
4,普罗塔哥拉篇。苏格拉底告诉人们:一个人以激情和愚昧来对付危险算不上勇敢,只有聪明的人才称得上勇敢者。勇敢即智慧。那些维权的人,那些试图改变社会的人,特别是那些不怕死的人需要特别思考这些忠告。愚昧的结果除了自毁,不会带给我们任何光明的未来。
5,美诺篇。探讨什么是美德。今天,有多少人知道什么是美德?柏拉图告诉我们,探讨问题的方法是:在没有取得对概念的一致看法时,讨论是没有意义的。这种没有意义的讨论在今天几乎是时髦,是流行病,是人们浪费生命的主要方式。柏拉图说,“正确地提出问题比找到答案更为困难”。今天,有谁能正确的提出社区问题?这个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能否经得住问三个为什么?
6,高尔吉亚篇。关于辩术,劝说术。想说服,引导别人吗?那首先要知道如何引导自己。中国的老话就是“正人先正己”。自己还糊里糊涂,就去说服别人?这不是无知吗?什么是无知?一个人谈论自己不知道的事情,而且还试图去教诲无知者便是无知。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少吗?而非正义就是去谈论自己一无所知的事。像这样的非正义,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太普遍了吗?比如,对物业管理,有多少人知道是怎么回事?但你看看有多少人在谈论,在随便的不负责任的发表意见。这怎么能正义呢?没有正义,又怎么维权呢?
关于善与罚的关系。人是善的。人做错事是因为缺乏对善的知识,缺乏对善的知识而犯错,就是愚蠢,是没有智慧。这样的愚蠢错误受到惩罚比不受惩罚好。在我们这儿,“好坏”是颠倒的。错误常常受到鼓励,善常常受到惩罚。比如,不交物业费是英雄,交费是傻瓜;再比如私搭乱建。犯错误的人可以采取“有便宜不占白不占”的态度,受害者,主张正义的人往往成了“多事的人”。这种思维方式与习俗及政府的不作为将导致整个社会、人心的混乱。
后人评论说,哲学本身是一种道德,是对某种基本价值的维护。道德判断从属于理性。所以,一个没有理性人的人也就是一个没有道德的人。
7,会饮篇。爱的哲学。一种观点认为爱是协调肉体中相互敌对因素的和谐原则。苏格拉底把爱发展成一种对美的领悟,对爱神的神性的分享。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严重缺失对什么是爱的深刻的哲学思考。
8,费多篇。探讨生死及灵魂的不朽。“肉体的感觉、欲望及情欲都阻碍着灵魂去探索和追求真正的知识。只有当肉体的影响微乎其微,或者肉体和灵魂尽可能地分开时,思想才处于最清晰的状态。”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思想什么时候不清晰呢?就是受肉体的感觉、欲望及情欲的阻碍时。所以,真正的哲学家爱真理超过生命本身,真正的哲学家不怕死。一个只知生,不知死的灵魂是残缺的,不完整的,也必然是软弱的灵魂。缺乏对死亡的成熟思考,就很难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
9,国家篇。主要谈论什么是正义及理想国。国家篇是柏拉图最伟大的政治哲学论述。西方人有关正义、统治、服从及恪守道德生活等思想都受到此篇的影响。
10,斐德罗篇。谈论爱情。
11,泰阿泰德篇。认识论。谈论什么是知识。在所谓知识经济,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对“知识”到底知道多少?如果我们知道的足够多,为什么我们还会犯无知的错误?主要原因是,我们错误的以为知识主要是物质的,是为了满足生存及物质生产需要,忽视了“美德即知识”。“什么地方存在真正的知识,那个地方必然存在具有判断力的心灵。”没有美德,我们如何具有智慧的判断力?没有智慧的判断力,我们怎么能做出聪明的有未来的事来?“真理问题涉及的是外部对象的知识;实用问题则被局限于认知者的状态。”用现在的话说,在一个没有正确判断力的地方,就不可能存在真正的知识。真理与实用问题的区别在于:真理涉及客观,实用涉及主观。真理是超我的,实用是唯我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知识经济”的本意是“美德经济”。凡是有美德的地方,或美德水平高的地方,经济必然发展。如果人们能对此达成共识,人类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就可以共同进步。
12,巴门尼德篇。认识论。讨论“多与一”。苏格拉底主张“存在绝对的正义、美、善、真的理念。但可能不存在卑贱如烂泥、头发和污秽物的理念。”
13,智者篇。主要讨论智者与哲学家的区别。智者是幻象的制造者,哲学家追求真理;智者为利,哲学家为真理。
14,政治家篇。什么是理想的政治家?就是那些通晓统治术的人。他必须有能力确定哪种技艺对国家利益最有利。“柏拉图认为国家类似于个人。国家中个人的类型决定了国家的类型。”“在《国家篇》中,他通过在人身上发现正义的本质以寻求国家的正义。”这种思想到了18世纪,被卢梭发展成:有什么样的人民就会有什么样的政府。如果人民不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政府,政府就会按自己的意愿改变人民。
