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美人
吾妻阮绒,卒于四月,安柔桃花灼灼之期。
她九岁,我与她初逢。
女孩的长发那时便已盘起,暗红色的发绳绕在她的发端,那时正逢六月,清风微拂,初阳微醺,轻轻柔柔的阳光落在她的发梢间,呈出一片有些发红的色光。她安安静静,眉眼温柔,一袭浅白的旗袍,坐落在她母亲的身后。她回头看我,目光澄澈,浅棕色的眸子氤氲出一片雾气,看着看着,忽然笑了,一颗小虎牙露在外面,同侧的酒窝深深弯进一弯夏色朦胧。
看着她,我无力抵御,脸色发红,四下里落荒而逃。
那晚进餐时,我母亲笑道,小小的娃娃被迷了魂,不晓得方向,七荤八素,晕头倒向,倒不如大了做夫妻可好。父亲看着我埋在碗里的脸,说男孩子不像男孩子,这般遇事害羞,叫人家看了不甚是笑话。
我听了,好像脸又更烫起来。
第二日清晨,家里的门响起平稳不失礼貌的叩门声,我去开,见到了她,和她的父母。
那时候小,但也尚懂了些事,她父亲与我父亲是故交,从小在一个院儿长大,连结婚也是一起,我出生时,她母亲说,若我们家是个女孩儿,结了娃娃亲可好。母亲笑,也好也好。好景不长,我四个月大时,她父亲家里出了些变故,举家迁去了台湾,趁着形势稍好,带着家眷又回了冬城。她父亲进了门,望着母亲身后的我,笑了,说,浅眉高鼻红字唇,好面相,想来多年未见,小娃娃也隐约有了几分熟味,年龄恰好,一切都好,甚好。母亲把我从身后拉出来,叫我问阮伯伯、伯母好,又拉着她的手同我说,这是妹妹。
我低头,她浅笑。
我叫阮绒。
她说,我叫阮绒。
那声音,清清软软,像她的长发,温如玉。
我们住着的院子里有很多孩子,男孩,女孩,短发,长发,声线清晰的,囫囵半吞的,在我的念想中,她最美。却因为她的这份美,也成了最特殊的一个,大孩子小孩子,男孩子女孩子,玩儿起来都不曾带过她。我隐隐约约明白一些为何,细想,却也道不出所以然,她倒也安静,总是坐在院子的篱笆墙边,一方檀木上,靠着最古老的那棵榕树,看着他们,看着我,不时浅笑,眉眼温柔。
她的这份温柔,击溃我的所有执拗。
我走到她面前,拉着她的手腕,走到孩子们中。
哥哥,哥哥。
她说,哥哥,哥哥。
我清晰地听到她唤我,在我身后,那声音明亮柔和。
九岁的美人,明媚耀眼。
与她识得,我无力回寰。
仔细想来,她的特殊,从不仅仅因为她的容貌。
她有一条白裙,白色的纱裙,裙摆有很多层会蓬起来的那种,不过膝甚至更短的那种,我从没见过的那种。那个年纪,家境大多不好,常见女人或女孩儿身着的样式,大抵只有旗袍。院子里庆贺新年,搭了台子,她跳舞。
和着音乐,是我从没听过的那种。
迈着步伐,是我从没见过的那种。
我仔细的望着她,皓齿朱砂唇,白肌乌色发,高高挽起,髻在颈边,神情傲慢,眉眼轻挑,是我从没见过的,美人。
那一日,她喝了很多酒,满身醉气,眼神恍恍惚惚,扑朔迷离,靠在我怀里,轻声唤着,哥哥,哥哥。
我第一次唤你哥哥,你怎么不回头看看我。
被人接受啊,多难得呵。
刚见你,才九岁,我都已经十六了,怎么忘不了。
哥哥,哥哥,拉着我的手吧。
我低头望着她的眼,她笑,眼角氤氲,柔光零星。嘴里念着,又渐渐沉睡。
钟声从远山传来,三声,声声入耳。
她十九岁时,受了一次很严重的伤,生了一场大病。我赶回冬城,看见她躺在床上,深深睡着,面容苍白。可幸好,无碍生命,就只是沉睡,沉睡。
不知何时会醒来的那种沉睡。
要醒来,看造化。
——造化,何是造化。该醒来的人深陷黑暗,不该醒来的人游行于世,这便是造化吗。
如果是,那么这个世界,有多少人一睡不醒,有多少人精疲力竭,又有多少人,安卒于梦。
