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
查看话题 >大学生了没?
11年实习到12年毕业时写过的两篇文章,贴出来,给大家感受一下。
第一篇,大学生了没,写于11年底实习前
其实我并不愿意来写些这样的东西,回首前路总是令人难受的,抑或让人对来日的未知际遇更加的畏惧,又或者对过去的某段历程而感到更加的羞愧。可是,有些思绪和一些一直以来无疾而终的念头,如同藤蔓一样缠绕在心头,在“毕业”这个字眼的面前,时常跳出来搅乱我的情绪,既然如今再也无法选择逃避的态度或是抱着等一等的侥幸心理,也就只能一鼓作气,去直面这些看似无实则烦乱的问题,或许真的能像古人“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一样,以昨天为镜,而能找到一条通向明天的康庄大道。
有时候,我总是想起那年初次来到这个城市,就读这所所谓的大学时的情景,我记得那时我异常的平静,提着行李,挤着火车,一路上并没有太多的情绪波动,在日记里也只是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火车飞奔,窗外的风景转瞬即逝;第一次一个人去一个陌生的城市,似乎忘记了自己。”我想起这些,恍若隔世一样,如今的我甚至无法从这一句让我嗤之以鼻的句子里体会到当时的自己是一番怎样的心境。我已然忘了太多的东西,忘了自己在指定的站牌下车后,许久之后才找到这个并不心仪的学校的大门时,是怎样的落寞?事实上我非常明白,自己是没有落寞的权利的,这境况无非是自己高中三年生活咎由自取的必然结果。我时常说,无论怎样,对于任何过去的事物,我是不会后悔的,至于是贪念说不后悔时的那种决绝的洒脱,还是深知自己没有重新来过的勇气和历史无法重演的事实而不得不这样推脱,我自己其实也是不得而知的。
因为在往后的某些日子里,在我独自走在属于别人的真正的校园里时,看到路旁一排排异常高大飘着落叶的树木时,心中会臆想着摘朵小花写首小诗弹个吉他追个女孩的大学生活;尽管我知道这些已是那些影响着我们这一代的上一代的人们的历史故事,但假若还有着些许回光返照的遗迹的话,那应该也是存在于那些真正的校园,而非我们这个狭小拥挤的“盲肠”里。特别是当我随大流的整日过着早晨从中午开始的糜烂生活时,心中与日俱增的失落感就可想而知了。
但毕竟这样剖开自己的大脑,面对这些最心底的所欲所求的时候并不太多,平日里倒是相安无事,吃着有上顿没下顿的饭,上着有上午没下午的课,绝大部分的自由时间懵里懵懂不知所终。每天听着不是你说就是他说总之出现频率异常高的“无聊”这个字眼,却总也没有谁去果断的改变现状。细细想来,这样的日子也算是一种“人生得意须尽欢”的酣畅吧,没有压力,没有责任,也许是大家在通往社会这个鬼门关之前,在进行了十来年封闭式的教育管制后,像一只脱缰的野马一样,在这个没有太多禁忌的象牙塔的最后一层里,恣意的挥洒着自己的青春。
我想大多数人都是抱着这样矛盾的状态进行着这样似是而非的大学日子,一切都显得没那么重要,而让人满不在乎,可是到了这样一个毕业的重要关头时,所有的人才开始大梦初醒,那天在关于毕业的某某集合会议上,当我对一个同学窃耳说,我想百分之八十的人大概对毕业的去向是没有自己确切的意向的,他只是默不作声,想是他和我一样大概也是这其中之一吧。许是应了我的那句话吧,时间真是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往往不到一段历程的尽头时,便不叫人看穿,而毕业,便是大学的尽头。
我想起“梦想”这个词语,我从来不敢于宣称自己的梦想是什么,也特别佩服那些在年少时便毫不避讳这个词语到成家后到江河日下时仍旧为之拼搏的人,我却总是觉得它像是一个巨大的包袱一样驮在自己的腰背上,我背负不起它,也不忍也摆脱不了它,它另我渐渐的佝下头颅,卑微到尘埃里。有时候,我怀疑自己并不曾真正的有过梦想,我只是将实现它视为一种出人头地受人刮目相看的手段而已,而并不是纯粹的想实现梦想,想成为怎样的自己。
