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方讲座 | 刘家琨观点摘选(下):其实每个建筑师心里面都有一个小独裁者
7月12日晚8—10点,“构·想——刘家琨《明月构想》新书分享会”在有方空间举办。本次分享会由香港作家、诗人廖伟棠主持,汤桦和朱涛作为对话嘉宾。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300余建筑及文学爱好者来到现场参加此次分享会。
在讲座中,刘家琨介绍了自己创作、出版小说的经验与过程,并与几位嘉宾展开了对话,现场笑声不断。以下为刘家琨在本场分享会上的观点摘录(下)。
刘家琨在新书分享会现场(摄影:陈冠宏)
11、大多数情况下,在中国,大学读了什么专业,大家就会觉得你要做什么。如果不做,就会被看作专业不对口。专业为什么不对心,只对口呢?国外不对口的状态很多,读大学并不是那么实际地去学一个技能,而是让你开拓视野,接受高等教育,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寻找自己的兴趣或者发现自己的能力,然后再来做自己要做的事情。但是在中国,你要专业不对口,就会让别人觉得“特别”。这个“特别”,有点不务正业的意思。
12、(建筑师)明明在干一件综合性挺强的事情——建筑设计既要跟社会资源发生关系,又要有艺术的素养。建筑师在这个社会中间,是很重要的一个角色,但是你却不过正常的知识分子的生活,这是不对的。我也听,我也看,我也做建筑,我觉得这就是生活。有些人会问我,你还坚持阅读吗?我说我不喜欢“坚持”这个词。“坚持”的意思是:这个事情让我难受,但是我为了另外的目的要扛下去。我为什么没有说你坚持吃饭、坚持上厕所呢?这是人应该有的正常的状态。
13、我看国外没有在机场拿建筑师卖房子的,但是在中国就有,很大的广告,一个人,拿支笔、戴个眼镜,多半还有点小胡子,挺牛的一种状态。拿建筑师卖房子,这是中国有点特别的一个现象。
14、多年来很多人问我这个问题:为什么回到建筑?因为1993年汤桦在上海办展览的时候邀请了我,我也就去看看。但是到那儿,汤桦的展览让我看到搞建筑还是有意思的。我想回到建筑,在时间上是从这儿开始的。但是好像又没这么简单。因为学了一个专业肯定有某种情结,特别是你在另外一件事情上始终是一个漂游的状态,这时你对专业的感觉还是很强烈的。我后来找到一句话,有时候说不下去就引用一下——“生命自己会找到方向”。这句话好像就可以回答了,其实也没回答。
15、因为受汤桦的影响,我决心要做建筑,特别是到1996年,我想自己出来做工作室,因为他们都做了。好像运动员上场之前要去趟厕所一样,把该颠干净的颠干净,我就想把想了一些年头的《明月构想》写了。为什么有这个想法呢?因为我经历了那个时代,我觉得柯布西耶的状态和社会革命的很多状态——太平天国、共产国际等,其实是相通的。乌托邦这件事情在人类历史上不断地出现,又不断地失败,它其实是人类的一种现象。乌托邦可以破除掉生活中平庸的那一面,但是由于它的空想性,也可能会带来很多祸害。很多灾难都是特别清楚地推理推出来的,乌托邦也差不多是这样的事情。
16、隔了这么多年,又经过这次出版的删减,它(《明月构想》)好像还是一个很完整的建筑的故事。但是对我个人来说,建筑只是一个源故事,我想得更多的是社会、革命,包括(书)里面的一些设置。
17、当年出版不了的情况,除了他们觉得里面有些政治讽喻的成分,另一方面,他们想让我删掉特别建筑化的那部分。因为对文学的理解,有些特“文学”的人就觉得文学应该是那样的。但是我的理解不是这样。我觉得这些技术化的成份,这些骨感的东西正是我想要的。那不是作为建筑师的特色,而是我想要的事情。你要我删掉,剩下那些软文,风花雪月的部分,那不是我一直以来想表达的状态。所以当时有这几个原因就出版不了。
18、以个人在时代空间中的体会和反思,我肯定是反乌托邦的。但是具体写的时候,反正又没有机会盖房子,就拿文字过把瘾呗——就是那种状态。从总体的背景上,我是挺矛盾的。肯定每个建筑师都能体会这个,又说要以人为本,又说要为广大群众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其实不过只是想个立面,但又表现得好像是要提出那些社会议题。其实每个建筑师心里面都有一个小独裁者。这个事的魅力就在这儿。我总结的建筑师是这样的:砖头瓦块、情商不高,但是无中生有、参与造物。“参与造物”这个事其实就让你有一点即使不是神也是小鬼的角色感,这事儿好玩的魅力就在这儿。
19、我觉得细节不是铺陈细节。铺陈细节对建筑是有影响的,铺陈细节有时候是不生效的。其实在现代写作里面,你不需要去铺陈细节,你只要拿一个细节,让人家知道你能就行了。而且它对想象要起作用。在设计中也有很多事,用了很多逻辑、对齐、轴线……大老远的,看都看不见,那儿又有一个“对齐”……它对想象不起作用。我知道写作里面其实有这个分寸,到什么地方为止是起作用的,你再往前就是自己在那儿玩。关于(需要)哪些细节,比如诗人韩东说的,你的细节在推动这个故事,而不是将细节摆在那儿。建筑中也一样,我的细节不是要让人知道我会搞个节点,而是他那儿该有一个东西,我只不过再设计一下。在设计里,有好多东西是这样的,它如果该在那儿就不会难看。电线杆子难看吗?不难看,因为它该在那儿。所以可能写作跟我做设计,还是有一些潜意识的相通吧。
…………………………………………………………………
官网:http://www.archiposition.com