她尚未醒来时,有人来探望她。来人男性,高高瘦瘦;来人同她关系极好,但也极差;来人把她送入黑暗,困惑于她;来人同她曾有一纸婚约,早已作废的一纸婚约;来人,挟一女子,同是不该醒来之人。
两人定好,来年初春,缔结两姻。双方父母都甚是欣喜,大体尚已准备妥当,只待新婚。七月底,忽然出现一女子,她的未婚夫旧情复燃,于是,飞来横祸,他把她从楼梯上推下。
一路滚落,绝望纵横,到了底,堕入黑暗。
她说,我时常入睡,时常有梦,梦见我走在一条长长的回廊里,不知通向哪里,不知从哪里来,也不知道是否只有自己,那么长,好像永远走不完。周遭那样黑暗,什么都没有。
太过于孤单,有些疲倦。忽然想起你,想起我爱的人。有些累了,想停下来。
于是,我就醒过来了。
她笑着看着我,眉眼盈盈,不浅不淡,这样说。
她的长发垂在腰际,有几缕发丝飘过我眼前,面容安静,脸很白。我就那么看着她,感觉异样,她醒过来,好像有一些仍在黑暗中游走徘徊,仍在沉睡,尚未醒来。想来,是丢了一半在梦里。
又有一些新的什么在萌芽,终于破土,一同苏醒。
——醒来的,又哪里是她。
我自始至终不曾相信她的话,她的骄傲,她的偏爱,她的执着,她那样强大到无所畏惧的傲慢,又怎么容许她一辈子怯缩在这样懦弱到不堪一击的萎靡中。她醒来,并非造化,并非孤单,亦非任何人,只是因为,她不允许。
醒来能见到你,真好。
她如同多年前那样靠在我怀里,嘴里呢喃着,轻声细语。只是,眉眼高傲,不再温润。
十九岁的美人,金城汤池。
我时常在想,如果没有她十九岁时那一场病,这个女孩便永远是她,眉眼温润的她,轻声细语的她,喜欢盘起长发的她,会跳芭蕾的她。明媚,不失美好;安柔,不失坚强。不会有所改变,直至生命终结,她都会笑,且声音清软。
只是,没有如果。
常常在我身后的那个女孩儿,低声喊着哥哥的女孩儿,像一湾清水一样干净的女孩儿,不知何时松开了手,长大了,成熟了,再不见踪影了。
她休养了半年左右,便从家里搬了出来,在冬城的话剧院里找了一份工作,顺顺当当,且,小有名气。那些年里,她常常不在冬城,或在国内,或在国外。
二十三岁的美人,风华正茂。
她似乎从不缺少些什么,钱、追求者,她都有。
阮伯母总是督促她尽早谈个朋友,谈几年,看对眼了便结婚,看不对眼便分,也不至于因年纪问题无力回寰。她也总是表面上答应母亲的要求,却依旧我行我素,对母亲说没有合适的。阮母急着给女儿张罗相亲事宜,她也常去,只是见面从不曾超过两次。
日子如此这般,倒也甚好。
只是不曾想。
她二十四岁,阮伯伯和伯母在冬城外郊出了车祸,双双身亡。她匆匆回国,站在灵堂里,站在她父母的遗像前,不言半语,双眼死死地盯着些什么,眉眼都不曾打转。
我感叹她的隐忍与坚强,转眼,却不见她。
黄昏浅晚,我在皖清河的坝堤边找到她。
她把头埋在膝盖里,埋得很深,披散的长发垂落到地面上,几缕杂糅在一起。
我走过去,坐在她身边,静静的看着她。
她没动,只是静坐着。呼吸平稳,心无波澜。她忽然抬起头,望着河面,嘴角浮动。双眼依旧是干净高傲的模样,没有一丝流过泪的痕迹,反倒更清亮透彻,双眼的睫毛微微颤抖,一副疲倦的样子。想来是很久没见,整个人又瘦削了几分,本不高的颧骨却微微突起,五年的成长让她拥有了更多属于女性的美感,不再轻浮,不再明媚,不再年轻,却诱人沉沦。
她开口——如此八点档剧场的事儿都让我碰到了,多可叹这世事无常。
我原本拥有的,终于都没了,不轻松,反而沉重。我在外漂着,因为我知道我尚有家,有人等着我回来,可我现在什么都没有了,连漂着的勇气都殆尽了。
她笑,笑得不走心。
我说,这些年,你除了笑,还剩些什么。
