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王洛勇:“所有文化人都应该是贵族”
专访王洛勇:“所有文化人都应该是贵族”
赵晓兰 《环球人物》杂志
王洛勇被称为“百老汇华裔第一人”,他因主演百老汇名剧《西贡小姐》而成为西方戏剧界顶尖级的明星。权威杂志《亚洲周刊》称“由于他的表演,百老汇舞台历史将翻开新的一页。”《美国戏剧》则说“美国应该更多承认像王洛勇这样的亚裔演员,从他身上可以预见中国演员、中国戏剧走向世界已为期不远。”
近期,他和袁泉在国家大剧院演出话剧《简•爱》,在京城掀起一股热潮。这个外貌算不上多么出众的男人,一到了舞台上就散发出光彩。他用略带沙哑、富有磁性的嗓音将男主角饱经沧桑的痛苦经历、乖戾暴躁的脾气个性,以及遇到心爱之人后的内心波澜,演绎地十分细腻。同为戏剧演员的徐帆这样评价:“如果罗切斯特不是王洛勇扮演,谁能替代他,我想不出来。”
“他是个有鲜明个性的创造者”
尽管有美国媒体称王洛勇为“来自东方的奇迹”,但他的成功可不是偶然得来。他11岁就离家去湖北十堰的一所戏曲学校学习京剧武生。每天清早起床苦练基本功,摸爬滚打,舞刀弄枪,受了不少伤,也吃了不少苦。但正是这五年的时间里,他练就了扎实的形体表演基本功。17岁的时候,他又去武汉音乐学院主修圆号,积累了音乐方面的基础。1981年,他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四年后以优异的表现获得了留校任教的机会。
谋得了一份稳定的职位,事业步入正轨,但王洛勇并不满足。“大学毕业就教书,从理论到理论,总感觉自己有点误人子弟。”他对记者说。80年代,中国到了改革开放的春天,年轻人的思想和视野打开了,感觉世界如此广阔,而内心又如此贫乏。活跃于各种文化艺术节的王洛勇内心也蠢蠢欲动。有一次遇上了一个美国代表团,了解到经常有一部戏演上七八年,甚至最长的演了30多年,他的内心产生疑惑:是什么样的经典能这样长演不衰?为什么国内的戏剧很少这样的作品?从此他也对百老汇的舞台产生一份向往。
他辞去工作来到了美国。“艰苦、劳累、饿肚子,穷的一文不名。整整好几年都是这么度过的。”王洛勇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正是这样的话激励着他,让他干任何事情都倍加努力:“我靠的是中国人特有的坚忍不拔,吃大苦、耐大劳。”
最难过的是语言关。因为发音不到位,教语言的老师给他用红酒瓶的软木塞做了练习发音的小工具。但是含在嘴里,沾上了口水久而久之木塞子总有味道。有一次在西雅图的一个小岛上,王洛勇捡到了一块小石头,小石头的各个棱角都和木塞子差不多。从此以后他就把小石头带在身边,当成了练习的工具,练完就用酒精擦干净。小石头提醒着它做任何事情都要脚踏实地,直到现在他都一直保存着。
到了后来语言已经不是他的障碍,而成了他的“利器”。在争取《西贡小姐》中的角色时,舞台监督对这位亚洲演员的英语水平表示怀疑,王洛勇对他说:“只要我能出现在《西贡小姐》的舞台上,我的英语就一定比台上的所有亚裔演员好。”他演出成功后,连《纽约时报》都这样评价:“他清晰的英文吐字,让所有母语演出的美国专业演员感到羞愧。”
当然,王洛勇得以征服美国人的绝不仅仅是语言。他有着扎实的京剧表演功底,唱念做打样样精通,举手投足之间“手眼身法步”深得中国传统艺术之三昧。他还深入地理解角色,对人物开掘了新的深度。《西贡小姐》是美国经典名剧,和《猫》《歌剧魅影》等剧齐名,描述的是60年代越战末期的故事。王洛勇饰演的主角是一个在西贡开妓院的越南老板,其内心极度分裂:一方面迫使越南女孩子卖春以讨好美国大兵,另一方面也心疼这些命运悲苦的女孩子。美国剧评家说他的表演“强烈控诉了殖民主义对亚洲文化的摧残,把角色演成了一个喜剧性的悲剧人物,而不是一般的小丑”,“他是个有鲜明个性的创造者”。
让英雄人物接地气
《西贡小姐》共演出了2000多场,几乎每场都有不俗的票房。王洛勇成功了,但是一个东方人在西方舞台的打拼,要比常人想象中的更为艰难。“按照百老汇的惯例,每12年才推一出亚洲戏,这给演员的表演带来局限。而且大多数东方角色的舞台形象不好,带有西方对东方的偏见。”王洛勇对记者说。
