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风景09品读杨绛二十年
前日适逢杨绛先生103岁生日,听闻她近年身体安康,思维活跃,且能笔耕不缀,续写《洗澡》之外,也还有怀念钱先生和钱瑗的诗文即将随全集出版,作为近二十年来的读者,甚感欣慰,索性顺手把这些年读买杨绛先生作品的故事记录下来。
杨绛先生的名字是在读了《围城》之后才知道的,但杨先生的文采却在《围城》的前言里便领略到了。于是在家乡书店的仓库里突然瞥到角落里“杨绛”这个似曾相识的名字,便毫不犹豫的先买下来再说。
现在想来,自己的阅读欲应该是就从高一的暑假开始膨胀的,但一方面父母不愿给我买太多所谓“闲书”来看,另一方面家里那时的经济条件也不能满足我日益增大的胃口。好在母亲有个同事的老公是我们那儿一家规模不大的图书馆的馆长,于是就把我引荐给了他。
想来中国人都是比较偏爱喜欢书的孩子,所以馆长特批我可以每次从图书馆借五本书,不用办证。可想而知,这样的待遇对于当时的我而言,已不啻于如今银行的VIP服务了。也就是在高一高二的两个暑假里,我大约从这家图书馆借阅图书六十多册,沈从文、老舍、大仲马、柯南道尔等都是那个时候彻底爱上的。而那些没日没夜疯狂的阅读日子,也成了自己永远珍藏的温暖瞬间。
那年暑假,除了继续从图书馆里借书之外,我在家乡小县城的新华书店里瞎逛的时候意外发现书店的工作人员正在从仓库里处理积压的旧书,于是就跑去问能不能让我进去挑些。没想到居然很顺利,就这么进去了。里面几乎全是80年代出版和印刷的书籍,定价都特便宜,而杨绛先生的三本小册子就这样成了我与她最初的缘分:三联版的《干校六记》和《关于小说》,上海文艺的《春泥集》。而其中我最早阅读和最为喜爱的就是《干校六记》。
《干校六记》其实只是杨绛的一篇散文,共3.2万字,却印成了一本小32开的册子。我当年是最喜欢这种薄薄窄窄的小册子即袖珍本的,觉得无论是携带还是阅读都非常舒适和方便,而且更加适合把玩。全书仿沈复《浮生六记》的体例,共分“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六记,主要讲述了钱先生夫妇69年被一起下放到河南罗山干校后的日常生活。杨先生的文笔与乃夫大不相同,平实质朴得让人亲切,极具生活气息。干校生活的苦中作乐,在先生的文字中读来,像电影胶片一般清晰感人。杨先生自言回京八年干校琐事仍历历在目,其实,我初读此书至今已近二十年,但那种淡茶般清香的悠悠文笔以及它所带来的阅读快感,仍然清晰可见。
98年来北京读书,随身带着的行李箱里放着的书里,就有钱杨二位先生的《围城》和《干校六记》。
之后在海图买齐了三联版的小说《洗澡》、散文集《将饮茶》和《杂忆与杂写》,尤其是《将饮茶》里的那篇《丙午丁未纪事》,延续了《干校六记》中的文风,通篇洋溢着她与钱先生特有的平凡中的浪漫,逆境中的乐观。那是一股涓涓而流的爱意,那是一种童心未泯的超脱,让人钦佩。小说《洗澡》则作为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作品,通过平实却又讽刺的笔法,勾画了那个特殊年代里需要洗掉“不干净的尾巴”的知识分子群像,可作为解放后的另一种《围城》来解读。当年就有一种《洗澡》未完的遗憾,如今听闻杨先生已经将《洗澡之后》交付人文社出版,幸甚。
毕业后的第二年,我在非典前夕遭遇了第二次失恋,在全城封锁的时候遭遇心锁。那年夏天,杨绛先生新作《我们仨》首发,先生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和丈夫,以及一家三口当年那些快乐而艰难、幸福而又磨难的日子,感人肺腑。我在西单图书大厦买了两本初版本,按照几个月前的承诺贱兮兮的寄给了ex,还写了一封信作为书评夹在书里。而这封石沉大海的书信,也成了我们最后的一次联系。有趣的是,不出我所料,《我们仨》如愿成为当年的畅销书和如今的怀人经典,但三联从第二版开始就把封面从初版的明黄色换成了再版的灰咖色,我的初版本则成了绝版。
四年之后,我在家乡迎娶了妻子,带着她游走了生我养我的地方,以及少年时期读书的那些去处。回到北京正好赶上杨绛先生96岁高龄写下的新书《走到人生边上》出版,而这本书也成了我和妻子为数不多共读的作品之一。相比较而言,妻子比我更喜欢先生这本新作,对于人生晚年依然保持睿智思考和“胡思乱想”的老人深为敬佩。记得妻子当时曾对我说,以先生的思维水平和每天八段锦的锻炼习惯,成为百岁老人不成问题。如今看来,果然如是,先生健康长寿,也是我等读者的幸事。
