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言碎语《胭脂扣》
不久前翻看了李碧华的原著《胭脂扣》,在她笔下的如花略有一番倔强、一丝聪慧以及一些恰到好处的自负,细心读来,对女人也略知一二,可能这正是李碧华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通透”。今又回忆起这部影片,所以想闲言碎语一番《胭脂扣》。
关锦鹏首次执导《女人心》便初露“女性”锋芒,之后更陆续拍摄了《胭脂扣》、《人在纽约》、《阮玲玉》和《红玫瑰白玫瑰》等描写女性的优秀影片,让人惊叹男儿身的关锦鹏,思维却如此感性。这可能源于关锦鹏“同志”的身份,使他多了一种思考方式,而关锦鹏也坦言,“在很多感性的事情上,常常会带入一些女性的思维去思考”,但在读完李碧华的《胭脂扣》后,发现女性的思维远比关锦鹏电影世界里更加丰富多姿。
其实《胭脂扣》请的第一个导演是拍过《女人风情画》的唐基明,唐基明和李碧华搞过好几稿的剧本,一直拖到后来唐基明的离开。那时关锦鹏正跟嘉禾签约,询问关锦鹏愿不愿意拍,因为他对小说的喜爱,就找来邱刚健帮忙编剧,创作了本片。演员方面是因为梅艳芳非常喜欢这个小说,并建议嘉禾公司把这个小说的版权买下来,自己来演如花,但最初准备让郑少秋演十二少,刘德华演永定,钟楚红演楚娟,当关锦鹏接手时,因为档期出现问题,只剩下梅艳芳。梅艳芳建议找张国荣出演十二少,但那时的张国荣是新艺城的专属演员,很令大家头疼,最终因梅艳芳承若给新艺城拍一部电影,才换来张国荣出演《胭脂扣》,当然张国荣明知这是如花的戏,作为陪衬的他还是因梅艳芳而来。正所谓无巧不成书,梅艳芳和张国荣的出演,成就了如花和十二少的荧幕形象。
李碧华用“眉目英挺,细致温文”来形容“十二少”,简单的八个字让十二少非张国荣莫属,甚至张国荣扮演的十二少使我停止了对十二少形象的遐想。而在“如花”还没有被周星驰玩坏之前,“如花”也只属于梅艳芳。在我看来,对于如花的诠释,梅艳芳要多余关锦鹏,实在是因为梅艳芳跟如花如此相似,都是“女丈夫”。书中形容如花为“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这种文字道出了如花迷离梦幻般的美色,却夹杂着一种风尘的味道。如花作为青楼头牌,恰似当今炙手可热的女明星,逢场作戏三昧俱,当她爱上一人,定是痴情,宁为其死,而如花死后与阎王爷请愿阳间七日,来世折寿七年,只为寻找十二少,这应是梅艳芳的自我投射,我相信她爱如花多于十二少。在影片中我们看到关锦鹏导演将过去与现在、回忆与联想、幻觉与现实糅和在一起,极力去表现如花的痴情,捕获了不知多少的痴男怨女,成为香港当年十大华语卖座片之一。我相信梅艳芳对如花是真情所感,但关锦鹏对于如花的表现我仍然坚信是十分商业化的,而说起香港八十年 代的电影氛围也正是非常商业化的,虽然类型丰富,但都在一个商业的主流的包装和制作层面上,是一个商业化的电影工业。比如王家卫,许鞍华,从不拒绝大明星,甚至可以说王家卫电影里的明星们似乎都成了王家卫电影的一个元素,一个保证。香港电影人远比大陆、台湾电影人更有商业意识,只要在保证票房的前提下,老板们会鼓励导演拍自己想拍的题材,不像台湾新电影,要找非专业演员来演那种乡土电影。
如花和十二少的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正值民国年间,好似只有民国时代才有如此风华的爱情,诸如林徽因与梁思成、张爱玲与胡兰成、陆小曼与徐志摩、林淑华与徐惠民等等,他们将风骨、怪癖、命运糅杂在死亡和浪漫并存的传奇时代里,总让人唏嘘不已,而李碧华用她幽怨的笔墨把这时代的浪漫表现的淋漓尽致并别有一番滋味,电影,唯有在摄影、布景和灯光之处精工细琢才得以媲美李碧华的文字,关锦鹏做到了,但却将如花修饰成一味的痴情,而缺失了环境和时代对如花的打磨而形成那种独特的性格魅力,导致本片最终成为了一部精美的痴情女和负心汉的爱情故事。