“我在美国这么多年,没怎么演过正派人物。胆小如鼠的中国人,愚昧无知的中国人,无法无天的中国人,自扫门前雪的中国人,这些中国人加在一块儿,就是造成九一八事变的原因啊!”提起往事,王洛勇的语气中不无忏悔。另外,身在异国他乡,他是“少数族群”中的一员,过个中国传统节假日也要偷偷摸摸和撒谎,生活上的孤独感从来没有消褪过。他最开始一直把艺术当娱乐,但发生在女儿身上的一件事情,却彻底改变了他的看法,也坚定了他回国发展的念头。
那是女儿二年级的时候,王洛勇去接她放学。女儿见到爸爸偏不搭理,使劲闹别扭。王洛勇走左边女儿偏往右边走,他走到右边女儿又跑到左边走。在车水马龙乱哄哄的马路上,王洛勇又着急又摸不着头脑。后来他只好用“腐化”的手段领着女儿去吃了一个冰淇淋,女儿这才缓和下来。他问女儿为什么不高兴,女儿说:“你演的电视剧里是傻子,同学们都说我是傻子的女儿!”
王洛勇这才恍然大悟。在美国电视剧《第三观察》中,他出演了一个中国城里的父亲,女儿得了脑膜炎,他光在家里烧香拜佛,最后女儿差点病死了。“现实中谁要是欺负我的女儿,我一定奋不顾身地把这个人狠削一顿,但是没想到,因为我自己饰演了这样一个角色,却让女儿受到了深深的伤害。到了今天,要是谁再说艺术就是娱乐而不考虑后果,我想,那是因为他没有孩子。”
没过多久,中央电视台请王洛勇回来演一个电视剧,听说是正面的英雄形象,王洛勇毫不犹豫就答应了。“为了表达对英雄的崇敬,为了孩子,也为了减少内心的一点内疚”,他赶上了回国的列车,这时候距他离开已经18年。从百老汇艺术舞台到流行电视剧的转变,很多人都劝告他:“王洛勇你不应该演电视剧,否则就滥掉了。”但是王洛勇觉得电视剧是走进老百姓生活的一个最好的媒介,他坚决要演:“我为什么要装成百老汇专家呢,我真的是回来补课的。”
他先后在《生死卧底》《林海雪原》《神雕侠侣》《冰山上的来客》等电视剧中扮演主要角色。对于形象高大的英雄人物,他加入自己的理解,试图将他们演绎地更接地气。演完杨子荣他说:“《林海雪原》是主旋律,但它所宣扬的那种契约精神,那种毅然决然的诚信,今天看来令人动容。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优越了,欲望变强了,承受力和生命力却变弱了?我有一种现代人的负疚感。”
主演《焦裕禄》,他先是循着焦裕禄当年的足迹进行了实地调查。在焦裕禄曾经工作了9年的洛阳矿山机器厂,那些普普通通的退休老工人,有的下着象棋,有的看着电视、打着麻将,但一听到说演焦裕禄的来了,立马全都哗得围了过去,对他评头论足,说长得哪儿像哪儿不像。在兰考,当他演戏时说到这样的台词:“乡亲们,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再大的灾难都能战胜。”一个老奶奶从山坡上跑下来,说:“焦书记不那么说话。他会说‘人勤地不懒,处处是金山’。”
“焦裕禄出口成章,演讲的时候从来不打草稿,他有着中原人很深的文化底蕴,同时又很接地气。他不是一个落后山区土生土长的干部,而是一个在哈工大学习过,跟苏联专家打过交道,一个懂技术、有思想的新型知识分子。”王洛勇这样描述他出演的角色,“他身上的精神是普世的,全球都能懂,他实际就是一个‘community keeper’(社区守护者)”。
“我们太不注重文化的表达”
因为《简•爱》,王洛勇最近又重新回到话剧的舞台。这部国家大剧院的原创话剧从2009年开始上演,不仅在大剧院热演了数轮,还曾获邀在人艺首都剧场、北京国话剧场精彩亮相,同时,还曾赴上海、重庆、宁波、杭州等地全国巡演。所到之处,均获得了不同年龄和文化阶层的观众的认可和好评,如今已经总共演出超过百场,袁泉、陈数、朱杰三位女演员都曾扮演过简•爱,而男主角罗切斯特一直由王洛勇出演。
从6月10日到22日的这轮演出,再次受到京城观众的热捧。在采访过程中,王洛勇好几个朋友打电话过来求票,“实在抱歉,真的没有票了!”他连打招呼。话剧《简•爱》那么受欢迎,王洛勇一开始没有想到。当初国家大剧院工作人员给他打电话,请他出演这部戏的时候,他有点疑惑:“这不是我们当年看的故事吗?现在还有人看吗?”