15,斐利布斯篇。谈论快乐、善,知识和智慧之间的关系。“快乐并非目的,而只是指向目的的生成过程所激发的感受,因此,快乐与手段相关联,它不可能是真正的善。”用现在的话说,如果快乐是善,那么走私、贩毒、卖淫嫖娼就都可以是善的,因为有人可以从中得到快乐。显然,这种说法是荒谬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古希腊人理性思维的逻辑力量。只要明白基本道理,人就可以一通百通。后人进一步指出;“如果快乐的生活中不包含知识和理性,那么就无人愿意过只有快乐的生活。”因为,没有知识和理性的快乐生活,是愚蠢的,违反人的根本利益。比如,一个人以杀人为乐,我们的结论是要么这个人有神经病,要么他该被杀。正常而又理性的人无法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样的快乐是值得鼓励和效仿的。因为以杀人为乐无异于自杀。这是不符合人的本性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所有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或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腐败及牺牲群体利益之上,都是愚蠢的,不可接受的。就像癌细胞,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无限的扩张之上,最后导致生命死亡一样。古希腊哲学的深刻之处就在于它始终通过启发人的理性与良知使个人有能力独立探讨人的本性,并让人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办法就是道德哲学,它发现人的美德,启迪人的智慧。在解释肉体快乐的现象时,柏拉图认为,人们误把刺激与兴奋当作快乐了。这就是古希腊哲学的精细之处。这种哲学有能力把人的肉体与灵魂分开,从而给人类提供了一种认识自己的最精细、最深刻的工具。
16,蒂迈欧篇。此篇被称为“幼稚的科学和成熟的虚构的匠心独具的结合。”我认为问题没那么简单。其中的智慧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比如,“世界必定是被创造的,它是可感知而不可理解的。”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处在这样的思考中。再比如:“灵魂世界先于肉体世界,灵魂的作用是认识理性世界并统治肉体。”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把缺乏理性的人,受肉欲支配的人说成是“没有灵魂”。所以,从哲学的意义上说,我们今天依然处在古希腊时代。尽管在过去的时光中,人类在物质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精神及道德方面,我们的进步十分有限,甚至无法与我们取得的物质进步相匹配。由此造成了人类数千年来重复的苦难。在今天的社区建设中,我们更要高度警惕这种苦难的重复。
17,法律篇。政治哲学著作。这是一篇与我们今天的社区建设最直接相关的著作。法律是怎么来的?就是在共同体试图确立习俗时应运而生。今天的社区,业主正在逐渐形成“共同体意识”的最初阶段。在这个阶段,确立法制权威是最重要的。柏拉图告诉我们:“一旦无知挫败了智慧,放纵胜过节制,自由丧失或变为为所欲为,则社会便没落了。”我们今天困惑、担心、或正在发生的问题,古希腊人早就经历过并且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民主的初期阶段,政府的最佳形式是民主制与君主制的结合。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既要有民主,又要有集中。因为创造文化制度的目的在于如何把整体的自由与智慧相结合。尽管这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人类直到今天还在探索之中。
立法要确保人的自由、社会和谐和认知,应尽力去仿效德行和神灵。
“哪里的法律凌驾于统治者之上,哪里的国家就有得救的可能,最好的统治者是能兼用说服和命令施行法律者。”
按照《法律篇》的思想,教育的终极目标是社会和谐与个人的自我控制。这不正是我们今天追求的目标吗?但我们忽视了教育的目的是使年轻人获得美德而不是物质与虚名。这是一个致命的失误。作为统治者来说,则必须修习以善为最终目标的治国才能。《大学》也有同样的思想,叫“止于至善”。如果说中国传统善的思想容易引起混乱和争论,那么,古希腊哲学家对善的解释是明确的,那就是知识、智慧和美德是达到善的方法。古希腊人不听哲学家的教导,最终衰落了。后人从古希腊哲学家那里吸取营养,尽管依然问题重重,但凡是按古希腊哲学家提出的道德原则实践的,其国家就强大,反之则是混乱、软弱而衰落的。今天,中国社会,乃至中国社区何尝不是如此?
