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之宫”与“记忆宇宙”——说说华德福学校隐含的记忆法
作者 思如花语
文章摘要:华德福学校是没有课本的。没有课本的学习有意义吗?孩子们能够留下什么记忆?对于初次接触华德福教育的家长老师来说,这是非常令人困惑的事情。也许通过利玛窦的记忆之宫,我们可以对华德福学校隐含的记忆法能够有一个深入地理解。
关键词:记忆法 记忆之宫 利玛窦 华德福教育
“1596年,利玛窦向中国人传授建立“记忆之宫”的方法。他告诉中国人,“记忆之宫”的规模是依据他们想要记住的内容的多少而定的。最为宏伟的“记忆之宫”应当由数百幢形状、规模各异的建筑物组成,并且“数量越多越好”,不过他也补充说,人们并无必要马上去建成一座宏伟的记忆大厦,人们应该建造一些素朴无华的宫殿,抑或是更为平淡无奇的建筑物,诸如一座寺院、一组官衙、一座公共旅馆或者一处商贾的聚会之处。如果人们希望规模更小一些的话,那么就不妨建一所简单的接待厅,一处休息室或者一个工作间。如果人们想要一处私人的空间,那么就不妨使用休息室的一个角落,抑或寺院的一个祭坛,甚至类似更衣室或烟茶室这样的场所。
这类记忆场所主要有三种选择方法。其一,来源于现实,也就是说,参照那些人们曾经居住过,或者亲眼目睹过并能在脑海中回忆出来的场所,其二,是凭借想象臆测完全虚构的产物,具有任意形状或规模;其三则是那些一半真实一半想象的场所,如同一幢人们非常熟悉的房子,在其中为了寻找通过往新地方的捷径,人们设想在它的后墙上开一扇门;抑或为了抵达该房子原本并不存在的高层,设想在房子的中央建造一座楼梯。
中国人可能会问,这样一个体系最初究竟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利玛窦早就考虑到这个问题,他纵观古代西方传说,说明最早的记忆体系应该归属于希腊诗人西摩尼得斯,他用精确的占位法训练记忆。利玛窦是这样描述的:很久以前,西方著名诗人西蒙尼戴在一所公馆里与亲友们聚会饮酒,周旋于众多宾客之间。就在他暂时离座出门片刻的功夫,一阵突如其来的飓风吹塌了大厅。其他的欢宴者都被砸死在其中。他们被砸得血肉模糊,肢体残缺,即便是其家属也难以辨认。不过,西蒙尼戴能准确地回忆起这些亲友饮酒时的位置,于是,他一个个地点出名字,尸体也就得以辨别。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延续至后世的记忆法的产生。
按照事物的顺序进行记忆,通常而言极为简便,它经过随后几个世纪的不断完善,得以发展成为一种体系。到了利玛窦时代,它已成为一种使所有世俗与宗教学科条理化的方法。”
这几段文字源自美国史学家史景迁的著作《利玛窦的记忆之宫——当西方遇到东方》。内容刊登在其中的第一章:记忆之宫的建立。通过以上的文字,我们可以对西方历史悠久的记忆法有了一个短暂的回顾。这个记忆法给我的感觉是很亲切的。为什么呢?因为我在华德福学校里经历过。
华德福学校是没有课本的。主课老师带领学生每天进行三维课程的学习。早上主课,十点半以后,开始艺术和手工之类的课程。傍晚在课程结束之前,总是有一个回顾的环节。老师引导学员把一天的学习经历从头到尾,或从尾到头的回顾一遍。有人说这叫头、心、手的三维课程。
在回顾之后,一天所经历的事情,在不知不觉中实际上已经被人们记忆下来了。事情是按照顺序在内心的图景里保存下来的。白天的艺术活动也许可以看作是打造记忆宫的过程。借鉴利玛窦的记忆法,我们可以发现,华德福学校的艺术作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在老师主导下再现现实。比如我们在中小学师资培训班所画的:埃及金字塔,希腊的宙斯神庙,三星堆的青铜面具,澳大利亚地形图,海底热带鱼,土地里的胡萝卜。第二种是完全有个人臆测虚构的,比如我们随心所欲,自由表达内心感受的各种水彩画。第三种是半虚构半真实的,比如诺亚方舟。