事实证明,经典作品能够永远打动人心。王洛勇后来总结:“这出戏讲两性之间的自由、平等、相互尊重,男人不再是女人的拥有者,女人不再是男人的玩物。社会不无阴暗,坏人也很多,但‘你要变得更坏,才能取得胜利’,《简爱》没有透露出一点点这样的意思。而是告诉你,要心怀善意,坚持你的善良和坦诚,这样你可能会受伤,但最终你一定会被奖励。”
“你要传达的信息是什么,你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你要讲这个故事?这个作品有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是怎样的?”他用“洋气”的英文表述着在美国接受戏剧教育时的这些准则,“他们的作品也是主题先行,但他们做得真实、生动。而我们有时太不注重表达。我们强调实惠、话糙理不糙,但是一件“理不糙”的事情为什么非要用‘话糙’的方式来讲呢?”
“现在普通中国人对西方的了解大大超过了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有感于这一点,王洛勇一直在努力做一名中西之间交流的“文化大使”。在美国一些大学担任客座教授,他用讲课的方式传播中国文化;在一些国外的文化活动上,他组织昆曲、京剧的演出,他把莎士比亚的《奥赛罗》同《霸王别姬》作比较,把《仲夏夜之梦》同《游园惊梦》,《汉姆雷特》同《赵氏孤儿》相比较;他将中国优秀的话剧翻译成英文推介到西方,《狗儿爷涅槃》的成功翻译,曾经让西方戏剧界惊叹于中国戏剧的成就。
“文化工作者对国家文明有责任,这个社会里所有的文化人都应该是贵族。”王洛勇说,“我为祖国做的太少了。现在我有机会了,在东西文化的交融中,我愿意当这座桥梁上的一块石头。”
赵晓兰 《环球人物》杂志
王洛勇被称为“百老汇华裔第一人”,他因主演百老汇名剧《西贡小姐》而成为西方戏剧界顶尖级的明星。权威杂志《亚洲周刊》称“由于他的表演,百老汇舞台历史将翻开新的一页。”《美国戏剧》则说“美国应该更多承认像王洛勇这样的亚裔演员,从他身上可以预见中国演员、中国戏剧走向世界已为期不远。”
近期,他和袁泉在国家大剧院演出话剧《简•爱》,在京城掀起一股热潮。这个外貌算不上多么出众的男人,一到了舞台上就散发出光彩。他用略带沙哑、富有磁性的嗓音将男主角饱经沧桑的痛苦经历、乖戾暴躁的脾气个性,以及遇到心爱之人后的内心波澜,演绎地十分细腻。同为戏剧演员的徐帆这样评价:“如果罗切斯特不是王洛勇扮演,谁能替代他,我想不出来。”
![]() |
“他是个有鲜明个性的创造者”
尽管有美国媒体称王洛勇为“来自东方的奇迹”,但他的成功可不是偶然得来。他11岁就离家去湖北十堰的一所戏曲学校学习京剧武生。每天清早起床苦练基本功,摸爬滚打,舞刀弄枪,受了不少伤,也吃了不少苦。但正是这五年的时间里,他练就了扎实的形体表演基本功。17岁的时候,他又去武汉音乐学院主修圆号,积累了音乐方面的基础。1981年,他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四年后以优异的表现获得了留校任教的机会。
