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
查看话题 >心中块垒,唯笔能平
小时候其实对写东西没什么概念。只是小学时我的同桌和我常常占据班里前几名和班长的职位,总是在暗暗比较学习的各个方面。有一天她的作文比我分数高,我决心要超过她,于是开始每天看图说话写一段,到了二三年级,我就成为了语文老师的宠儿。
但书写所带来的东西,远远超越了作文分数高这一点。到了四五年级,我突然发现自己写的再也不仅仅是老师布置的内容,我开始在“学校作文”以外的领域想象,开始观察和记录。我开始记日记,时不时记下来自己的想法。
George Owell在Why I write中,曾写道:“For this and other reasons I was somewhat lonely, and I soon developed disagreeable mannerisms which made me unpopular throughout my schooldays. I had the lonely child's habit of making up stories and holding conversations with imaginary persons, an I think from the very start my literary ambitions were mixed up with the feeling of being isolated and undervalued. I knew that I had a facility with words and a power of facing unpleasant facts, and I felt that this created a sort of private world in which I could get my own back for my failure in everyday life.”看到的时候就觉得被深深戳中了。我在想,沉浸于书写对早年的我而言,更多地是宣泄情绪和自我安慰。 那时的我性格乖僻敏感,非常不招长辈的喜爱,而那时的痛苦和孤独也没有办法说给同龄人听,书写是唯一的出口。我编了很多幼稚的故事,身染中二病和玛丽苏的恶疾,但的确,在想象的世界里活着,反而比现世开心。正如某篇写巴尔扎克的短文所言:“Life is a prison, and only imagination can open its doors.”
但即使在私人书写中回顾自己的黑暗面,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一直都佩服坚持写完一部小说或者任何长篇幅作品的人。写作本身是件痛苦与快乐交织的事情,过程充满了孤独和艰辛。对着纸张或是电脑写上几个钟头,搜肠刮肚,为了一个准确的表达辗转反侧,不得不去窥探自己或是人性的深处,而那深处往往黑暗与光明并存,你要小心自己不被黑暗压倒。要开始一段写作很难,因为过程的坎坷是注定存在的,但每次完成之后,又会感到无比地轻盈放松,好像终于翻过了一座山岭。
初中的时候在文学班,现在还觉得这个班的存在真是太神奇了。我回想起来,也想不出来我们有什么特别与众不同的设置,但我们每周都要交周记,会做班刊,寒暑假要把自己的周记编成集子。我开始在周记里写武侠小说,后来班里也有男生开始写起武侠。我写了十几章,也许是在写的过程中成长了,被自己文章里浓浓的玛丽苏气息恶心到了,马上停笔。后来语文老师和另外一个班的姑娘还追问我为什么不继续写了,我不知道怎么解释我回顾自己小说时的羞耻感,只好说没什么原因就是再也不写了。但我依然和几个热爱武侠的姑娘们一起在一个本子上合写武侠,上课无聊时我们就偷偷传本子轮流接着写,结局到我手里,让我一时兴起把主人公全写死了。
那时班里永远不乏作文写的好的人。我仍然扎眼,但并不是讨老师喜欢的那种扎眼。初三作文课,半命题作文,我写了一篇很抽象的作文,老师打了低分,评语是:“有禅意,但太抽象。”我的同学向老师问起为什么给我低分,老师就在课上念了我的作文,说这样写考试是拿不了高分的,结果同学们都不服气,老师神情有些狼狈地把作文本还给我,下课了还说让我不要在意。当时还有些洋洋得意,过了多年回头再看,真想跟语文老师道歉,她当年忍我可真是太不容易了。
我的应试作文即使到了高中,也还是写不好。平时老师常把我的周记念给同学听,或是打印出来贴在班里。但模考的时候,我的作文分总是中上,很少高分。而我是在大学练了英文辩论之后,才意识到自己以前写东西时根本没有构架和逻辑的概念,并且思路封闭,知识浅薄,所以一写叙述文就写得无比糟糕。
现在仍然感到遗憾的是,在大学我写东西的频率远远低于高中时代,文字的退化很严重,即便现在仍然是在为那时的懒惰而补课。我在大学没怎么写散文或是小说,但最喜欢的事情却是写论文。我最喜欢要求交论文的课,因为我能确定自己可以拿到一个很高的分数。查阅资料,分析一个问题,然后写成论文去阐述自己的思路,这个过程简直太让人着迷了。
工作之后,创造性的文字写得更少了,每天结束工作就没心思再去创作故事了。但少年时代锻炼出的写作能力,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我可以一两天内写出几万字的计划书,可以很快完成各种报告和心得。
有人说,文学梦几乎都属于少年,越成长,越退去这样的想法。但想去专门做写作这件事情,反而是我在工作了一年之后的想法。我在想,有什么事情是我死前一定要做的?无非是写完几个故事而已。因为有些故事,必须要说出来才觉得可以平静下来,不管花上多少年,我都想有一天能正视曾在黑暗里伫立过的那个自己。而既然一直想做这件事情,为什么还要再等上那么久呢?