那天,我们在填写毕业鉴定表,里面有一个栏目是写自己三年来的总结,我大致说了下面这些。真真假假,我也分不清,长久以来,我已经习惯于在书面上的东西里骗自己了,从小学时“一件有意义的事”开始,到现如今的大学毕业自我总结,虽然有了从百分之百的虚假到如今接近“真相”的递进,但仍旧会有虚假的成分在其中。我希望,在以后,至少在书面上,在自己的笔下,我可以也能够成为一个纯粹的人,这也便可以称之为是我的一个梦想吧。
在我未进入大学之前,我便在思考,在这个世上里我该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该怎样去实现?我想这正是每一个学子所要面临的问题,而大学,正是提供这样一个更灵活的思维环境和更广阔的思维空间的场所,他只打开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世界而又不至于在我们人格尚未完全健全的条件下毫无保留的将我们至于社会之中,我们自由地游移在“出世”与“入世”的边界点,以三年的时间来思索自身的麟角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去适应社会而免于过多的摸爬滚打。
而这些年,我到底在政治、学习、和工作、道德方向究竟思考和实践了些什么呢?不敢说建树,而得到了些怎样的启迪和果实呢?
我在政治方面其实并没有积极的去参与入党的事宜,没有呈递入党的申请书,当然也没能成为预备的或是正式的党员,我总觉得政治是一个极大的课题,他的形成是人类历史发展中一个质的飞跃,从而使人类从半群居半独居的半社会状态成长为一个更强大的群体。而我们伟大的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尤其是他以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作为党章,更是人类的福音,虽然我现如今还不是党内的一员,但对党的正确认识和支持的态度必将一如既往的坚持下去。(为什么要写政治上的认识呢?我也不知道,因为别人的格式也是这样。)
在大学里,有一个永恒的辩论赛,便是,社会实践也就是工作和处理好学习哪一个更利于学生自己的成长,我想作为一个大学生,社会实践固然重要,但也不能一味想着丰富社会经验以及赚钱而看轻“本职工作”,但单一的沉浸于象牙塔之中,认为只要弄好学业等到毕业时便高枕无忧未免也太过于乐观主义。这两种顾此失彼的做法都不可取,社会经验好比是一个人的“外”,而自身的专业知识以及思维模式则是一个人的“内”,一个完整而全面的大学生须做到内外兼修,方能成就自我。言归正传,我在大学期间虽然没有过多的开展一些社会实践,但好在也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我的学习成绩也始终名列中等,也许我还不太出彩,但50%的内外兼修总是好过100%的虚有其表和100%的深不可测。(不得不说,这段里面的道理还是有的,不过我没做到这么好。)
我一直没有停止,也未曾懈怠,一直致力于完善并升华自己的人格,并且一天天的更多认识到,一个人的品行修养是多么的重要,就好比鱼之于水,鸟之于林。在平日闲暇的时光里,我总是博览群书,遍观各类影片,从听到的或是看到的一个个不同人生际遇的故事中,联系自身的性情和周边的环境,丰富自己思想和感悟。我全面的吸收来自文艺作品中的养分,除了这是一种习惯外,更想借此丰富自己的知识,强化自己的精神世界,以致使自己在以后人生道路上,面临难题时,决定自己做出选择的会是知识,而不是欲望和简单的情感。(这才是我想说的话,不过有点大。)
外一篇 六月杂记 写于12年六月毕业前