谋得了一份稳定的职位,事业步入正轨,但王洛勇并不满足。“大学毕业就教书,从理论到理论,总感觉自己有点误人子弟。”他对记者说。80年代,中国到了改革开放的春天,年轻人的思想和视野打开了,感觉世界如此广阔,而内心又如此贫乏。活跃于各种文化艺术节的王洛勇内心也蠢蠢欲动。有一次遇上了一个美国代表团,了解到经常有一部戏演上七八年,甚至最长的演了30多年,他的内心产生疑惑:是什么样的经典能这样长演不衰?为什么国内的戏剧很少这样的作品?从此他也对百老汇的舞台产生一份向往。
他辞去工作来到了美国。“艰苦、劳累、饿肚子,穷的一文不名。整整好几年都是这么度过的。”王洛勇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正是这样的话激励着他,让他干任何事情都倍加努力:“我靠的是中国人特有的坚忍不拔,吃大苦、耐大劳。”
最难过的是语言关。因为发音不到位,教语言的老师给他用红酒瓶的软木塞做了练习发音的小工具。但是含在嘴里,沾上了口水久而久之木塞子总有味道。有一次在西雅图的一个小岛上,王洛勇捡到了一块小石头,小石头的各个棱角都和木塞子差不多。从此以后他就把小石头带在身边,当成了练习的工具,练完就用酒精擦干净。小石头提醒着它做任何事情都要脚踏实地,直到现在他都一直保存着。
到了后来语言已经不是他的障碍,而成了他的“利器”。在争取《西贡小姐》中的角色时,舞台监督对这位亚洲演员的英语水平表示怀疑,王洛勇对他说:“只要我能出现在《西贡小姐》的舞台上,我的英语就一定比台上的所有亚裔演员好。”他演出成功后,连《纽约时报》都这样评价:“他清晰的英文吐字,让所有母语演出的美国专业演员感到羞愧。”
当然,王洛勇得以征服美国人的绝不仅仅是语言。他有着扎实的京剧表演功底,唱念做打样样精通,举手投足之间“手眼身法步”深得中国传统艺术之三昧。他还深入地理解角色,对人物开掘了新的深度。《西贡小姐》是美国经典名剧,和《猫》《歌剧魅影》等剧齐名,描述的是60年代越战末期的故事。王洛勇饰演的主角是一个在西贡开妓院的越南老板,其内心极度分裂:一方面迫使越南女孩子卖春以讨好美国大兵,另一方面也心疼这些命运悲苦的女孩子。美国剧评家说他的表演“强烈控诉了殖民主义对亚洲文化的摧残,把角色演成了一个喜剧性的悲剧人物,而不是一般的小丑”,“他是个有鲜明个性的创造者”。
让英雄人物接地气
《西贡小姐》共演出了2000多场,几乎每场都有不俗的票房。王洛勇成功了,但是一个东方人在西方舞台的打拼,要比常人想象中的更为艰难。“按照百老汇的惯例,每12年才推一出亚洲戏,这给演员的表演带来局限。而且大多数东方角色的舞台形象不好,带有西方对东方的偏见。”王洛勇对记者说。
“我在美国这么多年,没怎么演过正派人物。胆小如鼠的中国人,愚昧无知的中国人,无法无天的中国人,自扫门前雪的中国人,这些中国人加在一块儿,就是造成九一八事变的原因啊!”提起往事,王洛勇的语气中不无忏悔。另外,身在异国他乡,他是“少数族群”中的一员,过个中国传统节假日也要偷偷摸摸和撒谎,生活上的孤独感从来没有消褪过。他最开始一直把艺术当娱乐,但发生在女儿身上的一件事情,却彻底改变了他的看法,也坚定了他回国发展的念头。
那是女儿二年级的时候,王洛勇去接她放学。女儿见到爸爸偏不搭理,使劲闹别扭。王洛勇走左边女儿偏往右边走,他走到右边女儿又跑到左边走。在车水马龙乱哄哄的马路上,王洛勇又着急又摸不着头脑。后来他只好用“腐化”的手段领着女儿去吃了一个冰淇淋,女儿这才缓和下来。他问女儿为什么不高兴,女儿说:“你演的电视剧里是傻子,同学们都说我是傻子的女儿!”