她说,没了,什么都没了,哭还需要水分呢,我连哭都已经不会了。不笑,还能干什么。
她说,不然,你教我。
她说,我丢掉的,都是自己作的。
她说,我没有的,你尚能给我。
她说,弩白,不然,你娶了我吧。
她跌进我怀里,小声呢喃着我的名字。不知是在笑还是什么样的表情,忽然觉得有什么灼热的痛感流过手心,一直流,流淌过岁月千河,汇集成庞然的阴霾,汇集在她二十四岁的年终里。
然后,她成为了我的爱人。
直到今天,我都心存疑惑。如果那一天,走到她身边的不是我,是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她能遇的人,是否,她已然是他人之妻。其实并非需要遇见谁,需要哪个特别的谁,只要一个能给她一个怀抱的人,给她一个家,足以让她继续漂泊的人,对她来说,便足够。
那是,飘荡着的,未亡人。
不属于我的,不属于谁的,不属于任何的,未亡人。
我们的日子平平稳稳,不出波澜。只是,她时常会做梦,从梦里惊醒。
她说,那条长廊,怎么走也走不完,也停不下来,匆匆忙忙,无所适从。周遭仍是黑暗,什么都没有,走、奔跑,无论如何,不离黑暗。
告诉我,我该怎么办,我该怎样,走出这片黑暗。
我不想停留,不想黑暗,不想一个人,不想孑然一身,不想那样脆弱。
别丢下我,别抛弃我,弩白,拉着我的手吧。
惊醒的她依偎在我怀里,死命的攥着我的手,低语着,颤抖着,畏缩着,像所有女人害怕恐惧时的模样,独独,没有哭泣。
原来,她说忘记如何哭泣,是真的。
原来,希望里透彻着绝望的阴影,那是比死亡更加恒久的苦痛。
那几年,她依旧在话剧院工作,只是不再远出,一直留在冬城。她像一块儿冷冰,完全丢失了从前的样子,待人、处事,皆是如此。她不远出之后,有了很多空闲的时间,闲下来的时候,她总是喜欢坐在皖清河边的堤坝上,望着远山,望着燕雀,望着清河,望着河边的芦苇荡,眉眼平和,没有高傲,没有温润,没有一切组成她的那些感情存在,冰冰冷冷,丢了魂。
我闲来无事时,也常常陪她坐在河边。没什么话可说,她坐着,我也坐着,望着河对岸食古不化的山岭此起彼伏,望着正午的太阳在河对岸落下,望着不同只的鸟儿轻落在岸边啄食石子,望着夕阳照得河面一片耀眼,望着她,害怕着,时光里的旧美人,不知道何时,又丢掉了她。
我在等。
等着她消失,在某一天,突然。
她的平和让我不安,她的安详让我害怕,她的与世无争让我恐惧,她时常披散的长发让我躁动。她眼里闪过的高傲与她的平稳并不匹配,她会离开的,这并非她的生活,并非她的世界,她一定会消失——这是一场短暂的休养,待她已然生息,必然振翅远走。
纵使我不想,纵使她尚未消失。
某一年的冬天,一个夜里,我回到家,房间里没有人,拨打她的电话,没有接听,皖清河边的堤坝上,没有她,到话剧院去寻她,那里的人说她一切如常并无异端。
我知道,她终于将飞向远方,而那远方,是我永远无法迄及的遥远。
我终在小时住过的四院儿里找到了她。那一片的院房因为住在里面的人陆续搬走的缘故,几近废弃,又无人打扫,一片荒凉。多年未回过这里,恍惚间,十年的光景,什么都没有变过。老榕树上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多少年未曾被触碰过的枝干,在旧庭院里张扬着百年的故事,更厚重的沉积、更绵长的岁月、更亘久的迷茫,都是它年老的资本,同时光里的旧美人一起,被遗忘。
阮家的房子,在最北面。
我仍清楚铭记着,屋内她的模样。
烟雾缭绕,混杂着酒精的刺鼻。
