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伦特与高斯Günter Gaus访谈摘要
主要参照近期郑作彧与张敦为两位听译的访谈德语字幕,底本参照陈高华的博士论文附录中英译底稿,评语是依照我个人理解所添加,依照谈话涉及主题将内容归类,不再按照访谈发问顺序。
背景 1964年10月28日,汉娜・阿伦特与Günter Gaus下面的谈话在西德电视台播出,当时Günter Gaus是一个非常著名的记者,后来他成了维里・勃兰特政府的高官。这次访谈被授予Adolf Grimme奖,并于翌年以“Was bleit? Es bleit die Muttersprache”(还剩下什么?只剩下母语)为题发表在Günter Gaus的《人物》上(Zur Person,Munich,1965.)
按:关于Günter Gaus网络资料甚少,我还不会上德语网站搜。。。从两德统一后的总理赫尔穆特.科尔1984年在以色列国会引用Günter Gaus的一句话“宽恕这些后代”( Gnade der späten Geburt)可见其影响力。这一访谈节目Zur Person采访了二战后德国各界名人,而从他对阿伦特的发问中可以看出他的厉害之处。
这次访谈发生的1964年阿伦特因出版了《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关于寻常的罪恶的报告》一书受到舆论强烈攻击,此书当时在西德已经有了德语版本,访谈中也有涉及。阿伦特是此节目采访的第一位女性。
关于女性与哲学
Gaus:你是第一位身处于一般理所应当地认为属于男性工作领域当中的女性,您是一位哲学家。我想请教您的第一个问题,尽管人们给予您相当的认可与尊重,但您觉得您的角色在哲学圈当中是一个异数吗?还是我们这里所碰触到的性别问题,对您来说其实并不存在?
阿伦特:恐怕首先我必须抗议。我不属于哲学家的圈子。我的工作如果真要说的话,它应该是政治理论。我完全不觉得我是哲学家,我也不相信我在哲学圈当中会被接受,正如你委婉地提到的。但是回到你在开场白中提出的另一个问题:你说哲学被普遍认为是一个属于男性的职业。这不必是男性的工作,女性当哲学家也是完全可以的。
按 此处阿伦特开场语气相当温和,英译所加的感叹号没有必要。阿伦特在人们对于这一问题的性别质疑上已经习以为常了。
Gaus:我认为你是一个哲学家。
阿伦特:好吧,这个我没法阻止,这不是我的想法。我认为我不是哲学家。我觉得我已经彻底与哲学分道扬镳了。如你所知道的,我研习过哲学,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就因此留在哲学圈。
Gaus:您怎么去看您作为一个“政治哲学”教授的工作和“探讨政治问题的哲学”之间的区别?你怎么确切去看两者的区别?如果我去看您一些作品,比如《人的境况》那么我还是会把您放在哲学家的行列当中。尤其是如果您没有清楚定义您刚刚所说的那个区别的话。
阿伦特:你可以看一下,这个区别是因为事情就是如此。“政治哲学”这一表达,我一直特意避开,这种说法被传统搞得很槽糕。当我谈论这些事情的时候,不管是学术地还是非学术地,我一直都提到在政治和哲学之间存在着一种极其重要的张力。也就是说,“搞哲学的人”和“具有行动本质的人”之间的一种张力。这在张力在自然哲学当然不存在。像其他任何人一样,哲学家在面对自然的思考上可以是客观的,他可以以全人类的名义来谈论。但哲学家不会中立地看待政治,自柏拉图开始就是。在大多数哲学家都存在着一种对所有政治的敌意,鲜有例外。康德是一个例外。这种敌意对于整个情结极其重要,这不是我个人的问题,而是事情根本就是如此。(它存在于对象自身的性质之中。)
按 英译本对哲学与政治的张力上是译“在人作为一个思想的存在与人作为一个行动的存在之间存在着一种张力”,这样有违阿伦特本意,已经预设了她是用哲学的方式定义上述区别,特别是存在主义对于人的定义方式。这一对紧张关系对任何哲学家来说都相当重要,尤其是在施特劳斯的著作那里。哲人王本身体现一种紧张就是哲人应当过远离城邦的沉思生活还是下降到城邦。这里提及到一种哲人对于政治的敌视情结尤为重要,对现实政治的冷漠敌视在阿伦特眼里,对于哲学家来说是事实本身能体现的。“政治哲学”一词本身是悖论性的存在,英译本的翻译依旧太过哲学化加入括号中。
Gaus:你不想加入这种对政治的敌意,因为你相信这种仇视会妨碍你的工作?
