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方讲座 | 刘家琨观点摘选(上):不学就能欣赏的,无非金钱和美女之类
7月12日晚8—10点,“构·想——刘家琨《明月构想》新书分享会”在有方空间举办。本次分享会由香港作家、诗人廖伟棠主持,汤桦和朱涛作为对话嘉宾。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300余建筑及文学爱好者来到现场参加此次分享会。
在讲座中,刘家琨介绍了自己创作、出版小说的经验与过程,并与几位嘉宾展开了对话,现场笑声不断。以下为刘家琨在本场分享会上的观点摘录(上)。
刘家琨在新书分享会现场(摄影:陈冠宏)
1、文字和建筑:文字是一个特别基础的事情。我就说三个人的话:一是我自己说的,我教育儿子:“语文好了算术就会好”,因为你得看得懂应用题才能答对;二是我在成都一个暑期补习班看到的广告,“拒绝作文就是拒绝优秀”,我觉得也有道理;这句广告语可能不能服众,我们就端一个牛逼的人来说,苏珊·桑塔格说:“文学是通向其他更广阔事业的护照”,我觉得是。
2、写作和建筑:这两者主要是“工具”层面的不同,一个是瞬间接受,一个是线性阅读。
3、每种“工具”都有它自身的特性,我不喜欢被改编的感觉。我觉得一个人做一件事情,如果在“工具”层面做到了比较极端的程度,应该是不可被改编的,如果一改编就会拿掉“工具”的特殊性,而把其中可以通用的部分,放到另外的门类里面去。
4、所以各个“工具”,各是各的“语言”要分清楚。你把它分得很清楚以后,你就会知道我在写作上要干的这件事情,应该是最适合用写作来做的;而你在建筑上要干的那件事情,应该是最适合用建筑来做的。不同的门类接触得越多,你就越能知道你正在干的这件事情的特殊性,或者是它最有效率的地方。多几个参照系有时候对自己会有帮助,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会用别的参照系去判断它。有些时候你在这个事情里面做的很牛的,在那边未必是很高级的事情。像这样交错的、互相的印证,来辩驳或者参照,其实是有帮助的。
5、不管用什么样的工具,其实都会通向同样的地方,比如说精神的高度。有些时候你费很大的牛劲做了一件事情,自己陶醉于一个表面效果,拿出来一看,无非就是几句华丽的辞藻罢了,其实和那些本质性的东西没有什么关系。
6、“建筑”这个事,有一点特划算的地方,它是有技术屏障的一个专业,有了一个屏障的保护,一般人就进不来。别人要评价这个事情的时候,也有点不清不楚。因此,我倒不觉得它像文学,我觉得它像音乐。“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当然我不是像通常那样把音乐和建筑的相似仅仅理解为轮廓或起伏的形状。我觉得建筑就是那几个元素:地板、天花板、窗子、柱子、墙……这几个元素跟音阶一样,可以组合成无限的东西。然后你觉得它好像什么都在说,但是到底说了什么又有点不清楚,你只好去感受。而不是像写作,一个字一个字的,白纸黑字写得特别明白。
7、建筑是苦活,写作也是苦活。从运作的层面上来说,好像写作容易一些,因为有个桌子、有张纸、有支笔就可以写,而建筑还得有个甲方,得有钱,然后你一个人开不了工,还得有一帮人……说起来更难一些。但是其实各有各的难处。从某种意义来说,我个人的体会,写作会更难一些。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写,每个人都可以评价,这个事就比较难,因为它没有门槛的保护。
8、我不是一个好的管理者。我试过管理,结果我发现,像我这样的人做管理,其实就是把自己全部搭进去,成本也一点没有降低。所以干脆不要管,告诉大家不要加班、按时交图,就行了。
9、很多事情是相通的,不管你干什么,其实很多训练都可以在另外的事情里面完成。比如写作,你的想象力、分寸感、社会观察、节奏、韵律、全局性、整体和细部的关系,还包括写作中特别的短路、锐度、错用,这些概念其实在建筑中都是完全相通的。而建筑中的很多用词和音乐也相通,序列、节奏、韵律等等。
10、我刚才说,建筑好像什么都在说,又好像不知道在说什么,这个会对媒体,尤其是对记者形成一个障碍。他不知道怎么去看待这个事情。有时候我跟他们说,(建筑)其实跟当代艺术或音乐是一样的,你要欣赏一个事情,你就要学习一下那个事情。你要是不学习它,就能欣赏它,其实是挺不公平的。你要了解它、要欣赏它,当然有责任去学一学。我看不学就能欣赏的,无非是金钱和美女之类。