她窝在软榻的沙发里,长发披散着,拢在一边,有几丝发挡住了眼睛,从发端径直垂在颈边,柔软倦怠。一袭白色的冬衣,干净得如同我初次见她时的模样,一只白猫蹲坐在她的肩膀上,神情如同多年前的她一样高傲不可方物。她的左手搭在右手的臂弯上,而右手,掐着一支烟。一支浑身白色的烟,滤嘴处有一圈浅淡的金色。烟的那一端是烧灼的焦黑,不时闪过火光的明亮,仍不断有青烟逸出。她的脚边,是满地的烟蒂,与破碎的玻璃片交融着。
我从来不知道,她会抽烟。
亦如,我从来没见过她这副模样。
苍老,杂乱,沉迷,浑然不见那个干净柔和的女孩儿。
我问她,你何时会了吸烟。
她说,很早,大概是还未沉睡之前。
我问她,你准备何时离开。
她说,不知道,大概要醒来之后。
我问她,你要何时才能醒来。
她沉默。
半晌,她抬起头,说,弩白,我们离婚吧。
我仔细地看着她。她有些变了模样,眉眼细长了一些,鼻梁直挺了一些,双唇愈红,颧骨愈高,单边的虎牙不再外张,同侧的酒窝也浅了许多。
二十九岁的美人,故静深沉。
俨然已是女人。
我说,好。
生死执别,有生仳离。无缘他日瓜瓞绵绵,亦不见桃花灼灼。
那之后,她便离开了冬城。
我时常收到异地的来信,信里总是夹着一张信笺,两三张邮票,时常还会有一张明信片。信笺上的内容总是不多,最常写的还是“安好勿念”。
一个人闲来时,忽然想起她,想起她攥着我的手,在我怀里低喃,她说,别丢下我,别抛弃我。
多好笑的事,不曾想,到底谁丢下了谁,谁又抛弃了谁。
有一年冬天,冬城下了很大的雪。那天黑云压城,浑浑噩噩,可巧,是她的生日。有些烦闷,便出门,想去河边走走。
外面的天气很是冷冽,有些恍惚,沿着河岸,自北向南,定睛时,在她尚未离开时我们常去的坝堤边好似站着一位女子。
极像她。
远远地,好像看见她向我招手。
心里好像有一块儿地方,忽的,跳动得猛烈。于是,狂奔而至,冷风在耳边呼啸,狂暴的声音鼓得耳膜生疼。
那女子,把长发高高挽起,髻在脑后,黑绳缠住发端,暗红色的簪珠绕在微微发红的头发下,隐约沉浮。她微微笑着,不作声响,眉眼轻挑,黑魆的暗影隐在微微颤抖的睫毛后面,顺势而上,有些许清澈的眸子杂糅目光,随意而温和,不知道落在哪里,温柔了一段浅浅的岁月。
——三十九岁的美人,云淡风轻。
她的样子渐渐模糊,只觉得一些刺痛在心底缓缓地生根。
那几日,我生了一场大病。但说来,也并非多么严重。不停地高烧,眼前总是晃过她的影子。初见,遇人,相识,伴随,终老,好像与她,不过比肩。
病好之后,恍然想起她,不知道那时候的相逢,究竟是梦,还是真的见到了她。
好像,什么都忘记了。
她笑,目光柔和——想来,是忽而一头栽进了朔北的冬雪,再没挣出它的禁锢。
翌年四月,收到来信。
信里只有一张她与我的照片。是她十六岁、我离开冬城那一年的照片,有一些泛黄,但光彩依稀。
照片里她在笑,柔柔软软,眉眼温润。
是我依稀的记忆里,时光中的旧美人。
照片的背面,是她的笔迹:
“感谢你曾予我一段绵柔岁月,四月桃花已开,望永安,勿念。
时己丑年,汝妻阮绒绝笔”
她离开后,我时常回到老屋去。春夏时,四院儿里那一排老杨树又抽了新芽,打了籽,风一吹,杨树毛便漫天飞舞,像是冬天的雪一样,不过柔软。篱笆墙边的一方檀木仍在,不过是四个木凳而如今只剩余了一个半,从篱笆墙里生长出的藤蔓郁郁葱葱,却不知道什么名字,绕着榕树的主干,慢慢向这方檀木攀爬。这藤蔓生得奇怪,黛绿间还有几点玫紫与酡颜,味酸涩,倒也能食。
日子平平淡淡,无有涟漪。
我一个人,也还好,只是有时彻夜不眠,尚不能忘记她的容颜,不能忘记她的一颦一簇,不能忘记,时光中的旧美人。
彻夜不眠时回想,恍然如梦。
吾生所愿,不过一砖一瓦,倾吾所有,换青稞台上;吾生所愿,望与吾爱终老,大雪连绵,朝露带晞,城春草深,桃花灼灼,如得此,兀兀穷年而无他望。