一直觉得直接往文章的标题里参入月份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不仅如此,对写散文来说,也是一个很不错的切入点,一个月,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相对应的来写,不至于写的太多而过于散乱,也不至于写的太少而缺少散文的意味。自己也看过不少的这样的文章。一月二月三四月,七月八月九十月。随便哪一个月份单拧出来,往一篇文章的标题里贴上,都不会觉得单调,甚至还会散发些许诗意。
单拧一个月来说事,以我自己的标准来说,其实是没有什么资格的。因为我的生活里其实是没有什么特别可言说的,作为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青年,我如今每天的内容就是吃饭睡觉上上网看笑话,或者是洗碗打扫投简历等通知。日复一日,周而复始。我本人是没有多大兴趣从这些琐事中探索人生意义的,也从来没有在吃饭的时候就吃出一碗灵感的。读《送你一颗子弹》时,我大概记得,刘瑜将这种“自然”的生活模式,称之为“简单再生活”,因为这一切都只是为了维持生命延续的活动,简单点说就是不做这些是会死人的。而值得写的,往往是“扩大再生活”,读一本好书、看一场好电影、进行一次会心的交谈、或是走一些没走过的路。天知道,我有多长时间没做过这些事情了,我看起来,早就是干瘪瘪的了。而我现在却想来写我的六月,写我这干瘪瘪的六月。
五月快结束的时候,那天因为抽风,想起去兜风,和一同学骑着他那辆破烂的电动车乱逛。那段时间和这段时间一样的郁闷,一样的焦虑。不同的是那是毕业前,而今是毕业后,那时学校的整个氛围也异常的死气沉沉,时常来寝室串门的猫咪也不断的掉毛,有几次我甚至都认不出它来。五月的时候,刚好还余着一些实习时卖苦力的积蓄,我几乎每天都想去旅行一次,去西藏,或是一些人少的地方。可最终思前想后,为了如今有饭吃而作罢。话说那天我们因为抽风而去兜风的日子,并没有丝毫的刻意而为止,走的路线也并不是预先的打算。在经过贺龙体育馆的时候,我觉得有些异常,广场上人真他妈不是一般的多。我看到这一切,在脑子中过了一遍,便想起那天刚好是陈奕迅的演唱会,经过时我们并没有停下,我说,去他妈的陈奕迅。后来返回时,终于没能经受住广场上的红男绿女的诱惑,抱着一颗国人爱看热闹爱探闲事的心情下了车。观众一定觉得会发生点什么,就好像我当初也觉得会发生点什么似的,比如碰到一个可爱的也喜欢Eason的妹子的注意然后对上眼什么什么的;比如找到一个通向体育馆的小门然后免费的看场演唱会什么什么的;比如捡到一个装满演唱会门票的袋子然后发一笔横财什么什么的。结果是啥也没发生,若说唯一有点不一样的事情便是,我被两个一人扛着摄像机一个拿着麦克风的家伙采访了,按着他们给我的台词,我扮演了一名Eason的铁杆粉丝,大义凛然的说我在坚强的不管天崩地裂的等着演唱会开始看有没有人低价倒卖门票。天知道,我才刚说了这个话,立马就跨上电动车,骑尘而去。
大学三年,坐车的时候,其实没少从贺龙体育馆的面前擦肩而过,没少看见那上面挂过的明星演唱会的巨型海报,什么王菲啊,什么周杰棍啊,什么张学友啊,什么费玉清啊。我也依然记得当初对着这些脸孔大言不惭的异常不要脸的说以后也要在这里开个演唱会什么的。但我却从来没有在体育馆的站前,停下过自己的脚步,是因为我知道自己的渺小,而不敢直视。
六月刚开始那天,准确说,因为算错了时间,在五月的最后一天,我就搭上火车,回了趟衡阳。每次在火车上,我总是不停的希望再希望,要是火车能一直这么开下去该多好。这个念头初看起来觉得很文艺,看窗外的风景,与不同的人聚集在疾驰的狭小空间里,体会在路上的感觉。仔细琢磨其实特别的卑微,因为这不过是种美化了的逃避。回家的几天,我无所事事,除了被亲人询问毕业后的打算和出息,其实这个问题我自己也不厌其烦的问自己,但我思索再三,觉得这个问题该去问上帝,我时常说去他妈的上帝,所以毕业后的打算和出息也是去他妈的。
