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上册·上篇)摘抄
上篇 作为人的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
第三章
P33
我为那些十分看中一切存在物之必将死亡、因而一心观照世间一切存在物之毫无价值之处的人惋惜;我们之所以或者,就是要使用须臾即逝的一切变得长存,只有我们善于充分评价一方和另一方,亦即必死和不死两者,才能够做到这一点。
这是歌德的话。(《格言与感想集》,II)
我们应该把关于非永存和永存的观念结合起来;在不贬低无常、死的同时,我们应该在无常与死之中来观察不死和永存;我们除非彻底地理解和热爱尘世,直至其最终界限,而且不蔑视、不惧怕尘世间一切的微不足道,否则是不能够企及非世间的一切的;我们应该牢记,除了包裹在最有活力的血肉之中的“类比”、“显现”、“象征”,我们是没有接近上帝的其他上升之路和阶梯的。
P34
最深沉的黑暗和对深远的惧怕却增加了生命的魅力,正如颜色最黑的天鹅绒反衬并增加了金刚石的光辉一样。他们(指:古代希腊人,歌德)从不躲避这种黑暗,而似乎故意寻求这种黑暗,目的是战胜它。悲剧,即对人类命运中最为黑暗而注定的一切事物所做的勇敢而深刻的观察,创作于希腊生活最为光辉的时代,绝非偶然。没有猜出斯芬克斯之谜的俄狄浦斯的绝望,比释迦牟尼和所罗门王的绝望更深广。
意志悲剧《普罗米修斯》,思想悲剧《浮士德》之对于死的恐怖、生的秘密,就是这种充满了“诱惑人的勇敢精神”的挑战。只有强者中的最强者,镇静者中的最镇静者,才能够不受惩罚地感受对于恐怖的这种陶醉;俄罗斯人中之最强者与最有智慧的一员,普希金,也谈到过这种陶醉……
P35
对于肉体生命短促、尘世间一切一文不值的过分清晰明确的意识之出现,首次表明,正是某一文化的神性源泉已经枯竭,或者败坏,生命的活力在这一文化之中正走向衰颓。
P39
托尔斯泰道德观发展和宗教观成长过程中沮丧、病态之最重要原因不在于过度的意识,而是相反,在于意识的不足、不完善。他的意识过于敏锐,或者说,无论如何,过于细腻、紧张,却不是无所不包、洞察一切的。这种意识光辉明亮,但光辉不是出自内部,像被阳光穿透的、透明空气后面的太阳,而是从外部,像灯塔照耀着海洋黑暗的水面。
P42
如果他意识的深度符合他自然生活的深度,那么,他到最后会明白,他不必惧怕自己的异教徒灵魂并感到可耻,这灵魂是上帝给他的,他会在对自身的无畏又无限的爱中找到自己的上帝,自己的信仰,就像从本性上有着基督徒灵魂的人们在无限的自我牺牲和虚己中寻找上帝一样。
第四章
P46
每个人一生中都有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些时刻,这些时刻把生活的全部意义都聚拢起来,展现出来,一劳永逸地确定他将是什么人,有什么价值——似乎是要和盘托出他人格的内在横断面,并把一切深入到其人格之意识与无意识的最深层;在这些时刻里,人以后的命运似乎在剑刃上摇摆,要作出决定,作出降落到这一侧或那一侧去的准备。
第五章
P74
有一次,屠格涅夫说出了关于托尔斯泰的可能说出的最深刻和精辟的话:他的主要缺点在于缺乏精神自由。
第六章
P86
陀思妥耶夫斯基不善于让自己的私生活引起普遍关注。他的自我揭示和对他人的谴责都一向很少。只不过是在晚年,在《作家日记》中,他才偶尔回忆起童年;但是,即使在这里,他也不仅对谁都没有怨言,而且,相反,还一向努力在自己的想象中为他从中走出的那个环境辩护,并且加以美化,好像是在说服自己和其他人,他的生活是比事实上更为幸福的。
P88