不管是个人、社区、社会还是国家,如果没有自我约束,没有法律,没有公平和正义,没有理性、良知和道德,自由放纵,为所欲为,不要说文明富裕,恐怕连生存都成问题。这就是摆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面前的最现实的问题。没有古希腊理性文明的种子,只有西方的物质,我们就是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内心也是空的,长的越大,毁灭的越快。这种毁灭已经在富裕的中国社区开始了。那里的自由放纵,为所欲为,那里的无政府状态及法律、道德权威的缺失,那里人们的一盘散沙,人心冷漠,对什么是民主、自由的无知,对自己责任、权力、义务的忽视都在急迫地昭告天下:如此下去,将出大事;如此下去,社会的物质进步将成为埋葬我们的坟墓。我们将重蹈雅典帝国衰落的覆辙。
(以上所有引言请参看《世界哲学宝库》麦吉尔主编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 柏拉图77到170页)
小结:对于一个突然富裕起来的,有了民主、自由的群体,为了避免整体衰败,相互残杀,为了避免物质财富的简单积累给人性、人心带来的腐蚀和新问题,柏拉图根据古希腊的经验,以上述17篇对话提醒世人在个人、群体、国家三个方面必须做如下工作:
(1)个人的:首先必须把人教育、培养成有道德,有是非、有善恶标准的人;其次,人应该明白生死、智慧、美德、信仰的道理。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为榜样给我们树立了一个理想人格:他安详、机智、勇敢、坚定、正直、正义、面对死亡依旧泰然自若。个人还必须明白一系列深刻的哲学道理,学会理性思维。
(2)作为一个群体,他们必须有共同体意识。他们必须明白没有共同体,他们单个人无法幸福地生活下去,而共同体的好的习俗是由法律培养、确定的。
(3)作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公民教育、正义和法律。
柏拉图的上述思想奠定了西方文明强大的基础。直到今天,凡是背离柏拉图基本思想的民族、国家依然不够文明,依然处在软弱、混乱、野蛮的折磨中。
其实,在社区层面,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如果广大业主、居民、物业公司、开发商有道德,有是非、善恶的标准,这种“有”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落实在行动中,业主和居民的生活就会是另外一个样,社区会和谐得多!
如果广大业主和居民有共同体意识,他们就能组织起来,改变一盘散沙的现状,其自治能力会很强,能够保持与物业公司、开发商的利益均衡,稳定社会。
如果整个国家从上到下都知道公民教育是第一位的,训练不出合格公民,我们就无法建立现代公民社会;正义和法律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是所有人幸福生活的保障。否则,美德就会沦为空谈,国家就无法获得把自己支撑起来的骨架。正义和法律制度就像一个人的神经和骨架。没有正义和法律一个国家就像一堆没有神经和骨骼的肉,一个摊在床上的植物人。这堆肉在大,它还是一堆肉。显然,柏拉图早在近2500年前就看到了我们今天面临的深层问题,这些问题是人心的、教育的、思想的、文化制度的乃至整个文明的综合问题,并开出了解决问题的上述17副药方。
我估计,当时古希腊城邦面临的很多问题类似今天中国的小区。它们都是以私有财产为核心而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居住及生活方式。比如,不论是在2500年前的古希腊城邦,还是在今天富裕的中国小区,人人富有,少数人为所欲为。他们有民主,要么不知道怎么用,要么使用过度,伤害自己及群体的长远利益。在柏拉图眼里,古希腊民主缺乏必要的公民训练,没有正义,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仅仅因为宣扬真理,得罪了当权者而被雅典的民主政府判处死刑。(不成熟的民主制第一次表现出它可怕的一面,最近的一次是二战时的纳粹德国)而那些当政者为了个人私利,利用民主发动战争,导致雅典衰落。这就跟今天的小区有了民主以后,给个别人提供了异想天开,胡作非为,打击不同意见的舞台一样,结果把小区搞的一团糟。一部分人在富裕之后,不管是古希腊还是今天,我们看到:人们有了对自己城邦、社区事务的民主决策权,但他们对什么是民主、自由?如何使用民主、自由?如何使用自己的投票权?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品德、能力才能更好地使用这些权力?什么样的教育才能使他们成为好公民,使他们有能力掌握自己的财富、权力及社会责任的均衡?到底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好的,幸福的生活?什么样的人才是好人?好人与好公民有什么不同?人要想过好日子,需要什么样的制度等等?所有我们今天感到困惑的问题2500年前的古希腊人都想过了,而且,深刻、彻底得让我们吃惊!这些思考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础。
1,我们为什么要认识柏拉图?