阿伦特:“我不想加入这种对政治的敌意”,非常正确!可以说,我是想用不受哲学蒙蔽的眼睛来看政治。
按 阿伦特已经指出哲人在政治问题上有偏见,和自然哲学中可以以全人类名义思考不同,政治上仅可能代表自身思考。但阿伦特此处又表现出苏格拉底所说的自知无知,任何一个理论视域包括哲学在看待问题时都有受其蒙蔽之险。阿伦特说与哲学划清界限,但她终生没有离开哲学本质上要求人的追问与思。那她真的与哲学撇清关系了吗?
Gaus:我理解。现在让我们来回到性别问题,这对您造成问题吗?
阿伦特:嗯,当然。永远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以前有些守旧,我一直认为有某些职业是不适合女性的,可以的话我甚至会说,女性在当中不会有立足之地。这不只是说当一个女人在那里发号施令不怎么合适。如果一位女性要坚守着女性特质,那就应该不要想去到那样的位置。在这一点上我是对是错,我不知道,我有意无意,或是说我或多或少都是刻意这么做。不过就我个人而言,这个问题并不重要。您看,我都是想做什么就去做。我从来没有去想说这件事应该女性来做还是习惯由男性来做等等。我自己从来没去管这个问题。
按 如同波伏娃的观点,女性作为第二性更多是来自社会外在施加影响而形成的。长期以来都强调社会中某些地方不适宜女性涉足,同时阿伦特也承认女性会因为到达男性通常拥有的位置而丧失某些女性特质。但需要注意比如温柔善解人意此类特质本身也是社会赋予女性的符号,时至今日作为女性在同男性的竞争当中我们仍然有想要刻意保留女性特质不改变的心理,这成为女性心理的一个弱点。但阿伦特最后还是承认,从人的角度出发想做什么就去做,上述问题根本无需顾虑。
Gaus:你希望通过这些著作获得广泛的影响吗?或者,你相信这样的影响在当代还没有可能实现或者,有没有重要影响对于您来说无关紧要?
阿伦特:你知道,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要我坦率地讲,我必须说:当在我学术工作的时候,我对于有无影响并不感兴趣。
Gaus:那么当你完成工作之后呢?
阿伦特:那,我就做完了。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凡事都是有局限的。人们无法自己认识到,不应该什么事都说出来。无法认识自己也许有些事情根本不应该做。
Gaus:像我现在这样跟您访谈。
按 这个玩笑双方心领神会
阿伦特:如果我们假设凡事皆有局限性的话,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我想“理解”。于我而言,写作就是寻求理解,是理解过程的一个部分。
Gaus:在您写作时,牵涉到的是您自己的进一步认识吗?
阿伦特:对,因为写作就是某些事情记录。人们如果有很好的记忆,也就就能保留所有人所思考,但因为我知道我很懒,所以我很怀疑我是不是能记录下所有的事。
对我来说重要的是思考过程本身。如果我自己有这样一个思考过程,我会很满足。如果这个思考过程透过写作成功地表达出来,我也同样会非常满足。
你问我的著作对别人的影响,回到第一问题。如果我嘲讽一点说,这是一个男性化的问题。男人总是想具有影响,某种程度上我是置身事外看待这个问题的。我会想象自己具有影响力吗?不会。我想要理解。如果其他人跟我一样能有所理解,那我会非常心满意足,有得到家人的感觉。
按 此处阿伦特已经表明了她一直写作与为学的终极目的,任何不切己不为己所需的思考都是虚伪的,也仅仅是企图带来影响的“男性思维”。如前文所指,阿伦特只是寻求“理解”,对自身的理解和对问题的理解,要清楚意识到局限性所在。家人之喻用得相当好,人在表达过程中就是为了澄清自己,而获得理解的同时产生了亲密感。“嘤嘤鸣矣,求其友声”,寻求一方面理解自身的局限,另一面是觅得知音。
剩余几个部分未完待续。感谢晓龙和璎珞两位姑娘就访谈内容近日与我深入交流,深受启发。特别提及秋水文章不染塵 同学因无法看视频促成此次我极其认真耐心地校对整理。按语都是个人胡乱写就,欢迎指正。
背景 1964年10月28日,汉娜・阿伦特与Günter Gaus下面的谈话在西德电视台播出,当时Günter Gaus是一个非常著名的记者,后来他成了维里・勃兰特政府的高官。这次访谈被授予Adolf Grimme奖,并于翌年以“Was bleit? Es bleit die Muttersprache”(还剩下什么?只剩下母语)为题发表在Günter Gaus的《人物》上(Zur Person,Munich,1965.)