托尔斯泰,就母亲方面看,是在金帐汗国遭受磨难的圣米哈伊尔·切尔尼格夫斯基大公爵的后代,就父亲方面看,又是彼得大帝宠臣、枢密官厅长官、皇储阿列克塞监护人——彼得·安德烈耶德维奇·托尔斯泰的后代;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是一位军医和一位商人女儿的儿子,出生在莫斯科波热多姆卡区、玛利亚丛林旁边的穷人的医院里,实际上是”偶然性家庭遭遇“成员。
P94
陀思妥耶夫斯基借《白痴》之口说:
请您想一想,想一想,比如说,拷打;在这种情况下,痛苦和创伤,肉体的剧痛,自然,这一切都让人脱离了灵魂的痛苦,所以,在你死亡之时,一直只受到伤痛的折磨。可是,要知道,主要的、最强烈的疼痛,也许不是在创伤之中,而是,而是你的的确确地知道,再经过一小时,然后是十分钟,然后是半分钟,然后是现在——此时此刻——灵魂就要飞出肉体,你就已经不再是一个人了,而且这是确定无疑的;主要的是,这已确定无疑。于是你把头放在屠刀正下方,耳朵里听见它在头上往下滑动,这四分之一秒钟才是比一切都更加可怕的呢。谁说人性能够忍受这个而不发疯?这种谩骂的话丑陋、毫无必要、徒劳无功,为什么还要说出来?也许会有一个这样的人,已经向他宣判,让他痛苦一番,然后又对他说:”赦免你一死,滚开吧。“也许就是这样的人,才能说出这样的故事。关于这种痛苦和这种恐怖,基督也述说过。
P98
他不是抽象地观察,而是实实在在地、全身心地感受和测度把人民和上流社会隔绝开的深渊的;而托尔斯泰呢,一辈子都在这深渊边缘上做艺术和道德的观察。
P100
无论如何,这”神圣之病“对他的生活——不仅是肉体的、而且还有精神的生活,对他全部的艺术创作,甚至对于她抽象的哲学思考,都产生了令人惊异的作用。在他自己的作品中,他谈到这种疾病的时候总有某种特殊的、含蓄的激动心情,像是某种神秘的恐惧感。他小说里最重要和对立的人物——恶棍麦尔加科夫、”神圣“公爵梅什金、”人神“先知、虚无主义者基里洛夫——都是癫痫患者。癫痫的发作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像是可怕的深坑、彩色光芒线条,就像是突然打开窗户,透过这些窗口他看到了彼岸的世界。
P101
伟大的神圣、严重的邪恶、彼岸的欢乐、彼岸的悲哀——这两种情感突然之间,在最后的”四分之一秒“,在像闪电一样令人目眩的、瞬间的一个点结合为一。
我们不由自主地又要和托尔斯泰比较一番:陀思妥耶夫斯基神圣的、恶魔般的疾病也许完全不是生命力量的虚弱、贫乏,而相反,正是过盛的生命力量的聚积,预示着暴风雨的来临,是灵魂精神被导致极限的精致化、敏锐化和集中;而在托尔斯泰那里,则是肉体性、坚实和健康的同样神圣而又恶魔般地过盛,归根结底,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是同一种预示着暴风雨的和欢宴的,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的激荡的生命力量之过盛。
P103
对于托尔斯泰而言,死亡之光是从外部照耀着生活,分解并且消灭生活的诸种色彩和形象;而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而言,则是从内部照耀。对于他来说,死亡之光与生命之光都是同一种火的光芒,这光芒是在现象之”魔灯“内部点燃的。对于托尔斯泰而言,生活的全部宗教涵义在于从生命到死亡的过渡——在另外一个世界上。而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而言,则这一过渡似乎完全是没有的,似乎在他活着的全部时间内,他都在死亡。
对于托尔斯泰而言,死亡的秘密在生命的背后;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来说,生命本身就是像死亡一样的奥秘。对他而言,彼得堡平日清晨的寒冷之光同时也是恐怖的”死亡之白光“。对于托尔斯泰来说,只存着二者永恒的统一。托尔斯泰从生命之内里,以此岸的目光看待死亡;陀思妥耶夫斯基从那对于活着的人显得似乎是死亡之物的内部,以彼岸的目光看待生命。