毕业典礼是在六月九日,那天的太阳出落的特别标致,把小姑娘小伙子们的脸都抹上了一层红润,温而不腻,三年来都没有下手欲望的我,那天看起来,觉得有好些个姑娘都值得下手。毕业典礼的地点定在新校区,这是个很操蛋的事情,因为作为在老校区生活了三年的我们,去一个只去过不超过三次的陌生地方进行一个怎么说起来也算是个有意义的仪式,是没有一点人情味的。而进行毕业典礼的场地定在一个只能容纳三百人左右的会议室,是件更操蛋的事情。天知道,那天来来去去的来领一张纸的行尸走肉少说也有一千号。那天鲜有人拍照,没有人流泪,有的只是对这个学校和这个所谓毕业典礼的形式的议论和调侃;有的只是对拿不拿得到毕业证的猜测和盼望;有的只是对日后工作与命运的担心与惆怅。请别跟我说什么毕业季的离愁别绪,别跟我说什么校园生活终结时的不舍与遗憾。这一切都是那么地奢侈和虚妄,这世上从来就没有那么多的浪漫主义,不过只是人心底的自以为是。要说真的有什么遗憾,因为先天通宵的KTV,在经过半天的毕业典礼后,我缺席了晚上的班级散伙饭。散伙饭上有一个小插曲,班上所有的雄性动物都亲了班主任一口,注意班主任是女的,二十四岁。正值大好年华。
那几天连着KTV两个晚上,我唱了太多太多的歌,声音也哑了,他们都睡了,我还是兢兢业业的唱着,我唱了许巍,唱了汪峰。唱了很多在KTV不适合唱的歌曲。我唱《我思念的城市》,“风路过的时候/没能带走/这个城市/太厚的灰尘。”我唱《北京北京》,“我在这里欢笑/我在这里哭泣/我在这里活着/也在这死去/我在这里祈祷/我在这里彷徨/我在这里寻找/也在这失去。”我唱《我》,“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我也刻意的唱过《祝福》,“伤离别/离别虽然在眼前/说再见/再见不会太遥远/若有缘/有缘就能期待明天/你和我重逢在灿烂的季节。”唱着有心或无心,听者有意或无意,这是我不愿意去分辨的事情,有些情绪,有些苦闷,总会在某个时间,在酒水的作用下钻出来。只是我再也不会像从前,我再也不会放开性子去大肆喝酒,再也不会容许自己喝的那么多,那么不省人事。我只喝五分,喝太多,对身体不好,不是吗?我越来越理智了,这是好事,不是吗?
搬出学校的日子是六月中旬开始的那天,下起了小雨,那天卖了很多书,分不清是寝室里谁的书。因为很少有写上名字的,我自己也没有那么无聊,特意去翻开扉页去看看哪本书是哪个王八蛋的。搬离寝室时,检查了寝室里的各个角落,收集每一个箱子里面有用的事物。我没收了一套绘画用的颜料和画刷工具,小时候,我也曾喜欢过画画。还找出了一套不知是谁遗留下来的三年之前军训时的服装,我用衣架挂上,往衣服裤子里塞入一些纸团,鼓鼓的让他看起来像是一个人,挂到阳台上,其他人也找来废弃的席子,用找出来的墨水写上关于学妹与学长这两个暧昧群体的少儿不宜的话语,挂在军训服装的旁边。作为计算机系的我们,也赶了一回网上流传经久的毕业疯狂的时髦。临走时,我们也都纷纷掏出手机,对着已是曾经的寝室拍上那么一两张,心照不宣的。看着阳台上,我们挂上去的艺术作品,我心想,我们总还是留下了点什么。留下的东西不是给学妹的,而是给我们自己记忆的。
在接下来一直进行的“简单再生活”的六月下旬里,我一直在等待着,这不由得总是让我想起电影《阮玲玉》中梁家辉扮演的蔡楚生的一段台词,他说,“那时候的中国,有四分之三的总是习惯蹲着,因为他们习惯等待,等待工作,等待重要人物,等待为别人鼓掌。”我想起这些时总觉得十分的凄凉,虽然我不是生活在那个时候的中国,但我觉得自己的姿态一直以来都是蹲着的,事不关己的看着发生的事情,偶尔发出的声音也是心血来潮。我必须承认自己大多数时候并不是一个积极的上进心十足的四好青年。
但时间推着我,六月都已经过完了,有些时光画上了句号。有些故事正在发生,是时候,我该站起来,做点什么。