柏拉图(公元前428—前348年)比孔子小123岁,生活的时期相当于我国春秋时代。作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之一,他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他的老师是苏格拉底,他的学生是亚里士多德。这三个人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哲学基础。没有这三个人就无法想象西方文明,就像没有老子、庄子、孔子、孟子,我们就无法想象中国文明一样。
柏拉图是人类精神文明进步灯塔式人物,他的思想几乎涵盖了人类早期民主制度面临的所有问题。“整个西方文化,从亚里士多德到圣奥古斯丁,从巴斯卡到怀特海,都存在柏拉图影响。作为当代一位卓越的形而上学家,怀特海宣称:‘如果为欧洲整个这些传统的特征作一个最稳妥的概括,那就是,它不过是对柏拉图哲学的一系列注脚。’”(参看《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柏拉图条。)不知道柏拉图的思想,我们就不知道自己处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什么阶段?什么位置?我们该怎么办?向哪里走?我们可以从前人那里吸取什么经验?正如德国伟大作家歌德所说: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都已经被人思考过了,我们所要做的不过是重新思考而已。
面对今天中国的社区问题,或者更大点说,面对今天的中国问题,我们所要重新思考的不过是如何纠正目前中国出现的道德紊乱,“礼坏乐崩”的颓势,使社区、国家走向民主、法制的,有道德,有希望的正轨。这正是柏拉图在两千多年前思考的事。(孔子思考过同样的问题,今天我们还在想)他的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是伦理性,第二是理性,用通俗的话说,第一是道德,第二是讲理。一个既没有道德,没有是非,又不讲理的社会必然是没有希望的,是混乱的。而医治这种社会病的方法就是建立以正义的理念为核心的“理想国”。(孔子则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伦理,也就是按家族方式治理国家,今天则重提“以德之国”,建设“和谐社会”。但没有正义和美德,没有信仰和法制,和谐从何而来?)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思想、理念、甚至宣传口号的提出,都是现实需要的一种反映。比如,我们呼唤道德是因为现实中缺德,提倡和谐是因为现实中不和谐,而柏拉图提倡正义是因为那时他看到,一个民主、富强、繁荣的雅典,缺乏正义,这个社会无法持久地存在下去。
柏拉图的17篇“对话”几乎涵盖了我们今天感到困惑的所有问题。我尽量用几句话概括这些对话的内容以向大家展现其主要思想。希望大家在阅读时,随时问自己:这些问题是不是也正是我们当今需要思考、解决的?如果是,希望能激起大家阅读柏拉图著作,乃至复兴古希腊精神的热情。在精神方面补上“文艺复兴”这一课。
1,申辩篇,柏拉图早期对话之一,伦理学著作,探讨人的德行问题,主要包括:人应该怎样生活,是非、善恶的标准是什么?如果我们今天能搞清楚这些问题,现实的紧张就会缓解,更多的人就会看到生活的希望。
生和死。苏格拉底为自己信仰的真理、正义而死是光荣和不朽的。我们这儿流行“好死不如赖活着”。这种人生哲学导致人们没有尊严,没有原则,把做人的标准降低到动物的水准。
什么是最聪明的人?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与人辩论说明,一个知道自己无知的人是最聪明的人。我们这儿流行人人自以为是,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什么是智慧?美德就是智慧。我们这儿把人生最大的智慧当空谈,当说教,当成做给人看的宣传!人们不知道美德是为自己,而错误的以为美德是为他人。比如诚实。很少有人知道诚实的美德不仅是不骗别人,更重要的是不骗自己!因为,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做事没人看着,全靠良心。这时才是考验一个人是否真有美德。
柏拉图向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位伟大的哲人:他安详、机智、勇敢、坚定、正直、正义、面对死亡依旧泰然自若。我们要尽量避免伟大的反面,像小人那样:浮躁、耍小聪明、怯懦、怀疑、卑鄙、邪恶、怕死。
2,欧梯佛罗篇。通过对虔诚和不敬的讨论最后证明:建立在无知基础上的行为后果常常是灾难性的。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是:今天的人怎么避免缺乏虔诚,玩世不恭,对正经和严肃的事毫无敬意。怎么避免让无知的,自以为是的行动导致严重灾难。