她九岁,我与她初逢。
女孩的长发那时便已盘起,暗红色的发绳绕在她的发端,那时正逢六月,清风微拂,初阳微醺,轻轻柔柔的阳光落在她的发梢间,呈出一片有些发红的色光。她安安静静,眉眼温柔,一袭浅白的旗袍,坐落在她母亲的身后。她回头看我,目光澄澈,浅棕色的眸子氤氲出一片雾气,看着看着,忽然笑了,一颗小虎牙露在外面,同侧的酒窝深深弯进一弯夏色朦胧。
看着她,我无力抵御,脸色发红,四下里落荒而逃。
那晚进餐时,我母亲笑道,小小的娃娃被迷了魂,不晓得方向,七荤八素,晕头倒向,倒不如大了做夫妻可好。父亲看着我埋在碗里的脸,说男孩子不像男孩子,这般遇事害羞,叫人家看了不甚是笑话。
我听了,好像脸又更烫起来。
第二日清晨,家里的门响起平稳不失礼貌的叩门声,我去开,见到了她,和她的父母。
那时候小,但也尚懂了些事,她父亲与我父亲是故交,从小在一个院儿长大,连结婚也是一起,我出生时,她母亲说,若我们家是个女孩儿,结了娃娃亲可好。母亲笑,也好也好。好景不长,我四个月大时,她父亲家里出了些变故,举家迁去了台湾,趁着形势稍好,带着家眷又回了冬城。她父亲进了门,望着母亲身后的我,笑了,说,浅眉高鼻红字唇,好面相,想来多年未见,小娃娃也隐约有了几分熟味,年龄恰好,一切都好,甚好。母亲把我从身后拉出来,叫我问阮伯伯、伯母好,又拉着她的手同我说,这是妹妹。
我低头,她浅笑。
我叫阮绒。
她说,我叫阮绒。
那声音,清清软软,像她的长发,温如玉。
我们住着的院子里有很多孩子,男孩,女孩,短发,长发,声线清晰的,囫囵半吞的,在我的念想中,她最美。却因为她的这份美,也成了最特殊的一个,大孩子小孩子,男孩子女孩子,玩儿起来都不曾带过她。我隐隐约约明白一些为何,细想,却也道不出所以然,她倒也安静,总是坐在院子的篱笆墙边,一方檀木上,靠着最古老的那棵榕树,看着他们,看着我,不时浅笑,眉眼温柔。
她的这份温柔,击溃我的所有执拗。
我走到她面前,拉着她的手腕,走到孩子们中。
哥哥,哥哥。
她说,哥哥,哥哥。
我清晰地听到她唤我,在我身后,那声音明亮柔和。
九岁的美人,明媚耀眼。
与她识得,我无力回寰。
仔细想来,她的特殊,从不仅仅因为她的容貌。
她有一条白裙,白色的纱裙,裙摆有很多层会蓬起来的那种,不过膝甚至更短的那种,我从没见过的那种。那个年纪,家境大多不好,常见女人或女孩儿身着的样式,大抵只有旗袍。院子里庆贺新年,搭了台子,她跳舞。
和着音乐,是我从没听过的那种。
迈着步伐,是我从没见过的那种。
我仔细的望着她,皓齿朱砂唇,白肌乌色发,高高挽起,髻在颈边,神情傲慢,眉眼轻挑,是我从没见过的,美人。
那一日,她喝了很多酒,满身醉气,眼神恍恍惚惚,扑朔迷离,靠在我怀里,轻声唤着,哥哥,哥哥。
我第一次唤你哥哥,你怎么不回头看看我。
被人接受啊,多难得呵。
刚见你,才九岁,我都已经十六了,怎么忘不了。
哥哥,哥哥,拉着我的手吧。
我低头望着她的眼,她笑,眼角氤氲,柔光零星。嘴里念着,又渐渐沉睡。
钟声从远山传来,三声,声声入耳。
她十九岁时,受了一次很严重的伤,生了一场大病。我赶回冬城,看见她躺在床上,深深睡着,面容苍白。可幸好,无碍生命,就只是沉睡,沉睡。
不知何时会醒来的那种沉睡。
要醒来,看造化。
——造化,何是造化。该醒来的人深陷黑暗,不该醒来的人游行于世,这便是造化吗。
如果是,那么这个世界,有多少人一睡不醒,有多少人精疲力竭,又有多少人,安卒于梦。
她尚未醒来时,有人来探望她。来人男性,高高瘦瘦;来人同她关系极好,但也极差;来人把她送入黑暗,困惑于她;来人同她曾有一纸婚约,早已作废的一纸婚约;来人,挟一女子,同是不该醒来之人。
