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节
查看话题 >去音乐节释放情绪!
![]() |
五月的草地,早已是一片迷人的绿意;能让皮肤感到灼热的阳光下,水汽夹杂着泥土和青草香蒸腾上来,和空气中的躁动混在一起……音乐节,在属于它的春天,到来了。“我第一次去音乐节是2003 年,那年21 岁,大二的第二学期。一直到现在,音乐节对我来说,更像是每年一次的守候。”小成在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做开发,业余时间是一家独立乐队的鼓手。
去年,由摩登天空主办的“草莓音乐节”在北京和上海两地,共迎来了24 万人次的参与人数,音乐节成为了不折不扣的群体性盛宴。“我们亲近音乐节,因为我们热爱音乐,更是由于在音乐会上,我们通过音乐抒发自身的情绪,从而亲近情绪背后的自我。”心理咨询师简里里说道。
被“催眠”的情绪
尖叫、狂吼、欢呼,一波接一波的人浪和肆意飞溅的啤酒……音乐会上,随着台上演出的高潮迭起,乐迷们的行为也近乎疯狂。“我记得有一次演出中途,乐手发现话筒有些漏电,就让乐队停下来,在没关话筒的情况下吼了一句‘艹,电死谁啊?!’台下顿时炸窝了。”小成回忆道。主唱需要非常夸张和叛逆、出格的行为,才能点燃整个场。在音乐节上,乐手或主唱经常会做一些比较惊人的举动,博得观众的眼球,并让现场high 起来。“因为我们的大脑里有镜像神经元,让我们感受到别人的情绪。当我们看到别人难过的时候,也会觉得难过,看到别人特别高兴,也会特别高兴。”简里里解释说,大脑是无法帮我们辨别哪些情绪是别人的,哪些是自己的。所以当主唱在台上非常激动的时候,台下的人也能感觉到非常激动。
同时,音乐节本身是有“催眠效果”的,也就是说在很大的一个氛围里,很多人在做同样一件事情,那你进去之后就不自主地会和其他人的行为方式变得相同。其实催眠并不神奇,就当我们去到一个地方,便愿意按照它的方式、准则去进行行为。“就像我们去工作场合,就会变得更紧张、更活跃一些,见家人的时候会更放松一些,那去了一个这么多人在一起唱歌、摇滚的地方,就能把我们身上在日常生活状态中被压抑的部分,借由一个机会表达出来了。所以这个场给人有一个催眠的作用。”所以我们去音乐节的时候,可能就更放松,更容易骂人,狂饮啤酒,更容易标新立异,“你更愿意穿得像符合那个地方的行为准则,你平时不敢穿或不能穿的衣服,到了那个场里,反倒变成了一个正常的状况。除此之外,也有可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一个自恋。当我们需要被人看见,那音乐节也是一个比较好的场合,因为会被媒体捕捉到。”简里里说道。
音乐中自我的记忆
音乐唤醒我们心底的感受和情感记忆。无论我们正值青春,抑或年华老去,我们听到的音乐都能带给我们特定的青春感受。“第一年去音乐节,我当时走在公园外面,听见公园里面的音乐和琴的声音,就走不动道了……但这几年,我再也不会非得冲到前几排,反倒是远远地站在后面,静静地听自己喜欢的乐队演奏他们的成名曲。”在简里里看来,音乐节就好像是小成关于成长的一个仪式,他“哀悼”的是他逝去的一部分,有可能是时间,有可能是想追求但没追求上的姑娘。音乐可以有一千种影响我们的原因,唤醒感受和情感,让记忆浮现,引起脑海中的情景画面,让人体验到身体的感受或者让我们拥有自己灵魂中最光明的一面。“音乐如此深入地触及(我们),连那些演奏它的人都意识不到。”美国心理学家、人本心理学的创始人卡尔·荣格还这样解释过。音乐就是这样一种可以唤醒我们的情感,让我们更深入内心,让我们重新获得精神支持的力量。然而,如果说音乐是全世界共同的艺术,我们每一个人所接收的并不相同,因为我们各自的文化、教育、独特的收听方式,尤其是我们各自的心理构造。总而言之,我们在世界上各自不同的观察和生活的方式,决定了我们各自“听到”的(音乐和音乐表达出来的情感)。
音乐节是喜爱音乐的人们的盛宴,在有认同感的群体环境中,人们更容易释放自我,靠近自我。“大家在音乐节上,更多地会发泄平时被压抑太久的东西。但不一定抱持着一种和生活对着干的态度。如果这样的情绪在这个场合释放出来了,那就不会在工作中或是别的场合去释放这种情绪。所以其实适当从事这样的活动,还是很有益于心理健康的。”简里里说。
原文摘自|心理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