08年前后,我在地坛书市一气儿收获了杨先生多本著译,人文社《堂吉诃德》、网格本《吉尔布拉斯》,以及香港版的散文集《倒影集》等。杨先生其实更是一个翻译大家,《堂吉诃德》的杨译本,既是史上第一个从西班牙语原文译出的汉语全译本,也是永远的经典译本;而其“点烦论”的观点也成为自己翻译理论和风格的基础,点去一字不嫌其少,留下一字不厌其烦,相得益彰。
09年时,人文社版《杨绛文集》八卷本再版,对于没有买到04年初版本的我而言,此次再版自然不能错过,同时还把三联版的《钱钟书集》一道搬回来了家,和杨先生文集永远摆在一起,而两位先生的各类单行本也被我摆在书架的同一个格子里,不离不弃,看着也欣慰。
前日在新闻上看到《杨绛全集》将在下月出版,全集共九卷,相比文集而言,新增的部分主要是《洗澡》的续篇《洗澡之后》,近几年先生写下的诗文随笔,以及先生写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剧本《风絮》和翻译的理论著作《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两个孤本,值得期待。
最后,引杨先生翻译的英国诗人Walter Savage Landor的小诗《生与死》一首,衷心祝愿杨先生身体安康!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 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I strove with none, fornone was worth my strife.
Nature I loved, and, next to nature, Art;
I warm'd both hands before the fire of Life;
It sinks, and I am ready to depart.
杨绛先生的名字是在读了《围城》之后才知道的,但杨先生的文采却在《围城》的前言里便领略到了。于是在家乡书店的仓库里突然瞥到角落里“杨绛”这个似曾相识的名字,便毫不犹豫的先买下来再说。
现在想来,自己的阅读欲应该是就从高一的暑假开始膨胀的,但一方面父母不愿给我买太多所谓“闲书”来看,另一方面家里那时的经济条件也不能满足我日益增大的胃口。好在母亲有个同事的老公是我们那儿一家规模不大的图书馆的馆长,于是就把我引荐给了他。
想来中国人都是比较偏爱喜欢书的孩子,所以馆长特批我可以每次从图书馆借五本书,不用办证。可想而知,这样的待遇对于当时的我而言,已不啻于如今银行的VIP服务了。也就是在高一高二的两个暑假里,我大约从这家图书馆借阅图书六十多册,沈从文、老舍、大仲马、柯南道尔等都是那个时候彻底爱上的。而那些没日没夜疯狂的阅读日子,也成了自己永远珍藏的温暖瞬间。
那年暑假,除了继续从图书馆里借书之外,我在家乡小县城的新华书店里瞎逛的时候意外发现书店的工作人员正在从仓库里处理积压的旧书,于是就跑去问能不能让我进去挑些。没想到居然很顺利,就这么进去了。里面几乎全是80年代出版和印刷的书籍,定价都特便宜,而杨绛先生的三本小册子就这样成了我与她最初的缘分:三联版的《干校六记》和《关于小说》,上海文艺的《春泥集》。而其中我最早阅读和最为喜爱的就是《干校六记》。
![]() |
《干校六记》其实只是杨绛的一篇散文,共3.2万字,却印成了一本小32开的册子。我当年是最喜欢这种薄薄窄窄的小册子即袖珍本的,觉得无论是携带还是阅读都非常舒适和方便,而且更加适合把玩。全书仿沈复《浮生六记》的体例,共分“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六记,主要讲述了钱先生夫妇69年被一起下放到河南罗山干校后的日常生活。杨先生的文笔与乃夫大不相同,平实质朴得让人亲切,极具生活气息。干校生活的苦中作乐,在先生的文字中读来,像电影胶片一般清晰感人。杨先生自言回京八年干校琐事仍历历在目,其实,我初读此书至今已近二十年,但那种淡茶般清香的悠悠文笔以及它所带来的阅读快感,仍然清晰可见。
98年来北京读书,随身带着的行李箱里放着的书里,就有钱杨二位先生的《围城》和《干校六记》。