课程结束的时候,老师们会引导学员回顾三年全部的课程。把三年学习历程串联起来,那就是一组宏大的图景。也许用记忆宫来表达已经不够了。因为华德福学校的老师在毕业的时刻,总是带领学生进行回顾的。比如在八年级临近毕业的时刻,学生与老师一起回顾小学一年级到八年级的每一个学期,再次激活沉睡的图景,那场面是非常动人的。高中十二年级的老师也会带领学生回顾每学年的学习生活。或者是用洛杉矶地震带,丝绸之路,借助这样独一无二的地理奇观,把所有学科的内容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庞大的记忆体系。我觉得用“记忆宫”来描述是不准确的。因为华德福学校给出的图景远远超出了宫殿的范畴。所以,我认为,华德福学校实际运用的记忆法,也许是对利玛窦记忆法的拓展延伸。取名为记忆的星系记忆的宇宙更合适吧。华德福学校把记忆的宫殿拓展开来,在人们的内心深处搭建起一个记忆的宇宙,把大地和海洋,整个地球月球与太阳系都融会贯通在内心记忆的图景之中。
真善美与假恶丑,这是个人内心感受的两极,在华德福学校这也是促进记忆的。华德福学校的教室非常优美,芬芳的鲜花,缤纷的色彩,自然和谐的桌椅,悦耳动听的虫吟鸟唱,林荫树下和煦的微风,轻盈飘逸直上天庭的歌声,依据利玛窦记忆法理论来看,所有这些都具有强化记忆的功效。
当然,华德福教育的宗旨不是为了在学生内心搭建记忆宫,华德福学校在学生内心深处留下的是生动鲜活的宇宙图景,这是一个保持开放的图景式的系统记忆。
2014年7月20日
参考资料:
1.《利玛窦的记忆之宫》,作者【美】史景迁 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2.《稻草人的头 铁皮人的心 狮子的勇气-一种帮助孩子全面发展的教育》作者: 杰克·帕特拉什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2011年8月第1版
文章摘要:华德福学校是没有课本的。没有课本的学习有意义吗?孩子们能够留下什么记忆?对于初次接触华德福教育的家长老师来说,这是非常令人困惑的事情。也许通过利玛窦的记忆之宫,我们可以对华德福学校隐含的记忆法能够有一个深入地理解。
关键词:记忆法 记忆之宫 利玛窦 华德福教育
“1596年,利玛窦向中国人传授建立“记忆之宫”的方法。他告诉中国人,“记忆之宫”的规模是依据他们想要记住的内容的多少而定的。最为宏伟的“记忆之宫”应当由数百幢形状、规模各异的建筑物组成,并且“数量越多越好”,不过他也补充说,人们并无必要马上去建成一座宏伟的记忆大厦,人们应该建造一些素朴无华的宫殿,抑或是更为平淡无奇的建筑物,诸如一座寺院、一组官衙、一座公共旅馆或者一处商贾的聚会之处。如果人们希望规模更小一些的话,那么就不妨建一所简单的接待厅,一处休息室或者一个工作间。如果人们想要一处私人的空间,那么就不妨使用休息室的一个角落,抑或寺院的一个祭坛,甚至类似更衣室或烟茶室这样的场所。
这类记忆场所主要有三种选择方法。其一,来源于现实,也就是说,参照那些人们曾经居住过,或者亲眼目睹过并能在脑海中回忆出来的场所,其二,是凭借想象臆测完全虚构的产物,具有任意形状或规模;其三则是那些一半真实一半想象的场所,如同一幢人们非常熟悉的房子,在其中为了寻找通过往新地方的捷径,人们设想在它的后墙上开一扇门;抑或为了抵达该房子原本并不存在的高层,设想在房子的中央建造一座楼梯。
中国人可能会问,这样一个体系最初究竟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利玛窦早就考虑到这个问题,他纵观古代西方传说,说明最早的记忆体系应该归属于希腊诗人西摩尼得斯,他用精确的占位法训练记忆。利玛窦是这样描述的:很久以前,西方著名诗人西蒙尼戴在一所公馆里与亲友们聚会饮酒,周旋于众多宾客之间。就在他暂时离座出门片刻的功夫,一阵突如其来的飓风吹塌了大厅。其他的欢宴者都被砸死在其中。他们被砸得血肉模糊,肢体残缺,即便是其家属也难以辨认。不过,西蒙尼戴能准确地回忆起这些亲友饮酒时的位置,于是,他一个个地点出名字,尸体也就得以辨别。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延续至后世的记忆法的产生。