P104
在托尔斯泰那里,是因为肉的重量超过灵,而在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里,则是灵的重量超过肉。然后,这两个人的生平是同样伟大,具有同样的俄罗斯性格,是彼此完成和补充着的,彼此互相需要的,似乎是有意被创造出来以资拿来作预言性对比和比较的。
第七章
P106
早在十六岁之时,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已理解大仲马和保罗·德·科克的粗俗和平庸。作为一个少年,他的文学趣味和审美判断力都细腻、成熟和独立得惊人。俄罗斯文学和西欧文学他都同样熟悉。他在从工程技校发给兄弟的几封充满少年喜悦之书信之一中写道:”我们常常谈论荷马、莎士比亚、席勒、霍夫曼。“”我背诵诗人席勒,言必称他,梦话里也谈他。“”席勒的名字对我开始变得亲切。“但是,他不仅善于评价莎士比亚和席勒(对于当时热衷于浪漫主义和哥特式文学的俄罗斯青年人来说比较易解),而且也善于评价十七世纪伟大的法国古典主义剧作家拉辛和高乃依(后来,别林斯基对他们的评论就十分肤浅)。陀思妥耶夫斯基当时就很不赞成在俄国十分流行的、由德国批评界鼓吹的对所谓”伪古典主义文学“的教条式的轻蔑态度。对于最为遥远的、陌生的文化的如此深刻的嗅觉恰恰表现在:在承认法国古典主义作家的内在局限性和模范习惯的同时,这位”莫斯科笃信宗教人家“出生的俄罗斯男孩、军医的儿子,竟对路易十四宫廷诗人们内在形式的完美和彻底的和谐大为赞扬。
P107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都保持了对全世界——用他自己的话说,”全人类的”——文化的敏感,这种能力使他感觉到可以四海为家,可以深入体察一切时代和民族的内心的、精神的生活;他永远认为这种能力——正如他在论普希金的讲演中所说的——是普希金的首要能力,而且一般地说是俄罗斯天才们的能力;和欧洲其他民族相比,这是世界性的天才。
P113
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主要区别之一在于文化意识的这些等级之中。作为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不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工作者,像普希金、歌德、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他们不仅认为自己是语言的统帅,而且是语言工作者;语言对于他们不仅是精神的、而且也是日常需要的粮食。我在这里使用这一意义上的文学概念,这是更有人工特征,更受条件制约、却又是更为有意识的活动——正如,一般地说,文化并不是与人的意识世界中人类本性相矛盾,而只不过是将这本性延续了而已。以这一最终的统一性的观点来看,文化和自然是统一体,而反对文化之条件性的人,也就要反对人的本性,反对自然界最富神性和永恒的力量之一。
托尔斯泰一生都因文学而惭愧,并且,从有意识的、似乎是人民大众的观点出发,也是从无意识的、贵族的观点出发,他蔑视文学,认为文学是某种庸俗的、小市民的、不神圣的和不高尚的东西。但是,在这种惭愧和蔑视中几乎没有表露出天才的坦率的贵族作风;表露出来的是等级贵族主义,这一主义隐藏得虽然细心,却也还不错,而且,这一主义在他那里扎的根子比乍看上去更深——这就是自我否定、痛感羞怯,但是有时候依然要向外冒出的贵族老爷作风。
第三章
P33