之后在海图买齐了三联版的小说《洗澡》、散文集《将饮茶》和《杂忆与杂写》,尤其是《将饮茶》里的那篇《丙午丁未纪事》,延续了《干校六记》中的文风,通篇洋溢着她与钱先生特有的平凡中的浪漫,逆境中的乐观。那是一股涓涓而流的爱意,那是一种童心未泯的超脱,让人钦佩。小说《洗澡》则作为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作品,通过平实却又讽刺的笔法,勾画了那个特殊年代里需要洗掉“不干净的尾巴”的知识分子群像,可作为解放后的另一种《围城》来解读。当年就有一种《洗澡》未完的遗憾,如今听闻杨先生已经将《洗澡之后》交付人文社出版,幸甚。
![]() |
毕业后的第二年,我在非典前夕遭遇了第二次失恋,在全城封锁的时候遭遇心锁。那年夏天,杨绛先生新作《我们仨》首发,先生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和丈夫,以及一家三口当年那些快乐而艰难、幸福而又磨难的日子,感人肺腑。我在西单图书大厦买了两本初版本,按照几个月前的承诺贱兮兮的寄给了ex,还写了一封信作为书评夹在书里。而这封石沉大海的书信,也成了我们最后的一次联系。有趣的是,不出我所料,《我们仨》如愿成为当年的畅销书和如今的怀人经典,但三联从第二版开始就把封面从初版的明黄色换成了再版的灰咖色,我的初版本则成了绝版。
![]() |
四年之后,我在家乡迎娶了妻子,带着她游走了生我养我的地方,以及少年时期读书的那些去处。回到北京正好赶上杨绛先生96岁高龄写下的新书《走到人生边上》出版,而这本书也成了我和妻子为数不多共读的作品之一。相比较而言,妻子比我更喜欢先生这本新作,对于人生晚年依然保持睿智思考和“胡思乱想”的老人深为敬佩。记得妻子当时曾对我说,以先生的思维水平和每天八段锦的锻炼习惯,成为百岁老人不成问题。如今看来,果然如是,先生健康长寿,也是我等读者的幸事。
![]() |
08年前后,我在地坛书市一气儿收获了杨先生多本著译,人文社《堂吉诃德》、网格本《吉尔布拉斯》,以及香港版的散文集《倒影集》等。杨先生其实更是一个翻译大家,《堂吉诃德》的杨译本,既是史上第一个从西班牙语原文译出的汉语全译本,也是永远的经典译本;而其“点烦论”的观点也成为自己翻译理论和风格的基础,点去一字不嫌其少,留下一字不厌其烦,相得益彰。
![]() |
![]() |
09年时,人文社版《杨绛文集》八卷本再版,对于没有买到04年初版本的我而言,此次再版自然不能错过,同时还把三联版的《钱钟书集》一道搬回来了家,和杨先生文集永远摆在一起,而两位先生的各类单行本也被我摆在书架的同一个格子里,不离不弃,看着也欣慰。
![]() |
![]() |
![]() |
前日在新闻上看到《杨绛全集》将在下月出版,全集共九卷,相比文集而言,新增的部分主要是《洗澡》的续篇《洗澡之后》,近几年先生写下的诗文随笔,以及先生写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剧本《风絮》和翻译的理论著作《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两个孤本,值得期待。
最后,引杨先生翻译的英国诗人Walter Savage Landor的小诗《生与死》一首,衷心祝愿杨先生身体安康!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 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I strove with none, fornone was worth my strife.
Nature I loved, and, next to nature, Art;
I warm'd both hands before the fire of Life;
It sinks, and I am ready to depart.
![]() |
![]() |
![]() |
![]() |
![]() |
![]() |
bookbug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复活节游走——我的2025年4月读书汇 (14人喜欢)
- 流动的阅读——我的2025年3月读书汇 (13人喜欢)
- 自己的房间——写在三八节前 (17人喜欢)
- 只要平凡——我的2025年2月读书汇 (26人喜欢)
- 每个开始,毕竟都只是续篇——我的2025年1月读书汇 (1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