第一篇,大学生了没,写于11年底实习前
其实我并不愿意来写些这样的东西,回首前路总是令人难受的,抑或让人对来日的未知际遇更加的畏惧,又或者对过去的某段历程而感到更加的羞愧。可是,有些思绪和一些一直以来无疾而终的念头,如同藤蔓一样缠绕在心头,在“毕业”这个字眼的面前,时常跳出来搅乱我的情绪,既然如今再也无法选择逃避的态度或是抱着等一等的侥幸心理,也就只能一鼓作气,去直面这些看似无实则烦乱的问题,或许真的能像古人“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一样,以昨天为镜,而能找到一条通向明天的康庄大道。
有时候,我总是想起那年初次来到这个城市,就读这所所谓的大学时的情景,我记得那时我异常的平静,提着行李,挤着火车,一路上并没有太多的情绪波动,在日记里也只是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火车飞奔,窗外的风景转瞬即逝;第一次一个人去一个陌生的城市,似乎忘记了自己。”我想起这些,恍若隔世一样,如今的我甚至无法从这一句让我嗤之以鼻的句子里体会到当时的自己是一番怎样的心境。我已然忘了太多的东西,忘了自己在指定的站牌下车后,许久之后才找到这个并不心仪的学校的大门时,是怎样的落寞?事实上我非常明白,自己是没有落寞的权利的,这境况无非是自己高中三年生活咎由自取的必然结果。我时常说,无论怎样,对于任何过去的事物,我是不会后悔的,至于是贪念说不后悔时的那种决绝的洒脱,还是深知自己没有重新来过的勇气和历史无法重演的事实而不得不这样推脱,我自己其实也是不得而知的。
因为在往后的某些日子里,在我独自走在属于别人的真正的校园里时,看到路旁一排排异常高大飘着落叶的树木时,心中会臆想着摘朵小花写首小诗弹个吉他追个女孩的大学生活;尽管我知道这些已是那些影响着我们这一代的上一代的人们的历史故事,但假若还有着些许回光返照的遗迹的话,那应该也是存在于那些真正的校园,而非我们这个狭小拥挤的“盲肠”里。特别是当我随大流的整日过着早晨从中午开始的糜烂生活时,心中与日俱增的失落感就可想而知了。
但毕竟这样剖开自己的大脑,面对这些最心底的所欲所求的时候并不太多,平日里倒是相安无事,吃着有上顿没下顿的饭,上着有上午没下午的课,绝大部分的自由时间懵里懵懂不知所终。每天听着不是你说就是他说总之出现频率异常高的“无聊”这个字眼,却总也没有谁去果断的改变现状。细细想来,这样的日子也算是一种“人生得意须尽欢”的酣畅吧,没有压力,没有责任,也许是大家在通往社会这个鬼门关之前,在进行了十来年封闭式的教育管制后,像一只脱缰的野马一样,在这个没有太多禁忌的象牙塔的最后一层里,恣意的挥洒着自己的青春。
我想大多数人都是抱着这样矛盾的状态进行着这样似是而非的大学日子,一切都显得没那么重要,而让人满不在乎,可是到了这样一个毕业的重要关头时,所有的人才开始大梦初醒,那天在关于毕业的某某集合会议上,当我对一个同学窃耳说,我想百分之八十的人大概对毕业的去向是没有自己确切的意向的,他只是默不作声,想是他和我一样大概也是这其中之一吧。许是应了我的那句话吧,时间真是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往往不到一段历程的尽头时,便不叫人看穿,而毕业,便是大学的尽头。
我想起“梦想”这个词语,我从来不敢于宣称自己的梦想是什么,也特别佩服那些在年少时便毫不避讳这个词语到成家后到江河日下时仍旧为之拼搏的人,我却总是觉得它像是一个巨大的包袱一样驮在自己的腰背上,我背负不起它,也不忍也摆脱不了它,它另我渐渐的佝下头颅,卑微到尘埃里。有时候,我怀疑自己并不曾真正的有过梦想,我只是将实现它视为一种出人头地受人刮目相看的手段而已,而并不是纯粹的想实现梦想,想成为怎样的自己。