王洛勇这才恍然大悟。在美国电视剧《第三观察》中,他出演了一个中国城里的父亲,女儿得了脑膜炎,他光在家里烧香拜佛,最后女儿差点病死了。“现实中谁要是欺负我的女儿,我一定奋不顾身地把这个人狠削一顿,但是没想到,因为我自己饰演了这样一个角色,却让女儿受到了深深的伤害。到了今天,要是谁再说艺术就是娱乐而不考虑后果,我想,那是因为他没有孩子。”
没过多久,中央电视台请王洛勇回来演一个电视剧,听说是正面的英雄形象,王洛勇毫不犹豫就答应了。“为了表达对英雄的崇敬,为了孩子,也为了减少内心的一点内疚”,他赶上了回国的列车,这时候距他离开已经18年。从百老汇艺术舞台到流行电视剧的转变,很多人都劝告他:“王洛勇你不应该演电视剧,否则就滥掉了。”但是王洛勇觉得电视剧是走进老百姓生活的一个最好的媒介,他坚决要演:“我为什么要装成百老汇专家呢,我真的是回来补课的。”
他先后在《生死卧底》《林海雪原》《神雕侠侣》《冰山上的来客》等电视剧中扮演主要角色。对于形象高大的英雄人物,他加入自己的理解,试图将他们演绎地更接地气。演完杨子荣他说:“《林海雪原》是主旋律,但它所宣扬的那种契约精神,那种毅然决然的诚信,今天看来令人动容。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优越了,欲望变强了,承受力和生命力却变弱了?我有一种现代人的负疚感。”
主演《焦裕禄》,他先是循着焦裕禄当年的足迹进行了实地调查。在焦裕禄曾经工作了9年的洛阳矿山机器厂,那些普普通通的退休老工人,有的下着象棋,有的看着电视、打着麻将,但一听到说演焦裕禄的来了,立马全都哗得围了过去,对他评头论足,说长得哪儿像哪儿不像。在兰考,当他演戏时说到这样的台词:“乡亲们,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再大的灾难都能战胜。”一个老奶奶从山坡上跑下来,说:“焦书记不那么说话。他会说‘人勤地不懒,处处是金山’。”
“焦裕禄出口成章,演讲的时候从来不打草稿,他有着中原人很深的文化底蕴,同时又很接地气。他不是一个落后山区土生土长的干部,而是一个在哈工大学习过,跟苏联专家打过交道,一个懂技术、有思想的新型知识分子。”王洛勇这样描述他出演的角色,“他身上的精神是普世的,全球都能懂,他实际就是一个‘community keeper’(社区守护者)”。
“我们太不注重文化的表达”
因为《简•爱》,王洛勇最近又重新回到话剧的舞台。这部国家大剧院的原创话剧从2009年开始上演,不仅在大剧院热演了数轮,还曾获邀在人艺首都剧场、北京国话剧场精彩亮相,同时,还曾赴上海、重庆、宁波、杭州等地全国巡演。所到之处,均获得了不同年龄和文化阶层的观众的认可和好评,如今已经总共演出超过百场,袁泉、陈数、朱杰三位女演员都曾扮演过简•爱,而男主角罗切斯特一直由王洛勇出演。
从6月10日到22日的这轮演出,再次受到京城观众的热捧。在采访过程中,王洛勇好几个朋友打电话过来求票,“实在抱歉,真的没有票了!”他连打招呼。话剧《简•爱》那么受欢迎,王洛勇一开始没有想到。当初国家大剧院工作人员给他打电话,请他出演这部戏的时候,他有点疑惑:“这不是我们当年看的故事吗?现在还有人看吗?”
事实证明,经典作品能够永远打动人心。王洛勇后来总结:“这出戏讲两性之间的自由、平等、相互尊重,男人不再是女人的拥有者,女人不再是男人的玩物。社会不无阴暗,坏人也很多,但‘你要变得更坏,才能取得胜利’,《简爱》没有透露出一点点这样的意思。而是告诉你,要心怀善意,坚持你的善良和坦诚,这样你可能会受伤,但最终你一定会被奖励。”
“你要传达的信息是什么,你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你要讲这个故事?这个作品有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是怎样的?”他用“洋气”的英文表述着在美国接受戏剧教育时的这些准则,“他们的作品也是主题先行,但他们做得真实、生动。而我们有时太不注重表达。我们强调实惠、话糙理不糙,但是一件“理不糙”的事情为什么非要用‘话糙’的方式来讲呢?”
“现在普通中国人对西方的了解大大超过了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有感于这一点,王洛勇一直在努力做一名中西之间交流的“文化大使”。在美国一些大学担任客座教授,他用讲课的方式传播中国文化;在一些国外的文化活动上,他组织昆曲、京剧的演出,他把莎士比亚的《奥赛罗》同《霸王别姬》作比较,把《仲夏夜之梦》同《游园惊梦》,《汉姆雷特》同《赵氏孤儿》相比较;他将中国优秀的话剧翻译成英文推介到西方,《狗儿爷涅槃》的成功翻译,曾经让西方戏剧界惊叹于中国戏剧的成就。
“文化工作者对国家文明有责任,这个社会里所有的文化人都应该是贵族。”王洛勇说,“我为祖国做的太少了。现在我有机会了,在东西文化的交融中,我愿意当这座桥梁上的一块石头。”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