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祗园祭
在来了日本几次后,大概的收获是关西地区基本都走遍了,东京去了,冲绳去了,樱花看了,烟火大会也看了,目前作为一个vulgar的游客来说,差得应该是北海道和11月京都的红叶了。
这次赶上7月的京都祗园祭,虽说也看了看背景,但是无法有强烈的参与感和一种“我一定要看”的心情。想想只是因为在《喜乐京都》里面看到作者兴致勃勃的观看祗园祭的描写才会有想到看看的性情吧~看樱花的那次也没有做很好的计划,请假是事先请好的,按照官网的樱花开放预报,我应该是看不到了,但是没想到樱花晚开了几天,我在的时候正是最繁茂的时刻,于是,岚山渡月桥,哲学小道,鸭川,有名的地方我都跑了个遍,直到觉得再看我就忍受不了的地步。说来说去,樱花的美及日本的尊崇很大程度是因为日本文化中有种“殇之美”的倾向,樱花开到最盛的时候也是它逐渐消落的时候,满树繁花,轻风吹过,一直在下樱花雨。樱花虽美,但是物极必反,我在看了很多天的樱花后终于受不了,觉得自己再也看不了樱花了这才作罢。
祗园祭简单的来说,就是以前有瘟疫的时候,大家为了祈祷健康,驱除病魔而进行的游街祈祷,基本是贯穿整个七月,但是高潮基本就在7月16日的宵山和17日的巡游,我理解的宵山吧,就是所有的花车就位,然后大家晚上可以去看灯,吃美食,听演奏的叮叮当当的音乐,花车在日语里面叫“山鉾”,分为 “山”和“鉾”,“山”的形态较“鉾”而言略微简单,多为单层,无顶;车顶大多装饰有松树,车上布置有表达一定故事情节的木偶像。从地面到松树梢大约有5、6米左右,重量也较轻,是由许多人肩扛游行的花车(岩户山[8]、南北观音山除外)。而“鉾”则要高大得多。不仅从地面到顶端的高度高达20余米,而且重量由5吨到14吨不等,只有依靠大家齐心协力拉动才能移动。“鉾”多为两层,有华丽的屋檐,宛如一个装饰精美的小亭台。屋顶树立着一根长长的鉾竿,有的鉾竿长度可达十数米。上层除有木偶小儿(长刀鉾为真人)之外,还坐满专门演奏“囃子”的人员,山车开动时演奏热闹的乐曲,以增加欢乐的气氛。宵山的时候是可以登上鉾去参观的,也有人在鉾上演奏音乐。
17号的早上准备看巡游的时候,只知道巡游是9点开始,但是并不知道应该几点到哪里才会比较好,话说气温都有个34,35度的,早起就是大太阳啊,出门走路都要下很大的决心,后来听说日语班的老师7点半在车站集合准备去四条,我就和雅婷约好了大概在8点15的时候在四条御池附近集合。
后来证明我的决定还是对的,四条附近全部封街,一出站人也特别多,如果不是早点来,在最大的长刀鉾附近基本都是里三层外三层的,根本都没有地方站了。
长刀鉾上面是坐了一个小男孩的,据说以前的时候,这个小男孩要净身,还要隔离防止接触到不洁的食物,我的日语老师Hiroko告诉我,现在还是要这样,这个小男孩在祭的一个月前要住到寺庙里面去,因为女性是不洁的,所以只能爸爸照顾,他作为祭祀的男童的花费大概是1000万日元,合人民币60万,老师说他家是京都几大腌菜公司之一所以才有钱支撑这个花费,他的哥哥以前也做过祭祀男童。不过这个小男孩从出来到上车是没有沾地的,一开始是几个人抬到车旁边,然后一个壮年要把小男孩扛在肩上,爬到这个鉾上面去,话说爬上去后,周围一片欢呼,我想估计这个也不是很容易的吧,不知道他们是为这个壮年欢呼呢,还是为这个在35,36度天气下穿着厚厚的华丽的袍子,脸全涂白还能坚持没有晕倒的小男孩欢呼。话说遭罪又花钱,我实在无法理解,老师说,这是一种荣誉啊,这世界上的人对荣誉的看法有的时候还真的无法理解啊。
等到长刀鉾开动了,后面的各种 ”山“ 和 ”鉾“也就开动了。后面的”山“也有很多是和中国文化有关的,比如孟宗山,伯牙山,说是一些有名的人和事什么的,难道他们也是用来驱魔的?还是后来加上的?这个要是有人能给我解答就好了。
基本上游行开始以后,就是一辆一辆花车开过了,这个时候能坚持看完也挺不容易的,但是京都作为2013年最受欢迎的旅游城市,这点是做的很好的,街边的便利店买水非常方便,太热了的话,可以溜到旁边的银行取款的地方,都是有空调滴~