那天,我们在填写毕业鉴定表,里面有一个栏目是写自己三年来的总结,我大致说了下面这些。真真假假,我也分不清,长久以来,我已经习惯于在书面上的东西里骗自己了,从小学时“一件有意义的事”开始,到现如今的大学毕业自我总结,虽然有了从百分之百的虚假到如今接近“真相”的递进,但仍旧会有虚假的成分在其中。我希望,在以后,至少在书面上,在自己的笔下,我可以也能够成为一个纯粹的人,这也便可以称之为是我的一个梦想吧。
在我未进入大学之前,我便在思考,在这个世上里我该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该怎样去实现?我想这正是每一个学子所要面临的问题,而大学,正是提供这样一个更灵活的思维环境和更广阔的思维空间的场所,他只打开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世界而又不至于在我们人格尚未完全健全的条件下毫无保留的将我们至于社会之中,我们自由地游移在“出世”与“入世”的边界点,以三年的时间来思索自身的麟角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去适应社会而免于过多的摸爬滚打。
而这些年,我到底在政治、学习、和工作、道德方向究竟思考和实践了些什么呢?不敢说建树,而得到了些怎样的启迪和果实呢?
我在政治方面其实并没有积极的去参与入党的事宜,没有呈递入党的申请书,当然也没能成为预备的或是正式的党员,我总觉得政治是一个极大的课题,他的形成是人类历史发展中一个质的飞跃,从而使人类从半群居半独居的半社会状态成长为一个更强大的群体。而我们伟大的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尤其是他以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作为党章,更是人类的福音,虽然我现如今还不是党内的一员,但对党的正确认识和支持的态度必将一如既往的坚持下去。(为什么要写政治上的认识呢?我也不知道,因为别人的格式也是这样。)
在大学里,有一个永恒的辩论赛,便是,社会实践也就是工作和处理好学习哪一个更利于学生自己的成长,我想作为一个大学生,社会实践固然重要,但也不能一味想着丰富社会经验以及赚钱而看轻“本职工作”,但单一的沉浸于象牙塔之中,认为只要弄好学业等到毕业时便高枕无忧未免也太过于乐观主义。这两种顾此失彼的做法都不可取,社会经验好比是一个人的“外”,而自身的专业知识以及思维模式则是一个人的“内”,一个完整而全面的大学生须做到内外兼修,方能成就自我。言归正传,我在大学期间虽然没有过多的开展一些社会实践,但好在也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我的学习成绩也始终名列中等,也许我还不太出彩,但50%的内外兼修总是好过100%的虚有其表和100%的深不可测。(不得不说,这段里面的道理还是有的,不过我没做到这么好。)
我一直没有停止,也未曾懈怠,一直致力于完善并升华自己的人格,并且一天天的更多认识到,一个人的品行修养是多么的重要,就好比鱼之于水,鸟之于林。在平日闲暇的时光里,我总是博览群书,遍观各类影片,从听到的或是看到的一个个不同人生际遇的故事中,联系自身的性情和周边的环境,丰富自己思想和感悟。我全面的吸收来自文艺作品中的养分,除了这是一种习惯外,更想借此丰富自己的知识,强化自己的精神世界,以致使自己在以后人生道路上,面临难题时,决定自己做出选择的会是知识,而不是欲望和简单的情感。(这才是我想说的话,不过有点大。)
外一篇 六月杂记 写于12年六月毕业前