微信公众号:youfang502
微博:@有方空间
豆瓣小站:有方POSITION
淘宝:http://archiposition.taobao.com
在讲座中,刘家琨介绍了自己创作、出版小说的经验与过程,并与几位嘉宾展开了对话,现场笑声不断。以下为刘家琨在本场分享会上的观点摘录(下)。
![]() |
![]() |
![]() |
刘家琨在新书分享会现场(摄影:陈冠宏)
11、大多数情况下,在中国,大学读了什么专业,大家就会觉得你要做什么。如果不做,就会被看作专业不对口。专业为什么不对心,只对口呢?国外不对口的状态很多,读大学并不是那么实际地去学一个技能,而是让你开拓视野,接受高等教育,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寻找自己的兴趣或者发现自己的能力,然后再来做自己要做的事情。但是在中国,你要专业不对口,就会让别人觉得“特别”。这个“特别”,有点不务正业的意思。
12、(建筑师)明明在干一件综合性挺强的事情——建筑设计既要跟社会资源发生关系,又要有艺术的素养。建筑师在这个社会中间,是很重要的一个角色,但是你却不过正常的知识分子的生活,这是不对的。我也听,我也看,我也做建筑,我觉得这就是生活。有些人会问我,你还坚持阅读吗?我说我不喜欢“坚持”这个词。“坚持”的意思是:这个事情让我难受,但是我为了另外的目的要扛下去。我为什么没有说你坚持吃饭、坚持上厕所呢?这是人应该有的正常的状态。
13、我看国外没有在机场拿建筑师卖房子的,但是在中国就有,很大的广告,一个人,拿支笔、戴个眼镜,多半还有点小胡子,挺牛的一种状态。拿建筑师卖房子,这是中国有点特别的一个现象。
14、多年来很多人问我这个问题:为什么回到建筑?因为1993年汤桦在上海办展览的时候邀请了我,我也就去看看。但是到那儿,汤桦的展览让我看到搞建筑还是有意思的。我想回到建筑,在时间上是从这儿开始的。但是好像又没这么简单。因为学了一个专业肯定有某种情结,特别是你在另外一件事情上始终是一个漂游的状态,这时你对专业的感觉还是很强烈的。我后来找到一句话,有时候说不下去就引用一下——“生命自己会找到方向”。这句话好像就可以回答了,其实也没回答。
15、因为受汤桦的影响,我决心要做建筑,特别是到1996年,我想自己出来做工作室,因为他们都做了。好像运动员上场之前要去趟厕所一样,把该颠干净的颠干净,我就想把想了一些年头的《明月构想》写了。为什么有这个想法呢?因为我经历了那个时代,我觉得柯布西耶的状态和社会革命的很多状态——太平天国、共产国际等,其实是相通的。乌托邦这件事情在人类历史上不断地出现,又不断地失败,它其实是人类的一种现象。乌托邦可以破除掉生活中平庸的那一面,但是由于它的空想性,也可能会带来很多祸害。很多灾难都是特别清楚地推理推出来的,乌托邦也差不多是这样的事情。
16、隔了这么多年,又经过这次出版的删减,它(《明月构想》)好像还是一个很完整的建筑的故事。但是对我个人来说,建筑只是一个源故事,我想得更多的是社会、革命,包括(书)里面的一些设置。
17、当年出版不了的情况,除了他们觉得里面有些政治讽喻的成分,另一方面,他们想让我删掉特别建筑化的那部分。因为对文学的理解,有些特“文学”的人就觉得文学应该是那样的。但是我的理解不是这样。我觉得这些技术化的成份,这些骨感的东西正是我想要的。那不是作为建筑师的特色,而是我想要的事情。你要我删掉,剩下那些软文,风花雪月的部分,那不是我一直以来想表达的状态。所以当时有这几个原因就出版不了。
18、以个人在时代空间中的体会和反思,我肯定是反乌托邦的。但是具体写的时候,反正又没有机会盖房子,就拿文字过把瘾呗——就是那种状态。从总体的背景上,我是挺矛盾的。肯定每个建筑师都能体会这个,又说要以人为本,又说要为广大群众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其实不过只是想个立面,但又表现得好像是要提出那些社会议题。其实每个建筑师心里面都有一个小独裁者。这个事的魅力就在这儿。我总结的建筑师是这样的:砖头瓦块、情商不高,但是无中生有、参与造物。“参与造物”这个事其实就让你有一点即使不是神也是小鬼的角色感,这事儿好玩的魅力就在这儿。
19、我觉得细节不是铺陈细节。铺陈细节对建筑是有影响的,铺陈细节有时候是不生效的。其实在现代写作里面,你不需要去铺陈细节,你只要拿一个细节,让人家知道你能就行了。而且它对想象要起作用。在设计中也有很多事,用了很多逻辑、对齐、轴线……大老远的,看都看不见,那儿又有一个“对齐”……它对想象不起作用。我知道写作里面其实有这个分寸,到什么地方为止是起作用的,你再往前就是自己在那儿玩。关于(需要)哪些细节,比如诗人韩东说的,你的细节在推动这个故事,而不是将细节摆在那儿。建筑中也一样,我的细节不是要让人知道我会搞个节点,而是他那儿该有一个东西,我只不过再设计一下。在设计里,有好多东西是这样的,它如果该在那儿就不会难看。电线杆子难看吗?不难看,因为它该在那儿。所以可能写作跟我做设计,还是有一些潜意识的相通吧。
…………………………………………………………………
官网:http://www.archiposition.com
微信公众号:youfang502
微博:@有方空间
豆瓣小站:有方POSITION
淘宝:http://archiposition.taobao.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