3,克里托篇。主要说明:人不仅是活着,重要的是活得正当。以报复对抗伤害并不正当。恶加恶不能等于善。什么叫“活得正当”?首先人要活得正直。一个人可以做到正直并在今天很好的活下去吗?如果不能,就会出现“以报复对抗伤害的不正当”,就会以怨报怨,以怨报德,恶加恶等于更恶的对抗和相互伤害的局面。实际上“黄世仁与杨白劳”的故事就充分说明,当人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就无法活的“正当”,他们就无法确立正义,只能相互残杀。目前这种谁欠钱谁是大爷,整个社会诚信危机,本质上仍然是我们活得“不正当”的反应。因为暴力革命可以解气,但并不能解决欠钱不还的深刻的文化与道德习俗问题,文明自身的问题。
4,普罗塔哥拉篇。苏格拉底告诉人们:一个人以激情和愚昧来对付危险算不上勇敢,只有聪明的人才称得上勇敢者。勇敢即智慧。那些维权的人,那些试图改变社会的人,特别是那些不怕死的人需要特别思考这些忠告。愚昧的结果除了自毁,不会带给我们任何光明的未来。
5,美诺篇。探讨什么是美德。今天,有多少人知道什么是美德?柏拉图告诉我们,探讨问题的方法是:在没有取得对概念的一致看法时,讨论是没有意义的。这种没有意义的讨论在今天几乎是时髦,是流行病,是人们浪费生命的主要方式。柏拉图说,“正确地提出问题比找到答案更为困难”。今天,有谁能正确的提出社区问题?这个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能否经得住问三个为什么?
6,高尔吉亚篇。关于辩术,劝说术。想说服,引导别人吗?那首先要知道如何引导自己。中国的老话就是“正人先正己”。自己还糊里糊涂,就去说服别人?这不是无知吗?什么是无知?一个人谈论自己不知道的事情,而且还试图去教诲无知者便是无知。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少吗?而非正义就是去谈论自己一无所知的事。像这样的非正义,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太普遍了吗?比如,对物业管理,有多少人知道是怎么回事?但你看看有多少人在谈论,在随便的不负责任的发表意见。这怎么能正义呢?没有正义,又怎么维权呢?
关于善与罚的关系。人是善的。人做错事是因为缺乏对善的知识,缺乏对善的知识而犯错,就是愚蠢,是没有智慧。这样的愚蠢错误受到惩罚比不受惩罚好。在我们这儿,“好坏”是颠倒的。错误常常受到鼓励,善常常受到惩罚。比如,不交物业费是英雄,交费是傻瓜;再比如私搭乱建。犯错误的人可以采取“有便宜不占白不占”的态度,受害者,主张正义的人往往成了“多事的人”。这种思维方式与习俗及政府的不作为将导致整个社会、人心的混乱。
后人评论说,哲学本身是一种道德,是对某种基本价值的维护。道德判断从属于理性。所以,一个没有理性人的人也就是一个没有道德的人。
7,会饮篇。爱的哲学。一种观点认为爱是协调肉体中相互敌对因素的和谐原则。苏格拉底把爱发展成一种对美的领悟,对爱神的神性的分享。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严重缺失对什么是爱的深刻的哲学思考。
8,费多篇。探讨生死及灵魂的不朽。“肉体的感觉、欲望及情欲都阻碍着灵魂去探索和追求真正的知识。只有当肉体的影响微乎其微,或者肉体和灵魂尽可能地分开时,思想才处于最清晰的状态。”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思想什么时候不清晰呢?就是受肉体的感觉、欲望及情欲的阻碍时。所以,真正的哲学家爱真理超过生命本身,真正的哲学家不怕死。一个只知生,不知死的灵魂是残缺的,不完整的,也必然是软弱的灵魂。缺乏对死亡的成熟思考,就很难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
9,国家篇。主要谈论什么是正义及理想国。国家篇是柏拉图最伟大的政治哲学论述。西方人有关正义、统治、服从及恪守道德生活等思想都受到此篇的影响。
10,斐德罗篇。谈论爱情。
11,泰阿泰德篇。认识论。谈论什么是知识。在所谓知识经济,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对“知识”到底知道多少?如果我们知道的足够多,为什么我们还会犯无知的错误?主要原因是,我们错误的以为知识主要是物质的,是为了满足生存及物质生产需要,忽视了“美德即知识”。“什么地方存在真正的知识,那个地方必然存在具有判断力的心灵。”没有美德,我们如何具有智慧的判断力?没有智慧的判断力,我们怎么能做出聪明的有未来的事来?“真理问题涉及的是外部对象的知识;实用问题则被局限于认知者的状态。”用现在的话说,在一个没有正确判断力的地方,就不可能存在真正的知识。真理与实用问题的区别在于:真理涉及客观,实用涉及主观。真理是超我的,实用是唯我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知识经济”的本意是“美德经济”。凡是有美德的地方,或美德水平高的地方,经济必然发展。如果人们能对此达成共识,人类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就可以共同进步。