在讲座中,刘家琨介绍了自己创作、出版小说的经验与过程,并与几位嘉宾展开了对话,现场笑声不断。以下为刘家琨在本场分享会上的观点摘录(上)。
![]() |
![]() |
![]() |
刘家琨在新书分享会现场(摄影:陈冠宏)
1、文字和建筑:文字是一个特别基础的事情。我就说三个人的话:一是我自己说的,我教育儿子:“语文好了算术就会好”,因为你得看得懂应用题才能答对;二是我在成都一个暑期补习班看到的广告,“拒绝作文就是拒绝优秀”,我觉得也有道理;这句广告语可能不能服众,我们就端一个牛逼的人来说,苏珊·桑塔格说:“文学是通向其他更广阔事业的护照”,我觉得是。
2、写作和建筑:这两者主要是“工具”层面的不同,一个是瞬间接受,一个是线性阅读。
3、每种“工具”都有它自身的特性,我不喜欢被改编的感觉。我觉得一个人做一件事情,如果在“工具”层面做到了比较极端的程度,应该是不可被改编的,如果一改编就会拿掉“工具”的特殊性,而把其中可以通用的部分,放到另外的门类里面去。
4、所以各个“工具”,各是各的“语言”要分清楚。你把它分得很清楚以后,你就会知道我在写作上要干的这件事情,应该是最适合用写作来做的;而你在建筑上要干的那件事情,应该是最适合用建筑来做的。不同的门类接触得越多,你就越能知道你正在干的这件事情的特殊性,或者是它最有效率的地方。多几个参照系有时候对自己会有帮助,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会用别的参照系去判断它。有些时候你在这个事情里面做的很牛的,在那边未必是很高级的事情。像这样交错的、互相的印证,来辩驳或者参照,其实是有帮助的。
5、不管用什么样的工具,其实都会通向同样的地方,比如说精神的高度。有些时候你费很大的牛劲做了一件事情,自己陶醉于一个表面效果,拿出来一看,无非就是几句华丽的辞藻罢了,其实和那些本质性的东西没有什么关系。
6、“建筑”这个事,有一点特划算的地方,它是有技术屏障的一个专业,有了一个屏障的保护,一般人就进不来。别人要评价这个事情的时候,也有点不清不楚。因此,我倒不觉得它像文学,我觉得它像音乐。“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当然我不是像通常那样把音乐和建筑的相似仅仅理解为轮廓或起伏的形状。我觉得建筑就是那几个元素:地板、天花板、窗子、柱子、墙……这几个元素跟音阶一样,可以组合成无限的东西。然后你觉得它好像什么都在说,但是到底说了什么又有点不清楚,你只好去感受。而不是像写作,一个字一个字的,白纸黑字写得特别明白。
7、建筑是苦活,写作也是苦活。从运作的层面上来说,好像写作容易一些,因为有个桌子、有张纸、有支笔就可以写,而建筑还得有个甲方,得有钱,然后你一个人开不了工,还得有一帮人……说起来更难一些。但是其实各有各的难处。从某种意义来说,我个人的体会,写作会更难一些。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写,每个人都可以评价,这个事就比较难,因为它没有门槛的保护。
8、我不是一个好的管理者。我试过管理,结果我发现,像我这样的人做管理,其实就是把自己全部搭进去,成本也一点没有降低。所以干脆不要管,告诉大家不要加班、按时交图,就行了。
9、很多事情是相通的,不管你干什么,其实很多训练都可以在另外的事情里面完成。比如写作,你的想象力、分寸感、社会观察、节奏、韵律、全局性、整体和细部的关系,还包括写作中特别的短路、锐度、错用,这些概念其实在建筑中都是完全相通的。而建筑中的很多用词和音乐也相通,序列、节奏、韵律等等。
10、我刚才说,建筑好像什么都在说,又好像不知道在说什么,这个会对媒体,尤其是对记者形成一个障碍。他不知道怎么去看待这个事情。有时候我跟他们说,(建筑)其实跟当代艺术或音乐是一样的,你要欣赏一个事情,你就要学习一下那个事情。你要是不学习它,就能欣赏它,其实是挺不公平的。你要了解它、要欣赏它,当然有责任去学一学。我看不学就能欣赏的,无非是金钱和美女之类。
![]() |
扫描添加有方微信公众号,随时获取最新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