两人定好,来年初春,缔结两姻。双方父母都甚是欣喜,大体尚已准备妥当,只待新婚。七月底,忽然出现一女子,她的未婚夫旧情复燃,于是,飞来横祸,他把她从楼梯上推下。
一路滚落,绝望纵横,到了底,堕入黑暗。
她说,我时常入睡,时常有梦,梦见我走在一条长长的回廊里,不知通向哪里,不知从哪里来,也不知道是否只有自己,那么长,好像永远走不完。周遭那样黑暗,什么都没有。
太过于孤单,有些疲倦。忽然想起你,想起我爱的人。有些累了,想停下来。
于是,我就醒过来了。
她笑着看着我,眉眼盈盈,不浅不淡,这样说。
她的长发垂在腰际,有几缕发丝飘过我眼前,面容安静,脸很白。我就那么看着她,感觉异样,她醒过来,好像有一些仍在黑暗中游走徘徊,仍在沉睡,尚未醒来。想来,是丢了一半在梦里。
又有一些新的什么在萌芽,终于破土,一同苏醒。
——醒来的,又哪里是她。
我自始至终不曾相信她的话,她的骄傲,她的偏爱,她的执着,她那样强大到无所畏惧的傲慢,又怎么容许她一辈子怯缩在这样懦弱到不堪一击的萎靡中。她醒来,并非造化,并非孤单,亦非任何人,只是因为,她不允许。
醒来能见到你,真好。
她如同多年前那样靠在我怀里,嘴里呢喃着,轻声细语。只是,眉眼高傲,不再温润。
十九岁的美人,金城汤池。
我时常在想,如果没有她十九岁时那一场病,这个女孩便永远是她,眉眼温润的她,轻声细语的她,喜欢盘起长发的她,会跳芭蕾的她。明媚,不失美好;安柔,不失坚强。不会有所改变,直至生命终结,她都会笑,且声音清软。
只是,没有如果。
常常在我身后的那个女孩儿,低声喊着哥哥的女孩儿,像一湾清水一样干净的女孩儿,不知何时松开了手,长大了,成熟了,再不见踪影了。
她休养了半年左右,便从家里搬了出来,在冬城的话剧院里找了一份工作,顺顺当当,且,小有名气。那些年里,她常常不在冬城,或在国内,或在国外。
二十三岁的美人,风华正茂。
她似乎从不缺少些什么,钱、追求者,她都有。
阮伯母总是督促她尽早谈个朋友,谈几年,看对眼了便结婚,看不对眼便分,也不至于因年纪问题无力回寰。她也总是表面上答应母亲的要求,却依旧我行我素,对母亲说没有合适的。阮母急着给女儿张罗相亲事宜,她也常去,只是见面从不曾超过两次。
日子如此这般,倒也甚好。
只是不曾想。
她二十四岁,阮伯伯和伯母在冬城外郊出了车祸,双双身亡。她匆匆回国,站在灵堂里,站在她父母的遗像前,不言半语,双眼死死地盯着些什么,眉眼都不曾打转。
我感叹她的隐忍与坚强,转眼,却不见她。
黄昏浅晚,我在皖清河的坝堤边找到她。
她把头埋在膝盖里,埋得很深,披散的长发垂落到地面上,几缕杂糅在一起。
我走过去,坐在她身边,静静的看着她。
她没动,只是静坐着。呼吸平稳,心无波澜。她忽然抬起头,望着河面,嘴角浮动。双眼依旧是干净高傲的模样,没有一丝流过泪的痕迹,反倒更清亮透彻,双眼的睫毛微微颤抖,一副疲倦的样子。想来是很久没见,整个人又瘦削了几分,本不高的颧骨却微微突起,五年的成长让她拥有了更多属于女性的美感,不再轻浮,不再明媚,不再年轻,却诱人沉沦。
她开口——如此八点档剧场的事儿都让我碰到了,多可叹这世事无常。
我原本拥有的,终于都没了,不轻松,反而沉重。我在外漂着,因为我知道我尚有家,有人等着我回来,可我现在什么都没有了,连漂着的勇气都殆尽了。
她笑,笑得不走心。
我说,这些年,你除了笑,还剩些什么。
她说,没了,什么都没了,哭还需要水分呢,我连哭都已经不会了。不笑,还能干什么。
她说,不然,你教我。
她说,我丢掉的,都是自己作的。