一直觉得直接往文章的标题里参入月份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不仅如此,对写散文来说,也是一个很不错的切入点,一个月,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相对应的来写,不至于写的太多而过于散乱,也不至于写的太少而缺少散文的意味。自己也看过不少的这样的文章。一月二月三四月,七月八月九十月。随便哪一个月份单拧出来,往一篇文章的标题里贴上,都不会觉得单调,甚至还会散发些许诗意。
单拧一个月来说事,以我自己的标准来说,其实是没有什么资格的。因为我的生活里其实是没有什么特别可言说的,作为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青年,我如今每天的内容就是吃饭睡觉上上网看笑话,或者是洗碗打扫投简历等通知。日复一日,周而复始。我本人是没有多大兴趣从这些琐事中探索人生意义的,也从来没有在吃饭的时候就吃出一碗灵感的。读《送你一颗子弹》时,我大概记得,刘瑜将这种“自然”的生活模式,称之为“简单再生活”,因为这一切都只是为了维持生命延续的活动,简单点说就是不做这些是会死人的。而值得写的,往往是“扩大再生活”,读一本好书、看一场好电影、进行一次会心的交谈、或是走一些没走过的路。天知道,我有多长时间没做过这些事情了,我看起来,早就是干瘪瘪的了。而我现在却想来写我的六月,写我这干瘪瘪的六月。
五月快结束的时候,那天因为抽风,想起去兜风,和一同学骑着他那辆破烂的电动车乱逛。那段时间和这段时间一样的郁闷,一样的焦虑。不同的是那是毕业前,而今是毕业后,那时学校的整个氛围也异常的死气沉沉,时常来寝室串门的猫咪也不断的掉毛,有几次我甚至都认不出它来。五月的时候,刚好还余着一些实习时卖苦力的积蓄,我几乎每天都想去旅行一次,去西藏,或是一些人少的地方。可最终思前想后,为了如今有饭吃而作罢。话说那天我们因为抽风而去兜风的日子,并没有丝毫的刻意而为止,走的路线也并不是预先的打算。在经过贺龙体育馆的时候,我觉得有些异常,广场上人真他妈不是一般的多。我看到这一切,在脑子中过了一遍,便想起那天刚好是陈奕迅的演唱会,经过时我们并没有停下,我说,去他妈的陈奕迅。后来返回时,终于没能经受住广场上的红男绿女的诱惑,抱着一颗国人爱看热闹爱探闲事的心情下了车。观众一定觉得会发生点什么,就好像我当初也觉得会发生点什么似的,比如碰到一个可爱的也喜欢Eason的妹子的注意然后对上眼什么什么的;比如找到一个通向体育馆的小门然后免费的看场演唱会什么什么的;比如捡到一个装满演唱会门票的袋子然后发一笔横财什么什么的。结果是啥也没发生,若说唯一有点不一样的事情便是,我被两个一人扛着摄像机一个拿着麦克风的家伙采访了,按着他们给我的台词,我扮演了一名Eason的铁杆粉丝,大义凛然的说我在坚强的不管天崩地裂的等着演唱会开始看有没有人低价倒卖门票。天知道,我才刚说了这个话,立马就跨上电动车,骑尘而去。
大学三年,坐车的时候,其实没少从贺龙体育馆的面前擦肩而过,没少看见那上面挂过的明星演唱会的巨型海报,什么王菲啊,什么周杰棍啊,什么张学友啊,什么费玉清啊。我也依然记得当初对着这些脸孔大言不惭的异常不要脸的说以后也要在这里开个演唱会什么的。但我却从来没有在体育馆的站前,停下过自己的脚步,是因为我知道自己的渺小,而不敢直视。
六月刚开始那天,准确说,因为算错了时间,在五月的最后一天,我就搭上火车,回了趟衡阳。每次在火车上,我总是不停的希望再希望,要是火车能一直这么开下去该多好。这个念头初看起来觉得很文艺,看窗外的风景,与不同的人聚集在疾驰的狭小空间里,体会在路上的感觉。仔细琢磨其实特别的卑微,因为这不过是种美化了的逃避。回家的几天,我无所事事,除了被亲人询问毕业后的打算和出息,其实这个问题我自己也不厌其烦的问自己,但我思索再三,觉得这个问题该去问上帝,我时常说去他妈的上帝,所以毕业后的打算和出息也是去他妈的。