按:关于Günter Gaus网络资料甚少,我还不会上德语网站搜。。。从两德统一后的总理赫尔穆特.科尔1984年在以色列国会引用Günter Gaus的一句话“宽恕这些后代”( Gnade der späten Geburt)可见其影响力。这一访谈节目Zur Person采访了二战后德国各界名人,而从他对阿伦特的发问中可以看出他的厉害之处。
这次访谈发生的1964年阿伦特因出版了《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关于寻常的罪恶的报告》一书受到舆论强烈攻击,此书当时在西德已经有了德语版本,访谈中也有涉及。阿伦特是此节目采访的第一位女性。
关于女性与哲学
Gaus:你是第一位身处于一般理所应当地认为属于男性工作领域当中的女性,您是一位哲学家。我想请教您的第一个问题,尽管人们给予您相当的认可与尊重,但您觉得您的角色在哲学圈当中是一个异数吗?还是我们这里所碰触到的性别问题,对您来说其实并不存在?
阿伦特:恐怕首先我必须抗议。我不属于哲学家的圈子。我的工作如果真要说的话,它应该是政治理论。我完全不觉得我是哲学家,我也不相信我在哲学圈当中会被接受,正如你委婉地提到的。但是回到你在开场白中提出的另一个问题:你说哲学被普遍认为是一个属于男性的职业。这不必是男性的工作,女性当哲学家也是完全可以的。
按 此处阿伦特开场语气相当温和,英译所加的感叹号没有必要。阿伦特在人们对于这一问题的性别质疑上已经习以为常了。
Gaus:我认为你是一个哲学家。
阿伦特:好吧,这个我没法阻止,这不是我的想法。我认为我不是哲学家。我觉得我已经彻底与哲学分道扬镳了。如你所知道的,我研习过哲学,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就因此留在哲学圈。
Gaus:您怎么去看您作为一个“政治哲学”教授的工作和“探讨政治问题的哲学”之间的区别?你怎么确切去看两者的区别?如果我去看您一些作品,比如《人的境况》那么我还是会把您放在哲学家的行列当中。尤其是如果您没有清楚定义您刚刚所说的那个区别的话。
阿伦特:你可以看一下,这个区别是因为事情就是如此。“政治哲学”这一表达,我一直特意避开,这种说法被传统搞得很槽糕。当我谈论这些事情的时候,不管是学术地还是非学术地,我一直都提到在政治和哲学之间存在着一种极其重要的张力。也就是说,“搞哲学的人”和“具有行动本质的人”之间的一种张力。这在张力在自然哲学当然不存在。像其他任何人一样,哲学家在面对自然的思考上可以是客观的,他可以以全人类的名义来谈论。但哲学家不会中立地看待政治,自柏拉图开始就是。在大多数哲学家都存在着一种对所有政治的敌意,鲜有例外。康德是一个例外。这种敌意对于整个情结极其重要,这不是我个人的问题,而是事情根本就是如此。(它存在于对象自身的性质之中。)
按 英译本对哲学与政治的张力上是译“在人作为一个思想的存在与人作为一个行动的存在之间存在着一种张力”,这样有违阿伦特本意,已经预设了她是用哲学的方式定义上述区别,特别是存在主义对于人的定义方式。这一对紧张关系对任何哲学家来说都相当重要,尤其是在施特劳斯的著作那里。哲人王本身体现一种紧张就是哲人应当过远离城邦的沉思生活还是下降到城邦。这里提及到一种哲人对于政治的敌视情结尤为重要,对现实政治的冷漠敌视在阿伦特眼里,对于哲学家来说是事实本身能体现的。“政治哲学”一词本身是悖论性的存在,英译本的翻译依旧太过哲学化加入括号中。
Gaus:你不想加入这种对政治的敌意,因为你相信这种仇视会妨碍你的工作?