她说,我没有的,你尚能给我。
她说,弩白,不然,你娶了我吧。
她跌进我怀里,小声呢喃着我的名字。不知是在笑还是什么样的表情,忽然觉得有什么灼热的痛感流过手心,一直流,流淌过岁月千河,汇集成庞然的阴霾,汇集在她二十四岁的年终里。
然后,她成为了我的爱人。
直到今天,我都心存疑惑。如果那一天,走到她身边的不是我,是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她能遇的人,是否,她已然是他人之妻。其实并非需要遇见谁,需要哪个特别的谁,只要一个能给她一个怀抱的人,给她一个家,足以让她继续漂泊的人,对她来说,便足够。
那是,飘荡着的,未亡人。
不属于我的,不属于谁的,不属于任何的,未亡人。
我们的日子平平稳稳,不出波澜。只是,她时常会做梦,从梦里惊醒。
她说,那条长廊,怎么走也走不完,也停不下来,匆匆忙忙,无所适从。周遭仍是黑暗,什么都没有,走、奔跑,无论如何,不离黑暗。
告诉我,我该怎么办,我该怎样,走出这片黑暗。
我不想停留,不想黑暗,不想一个人,不想孑然一身,不想那样脆弱。
别丢下我,别抛弃我,弩白,拉着我的手吧。
惊醒的她依偎在我怀里,死命的攥着我的手,低语着,颤抖着,畏缩着,像所有女人害怕恐惧时的模样,独独,没有哭泣。
原来,她说忘记如何哭泣,是真的。
原来,希望里透彻着绝望的阴影,那是比死亡更加恒久的苦痛。
那几年,她依旧在话剧院工作,只是不再远出,一直留在冬城。她像一块儿冷冰,完全丢失了从前的样子,待人、处事,皆是如此。她不远出之后,有了很多空闲的时间,闲下来的时候,她总是喜欢坐在皖清河边的堤坝上,望着远山,望着燕雀,望着清河,望着河边的芦苇荡,眉眼平和,没有高傲,没有温润,没有一切组成她的那些感情存在,冰冰冷冷,丢了魂。
我闲来无事时,也常常陪她坐在河边。没什么话可说,她坐着,我也坐着,望着河对岸食古不化的山岭此起彼伏,望着正午的太阳在河对岸落下,望着不同只的鸟儿轻落在岸边啄食石子,望着夕阳照得河面一片耀眼,望着她,害怕着,时光里的旧美人,不知道何时,又丢掉了她。
我在等。
等着她消失,在某一天,突然。
她的平和让我不安,她的安详让我害怕,她的与世无争让我恐惧,她时常披散的长发让我躁动。她眼里闪过的高傲与她的平稳并不匹配,她会离开的,这并非她的生活,并非她的世界,她一定会消失——这是一场短暂的休养,待她已然生息,必然振翅远走。
纵使我不想,纵使她尚未消失。
某一年的冬天,一个夜里,我回到家,房间里没有人,拨打她的电话,没有接听,皖清河边的堤坝上,没有她,到话剧院去寻她,那里的人说她一切如常并无异端。
我知道,她终于将飞向远方,而那远方,是我永远无法迄及的遥远。
我终在小时住过的四院儿里找到了她。那一片的院房因为住在里面的人陆续搬走的缘故,几近废弃,又无人打扫,一片荒凉。多年未回过这里,恍惚间,十年的光景,什么都没有变过。老榕树上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多少年未曾被触碰过的枝干,在旧庭院里张扬着百年的故事,更厚重的沉积、更绵长的岁月、更亘久的迷茫,都是它年老的资本,同时光里的旧美人一起,被遗忘。
阮家的房子,在最北面。
我仍清楚铭记着,屋内她的模样。
烟雾缭绕,混杂着酒精的刺鼻。
她窝在软榻的沙发里,长发披散着,拢在一边,有几丝发挡住了眼睛,从发端径直垂在颈边,柔软倦怠。一袭白色的冬衣,干净得如同我初次见她时的模样,一只白猫蹲坐在她的肩膀上,神情如同多年前的她一样高傲不可方物。她的左手搭在右手的臂弯上,而右手,掐着一支烟。一支浑身白色的烟,滤嘴处有一圈浅淡的金色。烟的那一端是烧灼的焦黑,不时闪过火光的明亮,仍不断有青烟逸出。她的脚边,是满地的烟蒂,与破碎的玻璃片交融着。