![]() |
《胭脂扣》导演关锦鹏 |
关锦鹏首次执导《女人心》便初露“女性”锋芒,之后更陆续拍摄了《胭脂扣》、《人在纽约》、《阮玲玉》和《红玫瑰白玫瑰》等描写女性的优秀影片,让人惊叹男儿身的关锦鹏,思维却如此感性。这可能源于关锦鹏“同志”的身份,使他多了一种思考方式,而关锦鹏也坦言,“在很多感性的事情上,常常会带入一些女性的思维去思考”,但在读完李碧华的《胭脂扣》后,发现女性的思维远比关锦鹏电影世界里更加丰富多姿。
![]() |
《胭脂扣》剧照 |
其实《胭脂扣》请的第一个导演是拍过《女人风情画》的唐基明,唐基明和李碧华搞过好几稿的剧本,一直拖到后来唐基明的离开。那时关锦鹏正跟嘉禾签约,询问关锦鹏愿不愿意拍,因为他对小说的喜爱,就找来邱刚健帮忙编剧,创作了本片。演员方面是因为梅艳芳非常喜欢这个小说,并建议嘉禾公司把这个小说的版权买下来,自己来演如花,但最初准备让郑少秋演十二少,刘德华演永定,钟楚红演楚娟,当关锦鹏接手时,因为档期出现问题,只剩下梅艳芳。梅艳芳建议找张国荣出演十二少,但那时的张国荣是新艺城的专属演员,很令大家头疼,最终因梅艳芳承若给新艺城拍一部电影,才换来张国荣出演《胭脂扣》,当然张国荣明知这是如花的戏,作为陪衬的他还是因梅艳芳而来。正所谓无巧不成书,梅艳芳和张国荣的出演,成就了如花和十二少的荧幕形象。
李碧华用“眉目英挺,细致温文”来形容“十二少”,简单的八个字让十二少非张国荣莫属,甚至张国荣扮演的十二少使我停止了对十二少形象的遐想。而在“如花”还没有被周星驰玩坏之前,“如花”也只属于梅艳芳。在我看来,对于如花的诠释,梅艳芳要多余关锦鹏,实在是因为梅艳芳跟如花如此相似,都是“女丈夫”。书中形容如花为“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这种文字道出了如花迷离梦幻般的美色,却夹杂着一种风尘的味道。如花作为青楼头牌,恰似当今炙手可热的女明星,逢场作戏三昧俱,当她爱上一人,定是痴情,宁为其死,而如花死后与阎王爷请愿阳间七日,来世折寿七年,只为寻找十二少,这应是梅艳芳的自我投射,我相信她爱如花多于十二少。在影片中我们看到关锦鹏导演将过去与现在、回忆与联想、幻觉与现实糅和在一起,极力去表现如花的痴情,捕获了不知多少的痴男怨女,成为香港当年十大华语卖座片之一。我相信梅艳芳对如花是真情所感,但关锦鹏对于如花的表现我仍然坚信是十分商业化的,而说起香港八十年 代的电影氛围也正是非常商业化的,虽然类型丰富,但都在一个商业的主流的包装和制作层面上,是一个商业化的电影工业。比如王家卫,许鞍华,从不拒绝大明星,甚至可以说王家卫电影里的明星们似乎都成了王家卫电影的一个元素,一个保证。香港电影人远比大陆、台湾电影人更有商业意识,只要在保证票房的前提下,老板们会鼓励导演拍自己想拍的题材,不像台湾新电影,要找非专业演员来演那种乡土电影。
如花和十二少的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正值民国年间,好似只有民国时代才有如此风华的爱情,诸如林徽因与梁思成、张爱玲与胡兰成、陆小曼与徐志摩、林淑华与徐惠民等等,他们将风骨、怪癖、命运糅杂在死亡和浪漫并存的传奇时代里,总让人唏嘘不已,而李碧华用她幽怨的笔墨把这时代的浪漫表现的淋漓尽致并别有一番滋味,电影,唯有在摄影、布景和灯光之处精工细琢才得以媲美李碧华的文字,关锦鹏做到了,但却将如花修饰成一味的痴情,而缺失了环境和时代对如花的打磨而形成那种独特的性格魅力,导致本片最终成为了一部精美的痴情女和负心汉的爱情故事。
-
可可爱爱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1-12 19:5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