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义工的经历
查看话题 >对于”service“的反思
"Service“ 这个概念我能想到最好的中文替代词就是为他人服务,或者帮助别人,也可以说是做义工,做志愿者,或者社区服务。但是好像,又不限于这些概念。记得在上一次的志愿者当中,我们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内容是给我们心目中的”service“排序。我记得我填的第一名是每天给流浪汉做一顿饭,但也有其他人填的是参军,选择为非营利组织工作终身,或者领养一个孤儿。我想大概在每个人的心中,对”service“的定义都不一样,而很多时候,因为这种不同也许在合作的过程中,会产生矛盾或者争执。在西方国家,甚至于中国,公益、慈善、义工的概念越来越盛行,也越来越多人加入类似的活动中。很多时候当我们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或者为一些慈善机构捐钱之后,内心会有一种满足感,或者道德优越感。我们似乎都认同捐一百元给红十字会比花同样的钱买衣服更有意义,但是到山区支教的人也许会鄙夷仅仅捐钱给慈善机构的人,仿佛他们只是用钱来买内心的满足。
可是我觉得,这真是一件很难衡量的事情。因为每个人对”service“的定义不同,所采取的行为也不同。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或者要求别人是一件非常不公平的事,也会让想要做的事情失去 本身的意义。我认为”service“的最基本标准不是去衡量我们如何觉得,而是被帮助的人需要什么。很多时候,我们用自认为正确的方法,或者高尚的出发点,想去帮助别人,可往往结果并不如人意,有时候甚至适得其反。很难说是捐钱更实际,还是身体力行更有用。我想,有能力用金钱资助的人固然好,愿意真的去一个地方做一些实事的人更加难得。但是我想,不过我们选择哪一种渠道,基于怎么样的出发点,有帮助他人的想法都是好的,应该被肯定和鼓励的。但是,当实际在做这些事的时候,我们不应该理所当然地认为,既然我是在帮助别人,那么不管我做什么事情都是正确的,高尚的。在我们试图帮助他人的时候,应该退一步,去为他们想一想。在我们暑假去山区支教的时候,想想孩子们是不是需要回家去帮父母干农活;当我们一时兴起去给孤儿院儿童送温暖的时候,想想他们需要的真的是我们偶尔带去的糖果;当我们把剩饭剩菜送到流浪汉区的时候,想想他们是不是真的愿意吃我们自己甚至不愿意碰一下的食物。每个人都需要尊重,都需要理解,如果我们真的希望能够改变他们的生活或者命运,那便应该从理解和尊重他们开始,而不是理所当然地把我们所想的强加到他们身上。古语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无法真正地独立,自给自足,找到适合他们的道路去发展,我们捐一百或者一亿都是一样的结果。
写下这些只是想记录自己在做service过程中的一些反思,也希望更多的人愿意去加入到其中,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不单单去考虑我们自己的感受,更多的去考虑被帮助的人真正的需求。我想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想做的事情得到最大的实现。
可是我觉得,这真是一件很难衡量的事情。因为每个人对”service“的定义不同,所采取的行为也不同。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或者要求别人是一件非常不公平的事,也会让想要做的事情失去 本身的意义。我认为”service“的最基本标准不是去衡量我们如何觉得,而是被帮助的人需要什么。很多时候,我们用自认为正确的方法,或者高尚的出发点,想去帮助别人,可往往结果并不如人意,有时候甚至适得其反。很难说是捐钱更实际,还是身体力行更有用。我想,有能力用金钱资助的人固然好,愿意真的去一个地方做一些实事的人更加难得。但是我想,不过我们选择哪一种渠道,基于怎么样的出发点,有帮助他人的想法都是好的,应该被肯定和鼓励的。但是,当实际在做这些事的时候,我们不应该理所当然地认为,既然我是在帮助别人,那么不管我做什么事情都是正确的,高尚的。在我们试图帮助他人的时候,应该退一步,去为他们想一想。在我们暑假去山区支教的时候,想想孩子们是不是需要回家去帮父母干农活;当我们一时兴起去给孤儿院儿童送温暖的时候,想想他们需要的真的是我们偶尔带去的糖果;当我们把剩饭剩菜送到流浪汉区的时候,想想他们是不是真的愿意吃我们自己甚至不愿意碰一下的食物。每个人都需要尊重,都需要理解,如果我们真的希望能够改变他们的生活或者命运,那便应该从理解和尊重他们开始,而不是理所当然地把我们所想的强加到他们身上。古语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无法真正地独立,自给自足,找到适合他们的道路去发展,我们捐一百或者一亿都是一样的结果。
写下这些只是想记录自己在做service过程中的一些反思,也希望更多的人愿意去加入到其中,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不单单去考虑我们自己的感受,更多的去考虑被帮助的人真正的需求。我想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想做的事情得到最大的实现。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