阿伦特:“我不想加入这种对政治的敌意”,非常正确!可以说,我是想用不受哲学蒙蔽的眼睛来看政治。
按 阿伦特已经指出哲人在政治问题上有偏见,和自然哲学中可以以全人类名义思考不同,政治上仅可能代表自身思考。但阿伦特此处又表现出苏格拉底所说的自知无知,任何一个理论视域包括哲学在看待问题时都有受其蒙蔽之险。阿伦特说与哲学划清界限,但她终生没有离开哲学本质上要求人的追问与思。那她真的与哲学撇清关系了吗?
Gaus:我理解。现在让我们来回到性别问题,这对您造成问题吗?
阿伦特:嗯,当然。永远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以前有些守旧,我一直认为有某些职业是不适合女性的,可以的话我甚至会说,女性在当中不会有立足之地。这不只是说当一个女人在那里发号施令不怎么合适。如果一位女性要坚守着女性特质,那就应该不要想去到那样的位置。在这一点上我是对是错,我不知道,我有意无意,或是说我或多或少都是刻意这么做。不过就我个人而言,这个问题并不重要。您看,我都是想做什么就去做。我从来没有去想说这件事应该女性来做还是习惯由男性来做等等。我自己从来没去管这个问题。
按 如同波伏娃的观点,女性作为第二性更多是来自社会外在施加影响而形成的。长期以来都强调社会中某些地方不适宜女性涉足,同时阿伦特也承认女性会因为到达男性通常拥有的位置而丧失某些女性特质。但需要注意比如温柔善解人意此类特质本身也是社会赋予女性的符号,时至今日作为女性在同男性的竞争当中我们仍然有想要刻意保留女性特质不改变的心理,这成为女性心理的一个弱点。但阿伦特最后还是承认,从人的角度出发想做什么就去做,上述问题根本无需顾虑。
Gaus:你希望通过这些著作获得广泛的影响吗?或者,你相信这样的影响在当代还没有可能实现或者,有没有重要影响对于您来说无关紧要?
阿伦特:你知道,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要我坦率地讲,我必须说:当在我学术工作的时候,我对于有无影响并不感兴趣。
Gaus:那么当你完成工作之后呢?
阿伦特:那,我就做完了。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凡事都是有局限的。人们无法自己认识到,不应该什么事都说出来。无法认识自己也许有些事情根本不应该做。
Gaus:像我现在这样跟您访谈。
按 这个玩笑双方心领神会
阿伦特:如果我们假设凡事皆有局限性的话,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我想“理解”。于我而言,写作就是寻求理解,是理解过程的一个部分。
Gaus:在您写作时,牵涉到的是您自己的进一步认识吗?
阿伦特:对,因为写作就是某些事情记录。人们如果有很好的记忆,也就就能保留所有人所思考,但因为我知道我很懒,所以我很怀疑我是不是能记录下所有的事。
对我来说重要的是思考过程本身。如果我自己有这样一个思考过程,我会很满足。如果这个思考过程透过写作成功地表达出来,我也同样会非常满足。
你问我的著作对别人的影响,回到第一问题。如果我嘲讽一点说,这是一个男性化的问题。男人总是想具有影响,某种程度上我是置身事外看待这个问题的。我会想象自己具有影响力吗?不会。我想要理解。如果其他人跟我一样能有所理解,那我会非常心满意足,有得到家人的感觉。
按 此处阿伦特已经表明了她一直写作与为学的终极目的,任何不切己不为己所需的思考都是虚伪的,也仅仅是企图带来影响的“男性思维”。如前文所指,阿伦特只是寻求“理解”,对自身的理解和对问题的理解,要清楚意识到局限性所在。家人之喻用得相当好,人在表达过程中就是为了澄清自己,而获得理解的同时产生了亲密感。“嘤嘤鸣矣,求其友声”,寻求一方面理解自身的局限,另一面是觅得知音。
剩余几个部分未完待续。感谢晓龙和璎珞两位姑娘就访谈内容近日与我深入交流,深受启发。特别提及秋水文章不染塵 同学因无法看视频促成此次我极其认真耐心地校对整理。按语都是个人胡乱写就,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