毕业典礼是在六月九日,那天的太阳出落的特别标致,把小姑娘小伙子们的脸都抹上了一层红润,温而不腻,三年来都没有下手欲望的我,那天看起来,觉得有好些个姑娘都值得下手。毕业典礼的地点定在新校区,这是个很操蛋的事情,因为作为在老校区生活了三年的我们,去一个只去过不超过三次的陌生地方进行一个怎么说起来也算是个有意义的仪式,是没有一点人情味的。而进行毕业典礼的场地定在一个只能容纳三百人左右的会议室,是件更操蛋的事情。天知道,那天来来去去的来领一张纸的行尸走肉少说也有一千号。那天鲜有人拍照,没有人流泪,有的只是对这个学校和这个所谓毕业典礼的形式的议论和调侃;有的只是对拿不拿得到毕业证的猜测和盼望;有的只是对日后工作与命运的担心与惆怅。请别跟我说什么毕业季的离愁别绪,别跟我说什么校园生活终结时的不舍与遗憾。这一切都是那么地奢侈和虚妄,这世上从来就没有那么多的浪漫主义,不过只是人心底的自以为是。要说真的有什么遗憾,因为先天通宵的KTV,在经过半天的毕业典礼后,我缺席了晚上的班级散伙饭。散伙饭上有一个小插曲,班上所有的雄性动物都亲了班主任一口,注意班主任是女的,二十四岁。正值大好年华。
那几天连着KTV两个晚上,我唱了太多太多的歌,声音也哑了,他们都睡了,我还是兢兢业业的唱着,我唱了许巍,唱了汪峰。唱了很多在KTV不适合唱的歌曲。我唱《我思念的城市》,“风路过的时候/没能带走/这个城市/太厚的灰尘。”我唱《北京北京》,“我在这里欢笑/我在这里哭泣/我在这里活着/也在这死去/我在这里祈祷/我在这里彷徨/我在这里寻找/也在这失去。”我唱《我》,“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我也刻意的唱过《祝福》,“伤离别/离别虽然在眼前/说再见/再见不会太遥远/若有缘/有缘就能期待明天/你和我重逢在灿烂的季节。”唱着有心或无心,听者有意或无意,这是我不愿意去分辨的事情,有些情绪,有些苦闷,总会在某个时间,在酒水的作用下钻出来。只是我再也不会像从前,我再也不会放开性子去大肆喝酒,再也不会容许自己喝的那么多,那么不省人事。我只喝五分,喝太多,对身体不好,不是吗?我越来越理智了,这是好事,不是吗?
搬出学校的日子是六月中旬开始的那天,下起了小雨,那天卖了很多书,分不清是寝室里谁的书。因为很少有写上名字的,我自己也没有那么无聊,特意去翻开扉页去看看哪本书是哪个王八蛋的。搬离寝室时,检查了寝室里的各个角落,收集每一个箱子里面有用的事物。我没收了一套绘画用的颜料和画刷工具,小时候,我也曾喜欢过画画。还找出了一套不知是谁遗留下来的三年之前军训时的服装,我用衣架挂上,往衣服裤子里塞入一些纸团,鼓鼓的让他看起来像是一个人,挂到阳台上,其他人也找来废弃的席子,用找出来的墨水写上关于学妹与学长这两个暧昧群体的少儿不宜的话语,挂在军训服装的旁边。作为计算机系的我们,也赶了一回网上流传经久的毕业疯狂的时髦。临走时,我们也都纷纷掏出手机,对着已是曾经的寝室拍上那么一两张,心照不宣的。看着阳台上,我们挂上去的艺术作品,我心想,我们总还是留下了点什么。留下的东西不是给学妹的,而是给我们自己记忆的。
在接下来一直进行的“简单再生活”的六月下旬里,我一直在等待着,这不由得总是让我想起电影《阮玲玉》中梁家辉扮演的蔡楚生的一段台词,他说,“那时候的中国,有四分之三的总是习惯蹲着,因为他们习惯等待,等待工作,等待重要人物,等待为别人鼓掌。”我想起这些时总觉得十分的凄凉,虽然我不是生活在那个时候的中国,但我觉得自己的姿态一直以来都是蹲着的,事不关己的看着发生的事情,偶尔发出的声音也是心血来潮。我必须承认自己大多数时候并不是一个积极的上进心十足的四好青年。
但时间推着我,六月都已经过完了,有些时光画上了句号。有些故事正在发生,是时候,我该站起来,做点什么。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