12,巴门尼德篇。认识论。讨论“多与一”。苏格拉底主张“存在绝对的正义、美、善、真的理念。但可能不存在卑贱如烂泥、头发和污秽物的理念。”
13,智者篇。主要讨论智者与哲学家的区别。智者是幻象的制造者,哲学家追求真理;智者为利,哲学家为真理。
14,政治家篇。什么是理想的政治家?就是那些通晓统治术的人。他必须有能力确定哪种技艺对国家利益最有利。“柏拉图认为国家类似于个人。国家中个人的类型决定了国家的类型。”“在《国家篇》中,他通过在人身上发现正义的本质以寻求国家的正义。”这种思想到了18世纪,被卢梭发展成:有什么样的人民就会有什么样的政府。如果人民不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政府,政府就会按自己的意愿改变人民。
15,斐利布斯篇。谈论快乐、善,知识和智慧之间的关系。“快乐并非目的,而只是指向目的的生成过程所激发的感受,因此,快乐与手段相关联,它不可能是真正的善。”用现在的话说,如果快乐是善,那么走私、贩毒、卖淫嫖娼就都可以是善的,因为有人可以从中得到快乐。显然,这种说法是荒谬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古希腊人理性思维的逻辑力量。只要明白基本道理,人就可以一通百通。后人进一步指出;“如果快乐的生活中不包含知识和理性,那么就无人愿意过只有快乐的生活。”因为,没有知识和理性的快乐生活,是愚蠢的,违反人的根本利益。比如,一个人以杀人为乐,我们的结论是要么这个人有神经病,要么他该被杀。正常而又理性的人无法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样的快乐是值得鼓励和效仿的。因为以杀人为乐无异于自杀。这是不符合人的本性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所有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或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腐败及牺牲群体利益之上,都是愚蠢的,不可接受的。就像癌细胞,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无限的扩张之上,最后导致生命死亡一样。古希腊哲学的深刻之处就在于它始终通过启发人的理性与良知使个人有能力独立探讨人的本性,并让人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办法就是道德哲学,它发现人的美德,启迪人的智慧。在解释肉体快乐的现象时,柏拉图认为,人们误把刺激与兴奋当作快乐了。这就是古希腊哲学的精细之处。这种哲学有能力把人的肉体与灵魂分开,从而给人类提供了一种认识自己的最精细、最深刻的工具。
16,蒂迈欧篇。此篇被称为“幼稚的科学和成熟的虚构的匠心独具的结合。”我认为问题没那么简单。其中的智慧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比如,“世界必定是被创造的,它是可感知而不可理解的。”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处在这样的思考中。再比如:“灵魂世界先于肉体世界,灵魂的作用是认识理性世界并统治肉体。”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把缺乏理性的人,受肉欲支配的人说成是“没有灵魂”。所以,从哲学的意义上说,我们今天依然处在古希腊时代。尽管在过去的时光中,人类在物质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精神及道德方面,我们的进步十分有限,甚至无法与我们取得的物质进步相匹配。由此造成了人类数千年来重复的苦难。在今天的社区建设中,我们更要高度警惕这种苦难的重复。
17,法律篇。政治哲学著作。这是一篇与我们今天的社区建设最直接相关的著作。法律是怎么来的?就是在共同体试图确立习俗时应运而生。今天的社区,业主正在逐渐形成“共同体意识”的最初阶段。在这个阶段,确立法制权威是最重要的。柏拉图告诉我们:“一旦无知挫败了智慧,放纵胜过节制,自由丧失或变为为所欲为,则社会便没落了。”我们今天困惑、担心、或正在发生的问题,古希腊人早就经历过并且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民主的初期阶段,政府的最佳形式是民主制与君主制的结合。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既要有民主,又要有集中。因为创造文化制度的目的在于如何把整体的自由与智慧相结合。尽管这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人类直到今天还在探索之中。