按照事物的顺序进行记忆,通常而言极为简便,它经过随后几个世纪的不断完善,得以发展成为一种体系。到了利玛窦时代,它已成为一种使所有世俗与宗教学科条理化的方法。”
这几段文字源自美国史学家史景迁的著作《利玛窦的记忆之宫——当西方遇到东方》。内容刊登在其中的第一章:记忆之宫的建立。通过以上的文字,我们可以对西方历史悠久的记忆法有了一个短暂的回顾。这个记忆法给我的感觉是很亲切的。为什么呢?因为我在华德福学校里经历过。
华德福学校是没有课本的。主课老师带领学生每天进行三维课程的学习。早上主课,十点半以后,开始艺术和手工之类的课程。傍晚在课程结束之前,总是有一个回顾的环节。老师引导学员把一天的学习经历从头到尾,或从尾到头的回顾一遍。有人说这叫头、心、手的三维课程。
在回顾之后,一天所经历的事情,在不知不觉中实际上已经被人们记忆下来了。事情是按照顺序在内心的图景里保存下来的。白天的艺术活动也许可以看作是打造记忆宫的过程。借鉴利玛窦的记忆法,我们可以发现,华德福学校的艺术作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在老师主导下再现现实。比如我们在中小学师资培训班所画的:埃及金字塔,希腊的宙斯神庙,三星堆的青铜面具,澳大利亚地形图,海底热带鱼,土地里的胡萝卜。第二种是完全有个人臆测虚构的,比如我们随心所欲,自由表达内心感受的各种水彩画。第三种是半虚构半真实的,比如诺亚方舟。
课程结束的时候,老师们会引导学员回顾三年全部的课程。把三年学习历程串联起来,那就是一组宏大的图景。也许用记忆宫来表达已经不够了。因为华德福学校的老师在毕业的时刻,总是带领学生进行回顾的。比如在八年级临近毕业的时刻,学生与老师一起回顾小学一年级到八年级的每一个学期,再次激活沉睡的图景,那场面是非常动人的。高中十二年级的老师也会带领学生回顾每学年的学习生活。或者是用洛杉矶地震带,丝绸之路,借助这样独一无二的地理奇观,把所有学科的内容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庞大的记忆体系。我觉得用“记忆宫”来描述是不准确的。因为华德福学校给出的图景远远超出了宫殿的范畴。所以,我认为,华德福学校实际运用的记忆法,也许是对利玛窦记忆法的拓展延伸。取名为记忆的星系记忆的宇宙更合适吧。华德福学校把记忆的宫殿拓展开来,在人们的内心深处搭建起一个记忆的宇宙,把大地和海洋,整个地球月球与太阳系都融会贯通在内心记忆的图景之中。
真善美与假恶丑,这是个人内心感受的两极,在华德福学校这也是促进记忆的。华德福学校的教室非常优美,芬芳的鲜花,缤纷的色彩,自然和谐的桌椅,悦耳动听的虫吟鸟唱,林荫树下和煦的微风,轻盈飘逸直上天庭的歌声,依据利玛窦记忆法理论来看,所有这些都具有强化记忆的功效。
当然,华德福教育的宗旨不是为了在学生内心搭建记忆宫,华德福学校在学生内心深处留下的是生动鲜活的宇宙图景,这是一个保持开放的图景式的系统记忆。
2014年7月20日
参考资料:
1.《利玛窦的记忆之宫》,作者【美】史景迁 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2.《稻草人的头 铁皮人的心 狮子的勇气-一种帮助孩子全面发展的教育》作者: 杰克·帕特拉什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2011年8月第1版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