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全蚀狂爱》《王尔德》(1)
这是最近看的三部作品。把它们放在一起写,是因为虽然无法写个别的评论,比较起来却有话可说。
写不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评论,实在觉得它是本好书,我没有能力评论。而写不了后两者的,则是因为对其他事实不甚了了,恐怕误会前人。兰波书信我总算看了,如果斩钉截铁地说那不是爱情,我想我是不信服的,虽然二十上下的人往往也会迷惑于其他类似的热情。有人诧异兰波怎么会爱魏尔伦,我觉得很自然,(电影里)对于兰波那些个灵魂肉体之类的问题,魏尔伦愿意听,听懂了,认真想了,也用兰波能理解的语言回答了。如果没有其他人能够听懂兰波,能够给出更令人满意的答案,我想兰波没得选择。一个人的语言就是他的思想,他的世界,他的灵魂,在一个人的世界里孤独了十几二十年,突然有一个人能够进来了,紧闭了十几二十年的嘴,找到一个愿意倾听的人了,为什么不爱他?不把他留住?在不得不分开以前?
若两个人的语言系统并不相容,就会出现许多“不解之词”,如同萨比娜和弗兰茨。他们生活在一个空间里,却生活在不同的意义中。他们有各自的内心及其深处,各自触摸各自的真相,却无法将这真相传递给对方,以求缩短灵魂的距离。他们依靠肉体相处,依靠俗常的、绝无误会和分岐的事物的解释相处,教堂就是教堂,帽子也就是帽子。结果,当他们独处时生命的深度和重量,在两个人的世界里变得越来越轻,越来越轻,轻到像用菜市场白送的塑料袋剪成的一些碎片,无论多么小心翼翼地捧着,它们都是那么的轻,轻到喘气大了点都会吹跑,轻到令人错觉它们就算不存在也无所谓。关系成为一种鸡肋,而肉体是鸡肋上最有味道的那一部分。这仿佛意味着,当我们忘记灵魂这东西的时候,我们就离现实的爱情不远了,如果那还可以叫做爱情。
在看电影之前,我对道格拉斯子爵并无好感,是以一直觉得电影过于浪漫,过于夸大了可能存在于王尔德想像中的唯美成分。我不觉得影片结尾处年轻子爵美丽的笑容是一个合适的收场,“有两种悲剧,一种是得不到所爱的,另一种是得到了。”——这话用在《全蚀狂爱》真合适,可在这里就太突然,看到字幕打出“三个月后他们分手”有种受骗感。而之前的一切仿佛一下子轻了许多。那自深深处的坦白和诉说,其实只是剧作家和诗人孩子一样的心灵的渴望和长夜的梦?他与道格拉斯之间果真能够分享他所说的深刻和痛楚吗?还是说维系他们的是另一些更轻的、更难以沉落和稳定的东西——不,我不是指金钱或肉体,我是指那从虚空中探得深刻的灵魂,它自己不可避免地存有的某种脆弱的欲望,那种欲望推动着心灵追寻一种想入非非,一个全然随心所欲的因而不可能长久存在的浪漫世界。
“你真是一脸贱相!”兰波冲着刚从菜市场回来的魏尔伦大笑大叫,嘲笑他手中拎着的有意挑选过的小一点的鱼——显然,它更便宜。魏尔伦无法忍受这样的嘲弄,把身无分文的兰波丢在布拉格,直到兰波重找到他。“比这更恶劣的话我也讲过”,兰波忍着哭泣说,然而最后让他离开魏尔伦的却不是“不能忍受”而是“什么都能忍受”,是大他十岁的男人的软弱和自甘低贱。希望“成为一切人”、成为“通灵者”的兰波,年轻,骄傲,光芒四射,无论生活还是爱情,他要它空旷、自由、称心如意,他要骑上野马,恣意奔驰、撒泼、上天入地,他要驰骋他的疯狂,不这样他便不能活命,诗人一定疯狂,不然便看不见太阳。魏尔伦理解他,魏尔伦包容他,但魏尔伦并不是天空,只是个有长处的人。他喝醉了,惹得兰波厌恶,魏尔伦也是诗人,他也要某种随心所欲,喂饱饥饿于放纵的情绪,于是他对着兰波扣动了扳机,两个人的世界分崩离析,太阳陨落。
(1)
写不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评论,实在觉得它是本好书,我没有能力评论。而写不了后两者的,则是因为对其他事实不甚了了,恐怕误会前人。兰波书信我总算看了,如果斩钉截铁地说那不是爱情,我想我是不信服的,虽然二十上下的人往往也会迷惑于其他类似的热情。有人诧异兰波怎么会爱魏尔伦,我觉得很自然,(电影里)对于兰波那些个灵魂肉体之类的问题,魏尔伦愿意听,听懂了,认真想了,也用兰波能理解的语言回答了。如果没有其他人能够听懂兰波,能够给出更令人满意的答案,我想兰波没得选择。一个人的语言就是他的思想,他的世界,他的灵魂,在一个人的世界里孤独了十几二十年,突然有一个人能够进来了,紧闭了十几二十年的嘴,找到一个愿意倾听的人了,为什么不爱他?不把他留住?在不得不分开以前?