我为那些十分看中一切存在物之必将死亡、因而一心观照世间一切存在物之毫无价值之处的人惋惜;我们之所以或者,就是要使用须臾即逝的一切变得长存,只有我们善于充分评价一方和另一方,亦即必死和不死两者,才能够做到这一点。
这是歌德的话。(《格言与感想集》,II)
我们应该把关于非永存和永存的观念结合起来;在不贬低无常、死的同时,我们应该在无常与死之中来观察不死和永存;我们除非彻底地理解和热爱尘世,直至其最终界限,而且不蔑视、不惧怕尘世间一切的微不足道,否则是不能够企及非世间的一切的;我们应该牢记,除了包裹在最有活力的血肉之中的“类比”、“显现”、“象征”,我们是没有接近上帝的其他上升之路和阶梯的。
P34
最深沉的黑暗和对深远的惧怕却增加了生命的魅力,正如颜色最黑的天鹅绒反衬并增加了金刚石的光辉一样。他们(指:古代希腊人,歌德)从不躲避这种黑暗,而似乎故意寻求这种黑暗,目的是战胜它。悲剧,即对人类命运中最为黑暗而注定的一切事物所做的勇敢而深刻的观察,创作于希腊生活最为光辉的时代,绝非偶然。没有猜出斯芬克斯之谜的俄狄浦斯的绝望,比释迦牟尼和所罗门王的绝望更深广。
意志悲剧《普罗米修斯》,思想悲剧《浮士德》之对于死的恐怖、生的秘密,就是这种充满了“诱惑人的勇敢精神”的挑战。只有强者中的最强者,镇静者中的最镇静者,才能够不受惩罚地感受对于恐怖的这种陶醉;俄罗斯人中之最强者与最有智慧的一员,普希金,也谈到过这种陶醉……
P35
对于肉体生命短促、尘世间一切一文不值的过分清晰明确的意识之出现,首次表明,正是某一文化的神性源泉已经枯竭,或者败坏,生命的活力在这一文化之中正走向衰颓。
P39
托尔斯泰道德观发展和宗教观成长过程中沮丧、病态之最重要原因不在于过度的意识,而是相反,在于意识的不足、不完善。他的意识过于敏锐,或者说,无论如何,过于细腻、紧张,却不是无所不包、洞察一切的。这种意识光辉明亮,但光辉不是出自内部,像被阳光穿透的、透明空气后面的太阳,而是从外部,像灯塔照耀着海洋黑暗的水面。
P42
如果他意识的深度符合他自然生活的深度,那么,他到最后会明白,他不必惧怕自己的异教徒灵魂并感到可耻,这灵魂是上帝给他的,他会在对自身的无畏又无限的爱中找到自己的上帝,自己的信仰,就像从本性上有着基督徒灵魂的人们在无限的自我牺牲和虚己中寻找上帝一样。
第四章
P46
每个人一生中都有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些时刻,这些时刻把生活的全部意义都聚拢起来,展现出来,一劳永逸地确定他将是什么人,有什么价值——似乎是要和盘托出他人格的内在横断面,并把一切深入到其人格之意识与无意识的最深层;在这些时刻里,人以后的命运似乎在剑刃上摇摆,要作出决定,作出降落到这一侧或那一侧去的准备。
第五章
P74
有一次,屠格涅夫说出了关于托尔斯泰的可能说出的最深刻和精辟的话:他的主要缺点在于缺乏精神自由。
第六章
P86
陀思妥耶夫斯基不善于让自己的私生活引起普遍关注。他的自我揭示和对他人的谴责都一向很少。只不过是在晚年,在《作家日记》中,他才偶尔回忆起童年;但是,即使在这里,他也不仅对谁都没有怨言,而且,相反,还一向努力在自己的想象中为他从中走出的那个环境辩护,并且加以美化,好像是在说服自己和其他人,他的生活是比事实上更为幸福的。
P88
托尔斯泰,就母亲方面看,是在金帐汗国遭受磨难的圣米哈伊尔·切尔尼格夫斯基大公爵的后代,就父亲方面看,又是彼得大帝宠臣、枢密官厅长官、皇储阿列克塞监护人——彼得·安德烈耶德维奇·托尔斯泰的后代;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是一位军医和一位商人女儿的儿子,出生在莫斯科波热多姆卡区、玛利亚丛林旁边的穷人的医院里,实际上是”偶然性家庭遭遇“成员。
P94
陀思妥耶夫斯基借《白痴》之口说:
请您想一想,想一想,比如说,拷打;在这种情况下,痛苦和创伤,肉体的剧痛,自然,这一切都让人脱离了灵魂的痛苦,所以,在你死亡之时,一直只受到伤痛的折磨。可是,要知道,主要的、最强烈的疼痛,也许不是在创伤之中,而是,而是你的的确确地知道,再经过一小时,然后是十分钟,然后是半分钟,然后是现在——此时此刻——灵魂就要飞出肉体,你就已经不再是一个人了,而且这是确定无疑的;主要的是,这已确定无疑。于是你把头放在屠刀正下方,耳朵里听见它在头上往下滑动,这四分之一秒钟才是比一切都更加可怕的呢。谁说人性能够忍受这个而不发疯?这种谩骂的话丑陋、毫无必要、徒劳无功,为什么还要说出来?也许会有一个这样的人,已经向他宣判,让他痛苦一番,然后又对他说:”赦免你一死,滚开吧。“也许就是这样的人,才能说出这样的故事。关于这种痛苦和这种恐怖,基督也述说过。
P98
他不是抽象地观察,而是实实在在地、全身心地感受和测度把人民和上流社会隔绝开的深渊的;而托尔斯泰呢,一辈子都在这深渊边缘上做艺术和道德的观察。
P100
无论如何,这”神圣之病“对他的生活——不仅是肉体的、而且还有精神的生活,对他全部的艺术创作,甚至对于她抽象的哲学思考,都产生了令人惊异的作用。在他自己的作品中,他谈到这种疾病的时候总有某种特殊的、含蓄的激动心情,像是某种神秘的恐惧感。他小说里最重要和对立的人物——恶棍麦尔加科夫、”神圣“公爵梅什金、”人神“先知、虚无主义者基里洛夫——都是癫痫患者。癫痫的发作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像是可怕的深坑、彩色光芒线条,就像是突然打开窗户,透过这些窗口他看到了彼岸的世界。
P101
伟大的神圣、严重的邪恶、彼岸的欢乐、彼岸的悲哀——这两种情感突然之间,在最后的”四分之一秒“,在像闪电一样令人目眩的、瞬间的一个点结合为一。
我们不由自主地又要和托尔斯泰比较一番:陀思妥耶夫斯基神圣的、恶魔般的疾病也许完全不是生命力量的虚弱、贫乏,而相反,正是过盛的生命力量的聚积,预示着暴风雨的来临,是灵魂精神被导致极限的精致化、敏锐化和集中;而在托尔斯泰那里,则是肉体性、坚实和健康的同样神圣而又恶魔般地过盛,归根结底,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是同一种预示着暴风雨的和欢宴的,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的激荡的生命力量之过盛。
P103
对于托尔斯泰而言,死亡之光是从外部照耀着生活,分解并且消灭生活的诸种色彩和形象;而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而言,则是从内部照耀。对于他来说,死亡之光与生命之光都是同一种火的光芒,这光芒是在现象之”魔灯“内部点燃的。对于托尔斯泰而言,生活的全部宗教涵义在于从生命到死亡的过渡——在另外一个世界上。而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而言,则这一过渡似乎完全是没有的,似乎在他活着的全部时间内,他都在死亡。
对于托尔斯泰而言,死亡的秘密在生命的背后;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来说,生命本身就是像死亡一样的奥秘。对他而言,彼得堡平日清晨的寒冷之光同时也是恐怖的”死亡之白光“。对于托尔斯泰来说,只存着二者永恒的统一。托尔斯泰从生命之内里,以此岸的目光看待死亡;陀思妥耶夫斯基从那对于活着的人显得似乎是死亡之物的内部,以彼岸的目光看待生命。
P104
在托尔斯泰那里,是因为肉的重量超过灵,而在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里,则是灵的重量超过肉。然后,这两个人的生平是同样伟大,具有同样的俄罗斯性格,是彼此完成和补充着的,彼此互相需要的,似乎是有意被创造出来以资拿来作预言性对比和比较的。