所有的拖延大概也是还没那么想做而已。我有一次突然有了灵感的时候用手机记事本在上班路上写,两三天的一两个小时,在路上写了两三千字。只要想写,时间都是能挤出来的。
上个月我偶然看到有人提起“每天一千字”的练习方法,于是开始了练习。重新拿起笔开始写东西没有我想象的那样难,在坚持了二十多天后,现在每天到了晚上十点多,就会感到“应该要准备坐下来写东西了”。我戒掉了微博和微信,进一步利用起其他的闲散时间,虽然每天工作之后再写东西,总是会睡得更晚,睡眠时间更少,但写完之后的轻松快乐,实在是一种久违的感受,那种治愈力,比看电影和刷网页要持久多了。而且在豆瓣重拾起笔的这段时间,让我认识了很多新朋友,每天都感到充实开心。
我自己也深知现在这样的文字质量和叙事方法,实在离自己所想达到的水平还太远,不过开始前进总比不做要好一点。下周起会每周匀几天去练习英文写作,毕竟那个才是主战场。
“Art is the stored honey of the human soul, gathered on wings of misery and travail. ”
——Theodore Dreiser
00:09-1:40 2162
但书写所带来的东西,远远超越了作文分数高这一点。到了四五年级,我突然发现自己写的再也不仅仅是老师布置的内容,我开始在“学校作文”以外的领域想象,开始观察和记录。我开始记日记,时不时记下来自己的想法。
George Owell在Why I write中,曾写道:“For this and other reasons I was somewhat lonely, and I soon developed disagreeable mannerisms which made me unpopular throughout my schooldays. I had the lonely child's habit of making up stories and holding conversations with imaginary persons, an I think from the very start my literary ambitions were mixed up with the feeling of being isolated and undervalued. I knew that I had a facility with words and a power of facing unpleasant facts, and I felt that this created a sort of private world in which I could get my own back for my failure in everyday life.”看到的时候就觉得被深深戳中了。我在想,沉浸于书写对早年的我而言,更多地是宣泄情绪和自我安慰。 那时的我性格乖僻敏感,非常不招长辈的喜爱,而那时的痛苦和孤独也没有办法说给同龄人听,书写是唯一的出口。我编了很多幼稚的故事,身染中二病和玛丽苏的恶疾,但的确,在想象的世界里活着,反而比现世开心。正如某篇写巴尔扎克的短文所言:“Life is a prison, and only imagination can open its doors.”