我从来不知道,她会抽烟。
亦如,我从来没见过她这副模样。
苍老,杂乱,沉迷,浑然不见那个干净柔和的女孩儿。
我问她,你何时会了吸烟。
她说,很早,大概是还未沉睡之前。
我问她,你准备何时离开。
她说,不知道,大概要醒来之后。
我问她,你要何时才能醒来。
她沉默。
半晌,她抬起头,说,弩白,我们离婚吧。
我仔细地看着她。她有些变了模样,眉眼细长了一些,鼻梁直挺了一些,双唇愈红,颧骨愈高,单边的虎牙不再外张,同侧的酒窝也浅了许多。
二十九岁的美人,故静深沉。
俨然已是女人。
我说,好。
生死执别,有生仳离。无缘他日瓜瓞绵绵,亦不见桃花灼灼。
那之后,她便离开了冬城。
我时常收到异地的来信,信里总是夹着一张信笺,两三张邮票,时常还会有一张明信片。信笺上的内容总是不多,最常写的还是“安好勿念”。
一个人闲来时,忽然想起她,想起她攥着我的手,在我怀里低喃,她说,别丢下我,别抛弃我。
多好笑的事,不曾想,到底谁丢下了谁,谁又抛弃了谁。
有一年冬天,冬城下了很大的雪。那天黑云压城,浑浑噩噩,可巧,是她的生日。有些烦闷,便出门,想去河边走走。
外面的天气很是冷冽,有些恍惚,沿着河岸,自北向南,定睛时,在她尚未离开时我们常去的坝堤边好似站着一位女子。
极像她。
远远地,好像看见她向我招手。
心里好像有一块儿地方,忽的,跳动得猛烈。于是,狂奔而至,冷风在耳边呼啸,狂暴的声音鼓得耳膜生疼。
那女子,把长发高高挽起,髻在脑后,黑绳缠住发端,暗红色的簪珠绕在微微发红的头发下,隐约沉浮。她微微笑着,不作声响,眉眼轻挑,黑魆的暗影隐在微微颤抖的睫毛后面,顺势而上,有些许清澈的眸子杂糅目光,随意而温和,不知道落在哪里,温柔了一段浅浅的岁月。
——三十九岁的美人,云淡风轻。
她的样子渐渐模糊,只觉得一些刺痛在心底缓缓地生根。
那几日,我生了一场大病。但说来,也并非多么严重。不停地高烧,眼前总是晃过她的影子。初见,遇人,相识,伴随,终老,好像与她,不过比肩。
病好之后,恍然想起她,不知道那时候的相逢,究竟是梦,还是真的见到了她。
好像,什么都忘记了。
她笑,目光柔和——想来,是忽而一头栽进了朔北的冬雪,再没挣出它的禁锢。
翌年四月,收到来信。
信里只有一张她与我的照片。是她十六岁、我离开冬城那一年的照片,有一些泛黄,但光彩依稀。
照片里她在笑,柔柔软软,眉眼温润。
是我依稀的记忆里,时光中的旧美人。
照片的背面,是她的笔迹:
“感谢你曾予我一段绵柔岁月,四月桃花已开,望永安,勿念。
时己丑年,汝妻阮绒绝笔”
她离开后,我时常回到老屋去。春夏时,四院儿里那一排老杨树又抽了新芽,打了籽,风一吹,杨树毛便漫天飞舞,像是冬天的雪一样,不过柔软。篱笆墙边的一方檀木仍在,不过是四个木凳而如今只剩余了一个半,从篱笆墙里生长出的藤蔓郁郁葱葱,却不知道什么名字,绕着榕树的主干,慢慢向这方檀木攀爬。这藤蔓生得奇怪,黛绿间还有几点玫紫与酡颜,味酸涩,倒也能食。
日子平平淡淡,无有涟漪。
我一个人,也还好,只是有时彻夜不眠,尚不能忘记她的容颜,不能忘记她的一颦一簇,不能忘记,时光中的旧美人。
彻夜不眠时回想,恍然如梦。
吾生所愿,不过一砖一瓦,倾吾所有,换青稞台上;吾生所愿,望与吾爱终老,大雪连绵,朝露带晞,城春草深,桃花灼灼,如得此,兀兀穷年而无他望。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