第七章
P106
早在十六岁之时,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已理解大仲马和保罗·德·科克的粗俗和平庸。作为一个少年,他的文学趣味和审美判断力都细腻、成熟和独立得惊人。俄罗斯文学和西欧文学他都同样熟悉。他在从工程技校发给兄弟的几封充满少年喜悦之书信之一中写道:”我们常常谈论荷马、莎士比亚、席勒、霍夫曼。“”我背诵诗人席勒,言必称他,梦话里也谈他。“”席勒的名字对我开始变得亲切。“但是,他不仅善于评价莎士比亚和席勒(对于当时热衷于浪漫主义和哥特式文学的俄罗斯青年人来说比较易解),而且也善于评价十七世纪伟大的法国古典主义剧作家拉辛和高乃依(后来,别林斯基对他们的评论就十分肤浅)。陀思妥耶夫斯基当时就很不赞成在俄国十分流行的、由德国批评界鼓吹的对所谓”伪古典主义文学“的教条式的轻蔑态度。对于最为遥远的、陌生的文化的如此深刻的嗅觉恰恰表现在:在承认法国古典主义作家的内在局限性和模范习惯的同时,这位”莫斯科笃信宗教人家“出生的俄罗斯男孩、军医的儿子,竟对路易十四宫廷诗人们内在形式的完美和彻底的和谐大为赞扬。
P107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都保持了对全世界——用他自己的话说,”全人类的”——文化的敏感,这种能力使他感觉到可以四海为家,可以深入体察一切时代和民族的内心的、精神的生活;他永远认为这种能力——正如他在论普希金的讲演中所说的——是普希金的首要能力,而且一般地说是俄罗斯天才们的能力;和欧洲其他民族相比,这是世界性的天才。
P113
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主要区别之一在于文化意识的这些等级之中。作为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不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工作者,像普希金、歌德、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他们不仅认为自己是语言的统帅,而且是语言工作者;语言对于他们不仅是精神的、而且也是日常需要的粮食。我在这里使用这一意义上的文学概念,这是更有人工特征,更受条件制约、却又是更为有意识的活动——正如,一般地说,文化并不是与人的意识世界中人类本性相矛盾,而只不过是将这本性延续了而已。以这一最终的统一性的观点来看,文化和自然是统一体,而反对文化之条件性的人,也就要反对人的本性,反对自然界最富神性和永恒的力量之一。
托尔斯泰一生都因文学而惭愧,并且,从有意识的、似乎是人民大众的观点出发,也是从无意识的、贵族的观点出发,他蔑视文学,认为文学是某种庸俗的、小市民的、不神圣的和不高尚的东西。但是,在这种惭愧和蔑视中几乎没有表露出天才的坦率的贵族作风;表露出来的是等级贵族主义,这一主义隐藏得虽然细心,却也还不错,而且,这一主义在他那里扎的根子比乍看上去更深——这就是自我否定、痛感羞怯,但是有时候依然要向外冒出的贵族老爷作风。
王小刀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没有人能永远做世界第一,你只需要做你自己 (2人喜欢)
- 佩古拉,你的福气还在后头
- 浓浓的班味背后的…… (2人喜欢)
- 2025澳网四强出炉:有惊无险,意料之中
- 噪音太多的网坛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