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太阳——《平凡的世界》书评
“全世界的钟表都坏了,你要学会重新看太阳。”
—摘自豆瓣书评
假如全世界的人都走散了,依赖惯他人的你能独自一人找到公路牌吗?假如全世界的灯泡都熄灭了,你贪恋光明的眼睛能在昏暗的烛光中依然炯炯有神吗?假如全世界的钟表都坏了,你在空空如也的手臂上还能找到时间感的慰藉吗?
你不能拒绝。你只能在陌生的巷口辗转,在昏黄的光线中窸窸窣窣地摸索,在初始化了的世界里学会看太阳的投影而知晓时间,像我们庄稼地里的祖先一样,像每一个“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农民一样,像《平凡的世界》里的少平、少安一样,像你透过书页看到的那个透明如初生的自己一样。
我总对着扉页上路遥先生的照片出神。这个已满鬓白发的中年作家在陕北高原的农民家庭长大,他的双手也曾握过少安的铁锨,他的脊背也曾被同样冰冷坚硬的砖砾刮伤过,他额角的汗珠曾经与少平一样发烫。他把自己的一生交代给了这部书,然后在43岁的壮年里溘然长逝。我想起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保尔,罗曼罗兰的克里斯多夫,高尔基的阿廖沙。也许,唯有将自己的影子片进文字中,那文字才能真实动人如皮影戏一般,跳得欢愉无比吧。
书中所述,真的是平凡的世界。孙家的长子少安和次子少平,在贫苦的家庭长大,成长为善良平正的青年“庄稼人”。他们读书、种田、打工、嫁娶,为一次进城而激动得彻夜难眠,为一见倾心的少女而辗转反侧,为箍一个崭新的窑洞而兴奋不已,正像那许许多多的陕北农民所做的。但这平凡的世界却时不时让我落泪。那纯粹的感情,那质朴的思想,那耿直的言语,都让我想起龙应台《目送》里的一句话:“在平凡的世界里,也必然存在着巨大的美的可能吧。”
足足三部头的长篇小说,像极了那长长的、绵延不绝的、一眼望不到边的平凡生活。语言平凡,修辞平凡,辞藻平凡,但恰恰是这平凡的文字,令我更能感受一种如同土地般深沉的爱。那乡村季风挟卷着粒粒分明的黄土,不由分说地把我引入了那个世界,借用《老友记》中莫妮卡的一句话——“这个世界令人沮丧,可你一定会爱上它的”。
双水村的风貌,总让我想起《论语》中的话: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心无邪。心无邪,即心思纯良。诗三百,多少华丽的言语,不过——或是说,敌不过这三字。一颗纯良的心,哪怕被冷落在无涯的苦难中,仍旧能够爱,能够勇敢,能够抬起头,看太阳的光芒。被润叶打入“冷宫”的专情人李向前,在烂醉如泥的时候说:“人啊,为了爱一个人,那是会发疯的呀。”少平在揽工不成的窘境中投宿好友金波时也说,“落魄的人只要和朋友呆在一块,心里就会踏实下来。”我羡慕少平的踏实,甚至有点赞许向前的“发疯”。就是那纯真年代里的纯真人情,让他们有了“看太阳”的勇气和力量,我就没有!
《平凡的世界》里,有这样一个画面,令我无法忘怀。旧日的班长如今是优越的教授,曾经的班花沦为桥头卖饺子的寡妇,昔日爱读书的少平到工地干最苦最累的活,当年意气风发的金波正抖抖霍霍地开着汽车赚钱。四个生命历程毫无重合的旧日同窗,异乡重逢后同坐筵席,生活宽裕的拿出最好的酒菜,条件不好的也能平心静气地享用,四人长谈入夜,回忆往昔,不知疲倦。我像是看到了那个画面似的感动,我觉得我看得见那纸糊的窗框里透出来的灯光,听得见那酒杯相碰的清脆响声和夹杂的爽朗笑声。
然而这一切似乎都已经远去,褪色成浅浅的一片了。学生时期我们努力的一部分原因是“要在同学聚会上出尽风头冠艳群芳”,成人后对同学聚会避之不及,因为害怕一块劳力士表在眼前晃得眩晕。他们中的大多数,仍有放弃时钟,去学会看太阳的权利,但他们已经找不到太阳。总有人成功,也总有人不如意;总有人快马加鞭,也总有人失魂落魄。这就是平凡的世界,这世界接受我们,我们也应当按照它的规律生活,能够善意地接纳他人的平凡和世事的平凡,能够溶解一切深藏于心底的凡尘,不让它沉降,不让清水与尘埃格格不入。
我初中写作文时,曾被老师要求挑选出一个最拿手的题材反复练。那时我拒绝写平凡,这个时下突然流行起来的高分素材。那时我以为,在那么多素材里,平凡最难驾驭。那么多生命体里,平凡的生命最难描绘得精彩。但《平凡的世界》让我明白,“平凡”之所以难以驾驭,不是因为难得描写出彩,而是我们遍寻不见一个真正沉心于平凡的生命。沉心于平凡——在贫瘠的土壤中,不求开花吐穗,芳菲逼人,只愿成为一颗挺拔的柏树,树干坚实,枝叶丰盈,做一段架得住屋的木材,已经足够。
平凡最难。而更难的在于,我们都生活在这样一个平凡的世界,怎样脱不开的。与少平少安的世界相较,或许我们无谓的平凡,更加微渺一些。
无论如何,当全世界的钟表坏了,你一定要学会重新看太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