立法要确保人的自由、社会和谐和认知,应尽力去仿效德行和神灵。
“哪里的法律凌驾于统治者之上,哪里的国家就有得救的可能,最好的统治者是能兼用说服和命令施行法律者。”
按照《法律篇》的思想,教育的终极目标是社会和谐与个人的自我控制。这不正是我们今天追求的目标吗?但我们忽视了教育的目的是使年轻人获得美德而不是物质与虚名。这是一个致命的失误。作为统治者来说,则必须修习以善为最终目标的治国才能。《大学》也有同样的思想,叫“止于至善”。如果说中国传统善的思想容易引起混乱和争论,那么,古希腊哲学家对善的解释是明确的,那就是知识、智慧和美德是达到善的方法。古希腊人不听哲学家的教导,最终衰落了。后人从古希腊哲学家那里吸取营养,尽管依然问题重重,但凡是按古希腊哲学家提出的道德原则实践的,其国家就强大,反之则是混乱、软弱而衰落的。今天,中国社会,乃至中国社区何尝不是如此?
不管是个人、社区、社会还是国家,如果没有自我约束,没有法律,没有公平和正义,没有理性、良知和道德,自由放纵,为所欲为,不要说文明富裕,恐怕连生存都成问题。这就是摆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面前的最现实的问题。没有古希腊理性文明的种子,只有西方的物质,我们就是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内心也是空的,长的越大,毁灭的越快。这种毁灭已经在富裕的中国社区开始了。那里的自由放纵,为所欲为,那里的无政府状态及法律、道德权威的缺失,那里人们的一盘散沙,人心冷漠,对什么是民主、自由的无知,对自己责任、权力、义务的忽视都在急迫地昭告天下:如此下去,将出大事;如此下去,社会的物质进步将成为埋葬我们的坟墓。我们将重蹈雅典帝国衰落的覆辙。
(以上所有引言请参看《世界哲学宝库》麦吉尔主编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 柏拉图77到170页)
小结:对于一个突然富裕起来的,有了民主、自由的群体,为了避免整体衰败,相互残杀,为了避免物质财富的简单积累给人性、人心带来的腐蚀和新问题,柏拉图根据古希腊的经验,以上述17篇对话提醒世人在个人、群体、国家三个方面必须做如下工作:
(1)个人的:首先必须把人教育、培养成有道德,有是非、有善恶标准的人;其次,人应该明白生死、智慧、美德、信仰的道理。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为榜样给我们树立了一个理想人格:他安详、机智、勇敢、坚定、正直、正义、面对死亡依旧泰然自若。个人还必须明白一系列深刻的哲学道理,学会理性思维。
(2)作为一个群体,他们必须有共同体意识。他们必须明白没有共同体,他们单个人无法幸福地生活下去,而共同体的好的习俗是由法律培养、确定的。
(3)作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公民教育、正义和法律。
柏拉图的上述思想奠定了西方文明强大的基础。直到今天,凡是背离柏拉图基本思想的民族、国家依然不够文明,依然处在软弱、混乱、野蛮的折磨中。
其实,在社区层面,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如果广大业主、居民、物业公司、开发商有道德,有是非、善恶的标准,这种“有”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落实在行动中,业主和居民的生活就会是另外一个样,社区会和谐得多!
如果广大业主和居民有共同体意识,他们就能组织起来,改变一盘散沙的现状,其自治能力会很强,能够保持与物业公司、开发商的利益均衡,稳定社会。
如果整个国家从上到下都知道公民教育是第一位的,训练不出合格公民,我们就无法建立现代公民社会;正义和法律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是所有人幸福生活的保障。否则,美德就会沦为空谈,国家就无法获得把自己支撑起来的骨架。正义和法律制度就像一个人的神经和骨架。没有正义和法律一个国家就像一堆没有神经和骨骼的肉,一个摊在床上的植物人。这堆肉在大,它还是一堆肉。显然,柏拉图早在近2500年前就看到了我们今天面临的深层问题,这些问题是人心的、教育的、思想的、文化制度的乃至整个文明的综合问题,并开出了解决问题的上述17副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