若两个人的语言系统并不相容,就会出现许多“不解之词”,如同萨比娜和弗兰茨。他们生活在一个空间里,却生活在不同的意义中。他们有各自的内心及其深处,各自触摸各自的真相,却无法将这真相传递给对方,以求缩短灵魂的距离。他们依靠肉体相处,依靠俗常的、绝无误会和分岐的事物的解释相处,教堂就是教堂,帽子也就是帽子。结果,当他们独处时生命的深度和重量,在两个人的世界里变得越来越轻,越来越轻,轻到像用菜市场白送的塑料袋剪成的一些碎片,无论多么小心翼翼地捧着,它们都是那么的轻,轻到喘气大了点都会吹跑,轻到令人错觉它们就算不存在也无所谓。关系成为一种鸡肋,而肉体是鸡肋上最有味道的那一部分。这仿佛意味着,当我们忘记灵魂这东西的时候,我们就离现实的爱情不远了,如果那还可以叫做爱情。
在看电影之前,我对道格拉斯子爵并无好感,是以一直觉得电影过于浪漫,过于夸大了可能存在于王尔德想像中的唯美成分。我不觉得影片结尾处年轻子爵美丽的笑容是一个合适的收场,“有两种悲剧,一种是得不到所爱的,另一种是得到了。”——这话用在《全蚀狂爱》真合适,可在这里就太突然,看到字幕打出“三个月后他们分手”有种受骗感。而之前的一切仿佛一下子轻了许多。那自深深处的坦白和诉说,其实只是剧作家和诗人孩子一样的心灵的渴望和长夜的梦?他与道格拉斯之间果真能够分享他所说的深刻和痛楚吗?还是说维系他们的是另一些更轻的、更难以沉落和稳定的东西——不,我不是指金钱或肉体,我是指那从虚空中探得深刻的灵魂,它自己不可避免地存有的某种脆弱的欲望,那种欲望推动着心灵追寻一种想入非非,一个全然随心所欲的因而不可能长久存在的浪漫世界。
“你真是一脸贱相!”兰波冲着刚从菜市场回来的魏尔伦大笑大叫,嘲笑他手中拎着的有意挑选过的小一点的鱼——显然,它更便宜。魏尔伦无法忍受这样的嘲弄,把身无分文的兰波丢在布拉格,直到兰波重找到他。“比这更恶劣的话我也讲过”,兰波忍着哭泣说,然而最后让他离开魏尔伦的却不是“不能忍受”而是“什么都能忍受”,是大他十岁的男人的软弱和自甘低贱。希望“成为一切人”、成为“通灵者”的兰波,年轻,骄傲,光芒四射,无论生活还是爱情,他要它空旷、自由、称心如意,他要骑上野马,恣意奔驰、撒泼、上天入地,他要驰骋他的疯狂,不这样他便不能活命,诗人一定疯狂,不然便看不见太阳。魏尔伦理解他,魏尔伦包容他,但魏尔伦并不是天空,只是个有长处的人。他喝醉了,惹得兰波厌恶,魏尔伦也是诗人,他也要某种随心所欲,喂饱饥饿于放纵的情绪,于是他对着兰波扣动了扳机,两个人的世界分崩离析,太阳陨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