但即使在私人书写中回顾自己的黑暗面,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一直都佩服坚持写完一部小说或者任何长篇幅作品的人。写作本身是件痛苦与快乐交织的事情,过程充满了孤独和艰辛。对着纸张或是电脑写上几个钟头,搜肠刮肚,为了一个准确的表达辗转反侧,不得不去窥探自己或是人性的深处,而那深处往往黑暗与光明并存,你要小心自己不被黑暗压倒。要开始一段写作很难,因为过程的坎坷是注定存在的,但每次完成之后,又会感到无比地轻盈放松,好像终于翻过了一座山岭。
初中的时候在文学班,现在还觉得这个班的存在真是太神奇了。我回想起来,也想不出来我们有什么特别与众不同的设置,但我们每周都要交周记,会做班刊,寒暑假要把自己的周记编成集子。我开始在周记里写武侠小说,后来班里也有男生开始写起武侠。我写了十几章,也许是在写的过程中成长了,被自己文章里浓浓的玛丽苏气息恶心到了,马上停笔。后来语文老师和另外一个班的姑娘还追问我为什么不继续写了,我不知道怎么解释我回顾自己小说时的羞耻感,只好说没什么原因就是再也不写了。但我依然和几个热爱武侠的姑娘们一起在一个本子上合写武侠,上课无聊时我们就偷偷传本子轮流接着写,结局到我手里,让我一时兴起把主人公全写死了。
那时班里永远不乏作文写的好的人。我仍然扎眼,但并不是讨老师喜欢的那种扎眼。初三作文课,半命题作文,我写了一篇很抽象的作文,老师打了低分,评语是:“有禅意,但太抽象。”我的同学向老师问起为什么给我低分,老师就在课上念了我的作文,说这样写考试是拿不了高分的,结果同学们都不服气,老师神情有些狼狈地把作文本还给我,下课了还说让我不要在意。当时还有些洋洋得意,过了多年回头再看,真想跟语文老师道歉,她当年忍我可真是太不容易了。
我的应试作文即使到了高中,也还是写不好。平时老师常把我的周记念给同学听,或是打印出来贴在班里。但模考的时候,我的作文分总是中上,很少高分。而我是在大学练了英文辩论之后,才意识到自己以前写东西时根本没有构架和逻辑的概念,并且思路封闭,知识浅薄,所以一写叙述文就写得无比糟糕。
现在仍然感到遗憾的是,在大学我写东西的频率远远低于高中时代,文字的退化很严重,即便现在仍然是在为那时的懒惰而补课。我在大学没怎么写散文或是小说,但最喜欢的事情却是写论文。我最喜欢要求交论文的课,因为我能确定自己可以拿到一个很高的分数。查阅资料,分析一个问题,然后写成论文去阐述自己的思路,这个过程简直太让人着迷了。
工作之后,创造性的文字写得更少了,每天结束工作就没心思再去创作故事了。但少年时代锻炼出的写作能力,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我可以一两天内写出几万字的计划书,可以很快完成各种报告和心得。
有人说,文学梦几乎都属于少年,越成长,越退去这样的想法。但想去专门做写作这件事情,反而是我在工作了一年之后的想法。我在想,有什么事情是我死前一定要做的?无非是写完几个故事而已。因为有些故事,必须要说出来才觉得可以平静下来,不管花上多少年,我都想有一天能正视曾在黑暗里伫立过的那个自己。而既然一直想做这件事情,为什么还要再等上那么久呢?
所有的拖延大概也是还没那么想做而已。我有一次突然有了灵感的时候用手机记事本在上班路上写,两三天的一两个小时,在路上写了两三千字。只要想写,时间都是能挤出来的。
上个月我偶然看到有人提起“每天一千字”的练习方法,于是开始了练习。重新拿起笔开始写东西没有我想象的那样难,在坚持了二十多天后,现在每天到了晚上十点多,就会感到“应该要准备坐下来写东西了”。我戒掉了微博和微信,进一步利用起其他的闲散时间,虽然每天工作之后再写东西,总是会睡得更晚,睡眠时间更少,但写完之后的轻松快乐,实在是一种久违的感受,那种治愈力,比看电影和刷网页要持久多了。而且在豆瓣重拾起笔的这段时间,让我认识了很多新朋友,每天都感到充实开心。
我自己也深知现在这样的文字质量和叙事方法,实在离自己所想达到的水平还太远,不过开始前进总比不做要好一点。下周起会每周匀几天去练习英文写作,毕竟那个才是主战场。
“Art is the stored honey of the human soul, gathered on wings of misery and travail. ”
——Theodore Dreiser
00:09-1:40 2162