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我有一个朋友’和’我’作为主语的部分特质
我最近按照谈话主语的癖好来分类,可以把人分为两类。一类的偏好是’我有一个朋友’,另一类是’我’。后者所属的大类别有个常用的学术名,叫做individualism,中文可以翻译为个人主义。前者以我浅陋的学识不太清楚怎么去概括它,我只知道它不符合集体主义的特点,但是似乎没有一个学术名词叫做’我的朋友主义’. Anyway, 碎碎念到此结束。开始讲故事。
一次途经common room,听到一群人在聊天。旁边有个乌克兰小哥告诉我是新生在聚会呢。我因为有事在那儿呆了十几分钟,只言片语的听到了一些内容。基本上是:
1.我有一个朋友,以前在澳洲留学,现在去MIT读phd了
2.我有一个朋友,特牛逼,雅思考了4个8
3.我有一个朋友,还没毕业就找到工作了
4.我有一个朋友,自己赚了好多钱。
.....
这个我有一个朋友听多了,感觉都快和’I have a dream’一样有名了。以后说不定可以写一篇文章,叫做i have a friend:
I have a friend whom never studied long but got full score in IELTS.
I have a friend whom found a job in J.P.Morgan before he graduated.
I have a friend whom got full scholarship in MIT...
天知道他们说的朋友是不是一个人,是不是’朋友’,是否存在....
我一直不太了解这种’炫朋友’的心态的。另一类喜欢用’我’做主语,鬼佬更多。这种可能与传统美德背道相驰,觉得人太过自大,但是在我看来,那是更加靠谱的。比如我们把上面的基本内容做一个替换。
1.我以前在澳洲留学,现在去MIT读phd了
2.我雅思考了4个8
3.我还没毕业就找到工作了
4.我自己赚了好多钱。
假设这个内容是真的,那么我觉得跟别人聊天聊自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况且这些成就本也优秀,拿出去说说无可厚非。我还蛮喜欢听别人一手的经验交流的。只不过那种’我有一个朋友’类型的聊天,在我看来跟写小说没什么两样。说的人一方面大概对自己不自信,觉得自己没什么优秀的地方。于是就用一个自己知道的成功的人,或者是自己虚构的成功的人来,来引领聊天的话题。没什么意思,跟写小说没两样。那我反倒还不如去看小说了,好歹有点儿剧情文采,也不太至于前后矛盾。
假设内容是假的,那也没事儿。这叫直接作假,跟拐弯抹角作假比起来,我本人觉得可以接受的多。
以上为个人碎碎念,切勿较真。
一次途经common room,听到一群人在聊天。旁边有个乌克兰小哥告诉我是新生在聚会呢。我因为有事在那儿呆了十几分钟,只言片语的听到了一些内容。基本上是:
1.我有一个朋友,以前在澳洲留学,现在去MIT读phd了
2.我有一个朋友,特牛逼,雅思考了4个8
3.我有一个朋友,还没毕业就找到工作了
4.我有一个朋友,自己赚了好多钱。
.....
这个我有一个朋友听多了,感觉都快和’I have a dream’一样有名了。以后说不定可以写一篇文章,叫做i have a friend:
I have a friend whom never studied long but got full score in IELTS.
I have a friend whom found a job in J.P.Morgan before he graduated.
I have a friend whom got full scholarship in MIT...
天知道他们说的朋友是不是一个人,是不是’朋友’,是否存在....
我一直不太了解这种’炫朋友’的心态的。另一类喜欢用’我’做主语,鬼佬更多。这种可能与传统美德背道相驰,觉得人太过自大,但是在我看来,那是更加靠谱的。比如我们把上面的基本内容做一个替换。
1.我以前在澳洲留学,现在去MIT读phd了
2.我雅思考了4个8
3.我还没毕业就找到工作了
4.我自己赚了好多钱。
假设这个内容是真的,那么我觉得跟别人聊天聊自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况且这些成就本也优秀,拿出去说说无可厚非。我还蛮喜欢听别人一手的经验交流的。只不过那种’我有一个朋友’类型的聊天,在我看来跟写小说没什么两样。说的人一方面大概对自己不自信,觉得自己没什么优秀的地方。于是就用一个自己知道的成功的人,或者是自己虚构的成功的人来,来引领聊天的话题。没什么意思,跟写小说没两样。那我反倒还不如去看小说了,好歹有点儿剧情文采,也不太至于前后矛盾。
假设内容是假的,那也没事儿。这叫直接作假,跟拐弯抹角作假比起来,我本人觉得可以接受的多。
以上为个人碎碎念,切勿较真。
-
Joeyjourne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7-24 07: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