这次赶上7月的京都祗园祭,虽说也看了看背景,但是无法有强烈的参与感和一种“我一定要看”的心情。想想只是因为在《喜乐京都》里面看到作者兴致勃勃的观看祗园祭的描写才会有想到看看的性情吧~看樱花的那次也没有做很好的计划,请假是事先请好的,按照官网的樱花开放预报,我应该是看不到了,但是没想到樱花晚开了几天,我在的时候正是最繁茂的时刻,于是,岚山渡月桥,哲学小道,鸭川,有名的地方我都跑了个遍,直到觉得再看我就忍受不了的地步。说来说去,樱花的美及日本的尊崇很大程度是因为日本文化中有种“殇之美”的倾向,樱花开到最盛的时候也是它逐渐消落的时候,满树繁花,轻风吹过,一直在下樱花雨。樱花虽美,但是物极必反,我在看了很多天的樱花后终于受不了,觉得自己再也看不了樱花了这才作罢。
祗园祭简单的来说,就是以前有瘟疫的时候,大家为了祈祷健康,驱除病魔而进行的游街祈祷,基本是贯穿整个七月,但是高潮基本就在7月16日的宵山和17日的巡游,我理解的宵山吧,就是所有的花车就位,然后大家晚上可以去看灯,吃美食,听演奏的叮叮当当的音乐,花车在日语里面叫“山鉾”,分为 “山”和“鉾”,“山”的形态较“鉾”而言略微简单,多为单层,无顶;车顶大多装饰有松树,车上布置有表达一定故事情节的木偶像。从地面到松树梢大约有5、6米左右,重量也较轻,是由许多人肩扛游行的花车(岩户山[8]、南北观音山除外)。而“鉾”则要高大得多。不仅从地面到顶端的高度高达20余米,而且重量由5吨到14吨不等,只有依靠大家齐心协力拉动才能移动。“鉾”多为两层,有华丽的屋檐,宛如一个装饰精美的小亭台。屋顶树立着一根长长的鉾竿,有的鉾竿长度可达十数米。上层除有木偶小儿(长刀鉾为真人)之外,还坐满专门演奏“囃子”的人员,山车开动时演奏热闹的乐曲,以增加欢乐的气氛。宵山的时候是可以登上鉾去参观的,也有人在鉾上演奏音乐。
![]() |
天还没有黑,祗园四条出来就到处都是人了。 |
![]() |
满街都是穿浴衣的~ |
![]() |
夜幕降临,纸灯装饰的山鉾很漂亮 |
17号的早上准备看巡游的时候,只知道巡游是9点开始,但是并不知道应该几点到哪里才会比较好,话说气温都有个34,35度的,早起就是大太阳啊,出门走路都要下很大的决心,后来听说日语班的老师7点半在车站集合准备去四条,我就和雅婷约好了大概在8点15的时候在四条御池附近集合。
![]() |
最大的长刀鉾是从四条站开始,于是我就准备从这边开始看了。 |
后来证明我的决定还是对的,四条附近全部封街,一出站人也特别多,如果不是早点来,在最大的长刀鉾附近基本都是里三层外三层的,根本都没有地方站了。
![]() |
长刀鉾上面是坐了一个小男孩的,据说以前的时候,这个小男孩要净身,还要隔离防止接触到不洁的食物,我的日语老师Hiroko告诉我,现在还是要这样,这个小男孩在祭的一个月前要住到寺庙里面去,因为女性是不洁的,所以只能爸爸照顾,他作为祭祀的男童的花费大概是1000万日元,合人民币60万,老师说他家是京都几大腌菜公司之一所以才有钱支撑这个花费,他的哥哥以前也做过祭祀男童。不过这个小男孩从出来到上车是没有沾地的,一开始是几个人抬到车旁边,然后一个壮年要把小男孩扛在肩上,爬到这个鉾上面去,话说爬上去后,周围一片欢呼,我想估计这个也不是很容易的吧,不知道他们是为这个壮年欢呼呢,还是为这个在35,36度天气下穿着厚厚的华丽的袍子,脸全涂白还能坚持没有晕倒的小男孩欢呼。话说遭罪又花钱,我实在无法理解,老师说,这是一种荣誉啊,这世界上的人对荣誉的看法有的时候还真的无法理解啊。
![]() |
这个到梯子下面了,准备要扛上去了,这个男孩子要保持坐姿的哦。 |
![]() |
上了车就靠他们拉了 |
等到长刀鉾开动了,后面的各种 ”山“ 和 ”鉾“也就开动了。后面的”山“也有很多是和中国文化有关的,比如孟宗山,伯牙山,说是一些有名的人和事什么的,难道他们也是用来驱魔的?还是后来加上的?这个要是有人能给我解答就好了。
![]() |
![]() |
花车周围都是图画 |
![]() |
上面是西洋的图案 |
基本上游行开始以后,就是一辆一辆花车开过了,这个时候能坚持看完也挺不容易的,但是京都作为2013年最受欢迎的旅游城市,这点是做的很好的,街边的便利店买水非常方便,太热了的话,可以溜到旁边的银行取款的地方,都是有空调滴~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